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果陀 是什麼意思?? 我小腦瓜沒這麼靈活 盡量白話些 不要跟我說他是個劇場...?

2016-02-15 8:51 am

回答 (2)

2016-02-23 1:31 pm
✔ 最佳答案
「果陀」出自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寫的一齣戲劇《等待果陀》。這是個很單純的故事,甚至可以說沒什麼故事情節,一點都不複雜,大綱簡單說就是兩個流浪漢待在一個地方始終等待一個人的到來,而他們等的人就是果陀。

兩個難兄難弟迪迪和果果算是主角,他們都有個很長的全名,迪迪和果果是暱稱。事實上作者從未交代他們的身分,鑒於作者對他們衣著打扮的形容,歷年來這齣劇的演出都把這兩人的角色形塑成潦倒的流浪漢,從原作細究,他們若不是流浪漢,至少也是中下階層的族群,因為都一副沒什麼錢的樣子。

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兩人會聊天、反覆撥弄鞋子帽子,或是不停來回盤桓以打發時間。基本上他們的對話都很支離破碎,聽不出什麼所以然來,話題不是順著線性的,而是跳來跳去,不知所云,沒什麼邏輯可言,等到似乎沒什麼事可以做時,他們就興味索然地埋怨不知道要做什麼,發呆一陣後又重複諸多瑣碎零星的對話、反覆撥弄鞋子帽子、不停來回走動。

別說劇中的演員都自我吐嘲很無聊了,許多觀眾聽到這席話馬上點頭如搗蒜深表認同。這齣劇在首度公演的時候委實毀譽參半,有的人視作匠心獨具的神作,有的人以為糟糕透頂的糞作;不管如何,這個戲劇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成為當時茶餘飯後會討論的話題,所以不可否認其影響力之無遠弗屆,除了劇本躍升為暢銷書外,後來還被選入法國各個高中的教科書。

這齣戲劇分為兩幕,時間橫軸各為一天,每當該日到了夕陽西沉,天光漸黯的時候,會有個男孩過來,跟迪迪果果說他們引頸期盼的果陀今天是不會來的,沒斷絕迪迪果果的希望,言明果陀明天就會到來,接連兩天都是如此。

第二天男孩來的時候,明明是同一個人,可是他卻表現出不認識迪迪果果的樣子,迪迪果果當然備感納悶,他們問:「你不是昨天來的那位嗎?」男孩回答不是,說自己是第一次來;然後當你再回到第一幕日影敧斜的傍晚時分,那時是男孩第一次出現,其實他們當時也有類似的對話──迪迪果果問男孩:「我是不是看過你?」「我不知道,先生。」「你不是昨天來的那位?」「不是,先生」「這是你頭一次來?」「是的,先生。」

在看到第二幕(即第二天)幕落前的這一橋段,覺得似曾相識,接著回想到第一幕幕落前的畫面才恍然大悟,雖然本來時間軸的設定是兩天,不過他們肯定不只等了兩天。第一天可以和過去連結,明白他們在這之前還是就早已在等待了;第二天則與未來連結,畢竟你知道他們在第三天還是會遙遙無期地繼續等下去。從短短的兩幕,看起來僅有兩天的時間,卻是無限延伸時間中的一小片段,全劇演出了兩幕,以有限傳達無限的意涵──他們還會等,時間還會不斷延伸下去,永劫不復。

然而,他們等待的果陀卻沒來,昨天沒來,他們等到今天,今天沒來,他們願意等到明天,明天沒來,或許他們還會一直等到死為止,生命就這樣在荒蕪中徒然度過了。

果陀是誰?作者貝克特總是面臨絡繹不絕的提問:「果陀是上帝嗎?」這是很直觀的發問,因為果陀(Godot)和上帝(God)的英文單字簡直如出一轍,看起來沒什麼兩樣,沒有仔細看,還真的會誤會,若是仔細看了,也難免會猜測這是否是用果陀隱射上帝。

貝克特的回答是這樣的:「如果我知道的話,我早就寫在劇本裡了。」

心理學界的大佬佛洛伊德是這樣解釋的:劇中的艾斯特岡(Estragon)綽號叫果果(Gogo),維拉迪米爾(Vladimir)則是迪迪(Didi),這是原作的貝克特設定的,佛洛伊德將迪(Di)顛倒過來,就變成id;將果(Go)的字首添一個e就形成一個ego。佛洛伊德真的沒有和貝克特串通過,這純粹是個巧合,貝克特筆下的虛構人物名字居然和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論不謀而合!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可能會在國高中的公民課程略微提及一點,他認為人格有三種成分:本我(id)、自我(ego)與超我(superego)。我不詳述這套理論,只要知道本我是人以生俱來就有的,自我則是實際上的自己,這兩個我都是人很容易就能夠擁有的,不費吹灰之力;超我不然,超我是理想中的我,超我是自己希望得到,迫切需要,卻無法掌握,它來無影去無蹤。

很少人能夠如願以償,就算你許的願望達成了,你又會有新的願望,你的頭腦會膨脹,變得更加貪婪、更無可救藥,新的願望必然比先前的願望來得更不切實際,更是無法輕易達成。

超我就如同迪迪果果一直在等待的果陀,我想不論是誰,總有個理想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非理性、超現實、完美無缺的,人的頭腦總是不知天高地厚,會兀自設下太過理想化的高標準──我要成為最富有的人,我要成為最帥的人,我要成為這個,我要成為那個──然後就以生之有涯追逐時宇宙之無涯,大部分的人會發現,你做不到,或是有很消沉的負面想法:到頭來你什麼都不是。

即便象徵超我的果陀不會來,但你心中還是渴求它有來臨的那一天,仍要緊緊地死抓著不放,仍不肯斷然割捨,最後你被迫屈就現實,你不得不向現實妥協,你接受了你只是個凡人的事實,最終你還是得回歸現實的自我,自我才是你真正可以掌控的。

回歸法國當時的思潮,存在主義大當其道,很多人用存在主義的觀點去解讀《等待果陀》。存在主義很悲觀地將人降生於世認為是人沒有自我選擇的,一呱呱墜地起就注定要面臨這不美好的世界,儘管兩幕的劇情很相像,場景、時間、發生的事情都雷同,但有一點卻改變了,世事來來去去,經歷的人卻會老去,迪迪果果逐漸萎縮、衰退,他們的變化或許不明顯,但把焦點放在他們遇到的人就可以察覺這個明顯現象。

他們在第一幕與第二幕不約而同地遇到兩個過客,一個叫波佐(Pozzo),一個是幸運(Lucky),波佐和幸運是主僕,波佐牽著一條長長的繩索,繫在幸運身上,一臉趾高氣昂的樣子,在他喝令之下,幸運要跳舞要做很多他不願意做的事,波佐也叱罵幸運,另隻手甩著鞭子,幸運不聽話就鞭笞下去。這麼一個咄咄逼人的大爺在第二幕出場時卻又另一番風景,轉眼間他就成為雙目失明的盲人,他完全依賴他那個被羞辱被鄙夷的幸運,沒有幸運的他根本無法自力更生,甚至連掉落一根菸斗在地上要撿起來這種小動作都熬費心力,甚至得仰人鼻息。

身為主人翁的迪迪果果亦然。解饞的糧食原本是胡蘿蔔,到了第二幕只剩下蘿蔔,可能到了後天又只剩下大頭菜了。在劇本中交代他們曾有過一段浪漫的時光──信步在艾菲爾鐵塔上受享星華璨發的曼妙──話鋒一轉,他們後來流落成不許登上鐵塔的拒絕往來戶,劇中的他們的確每下愈況,衰退到就連脫掉褲子都忘記拉上去的可笑局面。

他們已等得天荒地老,等到自己瑰麗的青春遠遁,仍然不顧自己現在的頹唐難堪,依然故我地對果陀的到來望穿秋水,一點也未發覺時間這把無形的鑿子又在他們的額頭刻上新的紋路。漫長無盡的等待過程中,等到後來,你會驚覺某個時間來臨時,人會沒有理由地變老,緊接著突如其來的死亡,這個人幾分鐘前還在說話、呼吸、行走,沒有沒有任何毛病,在下一秒鐘他就不再呼吸、不再與你說話了。

劇中角色的喜怒哀愁其實透露著正是我們存在的有限性,生命必然有個盡頭在等著我們,人是活在不停異動的時間,我們的存在又是表現在時間的推移,所以人總是將今天寄託給尚未到來的明天。

大仲馬說:「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如果沒有希望,人會空虛,人會發瘋,人會自我走向滅亡。希望給了你重心,為你脆弱的心靈一點慰藉,人不肯放掉期望,這碼子事做來格外困難。

如果你是大人的話,請你稍微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當你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你很多時候你都一直希望自己快一點長大,也許是為了早一點品啜到美酒的滋味,也許是為了快一點享受吸菸吞雲吐霧的痛快,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你以為當你成為一個成人時,你以為你會更有能力,也比還是小孩的你更加快樂。凡事都有例外,但我可以跟你打包票,每一個孩子都迫切希望自己快點長大,沒有例外。

當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你才發現成人的生活其實比小孩子更加錯綜複雜,小孩還過得無憂無慮,可是大人要面臨的挑戰無時不刻接踵而來,你若不是個人生勝利組,你每天做著繁複粗重的工作,領著微薄的薪水,過著非人的生活,那你該怎麼辦?自怨自艾,怨嘆自己久了又更加墮落了,大多數人只好活在「相信明天會更好」的夢境中,以麻痺自己,忘卻現在的貧窮與奴役。

《等待果陀》就是揭櫫那個虛妄的明天,有些人確實等到了那個他們夢寐以求的未來,然而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殷殷期盼的明天,不會到來。果陀」像是個謊言,只是這個謊言很甜美,甜美到我們在這個謊言重複了上千萬次後,我們將它視作一個事實,誰叫我們的理性不足以洞見不美好的真相。

其實在《等待果陀》裡,迪迪果果屢次嘗試自殺,可是沒有上吊的繩子,於是出現以下的對話。
「我有褲帶」果果說。
「那太短了」迪迪望著那棵樹的樹梢說。
「你可以站在下面撐住我的腿。」
「那誰來撐我的呢?」

所以自殺一事只好作罷,換言之,他們連自殺都沒辦法,連想尋死一了百了就此解脫都不可得,只能任由韶光蹉跎青春,一點一點的蠶食鯨吞他們,永遠地活在絕望與未知的明天中。他們在閒聊中欣羨耶穌背著沉痾的十字架行走也才那麼幾哩路,因為耶穌馬上就要被行刑,反過頭來他們沒這麼幸運,僅能背著十字架,直到自然死去為止,在死之前,他們還有不知凡幾的路要走呢。

《等待果陀》在1953年的1月5日於巴黎巴比倫劇院首演。或許這樣說令人很難相信,這場首演相當成功,它贏得了觀眾們如雷的掌聲,甚至許多人感動到涕淚縱橫,這是我們很難信服的。一部如此乏味、劇情單調且人物扁平沒特色的荒謬劇,說是荒謬是因為沒有任何邏輯可言,可是卻出乎意料地打動許多當時的觀眾。

這要置換時空背景才好理解,1953年是什麼時候?1953年的人們距無情的戰火遠走不到8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甫結束,法國巴黎才剛脫離德國占領的魔掌;有些事不是說走就走,他們走了時候依然停留在人的心中,別忘了戰爭蔓延至幾近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流血漂橹的印像仍深深地烙印在人的腦海中,屍首遍地的記憶仍像是蟲子鑽進心窩裡日以繼夜地啃蝕。銳利的刀子是被銷毀了沒有錯,被刀子砍斲的傷口卻還在,痛也還在。

僅管滿目瘡痍的巴黎市景已恢復得幾乎完整,景物的破壞可以重建,然而人內心受到的傷害卻不能重建,撕心裂肺的痛苦困阨彷彿在午夜夢迴時能影影綽綽感受到。

二戰的時候好多在前線防衛家園的士兵在開始時他們衝鋒陷陣,他們驍勇善戰,他們義無反顧,他們的信仰很堅定,深信自己的奉獻可以為國爭光,信仰如此絕對。好景不常,一個正常的人在看到許多生命在自己刀槍下一一流逝,許多敵營的人只不過是生長的國籍恰好與自己不一樣,為其賣命的統治者不一樣,這些人卻只能成為自己的刀下亡魂,若不這樣做,結果就相反了,換作我成為對方的刀下亡魂,可是這批人跟自己又無怨無仇,我們又不是造物主,不是什麼世界萬物的主宰,我們憑什麼剝奪他人的性命?

戰爭持續到第二年,惶惑迷殢的士兵們愈來愈多了,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可是戰爭不會因為人的質疑就嘎然而止,戰火接連不斷,殤歌不曾止歇。饒是好戰的士兵們也開始期待戰爭止息的一天,期盼著和平的到來。更別提受戰火侵吞的無辜百姓們,他們沒有一日不祈禱著和平的降臨,極目遠眺的是硝煙瀰漫、槍林彈雨,過著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的日子。

然則和平什麼時候會來?它就懸在那,沒有人知道,也許是明天,也許是後天,究竟是哪天?沒有人知道。

我們現在翻覽史冊,可以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至1945年,我們知道和平何時到來,但倘若你是在1940年親赴戰場的士兵,你怎麼知道戰爭會在幾年後結束?他們就是身處在一個世界大變動的當下,雜亂無章,他們無法逆料未來,他們個人無法改變現狀,支手無力回天。

「果陀」成為他們在等待的橄欖枝,不知道何時來訪,但僅僅是相信「果陀」可能會到來,就足以成為支撐他們繼續活著的意志。

當時戰後的法國觀眾被《等待果陀》勾起了他們心中最不願提及的一角,法國雖然是二戰戰勝的國家,但也是受創最慘痛的國家,迪迪果果在劇中不就是受戰火荼毒的落魄的人民嗎?前途恍惚得像是進入一個昏黑欲絕的隧道,這條隧道像是永無止盡一般,你放眼望去,你看得到在很遠的地方似乎有個亮點,大概是這整個隧道的出口,它指引著你,給了你要去的方向。可是你已經往前行進了一段相當漫長的時間,那個亮點卻不曾變大,它像是嘲弄著你徒勞努力般的存在,你已經筋疲力竭了,卻始終走不出去,你因為走不出去而徬徨無措,可是現在唯一支撐你能在無邊黑暗中踽踽獨行的,還是那光點,它就是你的「果陀」。

這個希望可以是任何事物,可以是基督教的救世主彌賽亞,也可以是任何你所相信的神祉,果陀至少是個當它到場時一切事物都會被安排妥當的人物,遺憾的是它最終不會到來。

沒人走過/一切靜默無聲/椅子腿不斷拉長/快跨出室外去了/沒人走過/椅子繼續顛倒夢想(引自張香華的椅子)
2016-02-16 12:29 am
To "money earning" poster demanding an answer:-:-
Godot by Samuel Beckett is a" drama" 果陀劇場給你小脑瓜罷 !?for your small mind (a disease spread in Brazil)
Five people talk in present tense:-
Estragon +Vladimir (Russian); Pozzo + Lucky;(one is wealthy but blind,one is wanderer but voiceless.
Waiting and Hope are the only things in this ideal, meaningless-dreaming world.
Hence existentialism means anxiety on Earth.Are they free and responsible for their actions on Earth without meaning ?
(1)Existence is a way of living when in difficult or boring life
(2)Existence came into existence endured miserably
(3) We depend on free and responsible money + food for our very existence in order to live.
(4) It's a world without meaning; yet Godot never comes ,you know !?


收錄日期: 2021-04-30 20:30: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15005126AArfvSl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