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真能實現安時處順隨遇而安?

2016-02-21 11:33 am
悲歡總無常 不變是傷情 今生只有苦苦笑風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B3yRvCC8k
更新1:

21-10

回答 (17)

2016-02-22 7:46 am
✔ 最佳答案
精神真能實現安時處順隨遇而安?
悲歡總無常 不變是傷情 今生只有苦苦笑風塵

明明是心上人為何不是 !?
YwuKFo_gXOI
有此一說
初爻不能有抱怨 只能多做多聽 還有多學習 縱使天縱英明
二爻負責把事辦妥
三爻要忍耐到底 縱使二爻很糟
四爻要懂得權力分享 並為五爻解憂
五爻最好什麼事都不管 只管政策與方向
六爻最好坐在觀眾席 就是要上台致詞?越短越好
相關:名士為何將獎掖士子提拔後進視為責任?
『專為遮日的洋傘遇下雨天可以撐開嗎?無法?』
「紅燈亮時是該『上人行道?闖紅燈?停於停止線之前?』」
9k8EFZJt37Q
夢裡信以為真醒來不信是夢


莊子強調保身全生,然而在世亂相尋中 ----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人間世〉〈在宥〉),雖然莊子可以就精神狀態說理想人格;但是人不能不予世俗處,所以要如何避禍全生?就不是純任精神境界所能夠達到了,而是要有一套相應的處世之道以「全其生」。則對於這樣的人生願望,莊子如何主張?莊子藉寓言以道: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洩。此以其能若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間世〉)

對於處身亂世無道的現實社會中,莊子其實有著無可如何的無奈,因此強調精神超越;也所以在現實中,他發揮老子的「和光同塵」思想,反對因才賈禍、懷璧其罪。上述寓言中櫟社樹託夢於匠人,道「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莊子並藉言子綦,以道「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櫟社樹」美在無用,美在擺脫了現世的「有用」,是以萬物生於世,正以不材故能終其天年;反之,一切嶄露才華的露才揚己,都是自招其禍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不過話說回來,又有一次,當莊子故人欲殺雁以待客時,故人謂豎子「殺不能鳴者」若此,則是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燕卻以不材死;是以莊子回答弟子之問,而日「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山木〉)

對於這樣的必須處乎材與不材,用與不用,才能保其身而全其生得處身艱難描述、世道諷刺,或許正是莊子對於世人除了在精神層次上能自為主宰超越以外,卻不能於現實處境落實其自主性,一種無奈與沉痛的抗議心聲吧!
於此,後世文學頗有繼承或發揮其思想者,例如劉基《郁離子˙玄豹》:

石羊先生謂郁離子曰:「嗚呼!世有欲蓋而彰,欲抑而揚,欲掩其名而播其聲者。不亦異乎?」郁離子喟然歎曰:「子不見夫南山之玄豹乎?其始也,䵳䵳耳,人莫之知也。霧雨七日不下食,以澤其毛而成其文;文成矣,而復欲隱。何其蚩也?是故縣黎之玉,處頑石之中而潛其幽谷之底,其壽可以與天地俱也。無故而舒其光,使人矚而駭之,於是椎鑿來而扃鐍)發矣。桂樹之輪囷、詰樛,與栲櫪奚異?而斧斤尋之不憚阻遠者,何也?以其香之達也。故曰:欲人之不見,莫若昒其明;欲人之不知,莫若瘖其聲。是故鸚鵡縶於能言,蜩蠠獲於善鳴,樗以惡而免割,𤬏以苦而不烹。何如翳予之燁燁而返子之冥冥乎?」

玄豹隱於南山霧;玄豹以其美善招禍而必須遠引避害、藏以避禍,這實在也是一種無奈。是故「衣錦尚褧」、「大智若愚」,誠非無的之矢!再看蘇軾被貶黃州 他在歷經九死一生的「魂驚湯火命如雞」之後 心境不得不轉為「多難畏事」了;於是他在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上說:「得罪以來 深自閉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間 與漁樵雜處 往往為醉人所推罵。且自喜漸不為人識。」東坡於受盡誣陷、詬辱之後,當他為漁樵所推罵時,他的反應竟是暗喜人之不識己,實在令讀者唏噓不已!不過或許這也正是東坡對於「我被聰明誤一生」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以及對於「無用之用」的一種深刻體會欲無奈心境之呈現吧!


自然的意涵 老子哲學
馬車載阮到大路 崎崎鵠鵠叫啦 田園溪水和水牛 已經看袂著 不覺來心悲傷 目眶漸漸紅???

南の島の花嫁さん
S3Rv8sOV2ns
7EiX3c58rw4
2016-04-02 7:27 am
生學會隨緣,才能活得自在,隨遇而安!:越多事情你越想得到它,反而往往會闊別你,正所謂凡事不要太過強求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和憂愁。當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呢?隨緣自適,煩惱即往。
86722理財網資料:http://cht.86722.com/licai/i59483/
2016-03-18 2:31 pm
生命智慧

〔本專欄目錄〕




 

1.佛教說「人生如苦海」,這是須得經歷滄桑,或者對人世間有深透觀察具有生命智慧的人才能夠了悟的一句話。



2.「娑婆」是印度語,本來就帶有痛苦殘缺的意思,在娑婆世界卻計劃獲得長久的安穩和快樂,是愚昧的人。



3.世間無常,欲求一個安定的生活,然後方才安心的人,恐怕永遠陷於不安之中。人唯有在世間無常的當中,隨遇而安,到處能安,才是真正的安心。



4.一切人類的痛苦不安跟自卑,是來自於我們對於事情真相的錯知,也就是我們對於事情的真相,沒有透徹的洞察跟明白。



5.無知不一定是罪惡,但使人走向痛苦;有智慧才能引人走向幸福安心。



6. 無知與業力是使人痛苦的兩個原因,唯智慧與禪定可化解它,使人達到苦滅之境。



7.人到底本質上是孤獨的(儘管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有一天終究要面對唯獨自己才能面對的問題——但,往往那個時候,不是感到悔恨抱憾便是渾渾噩噩有心而無力,而人生也就這樣不了了之……。



8.哲學家和修行人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不斷往外尋求學問知識,架構理論體系,一個則是不斷往內尋找自己的盲點,尋求自我突破。



9.有理性、定力與時間去思考,人會有高超的智慧。



10.智慧和解脫,都是從孤獨和寂寞的時候才要開始。一個人逃避孤獨和寂寞,其實也等於逃避了智慧和解脫。



11.沒有解脫,不是沒有智慧,而是因為有貪瞋。一個人有貪瞋就會影響他客觀的心。



12.有貪就瞎;有罣礙就滯。



13.世人皆迷,永遠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世界,因此,自然覺得自己很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尤其,經他又跟社會上許多跟他一樣誤認自己很重要、唯一重要的人相處久了,不覺間,更形成一種集體價值觀和意識型態。



14.現代人的特徵是無聊,經常無聊得不知怎麼辦。無聊啊!那就打麻將吧!無聊啊!那就開電視吧!無聊啊!不然就到國外去走一趟吧!現代人除開職業上的需要,絕大部份的活動只因無聊。他們並不是對國外的地理、人文乃至某一位電視明星的私生活真有濃厚興趣;他們也不是對黎民百姓的生計以及環保、生態……等攸關大眾的事務,真有什麼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的胸襟,其實他們往往只因為排遣無聊而已——不過,想來這樣的人生豈不悲哀:辛勤工作難得獲致的閒暇果實,卻因無聊而把它打發掉了?有著眾多堂皇理由的活動,背後的原因竟同時也是為了填充無聊空虛的心?



15.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問我,我的答案是一種,問你自己,你的答案則又是另一種。如果你要解決的是我的問題,那我就告訴你屬於我的人生意義;可是如果你要解決的是你自己的問題,那麼重要的是,你要問你自己。因為如果不是自問的話,那麼其實跟問書本裡的問題還是一樣的間接,又掉入同樣的陷阱裏面。也就是說,你不是在問自己的當下,你不是自問與反觀自己,你還是在向外求佛法,這樣是捨近求遠的。



16.「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表面上談論的人似乎都懂,但認真追問的話,恐怕連第一流的哲學家也會疑竇叢生、焦慮不安。
人生而有一種尋求穩定、合理、明確的本能,這種本能的需求是全面性而含蓄的,它隱藏在人類心靈的深處。人類如果確定自己已經尋得這樣的答案,或確定自己的人生態度無錯謬的話,則會身心泰然、氣定神閒;反之,則會在閒時寂靜處偶感空虛、茫然與身不由己。



17.就生命而言,人生最有意義的是什麼?什麼才是值得投注全部心力、全力以赴?
一個得法入法的佛弟子是不會有這類問題的。但是如果人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將會如何回答呢?我覺得他的回答或許是:生命最大的意義是在於了解世間和生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這是人類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大事。



18.從禪的角度來說,一個修行人應該是會對他自己的身心和所處的世界產生反應,當內心的感受、思緒混濁不清或者與外在的天地人生無法產生和諧感時,則會生起不安、空虛的自覺,這種自覺在禪而言,是達到天人合一、身心泰然之境所必需,可惜一般學禪者通常急忙從經論或師父那裏索求答案,以致喪失內在的自覺力。



19.真正的道德乃是從和諧、平衡、統一的心靈所發出的,一個修行人更重要的是致力培養和諧、平衡、統一的心靈。



20.正確的生活態度,明智的人生意義是什麼?那就是以「正覺」為人生目標的生活。正覺,是佛教為世人所揭櫫的最高解脫境界,也是古來佛弟子一致努力奮鬥的理想,其內容涵意是指正確不謬地覺察世間萬有本質的真相,並且身語行為乃至每一個起心動念都密契於這種覺察,分秒都無悖離於世間真相,恆常住於大樂、自在、寂靜的境界。



21.文人含蓄優雅、快意隨興,卻沒有神仙的洒脫,超然物外;神仙逍遙自在,生死齊觀,卻少了洞見世間及生命本質的智慧。因此,神仙不如佛。



22.如果儒道之修行者對於世事無常的體驗,能深及下列所說的程度,則功夫純熟亦可獲解脫:
一、「世事」的範圍擴及一切現象、一切感受、一切思想觀念、一切理想希願、一切認識經驗。
二、對這一切存在的心物現象(五蘊)有著深切的痛感——透視五蘊遷流不息,無有常性、安穩性。
三、提得起,放得下——有道骨,毅然捨所應捨,受所應受。



23.人生在世,痛苦已經夠多了,不要再增加別人的痛苦;人生在世,煩惱已經夠重了,不要再自尋煩惱。



24.不會自尋煩惱,是智慧的表現,不增加別人的痛苦,則是悲心的表現。



25.有病應主動找醫生,生死大事又怎麼可以被動接受指導。



26.人不管遇到什麼事,心情都要好,這才是有智慧的人。



27.人如果知道修行學佛,則他的精神生活必然會越見豐富,人生許多無可避免的不如意的事情,也不會傷害到他。



28.假使別人因我們的言行而受傷害,那我們必須從以下二點加以反省:(一)自己是否心懷惡意?(二)對方的苦是否因為我們直接的因緣加諸在對方身上;如果透過以上二方面的反省之後,我們若毫無虧欠之處,而對方如果仍然痛苦的話,那我們只好隨緣,在一旁默默地關懷了,這時候是不需要自責的。凡事論心不論事,同時,也得考慮到對方的苦是內因(他的貪、嗔、痴)產生的;還是我們外緣所加諸的?只要不是我們加諸外緣導致對方痛苦,那他的苦是他的貪、嗔、痴所引起的,他自己要負責任;或者說是客觀的環境要共同分擔責任,至少,我們無咎。



29.如果你並沒有被生命的問題深深困擾,你只是由於人際關係不良、事業不如意、感情有波折、生計發生困難等,那麼你可以修行,也可以不修行呀!因為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有許多種,「修行」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30.一個人如果不修行,他會做什麼呢?必然不離名利食色睡,所關心的也不外是子女眷屬家族國族——這樣的人生和畜生道的眾生差別實在不大。
想想每天滿足同樣的慾望,重覆面臨同樣的空虛……這樣的人生豈是莊嚴智慧的?我說:有福氣的人才會想修行。



31.蒼蠅揮去牠又回來,而人如果眷戀的永遠只是財色名利,那麼他的業力跟蒼蠅是沒兩樣的。



32.終將化為塵埃的五蘊尚且要捨棄,何況依附在其上的一切事物呢!



33.對一個有智慧的人而言,人生一切的際遇無論是好是壞、是福是禍,也不論自己到底是對了,還是錯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成長的好機會。



34.解脫者只是超越心理之苦,而生理之苦是人類共同的宿命,即使佛陀也無法避免。



35.一般人都太軟弱了,原因之一是,他的快樂和安定感的來源,始終依賴外在物質,因而久之喪失了內在的生命韌度。
反之,一個人深解外在的物質變化不定,甚至不覺得那些東西有什麼了不起,他自己就能開發一種即使一簞食一瓢飲,一無所有、斷肢斷臂,甚至眼睛瞎了,也有辦法繼續快樂的方法。



36.你們要警覺,靠外在物質來保障自身的快樂和安心,是中看不中用的!人只要有健康的身體,知足的心和堅強的意志,那麼雖「貧」而「足」。



37.清道夫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去掃馬路,一個月所賺不過圖個溫飽而已。這樣的人,我覺得很了不起。「認命」這兩個字其實不簡單,認命的人在安分之中,自有一副桀驁不馴的個性讓我們自覺不如。並不是整天捧著佛經才算是學佛,生活上就有很多值得我們去體會學習的。



38.悲願大的人智慧也會比較大。因為當你關心一個人、體諒一個人、幫助一個人時,你就能從中增長許多智慧。



39.真正的智慧不是學習而得的,是智慧自己找上你。



40.一切的思想、觀念,只要是出自於自己的選擇與判斷,並沒有遭致外力的強迫,那麼就算是自己摸索的成果。



41.人是觀念的產物、觀念的奴隸,你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



42. 你若走過較多的國家,又讀過較多的書,則能體認世間人的想法,真可謂千奇百怪;而看多了,也就越客觀,越能瞭解:人所固執的事物,其實就像夢一般地虛幻不實。



43.中國的道家很有智慧,例如「兩儀」的圖案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可以讓我們體會出很多道理——世間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就如同好中有壞、壞中有好,沒有一定絕對的。



44.人生本來就有很多殘缺,人永遠無法求得圓滿,也不需要。只要意志堅強,內心平靜,便可生龍活虎迎對人生。



45.要求圓滿、完美、永恆、絕對、不變、究竟、最……,都是無知。



46.追求真理的人,不是追求事相的圓滿,盡心盡力也就算圓滿。



47.一般的人來找我,是為了求開悟;有智慧者來找我,則是為了學做人。



48.會覺得「累」,是因為先有「一定要」的預設。其實大不了不要,又不會怎樣。



49.人生到處都苦,得也苦,失也苦,有什麼好執著的!



50.求不到的就不要求,所以「所求皆如願」。



51.是一切都很深,亦一切都很淺;修為深者見一切都很深,修為淺者見一切都很淺。見一切深者覺得自己很無知,見一切淺者覺得自己很博學。



52. 世上是否有人完全沒有信仰?依我的視野,我認為是沒有的。所差別只是各自信仰的對象和事理不同,但每個人都有他的信仰,如果說有人沒有信仰,那是很矛盾,且明顯違背事實。為什麼說每個人都有信仰?實際事例不勝枚舉!在此我從普遍的事實說明:每個人一生不過數十寒暑,可是人類的精神、物質文明有記載的就有好幾千年了;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必然都承襲人類智慧的傳承,無論你自覺或不自覺。而智慧既不是自己創造發明的,則不離信。不僅如此,人類每個人都在生活,都在走向未來,而未來是不可知的,因此必然會、也一定需要有某一程度的嘗試、探索、假設和姑且一信的理念——倘非如此,人是很難生存的。



53.有人信佛,也有人信關公、媽祖、樹神、石頭……,什麼樣的智慧信仰什麼樣的神佛。



54.張力雖然是一種「緊」、「煩惱」的現象,但相對於處在憂悲苦惱的眾生而言,不一定是不好的東西。事實上,爭取名聞利養是「張力」推動的結果,即眾生要到達解脫成佛道必須依賴「張力」的推動。如果張力生起的結果,會導致緊張、嫉妒、消極、埋怨、忿懟的情緒,是所謂不好的張力;倘若張力生起的結果,是引生感恩、寬容、柔軟、悲憫、愉悅等心情的話,則屬好的張力,那是隨順解脫道的,不需急切地想斷除它。



55.就像喜馬拉雅山高八千多公尺;其實,山頂上卻只是一點點而已,愈下面地坪愈大,土堆愈多。而真正微妙的道理,說起來卻沒有幾句話。



56.去聖時遙,今人能知佛法可貴,嚮往古德禪宗,是值得珍惜愛護的。



57.生存的本身如果是荒謬的、無意義的,那麼何妨就欣賞這當下的一切!



58.我們眼前的世間並不是唯一的,用平常話來說,人不是死了就一了百了;我相信除了我們眼前所見的世間之外,還有其他無數可能存在著的世界。我這樣的信仰是經過千錘百鍊的理性推敲以及感性的經驗而來,是相當有把握的,同時也讓我感到無限的喜悅。



59.這世間不是唯一的,所以雖然有很多殘缺、不如意,可是我們一樣可以安身立命;如果這世間是唯一的,那我們就難免有很多遺憾。
這世間就像旅館、像過境的地方,也可以說像一座舞台,或者就如佛經所說「如夢幻泡影」。所以這世間雖然有很多憂悲苦惱,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很多事情最後也都不了了之,但是就因為這世間不是唯一的,所以我們可以很坦然。



60.這世間有很多殘缺,但是只要我們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結果如何則不必太在意!為什麼呢?因為這世間即使歷經佛陀、耶穌以及無數聖賢偉人整治救贖之後,到今天依然還是災禍連連,動亂不堪啊!



61.人生在開始懂事的時候,已經暮色晚秋了──當一個人的心智稍臻成熟時,已經來到中、老年了;人生就像櫻花盛開滿滿,卻是即將凋謝之時,這就是人生!



62.人生就是這樣,猶如置身太虛幻境,朝夕變化莫測,哪有牢靠之物可依恃?願凡有幸為人,且得聞佛法的善信,莫待一生的理想希望破滅時才憬醒;應趁體力方健、心智方明的時候,留一點時間給自己,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仔細聆聽那來自靈山遠方的呼喚!



63.不論你是誰,如果你心眼開,當下都是最幸福的人;否則擁有再多,你也會感到日子在壓力和憂思中流逝。



64.健康、平安、成功……是由眾多因緣的聚集造成的,而個人的勤奮與謹慎只是其中較明顯且為人知的一小小因素而已,從無常無我的觀察中,世間萬事就如飄散的空氣充滿變數難以掌控;因緣果報不可思議,今日方享健康、平安、成功的你我他,明日也許就要永別塵寰——我勸真正志在悟道解脫的人,應及早實踐所有已知的善良德行,接著則是趕緊減少俗緣宴坐靜慮習定修觀。
2016-03-11 8:38 am
物質生活簡單,精神生活豐富

用「享有」來代替「擁有」,懂得「享有」的道理,心境自然富可敵國……


當我在孩童的時候,先父告訴我兩句話,一直深深影響我的人生觀。

他說:「物質生活要簡單,精神生活要豐富。」年少時的我似懂非懂,但銘記在心,長大後,愈來愈能瞭解先父這兩句話的意涵。

人的物慾是無窮的,物慾會蒙蔽人的心智,使人產生貪念,嚴重者,甚至令人迷失,迷失到想以不擇手段、非法的方式取得,可是取得後又陷入空虛的泥沼,再想追求更大的物慾來滿足,一再循環,物慾給的答案永遠無法滿足,只會使人愈陷愈深,終究無法自拔。

相反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卻可以滿足人心靈的空虛,在沮喪時也可給人良好的慰藉,舉凡天地宇宙、宗教、人文、藝術、讀書、繪畫等,都是精神生活追求的來源,取之不盡。

先父這兩句話的寓意,我想到「擁有」和「享有」的觀念。

適度的「擁有」一些常人所需求的物質生活,我並不反對,但過度的「擁有」,比如想要有遊艇、飛機,這樣的物質追求好嗎?

我曾流連於法國奧塞美術館,館內的雷諾瓦和莫內的畫作,總是讓遊客駐足停留多時。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不少名流富翁,爭相收藏雷諾瓦和莫內的畫,一幅畫作至少3000萬美金,這個金錢代價,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假設真的「擁有」了,那得考慮為這些名畫,做好保存「擁有」的條件,比如要注意擺放名畫房間的溼度、空調等,同時也得請好保全,以免遭竊,這樣提心吊膽的「擁有」,也只是個人的「擁有」,但如果今天放在博物館,讓公眾可以欣賞,也不必擔心收藏條件的問題,反而能感受「享有」,體會美的享受。

同樣的,如果陽明山今天是你私人「擁有」的地方,你得想想,要請多少人來管理管制,如果不幸攤販佔地為王,又該怎麼處理?現在只要搭著公車,反而「享有」,「享有」陽明山美好的一切。什麼時候都是上陽明山的好時機,不必怪天氣不佳,因有霧,反而更朦朧美,下雨天到陽明山別有一番風味。如果可以「擁有」陽明山,不如「享有」陽明山,懂得「享有」的道理,心境自然富可敵國了。

用「享有」來代替「擁有」,懂得這個道理,物質生活自然簡單,精神生活自然豐富。
2016-02-23 11:55 am
宗教情操乃是一種修養.這種修養就好像藝術修養一樣.不只是一種外在的品德.而是一種內在人性的提升。

宗教情操的意義乃是在追求真善美的本體.在這一個本體上.我們能夠了解宗教的本質.同時.能進而把這種本質變成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

宗教本質奶是真善美的本體.這一個本蹄是萬事萬物的根源.人對這種本質所產生的一種嚮往.乃促使人努力於各項品德的改善及修養.所以宗教情操.事實上就是人的整個綜合的具體表現。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追求美善的生活.而宗教情操就在達到這種美善的修養.我們又希望有快樂幸福.宗教情操的目的.就在幫助我們達到這種快樂幸福。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不會在人世間白白的走一遭.那麼宗教情操的目的.就在幫助我們達到充實而豐盈的生活。

宗教情操的目的.可以從二方面來看.一是為己.一是為人.這二種目的.都是我們每一個人所要努力達到的.因為宗教如果只是一個自私為己的宗教的話.就看不出宗教的價值.同樣的.宗教如果只是一個完全為人.一點也不為己的話.也不合乎人性追求美善.渴望美善的意義。

宗教情操的為己為人態度.都不是一種空言的理想.都是一種可以具體表現的方法.問題就是我們如何去培養這種宗教情操。有的時候.靠個人的反省.可以有相當的好處.但有時.也需要依賴別人的幫助.汲取前人的經驗.也或許可以使我們看出宗教情操培養的方法。

宗教情操的培養.如果單從個人的反省.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神秘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在達到深刻的宗教感應上.獲得最好的生活方式。反省的方式可以很多.完全看個人的需要.但最重的就是如何能在「靜觀萬物中以自得」這種靜觀的工夫.不但是心境的培養.也是意志的鍛鍊。我們每一個人在反省的工夫上.都要腳踏實地的去踐行。如此才能獲得深刻的宗教情操。

至於從他人的經驗中.獲得宗教情操的方法.就是經由書籍及思想的傳遞.使我們可以很快的了解前人用什麼方法得到最深刻的宗教情操.經由借用他們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很快的獲得個人的宗教情操。

在反省與他人的經驗中.反省很難予傳送.因為一傳送.就成了他人的經驗.所以反省只能用之於個人一己之妙了。至於他人的經驗及方法.就是一種比較容易的方法.我們只要引述前人的意見.並從其中的意見找到個人的方法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在尋找宗教情操的方法中.也將利用這一種型態.達到我們培養宗教情操的目的。

把一片貝殼擲過了巴托馬河 砍倒了真理之神居住的櫻桃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VM41GCu9w
2016-02-23 11:11 am
西方哲學源於希臘,希臘哲學真正發展了西方人類對智慧探討的深度。在希臘的時代,所有哲學家所關心的,都事宇宙與人生的問題,及至今日,西方哲學,仍是以宇宙及人生為主。我們在探討希臘所以會探討宇宙及人生的問題,不懀是感應到宇宙的無限偉大,及人生的有限渺小,在一個渺小的人中,仍要努力研究宇宙的問題,雖明知其不可為而仍然為之,這就是奧林匹斯精神的根本意義之一。

蘇格拉底的時代,是一個崇拜奧林匹斯山中諸神祇最熱烈的時代,蘇格拉底看到當時人如此的迷信於神明,乃提出知與行的問題。
在蘇格拉底以前的人,他們所注重的、所分析、所觀察的,都是知識客體的問題、知識對象的問題。至於知識本身或重視知是主體的問題,則是從蘇格拉底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對於自己從何而來,往何而去,如何行事,都有很大的疑惑,但人的知識領域,如果完全用理智的方法,有時並不能幫我們解決這些疑惑,只有用宗教的方法,才能幫我們解答。因為宗教不僅是對一個人類未來響往的解答,也是倫理、知識、宇宙觀的大結合。所以柏拉圖對宗教的架構,就是基於如此的方法及態度。

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之不同於柏拉圖,乃是因為柏拉圖是一個觀念論者,而亞里斯多德却是一個實在論者,觀念論與實在論的區別,乃在於觀念論祇是從觀念的理路上去思考,對於客觀的實在世界,有時並不那麼看重。至於實在論,則不止於重於理智的思考,也看重實際的、客觀的世界。


明明是心上人為何不是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uKFo_gXOI

深深思念你我對你情綿綿 不知是苦亦是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M7OLk8DR0

我們還能不能能不能再見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KnzXnNi3Q

是否能在失落中找回 誰知我在佛前掉了我一生的眼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OcY9644jc

有時面對謎也似的人物,有人對他冷嘲熱諷。有人卻對他含淚感動。也許兩者都解不開謎底,但卻反應出旁觀者的心性和品格。
2016-02-23 3:05 am
哲學思考離不開概念 對哲學思想的分析也離不開對概念的分析。要分析一個哲學概念 也要先從語言形式入手
『無』字的三種意含
…………引上述
古文學的出現及其意義
老學思想的復甦
經玄交替的時代
正與反:自然與無為的經驗性論證
道與德:自然與無為的超越性論證
老子思想的精神
禪道與常道
『無』字的運用
禪境與化境
『忘』字的妙用
明明是心上人為何不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uKFo_gXOI

飛越杜鵑窩 • 2 星期前

♪ ≡♫ ≡♬≡♩≡ ♪≡ ♩≡ ♪ ≡♫ ≡♬≡♩≡… …分隔線….. ≡ ♩≡ ♪ ≡♫ ≡♬≡♩≡ ♪ ≡♫ ≡♬≡♩≡ ♪≡ ♩≡ ♪

道家思想絕非消極;反之,它是有別於儒家的、非常正面的應世哲學。只不過在儒家主流的氛圍下,它經常被儒家式理解扭曲了原意。試舉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為例:「不仁」每被儒家式思維理解成為「沒有仁心」,而成為一種負面用語;媒體在報導悲劇發生時,往往就是說「唉呀!天地何其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實這是儒家角度的、對道家之錯解。所謂「不仁」,強調的是一種超越境界,正是「天地無偏私之仁」,譬如陽光、雨露,對世人言都是雨露均霑的大公無私。
再說到所有的「有為」努力,也就像一條向上拋擲的「拋物線」 ---- 期間的區別只在於每個人所能達到的高點不同;而所有的「拋物線」、從發生到結束,其間的落差也就和高點成為正比,當高點愈高時,陡降的落差愈大,伴隨而至的痛苦也就愈大。是以唯有不強求、順其自然的態度,才能順適地減低衝突。要之,道家的生命型態與精神境界,就是通過自然無為以幫助世人儘量達到心靈的「逍遙」境界。

再者,中國哲學不是單純的演繹形式、或純粹經由文字知解的知識論所能充分展現的,其哲學語言因此往往呈現出本質上的難以掌握,難以單憑表相敘述而得其真諦。此蓋由於真實的道德原理自身是無任何概念可說的,但若不據此概念,則無法於道德有任何言說,所以「道」的開展到底還是必須依據概念、語言文字說明;唯當據此概念加以說明真理時,則其對於「道」的本身同時也是一種遮泯,所以須知凡所有涉及生命哲學的言說系統,都只是藉以指引某一休養工夫或境界而已,如果拘執於所據以說明的概念,那麼「道」的真精神就會反被泯滅掉。
2016-02-23 1:14 am
面對周文典範危機,先秦思想家或事於改革、或另建新典範,紛紛提出其所自認解決信仰危機的最有效方法,此即先秦諸子之興起。值此之際,儒家強調深植道德之基以恢復周文;墨家強調愛人如己、兼愛非攻;法家強調嚴刑峻罰;道家則強調保全本真。道家由於要保全自我真實之生命本質,所以主張以「自然」消解「人為」暨其所帶給人們的種種禍害和不自由心靈。也因此其所面對的思想背景,一方面是周文疲憊下禮教的僵化;另方面還有當時已經成為顯學、但進路卻與之殊異的儒家禮樂傳統。是故道家所謂「自然」,便有消解人為造作,以及對於「本真」之本來如此、自然如此狀態的強調。所以「自然」一語包涵了從「本真」說萬物它自己如此、並非藉由外力以達的,以及從「不人為」角度反對儒家所強調的一切人文和禮樂傳統等。
道家所強調的人生境界可以「逍遙」來表述之。逍遙是無待的 --- 吾人之生命自然本是一種自足的狀態、即本真,並無須待於他人或他物之成全始得滿足、快樂。因為倘若不是出自吾人自得自足,而是建立在他人所給予上,那麼可以與之、便可以奪之,當一旦被奪去或失去了,豈不就要痛苦萬分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GsjY2CPCY

不過要達到逍遙境界,首先還必須破執 ---- 因為太多似是而非的世俗觀念,已經造成對生命的扭曲與誤導;太多的外騖追求,已經造成吾人之迷失、迷惘了,是以首要破除世俗成見 --- 譬如對於金錢財富、名利地位、高矮胖瘦美貌、學歷高低成就等之盲目認定與追求。只有不去強求一種既定模式的人生型態,順著生命本真的自然發展,才能達到無入而不自得的任真境界。所以道家主張的「無為」,就是不強求地順其自然,此中由於未經「有為」的刻意強求,因此即使其面目不符合世人期待,也因沒有「期望」與「結果」的落差,所以也就不致失望和痛苦。是故不以世俗的得為得、失為失、生為生、死為死,正可以換一個角度看,那麼或許肉體生命的死亡,正是另一個譬如靈魂生命的開始;只有不堅持生命的必然樣貌,才可以達到內心的自由狀態,也即是「逍遙」了。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願意用幾世換我們一世情緣
希望可以感動上天
我們還能不能能不能再見面

是否能在失落中找回 誰知我在佛前掉了我一生的眼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OcY9644jc

當你解決生之一切秘密之後,你便希望死。
因為,它正是生的另一秘密!

我對生命說:「我要聽死神的話」
於是,生命將她的聲音提高一點
對我說:「你現在聽到她在說話了」
2016-02-22 11:58 pm
人生哲學與哲學的關係.雖極密切.但人生哲學卻不僅在建立一套嚴密的思維系統.這就好像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在其名著哲學導論中所認為的.哲學的工作在處理關於世界及人生的總問題。這就意味著哲學是在建立一個世界觀和人生觀。在此處的人生觀就有點像人生哲學中的人生的意義.但人生哲學不只是在尋求人生意義.也希望追求人生理想.改進人生。所以人生哲學.可以在價值哲學.自然哲學.知識論的一部份及形上學的一部份中和哲學相遇.除此之外.人生哲學還要建立藝術生活的理想.宗教情操的意義與價值.及人生的理想。

先秦各家學說興起的一個共同背景,就是周文化所出現的典範危機。是故興起道家思想背景與儒家近似,都是為了安頓面對周文疲憊下芸芸眾生茫然的生命價值。只不過是儒家是站在「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認同「周文」的立場,雖然面對周文不振,孔子卻進一步地為禮樂傳統厚植人性根源以圖恢復周文,所以正面挺立「制樂作樂」的價值根源 ----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強調一切禮樂教化都是源自吾人內在的道德價值,都是以內在之「仁」為其價值根源的。因此對於迷失了方向、失落了生命價值的人們,就是要喚醒、挺立出他的德行自覺;因此儒家強調由「德性心」開人生大道,通過道德實踐,走一條禮樂教化的人文之路,以成就文化傳統。至於道家雖處在同一時代背景之下,卻截然不同地與儒家做了不同的「虛靜心」選擇。他們強烈反對儒家「人文之路」之以人為造作方式牢籠束縛人性,另外主張以「無為」來復歸萬物之本真、並消解虛偽矯飾,走一條存全本真、復返自然的「自然之路」。因為道家認為人們的一切痛苦就是源自人為造作;就是那些長久來積非成是的、外在附加的虛妄價值蒙蔽了萬物本真的自然,才造成人們馳心外驚、盲目追求的痛苦。是以要消彌痛苦,就要把這些不屬於生命本質的成見統統都取消掉,使人們不在執著於成見、疲心勞神地向外追求,這樣精神層面才有可能達到自由的境界,也即逍遙。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願意用幾世換我們一世情緣
希望可以感動上天
我們還能不能能不能再見面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當我在踏過這條奈何橋之前
讓我再吻一吻你的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KnzXnNi3Q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砌牆的敷磚工人 你必不會僅僅一塊磚又一塊磚的信手堆疊吧?交給你一塊比你現在所用更大的磚 你必不會說這是一塊又大又好的磚 你會拒絕採用它 因為那不適合於你的需要。知道你所需要的是些什麼之後 你就會採用那種適合你需要的 其他的都不必要。


生命及一切的存在 都是在霧中 不是在水晶裡孕育的
除非水晶 就是凋零中的霧
生命事實上是黑暗的 除非有敦促 而敦促是盲目的 除非………
甚麼是說得出的知識 難道不是那說不出知識的影子?
你想了解死亡的秘密
除非你在生命中尋訪它
你又將如何能尋到?
貓頭鷹的眼睛在白日是失明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hYkaREkS8I
2016-02-22 1:00 pm
老子哲學在重視個人生命、關懷自我本真的同時,也強烈關懷政治社會。老子反對執政者輕舉妄動,主張「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寬鬆政治哲學;他認為戰爭是統治者貪得無饜的「天下無道」表現,故一再論及「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的政治理念。為了杜絕統治者「強凌弱,眾暴寡」的野心,以及百姓所承受「爭城以戰,殺人盈野」的身心痛苦,老子並且提倡「小國寡民」的政治理境。後來老莊思想、道家中的隱逸派 ---- 《莊子》哲學,對於老子「虛靜心」的繼承,主要表現為「同於大通」、「與道冥一」的精神超越,以順天安命、隨遇而安的精神自由為學說重心;至於黃老道家、道家中的用事派,則主要在於對老子「君人、南面術」的理論繼承及深化,其將《老子》的形上之道落實成為形下的實際操作之術,為統治者提供了一套治世御民的方法及策略,並在百家爭鳴的戰國中晚期成為顯學。雖然黃老學說淵源於齊或楚越尚有爭議;但它昌盛於齊,為稷下道家所倡導,而在稷下學宮百家爭鳴中取得了主導地位,當無疑義。黃老思想經稷下道家傳播而流傳各地,楚地亦有《鶡冠子》的黃老學,總給先秦各家的《呂氏春秋》也以黃老思潮為主體思想,即儒家之孟、荀和法家的申、韓等也都受到影響。不過黃老道家先是在戰國末年敗於法家,以黃老之學為指導的田齊終究未能統一天下,而被法家思想主導的秦國消滅,並隨著六國敗亡,稷下人才四散,於是學術重心逐漸轉移至秦;後來在漢武時它又敗於儒家,盡管《淮南子》已經對漢初黃老思想嘗試為若干改進,但還是未能改變其被罷黜、為獨尊的儒學所取代的命運。


意見者:神鬼認證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4-01-09 22:33:10
對不熟悉歷史的人,如果我們告訴他,戰爭是歷史的常態,和平只是戰疲以後的短暫休息,很少會相信。請看 :
中國從秦始皇稱帝之年,到民國9年的2140年間,共發生戰爭160次,費時896年,平均每三年就有一年在戰爭中。若以世界史為單位,在有歷史記載的3421年中,僅268年沒有戰爭。這大概就是伏爾泰說歷史主要是「集罪惡 愚蠢與不幸之大成」的原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O00GxabZ74


中世紀是一個宗教與政治最發達的時代.在這一個時代中.政治上的大一統.使得整個歐洲成為一個國家.更由於宗教的原因.使得這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中.政權更為集中.有很多人也認為.在這一個時代中.是相當黑暗的.這就是因為極權統治的結果.這種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君權神授的誤用.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享樂主義的原因.如此的誤用及享樂主義的結果.遂使得政治成了為人所詬病的東西.連帶宗教也受其累.我們如果仔細反省一下.中世紀的混亂.並不是因為宗教的本質的原因.而是因為執政者妄用政治的力量.並假藉宗教理由而遂行其個人政治的利益.結果.當然使人詬病。但從另一角度來研究時.則可發現.由於大一統的原因.學術的穩定發展.民主思想的孕育以及學校制度.重技藝的精神.又使得中世紀成為最光輝的時代.在這一個時代中.多馬斯阿奎那的思想以及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哲學.使得西方世界有了一個光輝的前途和基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Z9mYVV5s0
2016-02-22 9:21 am
考古學的成果經常改寫古代思想史 古文獻出土尤其如此。老子所創始的道家思想 在戰國晚期分化成為莊學與黃老學兩條發展路線 除了莊學一系側重心靈哲學以外 還有黃老一系以對社會現實面的側重關懷、積極用世精神,而在老莊所代表的傳統道家外另樹一幟。但是戰國黃老學派的發展長久來為學界所忽略 其主要原因便在於漢武獨尊儒術導致稷下道家典籍亡佚 即有殘存者亦被認為是偽書緣故。因此當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一批埋藏兩千年的黃老帛書出土以後 黃老道家乃引起了現代學界高度關注 學界終於確認了以帛書《皇帝四經》、《慎子》、《尹文子》、《管子》部分篇章等為代表的戰國稷下黃老學派發展線索;證實了「黃老」不只是個名詞 而是實際興盛於戰國中期的學說思潮。

《黃帝四經》與《管子》四篇的黃老道家思想

Tears Of Wa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UdI7sVic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OQ8zDYmGs
2016-02-22 12:21 am
三關鍵誤判 傑布砸了布希王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kBq-rrybA
蘇軾被貶黃州 他在歷經九死一生的「魂驚湯火命如雞」之後 心境不得不轉為「多難畏事」了;於是他在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上說:「得罪以來 深自閉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間 與樵漁雜處 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 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 有書與之亦不答 自幸庶幾免矣。」

精神真能實現安時處順隨遇而安? 黎明將至,偏偏這時才想到....
2016-02-21 11:50 pm
一種人生哲學要能夠被落實實現,必得提出其獨門的修養方法、功夫實踐;《莊子》書中所謂的真人、至人、神人、大宗師等理想人格境界,其獨立自足。絕對自由的無限人格主體,是如何達到的呢? ---- 莊子既然主張凡一切落在現實世界的死生存亡、窮達貧富、飢渴寒暑等事項之變,都聽天由命、毫不作為;那麼這種絕對自由自足的超越境界,就不是通過現實行動在現實世界中所取得的個體獨立,而是通過心理活動,使其精神主體不受外界有限事物束縛,以達到泯物我、同生死、超利害、一壽夭的精神境界。是故莊子透過孔子與顏回的對話,提出了其所藉以實現精神超越的「心齋」與「坐忘」:…………..莊學有別於儒家從人際關係中來確定個體價值,它從擺脫人際關係中來尋求個體價值 --- 來看待莊子的哲學;而莊子哲學亦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結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他鄉月

大哲學家康德晚年仰望蒼天悠悠,這位孤獨的大思想家,默然反省而對自己內心道德規律,有無限的敬畏和莊嚴之感。對自己的生命有所期許,對人生社會有理性的體認和責任感。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價值;人的存在,原就是一見莊嚴的事實。只要能夠確切把握生命存在的這一事實,直下承當,憬然自覺,以自己為主體而發揮生命之力,這是人生智慧的開端。所以,詩人和藝術家們永遠在莊敬剛健中力行實踐,作無窮的創造。

人生不如意之事 常十之八九 但是當一個人真的陷入舛途絕境的時候 獨立蒼茫 回首前塵 在憫然悲憤之際 心裡總免不了泛起一陣不知其所以然的迷惘之情 往往把歷年來的許多憔悴和憂傷 都歸之於蹇促坎坷的天命 而慨然有『天命靡常之嘆!』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夫天者 人之始也 父母者 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 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這當然是人之常情…………….. 羅曼羅蘭說得更為徹底,他說:「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歇、無情的戰鬥。凡事要做夠得上稱為人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

船上的乘客都向門口擠去
因為一個喝得酩酊大醉的人 欲進不前地蹣跚着。
有的人走他旁邊經過 只是漠然的瞅他一眼
有人連看都沒看他一下 便匆忙地從他身旁走過。
這時候 有一位年歲較長的紳士 扶著那個醉漢子的肩膀
在他的耳邊溫和地叫了一聲:「高雄港到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gwPEUh0Xw
就這麼一聲 使那個醉漢子清醒過來了
他清醒地跟著其他人上岸去了
多少令人感興趣的事 並不自動地發生在那些偉人的身上 而是那些偉人使它們發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pN4_bOTGw
2016-02-21 11:36 pm
20160216082133AAPKmcO
20160219030447AAEKUsj
明明是心上人為何不是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uKFo_gXOI
有此一說
初爻不能有抱怨 只能多做多聽 還有多學習 縱使天縱英明
二爻負責把事辦妥
三爻要忍耐到底 縱使二爻很糟
四爻要懂得權力分享 並為五爻解憂
五爻最好什麼事都不管 只管政策與方向
六爻最好坐在觀眾席 就是要上台致詞?越短越好
相關:名士為何將獎掖士子提拔後進視為責任?
『專為遮日的洋傘遇下雨天可以撐開嗎?無法?』
「紅燈亮時是該『上人行道?闖紅燈?停於停止線之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k8EFZJt37Q
夢裡信以為真醒來不信是夢


人要如何走出迷惘才能獲得人性的自覺?
Star Sky
南の島の花嫁さん
Flight of the Silverbird
莊子對於充滿人欲的人生 也有不盡的嘆息 他說:「富者苦身疾作多 積財而不得盡用 其為形也外矣!」
盡管人生因為人欲的充塞 人欲之不能滿足而痛苦重重。但是 人還是不能無欲 列子上有一個小故事:
『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弇山。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越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內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
由這麼一個故事 可以體會出深刻的人生寓意。人造的機械人 居然也被宮中美姬的可餐秀色所誘惑 竟敢大膽的勾引王之侍妾。一個機械人尚且如此這般 何況一個有血有肉有生命的活人呢?足見人皆有人欲。此其一。
等到偃師將這個機械人剖開一看 只不過是一些草木膠漆 白黑丹青之所為而已。如此區區的一堆無機物質的巧妙組合 就產生這樣強烈的欲求 對現實人生可以說是個不大不小的譏諷 此其二。所謂人欲也者 說穿了 不過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物質享受 絕對無欲固不可 但縱欲無度者 終久必遭殺身之禍 此其三。無怪老子嘆日: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真是語重心長。因為人有我身 就必有人欲 有人欲而又不可遂 乃有大患 這推論不錯。可是任何人又不可能無我身 既不可能無我身 一切會必然執著於我 於是 人之大患也就由「我執」而生焉。所以老子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能夠少私寡欲 當然就是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 則可以除人生大欲 避人生大患 消除人生痛苦了。知足不辱 知足不殆 這是人情之常。
南の島の花嫁さ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iX3c58rw4
Star 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CAha0nsb0
Flight of the Silverbi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h3ftkRAs
季節雨


自古多情空餘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ou7Y9KTxc
從粗到細依次稱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
這乃是人之常情,不必諱言,也不必嬌柔造作。可是,僅僅以一個情字來說明人生,來領悟「生」和「死」,那就只有圈囿在唯情的陷穽裡越陷越深,終將無法自拔,致遭滅頂,為情所燬滅而後巳。說實在的,人生有時真像一朵沉睡在幽深裡的白蓮花,憧憬起來總是神秘而美麗的。如果我們再沉痛的體驗和精微的思維,就不得不要求人們超越自己狹隘的情感,而以理智去詮釋人生,特別生和死的真諦。一味執着自我,不作取捨,這似是而非,玄之又玄的課題,將永遠困擾着恬靜的心靈而不知其所止了。
人生如夢?
振翅高飛 無須在夢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lWp49S_Bs
沙漠之狐
2016-02-21 12:27 pm
莊子代表生命哲學的另一個源頭,他對生命的體認,是一深度的發展,與儒家廣度的發展不同。如果說,基督的王國在天上,儒家的王國在人間,那末,莊子的王國是在心中,生命的目的或存在的意義,也就是在心靈世界的開拓。上帝的存在,開物成務的責任,都不是他所關心的重點,他急切要求解答的生命之謎,是如何從種種欲望的束縛中,以及虛偽文明的種種桎梏中解放出來,以獲得心靈的自由與和諧,以恢復生命的本質。當群體趨於殺伐墮落,當現有的文明破產時,這一心路歷程,實代表恢復創造心靈的一種努力。

在莊周 現實人生充滿哀痛 文明與慾望 對和諧 超越人生理想 形成內外的障礙 不時導人於無可奈何之境遇 於此人生既無可逃 亦安之而已 所以說『知其不可奈何 而安之若命』安命不是安於現狀 聽任命運的擺佈 而是順本性之自然 掙脫內外重重的障礙 開拓心靈的世界 以達消遙自在的心境 人到此境 然後『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外物也『莫之能傷』了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是最為適應創造力的需要,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慾嚴峻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 然的,而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2016-02-21 12:03 pm
人在孤獨中還是在社會中?能達到生活的圓滿?
到底甚麼形式的人類社會,才能幫助人活得好些?

黎明將至,偏偏這時才想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kBq-rrybA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喪我』之議.並以無我應無窮.在於破除我見.因任自然.與造物者渾然同體.始可物我無間.和大自然泯合為一。雖然宇宙萬物.以不同形相禪.依舊可以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純然虛靜無我.則這無我之『我』必產生大智慧。以虛制實.以靜制動.以無我之我作無用之用.這是莊子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莊子的人生境界。

莊子的理論.大抵都是從實現中見虛象.往往令人有窅然空然之感.但這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的虛像.莊子多用寓言比喻.或用具象表達。在莊子內心的體驗裡.這『無我』之『我』就彷彿他在『養生生』裡所說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以柴薪作火.柴薪已盡.而火却在燃燒.且傳之無窮。形體雖物化.宇宙的大生命卻永遠無窮。實際上這並非憑空冥想談玄.而是內心自證工夫.對本體的一種頓悟而已。

禪宗二祖慧可請教達摩祖師安『心』之道。達摩只說:
『將心來.吾為汝安』
慧可說:『覓心不可得』
達摩說:『已為汝安』

禪宗的『無我』在恢復自心和真我。達摩暗示他的弟子慧可.真心常安.要時時體悟真心。真心亦即真我.所以禪宗的無我.並非一無所有的空幻虛無.而是明心見性.識自性之真如的實踐工夫。識得真性.即是境界。陶潛的: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雖是無我之境.澹澹寒波.悠悠白鳥.卻是詩人投射在大自然中的生命的影象.自有真性在焉.亦俱有我之色彩。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雖是有我之境.春寒羈旅.暮色蒼茫.杜鵑聲聲中.景語俱是情語.寄情物中.也就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了.似乎是無我之境。
無論『有我之境』或『無我之境』.文學藝術必有境界.而文學藝術之境界.又出之於人生境界。惟虛靜無我.始可心參萬物.神通宇宙天地之妙道。荀子日:
『人何以知道?』
日:『心』
『心何以知道?』
曰:『虛一而靜』

體悟真心常安.而達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2016-02-21 11:48 am
社會生活的真正目的.不只是要我們每一個人盡好社會一份子的責任.也要我們明白.社會及其義務不是橫加在我們身上的.而是由於年齡和社會地位的增長.而逐漸進入人的內心的。

哲學上的生活概念.和日常使用的意義不同。人們說在滿足或享樂的時刻.他們感到幸福。但根據亞里斯多德等人的說法.幸福不是你在某特殊時間感到或經驗到的東西.它是整個人生的特質。幸福生活就是善良生活。柏拉圖把幸福定義為靈魂的和諧....真正有品德的狀態。他不像亞氏那樣注重物質的善或幸運的善。對他而言.沒有一件外在的東西能使一個有品德的人不幸福。

Scorpions - Wind Of Chan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RjJKxsamQ
2016-02-22 3:59 am
聖多瑪斯說 「人類天生就是社會性 政治性的動物 必須營共同的社會生活 而社會生活為謀公共福利及公共安寧秩序 自不能沒有政府國家。道德生活才是國家的目的」聖多瑪斯強調道德生活才是國家的目的 也是政治的目的 因為政治通常是要辨明對於治理的方法與目的的某些假設 在大多數的政治哲學目的中 這種辨明都是道德的辨明。道德生活的目的在追求善 而政治生活則在獲得幸福 所以道德生活才是政治的目的 政治除了在這一方面的強調外 對於政治的形式 有時 也是一種政治的判斷。道德的原則就是善 善有其最終目的 一切行為與善的最後目的相衝突時 這個行為就是不道德的 如果一切行為都與善的最後目的相合時 就是最合乎道德原則的 道德不只用於個人 也適合於整體的思想與行為 政治的主體 既在於人 人的生活 就要合乎道德生活的原則 政治的結構既在國家及政府的組織 則這些組織的行為就要符合道德的原則。
(聖多瑪斯 〈五路論證))

無庸諱言的.人是宇宙中一員.人如何在宇宙的大舞台中.扮演一個稱職的腳色.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生命的精神就在其中。有人說 .人是被突然投擲在時間的洪流中.既不知生命的源頭.也不知生命的歸宿.因此.人的荒謬.就由此而產生.更有的人認為.我們人生在世.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是否同意.就讓我們來到這世界.如果這一個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倒也罷了.偏偏這一個世界卻是充滿仇恨.忌妒.貪婪及荒謬...生命的意義何在呢?為甚麼要強迫我們走向一種非自由的選擇呢?為什麼我們要被這一些既定的範疇圈定呢?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一個屬於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生命世界呢?在一個美好的生命世界中.我們不是可以活得更快樂嗎?為什麼要去做那些荒謬而毫無意義的事呢?為甚麼不能忠實的面對自己呢?走過歲月不禁要問.甚麼是生命的意義.?甚麼是自由的意義及其目的?什麼是預定及和諧的意義?.要如何才算是發揚生命精神?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裡 人容易肯定自己的理想 也容易在理想中找到希望 同樣的 人生活在一個悲慘的時代裡 人的理想就只有苟活 少有幾個人能矗立挺拔 更難得有人能獨樹一幟 尤其如「天下無道 以身殉道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的氣節 更有多少人能有呢?人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又能如何呢? 精神真能實現安時處順隨遇而安?

哲學的再反思:哲學往何處去之七?
為什麼『忠誠』是最高的道德律呢?
治大國若烹小鲜與『忠誠』有關嗎?
治大國就不能如愛惜…一日看三回?

為什麼『忠誠』是最高的道德律呢?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對《漢書˙藝文志》〈諸子出於王官說〉:「當周室盛時 教育之權或盡操於王官。然其所謂教 必不外乎祀典 卜筮之文 禮樂射御之末。...其視諸子之學術 正如天地之懸絕。諸子之學 不但絕不能出於王官 果能使與王官並世 亦定不為所容 而必為所焚燒坑殺耳。
歐洲中世教會柄世政 才秀之士多為祭司神甫 而書籍亦多聚於寺院。以故 其時求學者 皆以祭司為師。故謂教會為握歐洲中古教育之柄可也。然豈可謂近世之學術皆出於教會耶?
《胡適文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Z9mYVV5s0
轉角處

順着歷史的線索看,中國一直很穩固地維持着政指導教的局面.,春秋時晏子曾向齊君諫誅祝史,秦、漢專制天下定形以後,任何宗教都不能不受專制帝王的影響,宗教人物往往在帝王之前爭寵,從沒有形成壓倒性的宗教力量。民間宗教只有被野心家利用作為政治鬥爭工具時,才足以對現有政權構成威脅。文學家韓愈,站在本位文化立場,上佛骨表抨擊佛教時,幾乎引來大禍。最饒趣的例子,是當明太祖讀到孟子有些對君上不客氣的話時,就大發脾氣,下令國子監撤去孟子在孔廟的牌位。佛教在歷史上遭遇的三武之禍,也許可以解釋不是迫害宗教,但卻證明政治有足夠的力量干與宗教。

國家最大目的 在立富強之基以禦外侮 實行之道 .則在經濟改革 假如我們再不遵循精神領袖的指示.改變我們的目標.後果還會更嚴重。湯因比用中國古老哲學家的口氣說: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是生物求生存的必要條件。物慾的無限擴展.會引導人類走向滅亡之路 .心靈世界無止境的追求.却可以獲得永恆的福祉。 我們不必誇讚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早已預見今日人類的危機.但卻不能不思考中國哲學家們所說的「義利之辨」「為富不仁」「仁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等觀念。尤其是孟子所說的:「苟為後義而先利 不奪不饜」確已接觸到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本質。

究竟是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的支配?還是國家社會的措施應該適合個人的發展?這在一個有組織的社會裡,多半會發生過的問題,在近代自由、民主的運動下,則爭論的更加激烈。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持有不同的意見:墨翟與韓非,在倫理和社會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差異,但對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這一點,見解却一致。墨子主張「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又主張一切人須尚同於天志。韓非則以賞罰之「二柄」統馭臣下百姓,要求臣民絕對服從國家的律令,復以耕戰二策嚴格限制人民的活動,規範了群體的價值標準,符合它的得賞,違反它的則罰。不論是墨子或韓非,君上都享有無上權威。於此持相反見解的是老聃與莊周,他們根本認為政治上的一切法令和措施,都是徒滋紛擾,所有政府的作為,不但無助於人類社會的和平,相反地,它們是在破壞原有的和諧。因此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國家組織如果必須設立,那末身為官長人君者唯一可做的事,就是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如此人民才能過質樸自然的生活,維持社會的和諧狀態。

西方人談到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有兩種極端的看法支配着爭論的論點,一是集體主義;一是個人主義。在中國,墨翟、韓非屬於前者,老聃、莊周屬於後者。對這個問題,儒家的見解與上述各家不同。從主張政教分治的思想,可知儒家不完全贊成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的支配;從 君君,臣臣,以及對王道、仁政理想的堅持,可見儒家也不會同意道家「為無為」的主張。從家族社會孕育而成的儒家思想,一開始就跳出了個人與國家社會的對立思考,他把這種關係轉化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這就是現代社會科學家常說的,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是以父子關係為主軸。在家庭組織範圍之內,個體與個體的關係是父與子,在政府組織範圍之內是君與臣。應用在父子關係中的一套規則,同樣也適用於君臣關係。經此轉化以後,個人與國家社會的問題,也轉為孝與忠的問題,以及私情與國法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為傳統儒家帶來很大的困擾,解決之道,一是使忠孝趨於混同,一是為了維護至尊的孝道,寧可犧牲國法,前者雖有利於 君,後者雖有利於父,問題卻未因此獲得妥當的解決。

人在孤獨中還是在社會中?能達到生活的圓滿?
到底甚麼形式的人類社會,才能幫助人活得好些?

道家顯然比較重視孤獨生活的價值,強調隔離的智慧。墨家和法家,根本認為人是是社會的動物,國家的工具,有意義的生活,必須在社會中才能達到。儒家則另有其中庸之道,人究竟應該是孤獨,還是要參與社會,這要看人生的際遇。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人在孤獨中可以做成己的工夫,有機會參與國事,就施展自己的抱負,人生不論是進或退,在朝或在野,都同樣可以達到生活的圓滿。
在法家軍國主義的社會之外,道家和儒家都希望實現一個合諧不爭的社會,為其最高的理想。道家是欲以『為無為』的方式達到此理想,儒家則主張以禮樂教化的方式實現它。
新文化運動以來,由於西潮的影響,在思想上,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一直有着嚴重的衝突,少數自由主義者特別強調個體的尊嚴,認為國家社會應該尊重個人自由。站在政府的立場,則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個人的自由必須受到限制。目前在知識份子中,似乎只能依據個人的不同境遇,在二者之間,任擇其一,衝突依然存在。這的確是一個考驗人類智慧的問題,因為到目前為止,即是被認為民主開放的社會,這個問題並未獲得真正的解決。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曉啼................殘山夢最真

殘山夢最真 是一個轉機 也是一個生機。因為人往往要走到繁華夢的盡頭 才能得到人生的徹悟 才能激起大悲與深情。

國學家王國維 早年曾寫過「紅樓夢評論」認為是一部歷經人生苦痛而求得解脫之道的書 並認為形成人生痛苦者在其有欲望 欲望中最大者為男女之欲。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韋政通曾說:
紅樓夢實是中國人所體會的「生命與世事虛幻無常」悲劇感的典型代表作
組成紅樓夢的背景與人物 像大觀園中如夢般的繁華 黛玉的纖弱多病 寶玉的遊戲人間 無一不呈現出它的虛幻性

紅樓夢
1.紅樓猜夢:主題思想        
2.大荒之夢:還淚神話
3.眾生幻夢:金陵十二釵       
4.筵宴成夢:紅樓飲宴
5.省親築夢:大觀園林
6.繁華若夢:生活美學
7.病罪一夢:紅樓醫話
8.曲終悟夢:人生哲學
《華梵大學 中國文學系》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曉啼................殘山夢最真
殘山夢最真 是一個轉機 也是一個生機。因為人往往要走到繁華夢的盡頭 才能得到人生的徹悟 才能激起大悲與深情。

華梵大學依仁游藝體驗營 2016/03/05 報名自即日起至2016/2/26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JvnO-I57U


收錄日期: 2021-04-20 19:25: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21033348AAEmkD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