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中日本統治下,原住民的生活有那些改變,?

2016-02-14 9:21 am

回答 (1)

2016-02-14 12:16 pm
  台灣總督府参事官持地六三郎,在其1902年底向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提出有關蕃政問題的意見書,即認為「在日本主權下,惟有番地,而無番人。」「在法理上言,生番對土地無所有權,番地全屬國家所有也,然而熟番之土地所有,依舊慣須予以承認」。
  至於理蕃方式,則應先施威壓然後撫育,前者為設隘勇線採取攻勢前進,並調動軍隊協助討伐,後者則以宗教教育行之。
  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自1907年開始推行理蕃五年計劃,於蕃地內以武力向前推進隘勇線,於各要害地方配置砲火,構築掩堡以控制番社,強制徵調蕃人從事開墾、製腦、伐木等工作,如遇蕃人抵抗,則以武力征服。
  隘勇線主要是由隘寮、隘路、鐵絲網所組成。1900年時隘寮增至386所。隘路,是隘寮間的連絡道路。至於電流鐵絲網,則是通上高壓電流,一觸立即斃命,鐵絲網與隘路平行。
  日人於「隘勇線前進時期」在宜蘭、深坑、桃園、苗栗等各廳蕃界,共延長隘勇線428公里,日人視為殘餘的兇蕃,則被線內6800餘人的警備員所包圍。
促使蕃人自行從隘勇線的縣外遷居線內,對蕃人進行「集團移住」,將蕃人驅離其先祖所留傳的土地。
  對蕃人而言,「集團移住」無疑只是征服者的土地沒收。因此,蕃人對「集團移住」屢有激烈的抵抗,此種反抗蜂起一直持續至1941年。
參考: 戚嘉林,〈第十五章、日軍鎮壓腥風血雨〉,《台灣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頁269-277。


收錄日期: 2021-04-30 20:33: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14012145AALaZiC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