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提倡「去中國化」?

2016-02-12 3:25 pm
不少大中華膠經常說:「我們愛國但不會愛黨,因此不用[去中國化]!」。但我想講的是,不實行「去中國化」,專制的枷鎖不會解開,民主的桎梏也不會消失,只有推廣西方文字丶文化和制度,去除舊有思維,向「國民教育」「心繋家國」等所謂的「大道理」說不,香港才有出路,才能愈接近民主之終點,只有結束強權管治,還政於民,以民為本,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國家才是不用「國民教育」也可提升人民歸屬感的正道。

民主和尊嚴不是以口、以飛沫去建立,而是要用一切眾志成城的賢人志士的筆鋒和一針見血的文章去傳播,以香港青少年每一筆每一字、每一句心聲去傳播民主的福音。

只有革新,只有本土,才有進步!

回答 (6)

2016-02-13 10:14 am
✔ 最佳答案
年輕人,多讀書,多看看國外,比如美國,比如英國,假如你們的行動在他們國家發生,他們會對你做什麼~~。民主從來就沒有最真實的,只存在著相對的概念。美國人不會對世界做民主,而只會說,結果敘利亞得到了今天,伊拉克至今難起,烏克蘭天天戰亂,其實應該讓你們這些年輕人去那些曾經和你們共同信念的那些地方的年輕人,問問他們有沒有後悔~~
2016-02-15 1:08 pm
所謂的「去中國化」,其實就是「脫漢」耶,越南改用拉丁字母拼音,朝鮮/韓國改用諺文,就是脫漢的表現耶,不過只是文字上的改變,真的可以脫漢乎?越南及韓國不仍然保留大量傳統的中國特色耶。


新加坡以英語作為主導,但也沒有能力脫漢耶。


就說中國本身,西藏的年青人很多除藏語之外,就只學英語,抗拒漢語的耶,又如何乎?


林書豪就已經脫漢耶,即使在大陸的賀年片段,基本上都是講美語的耶,因為這才是他的母語耶,任你大陸人說他是中國人也好,任你台灣人說他是台灣人也好,都沒有關係耶,他無須辯駁,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只是擁有華裔血統而已,他已經多次明言,自己是不是中國人並不重要耶,當然不敢直接否認而失去市場耶。
2016-02-12 7:52 pm
去中國化,強調本土意識不見得要去中國化,台灣的廟宇祭拜的神明皆來自中國,文化,語言,也與中國大陸同文同種,本人的見解是台灣鬧獨立與國防安全軍事考量有關,台獨是被不惜一切代價血洗台灣以及反攻大陸國計逼的不願走向戰爭的老百姓所搞出來的運動,台灣方面反攻大陸以經失敗,對岸至今仍不肯放棄武力攻台,共產黨的統戰要收服老百姓的民心,嚇老百姓台獨會鬧的更大,去中國化是無法達到的,和平發展共謀福址等到政治,經濟,軍事,民主,各領域兩岸人民彼此都覺得很好的時候,以和平的方式完成國家統一的目標。
2016-02-13 3:18 pm
我們愛國但不會愛黨-----
香港跟台灣長期接受反共教育,會認為共產黨獨裁專制.

我想多數人並不了解共產黨,也不了解大陸的政治運作模式.

首先共產黨基層黨員的產生就不是像台灣各政黨那樣隨隨便便,入黨比考大學難!黨員是各階層各行業中最優秀的人員組成,然後形成黨的各級組織,所以共產黨才有強大的力量可以控制整個中國.由於黨員遍布民間各行業各個角落,所以更能代表民眾利益.黨員數量約9000萬占大陸總人口6.7%,這個數字比台灣任何政黨佔全民比例都高.

西方的民主充其量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以台灣為例哪一個民代不是有錢人?都是有錢人他們會為勞工農漁民發聲嗎?老闆吃飽你不餓?
很多民眾會以為台灣民主,其實跟肚子扁扁也要挺扁一樣,有錢人的民主,勞工農漁民只是投票機器!
更不用講各種形式的買票賣票行為了.選戰花費比四年任期薪水還高----為什麼?其實你知我知!
2016-03-26 9:45 am
香港有一班人宣揚沒有「真普選」,香港便沒有「民主」,這是誤導。因為民主的形式分為直接民主和代議民主。
1. 直接民主:人民不需要選出或任命官員而直接參與國家或社區事務。例如:香港市民可以自發性參加保衛釣魚台。香港市民也可以自發性清潔香港街道。
2. 代議民主:人民選出或任命官員,代人民作出處理國家或社區事務。例如:立法會選舉和2017香港特首普選,體現代議民主。

所以,「選舉」不是全面體現「民主」,沒有「選舉」不代表沒有「民主」。原因是「選舉」只不過是衛護「領袖制度」的工具。若果每一人都有智慧解決問題,有能力做好每一事,行為能夠自律,尊重法治,尊重人權,尊重個人自由; 没有種族分別,没有國家思想,只有大同一體,只有共同利益; 遇到問題,通過全體投票解決(直接民主),這樣便不需要有「領袖制度」(代議民主),「選舉」也没有存在的價值。
2016-02-18 11:14 am
去中國化,是按引中國一堆領導,習性差,不會人性化民主

收錄日期: 2021-04-18 14:29: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12072524AAReDUI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