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多瑪斯說 「人類天生就是社會性 政治性的動物 必須營共同的社會生活 而社會生活為謀公共福利及公共安寧秩序 自不能沒有政府國家。道德生活才是國家的目的」聖多瑪斯強調道德生活才是國家的目的 也是政治的目的 因為政治通常是要辨明對於治理的方法與目的的某些假設 在大多數的政治哲學目的中 這種辨明都是道德的辨明。道德生活的目的在追求善 而政治生活則在獲得幸福 所以道德生活才是政治的目的 政治除了在這一方面的強調外 對於政治的形式 有時 也是一種政治的判斷。道德的原則就是善 善有其最終目的 一切行為與善的最後目的相衝突時 這個行為就是不道德的 如果一切行為都與善的最後目的相合時 就是最合乎道德原則的 道德不只用於個人 也適合於整體的思想與行為 政治的主體 既在於人 人的生活 就要合乎道德生活的原則 政治的結構既在國家及政府的組織 則這些組織的行為就要符合道德的原則。
(聖多瑪斯 〈五路論證))
無庸諱言的.人是宇宙中一員.人如何在宇宙的大舞台中.扮演一個稱職的腳色.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生命的精神就在其中。有人說 .人是被突然投擲在時間的洪流中.既不知生命的源頭.也不知生命的歸宿.因此.人的荒謬.就由此而產生.更有的人認為.我們人生在世.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是否同意.就讓我們來到這世界.如果這一個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倒也罷了.偏偏這一個世界卻是充滿仇恨.忌妒.貪婪及荒謬...生命的意義何在呢?為甚麼要強迫我們走向一種非自由的選擇呢?為什麼我們要被這一些既定的範疇圈定呢?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一個屬於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生命世界呢?在一個美好的生命世界中.我們不是可以活得更快樂嗎?為什麼要去做那些荒謬而毫無意義的事呢?為甚麼不能忠實的面對自己呢?走過歲月不禁要問.甚麼是生命的意義.?甚麼是自由的意義及其目的?什麼是預定及和諧的意義?.要如何才算是發揚生命精神?人生活在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裡 人容易肯定自己的理想 也容易在理想中找到希望 同樣的 人生活在一個悲慘的時代裡 人的理想就只有苟活 少有幾個人能矗立挺拔 更難得有人能獨樹一幟 尤其如「天下無道 以身殉道 天下有道 以道殉身」的氣節 更有多少人能有呢?人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又能如何呢? 精神真能實現安時處順隨遇而安?
哲學的再反思:哲學往何處去之七?
為什麼『忠誠』是最高的道德律呢?
治大國若烹小鲜與『忠誠』有關嗎?
治大國就不能如愛惜…一日看三回?
為什麼『忠誠』是最高的道德律呢?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對《漢書˙藝文志》〈諸子出於王官說〉:「當周室盛時 教育之權或盡操於王官。然其所謂教 必不外乎祀典 卜筮之文 禮樂射御之末。...其視諸子之學術 正如天地之懸絕。諸子之學 不但絕不能出於王官 果能使與王官並世 亦定不為所容 而必為所焚燒坑殺耳。
歐洲中世教會柄世政 才秀之士多為祭司神甫 而書籍亦多聚於寺院。以故 其時求學者 皆以祭司為師。故謂教會為握歐洲中古教育之柄可也。然豈可謂近世之學術皆出於教會耶?
《胡適文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Z9mYVV5s0
轉角處
順着歷史的線索看,中國一直很穩固地維持着政指導教的局面.,春秋時晏子曾向齊君諫誅祝史,秦、漢專制天下定形以後,任何宗教都不能不受專制帝王的影響,宗教人物往往在帝王之前爭寵,從沒有形成壓倒性的宗教力量。民間宗教只有被野心家利用作為政治鬥爭工具時,才足以對現有政權構成威脅。文學家韓愈,站在本位文化立場,上佛骨表抨擊佛教時,幾乎引來大禍。最饒趣的例子,是當明太祖讀到孟子有些對君上不客氣的話時,就大發脾氣,下令國子監撤去孟子在孔廟的牌位。佛教在歷史上遭遇的三武之禍,也許可以解釋不是迫害宗教,但卻證明政治有足夠的力量干與宗教。
國家最大目的 在立富強之基以禦外侮 實行之道 .則在經濟改革 假如我們再不遵循精神領袖的指示.改變我們的目標.後果還會更嚴重。湯因比用中國古老哲學家的口氣說: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是生物求生存的必要條件。物慾的無限擴展.會引導人類走向滅亡之路 .心靈世界無止境的追求.却可以獲得永恆的福祉。 我們不必誇讚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早已預見今日人類的危機.但卻不能不思考中國哲學家們所說的「義利之辨」「為富不仁」「仁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等觀念。尤其是孟子所說的:「苟為後義而先利 不奪不饜」確已接觸到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本質。
究竟是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的支配?還是國家社會的措施應該適合個人的發展?這在一個有組織的社會裡,多半會發生過的問題,在近代自由、民主的運動下,則爭論的更加激烈。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持有不同的意見:墨翟與韓非,在倫理和社會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差異,但對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這一點,見解却一致。墨子主張「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又主張一切人須尚同於天志。韓非則以賞罰之「二柄」統馭臣下百姓,要求臣民絕對服從國家的律令,復以耕戰二策嚴格限制人民的活動,規範了群體的價值標準,符合它的得賞,違反它的則罰。不論是墨子或韓非,君上都享有無上權威。於此持相反見解的是老聃與莊周,他們根本認為政治上的一切法令和措施,都是徒滋紛擾,所有政府的作為,不但無助於人類社會的和平,相反地,它們是在破壞原有的和諧。因此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國家組織如果必須設立,那末身為官長人君者唯一可做的事,就是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如此人民才能過質樸自然的生活,維持社會的和諧狀態。
西方人談到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有兩種極端的看法支配着爭論的論點,一是集體主義;一是個人主義。在中國,墨翟、韓非屬於前者,老聃、莊周屬於後者。對這個問題,儒家的見解與上述各家不同。從主張政教分治的思想,可知儒家不完全贊成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的支配;從 君君,臣臣,以及對王道、仁政理想的堅持,可見儒家也不會同意道家「為無為」的主張。從家族社會孕育而成的儒家思想,一開始就跳出了個人與國家社會的對立思考,他把這種關係轉化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這就是現代社會科學家常說的,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是以父子關係為主軸。在家庭組織範圍之內,個體與個體的關係是父與子,在政府組織範圍之內是君與臣。應用在父子關係中的一套規則,同樣也適用於君臣關係。經此轉化以後,個人與國家社會的問題,也轉為孝與忠的問題,以及私情與國法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為傳統儒家帶來很大的困擾,解決之道,一是使忠孝趨於混同,一是為了維護至尊的孝道,寧可犧牲國法,前者雖有利於 君,後者雖有利於父,問題卻未因此獲得妥當的解決。
人在孤獨中還是在社會中?能達到生活的圓滿?
到底甚麼形式的人類社會,才能幫助人活得好些?
道家顯然比較重視孤獨生活的價值,強調隔離的智慧。墨家和法家,根本認為人是是社會的動物,國家的工具,有意義的生活,必須在社會中才能達到。儒家則另有其中庸之道,人究竟應該是孤獨,還是要參與社會,這要看人生的際遇。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人在孤獨中可以做成己的工夫,有機會參與國事,就施展自己的抱負,人生不論是進或退,在朝或在野,都同樣可以達到生活的圓滿。
在法家軍國主義的社會之外,道家和儒家都希望實現一個合諧不爭的社會,為其最高的理想。道家是欲以『為無為』的方式達到此理想,儒家則主張以禮樂教化的方式實現它。
新文化運動以來,由於西潮的影響,在思想上,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一直有着嚴重的衝突,少數自由主義者特別強調個體的尊嚴,認為國家社會應該尊重個人自由。站在政府的立場,則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個人的自由必須受到限制。目前在知識份子中,似乎只能依據個人的不同境遇,在二者之間,任擇其一,衝突依然存在。這的確是一個考驗人類智慧的問題,因為到目前為止,即是被認為民主開放的社會,這個問題並未獲得真正的解決。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曉啼................殘山夢最真
殘山夢最真 是一個轉機 也是一個生機。因為人往往要走到繁華夢的盡頭 才能得到人生的徹悟 才能激起大悲與深情。
國學家王國維 早年曾寫過「紅樓夢評論」認為是一部歷經人生苦痛而求得解脫之道的書 並認為形成人生痛苦者在其有欲望 欲望中最大者為男女之欲。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韋政通曾說:
紅樓夢實是中國人所體會的「生命與世事虛幻無常」悲劇感的典型代表作
組成紅樓夢的背景與人物 像大觀園中如夢般的繁華 黛玉的纖弱多病 寶玉的遊戲人間 無一不呈現出它的虛幻性
紅樓夢
1.紅樓猜夢:主題思想
2.大荒之夢:還淚神話
3.眾生幻夢:金陵十二釵
4.筵宴成夢:紅樓飲宴
5.省親築夢:大觀園林
6.繁華若夢:生活美學
7.病罪一夢:紅樓醫話
8.曲終悟夢:人生哲學
《華梵大學 中國文學系》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曉啼................殘山夢最真
殘山夢最真 是一個轉機 也是一個生機。因為人往往要走到繁華夢的盡頭 才能得到人生的徹悟 才能激起大悲與深情。
華梵大學依仁游藝體驗營 2016/03/05 報名自即日起至2016/2/26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JvnO-I57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