✔ 最佳答案
【先祖的出現】
中華世界是形成自歐亞大陸東側、獨立而強大的一大世界。但人類的祖先是何時在這塊土地上出現的呢?
目前以雲南省所發現的一百萬年前的元謀原人化石最為古老。而陝西省藍田原人約六十萬年前、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北京原人則約五十萬年前。我們的直系祖先則約在五萬年前出現。
【被開墾的土地】
在肥沃黃上堆積著二十~三十公尺高的黃土高原,大約從六千年前開始農耕。栽培小米、稗,飼養豬隻、使用彩陶土器(彩陶),這段時期被稱為仰韶文化。最近,在長江流域又發現青蓮崗文化等以稻作為中心的古農耕文化。
到了約四千年前,因人口增加,聚落的規模逐漸擴大,形成了以黃河下游為中心、薄而黑的黑陶為代表的文化,稱之為龍山文化。此時已經開始有小規模的都市出現。
【都市國家結盟和封建制度】
不久,血緣性的聚落(稱作「邑」)以都市為中心相互結合,形成了都市國家。反覆不斷的征服行動,形成以大邑(大都市)為中心的都市國家聯盟。夏、商、周雖然規模不同,但都屬都市國家聯盟。
在殷商,君王是上帝(宇宙的統治者)的後裔,負責占卜神旨,進行統治;但到了周朝,則是以君王為頂點的統治階級(貴族),透過血緣的大家族制度(封建制度)進行統治。
【相互競爭的七大國】
從西元前七七零年因為西方蠻族的入侵,將首都遷移到東邊的洛邑(洛陽)之後,直到西元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天下的約五百五十年間,史稱春秋戰國時代。在這個時期,因為鐵器和新農耕法的普及、大規模的開墾、人口的增加、都市和經濟的成長,中華世界的範圍逐漸擴大,並透過不斷的戰爭,出現了統治幅員廣大的領域國家。之後,史稱「戰國七雄」的七大國家相互爭霸,最後由已成為壓倒性大國的秦併吞六國,統一天下。
【CHINA的語源和秦朝帝國】
到了戰國時代末期,由於經濟活動的規模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頻繁,加強了天下統一的機運。秦王政(後來的秦始皇)利用巧妙的外交政策和騎兵軍隊,在西元前二二一年成功建立了空前的大帝國。秦朝實施一元化的法制與集權的官僚制度,興建完整的道路網、統一度量衡,建立了長達兩千多年之久的中華帝國原始雛型。秦朝的強大遠播四方諸國,於是拉丁語出現了SINAE、英語出現CHINA、支那等稱呼。
【相互爭奪霸權的貴族和貧農】
由於嚴苛地統治人民,秦朝不到十五年便滅亡了。農民叛亂、各地有勢力的人不斷蜂起,在各方面都呈現對比的楚國豪族項羽,和楚國舊領地沛的貧農之子劉邦相互爭霸。獲得勝利的劉邦,建立了「漢字」、「漢民族」等語源由來、延續約四百年的大漢帝國。
【草原的霸主冒頓】
中華世界在與擁有騎馬軍隊之強大游牧世界對抗的緊張關係中,逐漸改變樣貌。草原最初的英雄冒頓單于,統一諸侯、建立游牧帝國,統治了「西域」,威脅著才剛建立不久的漢朝帝國。整個漢朝時代,和匈奴的大戰成了漢朝的一大事業。
【武帝和廣大的中華世界】
漢朝(西漢、東漢)共約延續了四百年。西漢全盛時期的武帝,與匈奴展開激烈戰爭,在爭戰過程中,統治了「西域」和「發現」了「西方世界」。那是一個與中華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當時越南北部、朝鮮半島也被納入中華世界,但龐大的軍費卻破壞了人民生活、動搖了漢朝國本。
【被侵蝕的巨大帝國】
中央政府的混亂和豪族的抬頭,讓中華世界走向分裂與混亂。王莽推翻西漢,建立新朝;接受豪族支援的劉秀建立東漢,以儒家為口號,謀求體制的重建。但終究無法改變社會的動盪,後來黃巾之亂發生,使延續兩百年的東漢滅亡,時代進入了豪族分立的三國時代。
【東亞世界的「民族大遷徙」】
有關群雄割據的三國時代(西元二二零年~二八零年),小說《三國演義》裡有興味深長的描述。魏雖然藉將軍司馬氏的力量擴張勢力,消滅了蜀,但兩年之後,司馬氏卻以禪讓之名奪取皇位,建立了晉朝。晉朝分封家族到各地為王,更在西元二八零年消滅東吳,統一了天下。但是在王朝根基穩固前的西元三零一年,各地諸王卻為了爭奪皇位,引發了八王之亂,結果趁此機會的五胡(五個北方游牧民族),便越過黃河建立國家(五胡十六國時代)。
當騎馬游牧民族占據中華世界的「中心地區」時,也連帶引起下列諸事:1.佛教、游牧文化等的傳入;2.漢人往江南、朝鮮半島、甚至遠至日本群島大遷徙;3.以高句麗為中心的黃海海域世界獨立;4.戰鬥方式的改變。而日本也受到上述中華世界變動的影響,從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
【貴族抬頭和游牧民族的漢化】
大規模的開發江南,促使占有廣大領地的貴族抬頭(南朝),北方鮮卑人所建的北魏則在西元四三九年,再度統一華北地區(北朝)。在北魏,除了成為北魏國教的佛教興盛之外,也出現了整合傳統諸信仰的道教,鮮卑人急速地漢化。漢人和統治階層的胡人相互通婚,一種可以說是「國際人」的「新」漢人成為社會的中堅。之後的隋朝、唐朝就是由這樣的領導者所建立。
【隋唐帝國和中華世界的擴張】
繼承北魏的隋朝消滅了南朝,在西元五八九年再度統一天下。並且挖掘連接華北和江南的大運河,將「已經擴大版圖的中華世界」一體化。但因為大興土木工程、遠征高句麗失敗,隋統一天下二十九年後便滅亡了。
從西元六一八年建國到西元九零七年,國祚延續約三百年的唐朝,征服了統一游牧世界的突厥,成為中華、游牧兩大世界的霸主,甚至有一段時期控制了絲路。此時,西方文化大量傳入首都長安,燦爛的國際文化在此交流、開花結果。成為強大農業帝國的唐朝,向四周諸地區傳播漢字、儒家學說、佛教、律令等,建立了東亞世界共同的文化基礎。
【軍人時代】
由於四周民族的入侵和統治農民力量的弱化,唐朝改採了募兵制。結果卻造成為了指揮邊境募兵而設置的節度使,趁安史之亂割據各地,再加上華北地區均田制的瓦解,使唐朝步向衰亡之路。
在唐末走私鹽商黃巢指揮農民叛軍轉戰各地之下,貴族沒落。西元九零七年,朱全忠推翻唐朝,建立後梁,自此進入節度使紛紛獨立建國的五代十國時代。
【利用科舉重整皇帝的權力】
宋朝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壓制軍人力量的同時,建立分散官僚權力,加強皇權的「架構」,重整中華帝國。科舉就在此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全國各地選拔具備學識、教養的知識分子進入中央政府,以支持皇權。這群知識分子被稱為「士大夫」,成為中華世界的新統治階級。還有,儒家學說也受到佛教的影響而有所革新,最後由朱子學集其大成。
【大流通網和紙幣】
在宋代,因為水田的開發、稻麥一年二獲耕種的普及等等,農業方面有飛躍性的成長,茶等經濟作物、陶瓷器等手工業製品成為各地的特產,所有物資經由大運河匯集到首都開封,然後轉運到全國各地。透過全國性規模的流通網,帶動了大小商業都市與庶民文化的蓬勃發展。還有,以廣州為中心的戎克船(譯注:中國式帆船)海外貿易也急速成長,使東南亞貿易圈擴大。
經濟明顯膨脹,銅錢的鑄造量因而激增,出現了叫做「交子」的紙幣。
【屈服於北方外族的中華帝國】
宋朝受到遼、西夏等北方民族強烈壓迫,以負擔歲貢的方式購買和平。但新抬頭的金,占領華北的同時,不但消滅了北宋,更讓南宋對自己稱臣,並且負擔高額的歲貢。而附屬於北方民族的中華世界攘夷思想隨之擴大,這種思想也反映在朱子學上。
【世界史的轉變從中亞開始】
西元十二世紀的歐亞大陸,出現:1.東亞世界北方民族居優勢地位;2.中亞分裂;3.土耳其人入侵並帶來阿拉伯世界的混亂;4.十字軍東征等,局勢重疊的「大分裂時代」。當中,在金國統治下的蒙古高原,成吉思汗勢力抬頭,消滅花刺子模帝國、西夏,將草原和絲路所在的中亞地區都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
【被征服的東亞大農耕世界】
蒙古帝國接著征服了東亞的金、南宋、高麗,西亞的阿拔斯王朝(譯注:即古大食[阿拉伯〕帝國,西元六三二年~一二五八年間阿拉伯回教勢力所建立的王朝,範圍橫跨中亞、西亞到北非一帶。)、俄國的基輔公國,串連起東亞大農耕地區,成為統治一大半歐亞大陸的空前大帝國。巴格達的陷落,象徵了阿拉伯帝國和平時代的結束。還有,蒙古帝國也遠征日本(日人稱之為「元寇」)、越南、占城、瓜哇等地,帶給海洋世界極大的衝擊。
【發達的陸海大交通網】
蒙古帝國藉由驛站制度建立歐亞大陸交通網,統一印度洋、南海、東海的海域世界,使歐亞的陸上、海上貿易活絡化。大都(現在的北京)和大不里士(譯注:在今天的伊朗西北邊)兩大城市分別為東、西方的貿易中心,阿拉伯商人相當活躍。大量的白銀透過阿拉伯商人之手,從東亞運往白銀不足的西亞世界。
忽必烈建立元朝帝國,征服南宋,使得中華世界被游牧世界所併吞,喪失獨立性。在阿拉伯商人等色目人協助下,蒙古人無視於中華世界的傳統,進行了「蒙古人第一主義」的高壓統治。
【回歸中華帝國】
由於大汗王位之爭的混亂、紙幣(交鈔)的濫發,使得元朝衰亡,而為求救世的白蓮教徒叛亂(紅巾之亂)則是逐漸擴大。從叛亂軍崛起、建立明朝的貧農朱元璋,將中華世界從歐亞世界切離,恢復了傳統。明朝實施海禁政策,禁止民間商人從事海外貿易,大幅地從海洋世界退縮。
【將中華秩序擴大到歐亞大陸】
因為靖難之變而獲得地位的明朝第三代皇帝永樂帝,他五次親征蒙古、征服越南、命令鄭和率領約六十艘大船以及二萬七千名船員六度下印度洋遠征,並派遣宦官到四周各國,企圖擴大以中華帝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
【興建萬里長城和沿海走私】
由於游牧勢力復興,明朝花費了巨額的費用,建設至今仍留存的「萬里長城」,藉以穩固北方的防衛,但卻減弱了沿海地區的監視體系。到了十六世紀,以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為中心的民間商人走私日漸猖獗。
【大量的白銀往來於東亞海域】
中國沿海地區的走私網,後來加入了日本博多商人、進出東亞海域的葡萄牙人,規模擴大到明朝無法再坐視不管的地步。西元一五四八年,明朝消滅走私據點雙嶼港後,走私貿易的中心移往了日本平戶。正當明朝沿海地區混亂(「後期倭寇」)之際,葡萄牙人占領澳門、福建月港開港、西班牙人進攻馬尼拉、日本對外貿易窗口長崎逐一登場。
以澳門-長崎、墨西哥-馬尼拉-月港這兩條航線為主軸的貿易相當興盛,新大陸的白銀,以及產量占世界三分之一的日本白銀均流入明朝,促進了商品經濟的成長。
【因為農民大亂而消失蹤影的明朝帝國】
十六世紀末,因為東北地方女真人興起,以及出兵援救受到豐臣秀吉攻擊的朝鮮李朝,使得明朝的國力減弱,農民日益貧窮。最後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叛亂軍,在西元一六四四年消滅了明朝。
【最大的中華帝國清朝】
女真人(西元一六三六年國號清)趁明朝滅亡之際,占領北京,打敗抵抗的漢人統一天下。清朝帝國一方面強制漢人要依照女真的風俗剃髮留辮,另一方面則採取以科舉考試錄用人才等懷柔的統治策略。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西元一六六一年~一七九五年),約一百三十年間是清朝的全盛時期。清朝統治的領域擴大到台灣、蒙古高原、青海、西藏、尼泊爾、東土耳其斯坦(新疆),成為史上最大的中華帝國,但西元十九世紀之後,卻逐漸步向衰亡。
【兩個鴉片戰爭】
工業革命之後,英國從清朝採購大量的紅茶,並走私鴉片輸入中國以支付該費用。當鴉片蔓延,銀元大量流出時,清朝下令嚴禁鴉片,但英國卻發動鴉片戰爭,逼迫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使中華世界捲入了世界資本主義之中。
西元一八五一年,把基督教的神視為天帝、要求社會平等的太平天國起兵作亂。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首都,與清朝對峙。趁此機會,英、法兩國在一八五六年發動亞羅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亦即第一次英法聯軍),擴大權力,戰後中華世界被納入民主國家的秩序。
【導入西歐制度】
西歐諸列強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入侵中華世界發生激烈競爭,而清朝也被迫對此做出因應。清朝,從西元一八六零年代開始,在「中體西用」的口號下,引進了西歐技術(洋務運動),但中華帝國的組織架構仍維持不變。而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則是打著「文明開化」的口號,引進整個西歐文明,努力建立「民主國家」。因為領土問題,日本不得不意識到俄國存在,同時也為確保自身的安全而將勢力伸入朝鮮半島。
【中日甲午戰爭和中華世界的瓦解】
日本和清朝之間,因為清朝派兵支援朝鮮甲午農民戰爭(東學黨之亂)的紛爭,引發中日甲午戰爭。這場戰爭日本獲得勝利,中華秩序於是從中華世界內部開始逐漸瓦解。之後,歐美各國正式入侵中國。
【苦於列強入侵的清朝】
中日甲午戰爭後,列強更加緊速度瓜分中國,但這也使漢人的民族意識高漲。不過,康有為等人模仿日本,導入憲政體制,希望改革官制、兵制、學制的戊戌變法,卻因為遭到西太后(慈禧太后)等頑固派的反對而失敗。
西元一九零零年,當起源自山東一帶的義和團排外運動擴大到北京時,清朝政府視他們為義民,於是更加強了排外運動。結果,使得英、美、法、俄、日、德、澳、義八國,以公使在官街遭到攻擊為由,發動軍隊攻打清朝,迫使清朝投降談和、接受支付龐大賠款金和允許外國軍隊駐留的條件。而俄國則趁此事件率軍南下東北地方,使其與日本在朝鮮半島上的對立更為激烈。
【情勢緊張的黃海和日俄戰爭】
俄國的南下使日、俄對立更加激烈,西元一九零四年,在清朝領土內爆發了日俄戰爭。但適值俄國國內發生革命運動,所以日本雖然戰得辛苦,仍獲得了最後勝利。戰勝的日本,將朝鮮半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並獲得東北地方南部的鐵路鋪設權。日本的勝利,振奮了中國人,也強化了中國的民族運動。
【從辛亥革命到軍閥混戰】
西元一九一一年,當清朝發出「鐵路國有化命令」時,引起廣大的反對運動,革命派軍隊在武昌發起暴動。有十五個省趁此機會宣布獨立,西元一九一二年,以孫文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同年,北洋軍閥袁世凱,以自己擔任總統一職為條件,瓦解了清朝帝國。之後,袁世凱雖然強化了獨裁政權,但在西元一九一六年他去世之後,卻形成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民族主義和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國民革命為形式的民族主義高漲。歷經五四運動、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建黨、國共合作、北伐,西元一九二八年,國民黨統一了中國。但在這個過程裡,受到打壓的共產黨,則企圖從農村建立革命政權。
此時,因世界經濟恐慌而面臨國民經濟瓦解的日本,發動了滿州事變。而在中國的共產黨開始「長征」,途中對日本的侵略高呼「一致抗日」,並且獲得民眾的支持,中國也再度朝向民族團結。
【戰局陷入膠著的中日戰爭】
西元一九三七年,因為盧溝橋事變所引發的局部軍事對立,在絲毫未公開宣戰下即陷入全面戰爭,開啟了長達八年的中日戰爭。日本軍隊雖然逐一占領了鐵路和主要的城市,但僅止於「點和線」的占領。另一方面,團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國民眾,其抗戰意志卻很高昂,使戰事陷入了膠著。而令日本軍隊頭痛的是,占領區背後進行游擊戰的共產黨軍隊。在戰爭的過程中,共產黨軍隊發展勢力,使國共兩軍的關係急速惡化。
【太平洋戰爭與美蘇霸權】
當中日戰爭陷入長期化時,西元一九四一年,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向美國宣戰,同時為了獲得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而擴大在東南亞的戰線。但是,物資豐富的美國,很快地就在翌年逆轉了戰局。日本因為沖繩被占領、本土遭空襲、被投下原子彈,再加上撕毀日蘇中立條約的蘇聯突然參戰,所以在西元一九四五年向聯合國無條件投降。
戰勝日本的美國因而確立了它在東亞的霸權,與占領滿州國的蘇聯,以朝鮮半島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分割勢力範圍。美國定位太平洋戰爭是「民主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戰爭,中國因此得以廢除不平等條約,並由與日本抗戰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擔任聯合國安全保障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中華帝國此時復甦成為世界大國。
【中國的內戰和朝鮮戰爭】
國民黨和共產黨,為了戰後主導權之爭,從一九四六年開始內戰。內戰的結果,中國共產黨獲得勝利,在西元一九四九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翌年,當北朝鮮軍隊進攻南韓而發生韓戰時,美國軍隊和中國的共產黨軍隊都參與了這場戰爭,而東亞世界也在此時被捲入了冷戰體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過去清朝的領土為固有領土,利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立集權的多民族國家。中華秩序在所謂社會主義的包裝下再度被重整。
【左右搖擺的社會主義中國】
在國際政治從冷戰轉移到和平共存的這段期間裡,社會主義的中國歷經了:1.建設蘇聯式的社會主義、2.大躍進政策及其失敗、3.調整期、4.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5.「四個現代化」的階段,左右激烈搖擺著。
【東亞世界的經濟成長】
二次大戰後,西元一九五零年代後半以降,達成高度經濟成長的日本經濟,成為牽引東亞世界的火車頭角色。進入七零年代以降,因為美金衝擊和石油危機,世界景氣陷入長期的不景氣,全球規模的競爭也更形激烈。急速全球化的經濟,轉向浮動匯率制,西元一九八五年G5(譯注:指美、英、法、西德、日本五大工業國)在紐約的花園飯店達成協定(Palza Accord)讓日圓大幅升值。日本為了恢復經濟競爭力,積極地將資本、技術輸往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這幾個國家的經濟因而急速成長。
當西元一九八七年的巴黎羅浮會議決定讓新興工業化經濟體諸國(譯注:是指台灣、香港、新加坡、南韓,亦即亞洲四小龍)的貨幣升值時,為了尋求廉價勞工,資本再度移轉到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以及轉向實施經濟開放政策的中國、越南。東亞經濟完全成為世界經濟的一環。
【再度朝向海洋世界的中國】
人口壓力嚴重的中國,在西元一九七零年代末提出四個現代化政策。從西元一九八零年代以降,更以沿海為中心設置了很多的經濟特區、開放地區,努力引進外資,中華世界再次向睽違已久的「海洋世界」尋求活路。散布在東南亞的華人網也與持續不斷開放的中國經濟結合,展開多方面的活動。不過,中國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經濟差距日益懸殊,也形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東亞奇蹟」是真的嗎?】
在西元一九九五年的階段,東亞的國民生產毛額(GNP)總值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諸國(NAFTA)、歐洲共同體(EU)並駕齊驅,被認為是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地區,牽引著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經濟。但是,西元一九九七年的泰銖暴跌帶動了貨幣、股價大跌,影響更波及了亞洲四小龍台灣、香港、新加坡、南韓(NIES諸國)。雖然起因是來自避險基金等的投機,但一直被掩蓋的衰弱經濟體質也在此時完全暴露無遺。現在,東亞各國已經進入經濟的調整期。
參考: 宮崎正勝著,葉婉奇譯,《圖解東亞史》,(台北:易博士文化,2007),頁24、25、46、47、80、81、120、121、152、153、170、171、204、205、240、241、278、279、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