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道注儒』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2016-02-04 1:42 am
交流道之跳脫與回歸. 悲劇與數據 柏拉圖的正義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
6J373vtjn6Y

回答 (13)

2016-02-14 8:42 pm
✔ 最佳答案
『引道注儒』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交流道之跳脫與回歸. 悲劇與數據 柏拉圖的正義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
6J373vtjn6Y


南朝蕭梁時代的劉孝標是《世說新語》的重要詮釋者 他在《世說˙文學》前面這段引文裡 注引《文章敘錄》說:
晏能清言 而當時權勢 天下談士 多宗尚之。

注又引《魏氏春秋》日:
晏少有異才 善談《易》《老》

另外再回頭看《世說新語˙文學》正文: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 詣王輔嗣 見王注精奇 迺神伏曰:「若斯人 可與論天人之際矣!」 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這些文獻都說何宴善談《易》《老》 顯然他對此二典籍有深入專研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都沒有提到何宴為《論語》作集解這件事 可見世人重視何宴之道學玄談 而較忽略其《論語》經注。


Victory
RphVghBq2ek
2016-02-14 6:11 am
由於經學的傳統以及魏室君主對經學的重視 經學以及相關連的倫理價值 雖然從兩漢的巔峰狀態迅速走向衰微 但在民間的勢力仍然十分強大 。玄學領袖如何晏、王弼等 顯然也不敢正面迎拂經說 依舊遵循馬、鄭舊路 從「引道注儒」入手。

馬融、鄭玄的「引道注儒」在經學歷史的發展上 大體而言 可有下面諸項意義:

第一 經學自儒術獨尊以來經由經師們三百年的鑽研、剖析 已使經學本身暴露出它內部的矛盾 而展現了經學生命的意義危機。
第二 由於經學今、古之爭 使經學本身的權威性與嚴肅性減弱 並開啟了日後「舍經而自作文」的自由解釋風氣(朱子說:「漢儒解經 依經演釋。晉人則不然 舍經自作文。」對此一時期的學術變化 有很深刻的體會)
第三 為使經學免於意義的僵化與內容詮釋的教條化 「援老注儒」是一種不得已的補救辦法。
第四 「援老注儒」雖為經學注入新血液 使經學生命得以苟延殘喘 但自另一角度來看 這已帶有「批判經學」的意味。

Star 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Cedq9a4Q
2016-02-14 12:40 pm
交流道之跳脫與回歸. 悲劇與數據 柏拉圖的正義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

2月6日星期六《6》
2月13日星期六《6(2+1+3)》
正月初六星期六《6》
2016年2月13日人數達114人《6(1+1+4)》

思樂冰!?

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某受災戶的女友接受訪問時對記者說:「當我男友在電話中告訴我「房子倒了」
我說:「你別鬧我了」」………….

我們應如何提供存在《真理》一個特徵
20160202023122AARxJCj
2016-03-07 10:49 am
夏春梅

論儒佛注老的老子哲學詮釋史觀

一、緣起

對於《道德經》經註的爬梳,並非緣於某一特定的「問題意識」,有幾分是無心插柳的結果。經文簡短但卻義旨幽遠,吸引無數註家窮微探隱,年少的好奇是因此而起。及長咀嚼文義,每每欣喜有所會意,迨翻閱前人注疏,發現一己之見不過是偶合儒家立場,或佛子心得,甚至是東西合併的館釘之見,落入前人寞臼而不自知,於是放棄閉門造車式的解老方法,轉而分析這些一己之見的成份,追溯其來源,進而釐清創見與成說。(註一)原先是閱讀經典,爾後則轉向為閱讀閱讀經典的進路。然而在放棄自己的主觀參與之後,深深為老學詮釋紛繁的景像吸引,唐君毅曾經對先秦以降歷代流變做一速描,而後贊曰:"世有更為一老學史者,吾願馨香以視之。」(註二)由後設詮釋的角度一路逆推《道德經》,意外發現內在意理是蘊藏在特殊的語法表達之中,準此略帶障眼法趣味的語法、句法、章法,再回頭按竅各家詮釋,能夠不偏不執避開詮釋陷阱,而窺全豹者並不多見。但哲學始於誤解,誠不誣也,若不堅持解老有一正宗版本,各派註家在「誤解」與「衍申」之中,始料未及為老學詮釋帶來豐富的肌理,倒也是一幕自紛的景象。本文將簡介註解紛紜之狀況、引起紛紜的關鍵之一的特殊章法,並引儒佛兩是作為示範,以解釋前言的「誤解」與「衍申」所指為何,讀者由此可以瞭解意理詮釋的趣味。筆者學識鄙陋,本文僅聊備一格,作為初稿之用,若治老學史者,則吾豈敢,當要之白日,有幸與方家共同耕耘。

(一)註解紛紜現象之舉隅

l.《道德經》眾註紛紜,古已有之。嚴靈峰嘗蒐覽歷代所見《道德經》註,百成《無求備齋老子書目集成初編》、《續編》等,於其序中言:「余所及觀覽古今中外了關老子訓註、解說、評點之書,無慮千百家,或崇尚重玄,不滯空有;或溺推因果,偏几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歸空寂;或明理國修身,滲入金丹導引……;皆偏於道之一……臣有能窺老民之堂奧者。」(註三)

2.筆者蒐集民國八十年以前之期刊論文目錄,分門別類,排而此之,可管窺西几東漸之後,新學科對老學發展的催化作用。若談老子的形上學、倫理學、知識論,顯然臣哲學概論的分類,而道德經的神秘主義、自然主義、唯心論、唯物論、辯證法、相對論、臣命哲學等,顯然是思想流派的東西結合。

3.外國人看老子又是如何呢?「我們經過長途跋涉,遇見了許多老子:他是唯心派哲學家,嫻熟吠檀多,古早基督教的傳教士,通神論者,.,….,尤有進者,老子母與扎的隱喻用法,使新的觸角擴至女性研究與婦女解放運動。雷倪士撰六冊的道家論集介紹了不斷繁衍的流派。……許多論文以老子與環保為題,主張老子簡樸生活的理想可解決目前浪費資源與污染過度的問題。……企業家與出版男的領袖為他冠上有趣的標題如,道瓊指數:智慧投資指南 個道教徒在華爾街的自白,或企業家的老子。……)」。(註四)

閱誼至此,讀者或許已經覺得琳瑯滿目、洋洋灑灑。

(二)註解紛紜可能原因之推測

l,經典本身言簡義奧唐君毅先生言:「蓋其文既約而義豐,人固皆可自本其聰明智慧,加以演繹,並依聯想,而任情為類比之論,其論述遂不可勝窮。」(註五)如王夫之在《老子衍》自序中便以為毋須外求,《莊子》顯然已是道德經註。

2.原典語法詭辭為周

方穎嫻則以為是道德經「詭辯為周」。(註六)這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線索,下文將詳述。此兩點是造成《道德經》解異質又具層的可能原因之二。

(三)《道德經》特殊語法一詭辯為周、正言若反

魏晉南北朝的孫盛撰《老子疑問反訊》是以詰問的語氣質疑《道德經》隨處可見正反並陳的語句,雖然並非有意以語言形式來切入,循線而入,卻在意理註解之外,開闢另一個詮釋的視野。孫盛以為就形上之道言,經文在有物與無物之間擺盪;就欲望言,既言有欲又言無欲;就道德而言,標舉絕盛棄智,但每章又輒云聖人,諸如此類。以《反訊》質之,反而避開諸家註解往往會遭遇的尷尬狀況,倒有因執矛盾立場而一以貫穿經文的解釋效力。驗之文本,不僅是語句正反並陳,尚有大量的「正言若反」(註七)四處散布、紛陳其現,是以正者見正,反者見反,五千言雖短,卻供應了註家搭建各種結構,各式排列組合的基本句型。經文有絕對道體的描述,有正反並陳的語句,另外間有大量正反複合的字辭,如大象無形、上傳不德、學不學、大音希聲、善戰者不怒等等。如果對其承載描述內容的語法,未能有形式的掌握與自覺,在閱讀之中時時窖惕,勿陷正反兩端,則很可能使會蹈入常見的詮釋三部曲:先在諸多相對價值中作一主觀抉擇,或主戰或反戰、或養生或非身、或慈悲或殘忍等;然後乘著《道德經》特有的形上學的翅膀,攀爬至此價值絕對化的高峰;第三,據以已說為真老子,或更進一步以此是非非彼是非。孤舉孫盛的《反訊》,意義不甚顯豁,若舉其餘註家排比,便明朗許多。莊子註毛以「生」字為形上學,韓非註毛以「法」字為絕對義,蘇轍註老則希望以「復性,穿針引線,貫穿全篇。但是對語言形式的忽略,迫使蘇轍在疏淪之時非常迂迴。他是持以儒解老的立場,故而不能放棄道德仁義的堅持,但八十一章之中,不時會有「絕仁葉義」之類令人臨踐的章句。註「不賢」使民不爭,蘇轍言本章以為錯不在道德本身,而是貴尚之心會引起爭亂。註「絕仁義」則曰「未有仁而遺其親也,未有義而後其君也,仁義所以為孝慈矣。然及其衰也,仁義之名以要利於世,千是子有違父,而又有虐子,此則仁義之跡為之也。故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是說錯不在頁道德,而是名符其實的假道德。至於註「夫禮者,忠信之而亂之首」便有些不知巨斤云 。真是難為了蘇轍。而這種現象是遍在於未掌握語法結構的家註解之中。

三、儒佛詮釋的《道德經》

由前可見老學詮釋 狀況之一斑及註老語法須知,以下便捻「以儒解老」、「以佛解老」,略分形上道體 、道德知識等道用範圍,以及修養方法以實際操作推演。

(一)以儒解老

儒道兩家在先秦一開始是以對峙姿態出現,異中求同在《世說新語》(文學引有記載:「王衍問阮惜:老莊聖教同異。對日:將無同。」宋儒註老有以為儒道 之義仁曾相妨,僅取蘇轍以為示範;朱子雖然將老子列在《語類》(異端)一章,然其詮釋道諄經形上之道,頗能代表儒者見解,是以騏比,試作「以儒解老」典型。(註八)

(二)對於「形上之道」部分的詮釋

朱熹註「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曰:「谷之虛也。聲達焉則響應之,乃神化之目然也。是謂玄扎。玄,妙也。牠是有所受而能生物者也。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焉,程千所取老子之說。」(註九)「生生之意」明顯有《易經》生生不息的餘跡,程子所取老子之說,是取易經》或取《道德經》,僅只註文一段不足為證。朱子輾轉引證,頗耐人尋味。儒家典籍具有形上成份者,《易經》居其大半,儒者註老,偕易理以往合,其實也是可以理解。以儒家易理解老子形上之道,此一進路,就註家所見是廣為眾人樂蹈。就道之有無味子便比較明白點出:「道家說半截有半截無。以前都是無,如今眼下都是有。」(註十)頗能掌握道德經道體之兩面向的特色。蘇轍在形上之道的爬梳較具個人心得的「復性說」是尋找超越之道的內在根源。註文中對復性的理路頗能自成首尾,「夫道非清非濁,非高非下,非去非來,非書非惡,混然而成體,其於人為性,故曰有物混成。」(註二十五章)道的屬性非此非彼,內在於人名為性。「性之於人,生不能加,死不能損,其大可以充塞天地,…"」。(註十三章)雖是內在亦有其普遍性。「萬物皆作于性,皆復於性。」(註十六章)為事物的原初與最終回歸的狀態。所有的修養旨在去妄復性。(註十一)

2.對於有關「道德」部分的詮釋

(1)蘇轍以為老子基本上是維護仁義道德,至於有一些負面文字出現,主要是試圖排除因標榜貴尚而引起的追逐爭亂,或者是世道衰微後的虛假造作。如前文所述。

(2)朱熹則是指為權謀詐術。釋「古之善為士者」一章言:「老子說話大抵如此,只是欲得退步佔奸,不要與事物接。如治人事天莫薔,迫之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皆是這樣意思。故為其學者多流於術數,如申韓之徒皆是也。」(註十二)釋「反者道之動」再次申言:「故張文潛說老子惟靜放能知變,然其勢必至於忍心無情,視天下之人皆土偶爾。其心都冷冰冰的了,便是殺人也不恤,故其流多入於變詐刑名。太史公將他與申韓同傳,非是強安排,其源流實是如此。」朱熹此語一出,老子百口莫辯,流風所及,數百年以下猶聞撻伐之聲,如梁啟超及余英時即是。

3.對於有關「知識」部分的討論

《論語》有(學而) 《禮記》有(學記) 《苟子)有(勸學),儒家一系重人文教化,蘇轍同樣遵循此一立場。遇有「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師」等諄諄教誨諸章,蘇轍註解自然是君合符節,但是在十九、二十及六十九章,由朱熹口中說來只需用權謀說便能一言以蔽之,對蘇轍的道德立場、疏解工夫便是一番考驗。註「絕望棄智,民利百倍」,牠是如此彌縫:「非聖智不足以知道,使聖智為天下,其有不以道御物者乎?然世之人,不足以知聖智之本而見其末者,以為巧勝物者也,千是聘於末流,而民始不勝害矣,故絕望棄智民利百倍。」對「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有言:'古之所謂智者,知道大全,而攬于物之終始,故足貴也。凡民不足以如此,而溺於小智,以察為明,則智之害多矣,」對於往往引起誤解的字辭,稍費周折將他們虛說了,並不賦與實質意義。

4.對於「修養方法」部分的討論

蘇轍註十五章「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曰:「寂然不動,感而遂為天下通。」援引《易經》,頗有靜中寓動之意。註四十章言:「復性則靜矣。然其寂靜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動之所自起。」說法略同。解釋道體之時,朱熹與蘇轍皆掌握到了形上道體某些屬性,「生生之意」與"復,哇」之部即是:一是就道之創生義而言,一是就道之內在義作發揮。另外《道德經》道體特有的雙重複含性質也未遺漏。對於論及道德知識的道用之部不論或正或反,《道德經》總是適時出現適當的章句可供雙方振振有詞,抒發一己對老子的印象。但是如果不願意刻意對歧義並陳的經文視而不見,但又末掌握《道德經》特殊的語言設計,那麼如蘇轍這般溫柔敦厚、用心良苦的組織脈絡是可以預見。《道德經》的修養方法,蘇轍百「《易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動中有靜靜中寓動,雖是引自儒家典籍,卻頗能符合老子理趣。

(二)以佛解老

佛教自漢末入中土,乘著老莊津梁面廣被朝野,高僧大德註老不絕如縷,丁福保言惑山大師二篇最為情核,唐君毅先生也說憨山德清經解斯為巨擘,是會同三教之先河。註十三)真正留傳今日的註本屈指可數,是以憨山本彌覺珍貴。憨山以佛解老的立場見於(發明趨向):「愚謂看老莊者,先要覽熟教乘,精透《楞嚴》,融會吾佛破執之論,則不被他文字所感,然後精修靜定,工夫純熟,用心微細,方見此老工夫苦切,然要頁頁[實看得身為苦本,智為累根,自能慕形釋智.,方知此老頁寅受用處。……」。

(三)對於「形上之道」部分的詮釋

(發明宗旨)有一段精闢的註解:「老民所宗,以虛無自然為妙道,此即《楞盼所謂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者是已,此正所云八識空昧之體也。以巨此識最極幽深,微妙難測,非佛不足以毒之。.轉此則為大圓鏡智矣。」八識空昧之體與臣無自然妙道,已表出二家可以深入討論的緊要起始處。由此,若疏鋆得宜,當可各自深,內在理趣。唯需細心分別處是佛家若有形上之道,也要是由心上說,由內在之心識化現外在的山河大地,來談其創生、普遍、絕對;唯一等種種寓性;道家的形上學是由超越的道體落在人身修養而為內在之傳。就涵攝範圍言,二者皆是超越與內在兼具,相引為訓,有某種程度的正當住口但是兩家思路的緣起生成過程迥然不同,因此勿因理路相近而忽略背後結構性的差異。佛家修心講境界,對虛無自然的妙道,雖然憨山以為轉此可以達大固鏡智,但也以上觀工夫的深淺,審慎再做一些層次上的釐清:「菩薩如此,以上觀而破之,尚有分證。至若聲聞不知,則敢為涅槳;西域外道梵志不知,則執之為冥諦;此則以為虛無自然妙道也。」

2.對於有關「道德,部分的詮釋

「老子... ..若不知佛,決不能以慈悲為寶。……」。註六十七章時如是說,另於論工夫之處則曰:「且出無佛世,觀化知無,有似獨覺。……觀其慈悲救世之心,人天交歸,有無雙照,又似菩薩。」對老子以慈悲為寶深表讚歎。

3.對於有關「形軀」部分的詮釋

註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憨山曰;「此言名利之大害,教人重道忘身,以怯累也。」

4.對於有關「修養方法」部分的詮釋

憨山以為佛道兩家入門工夫皆在破除執著,於(發明工夫)言:「老子一書,向來解者,例以虛無為宗。及至求其入道工夫,茫然不知下手處。故於篇首,將觀無親有一觀字,為入道之要。......佛言此上觀,有二乘上觀,人天上觀,淺深之不同,若孔子乃人乘上觀也。老子乃天乘上觀也。雖三教上觀,淺深不同,要其所治之病,俱以先被我執為第一步工夫。」憨山以菩薩讚美老子之仁慈,對於「天地不仁」一章則言:「且夫地聖人皆有好生愛物之仁,而今言不仁者,謂天地雖是生育萬物,不是有心要生,畫出一氣當生,不得不生。不得不生。故雖生而不有。」所遭遇的詮釋處境與蘇轍頗為相近,對治之法也是將此類章句以「不是有心要生」虛說了。由十三章註文所見,以為《道德經》所重為重道忘身;但文本不乏暢談養生之旨,道教中人將三、六、七、十二、十六、三十三、五十九諸章排列組合成一套完整的養生學說。由以上幾處妞臨看來,憨山前註道體部分所說「分別都無,非色非空」,以及修養工夫的破執(蘇轍的動靜亦不遠矣)其實已經很接近道德經思維的一買理路,但是落在道用層次,涉及語言形式的面向,顯然也不是憨山反省所及的焦點。

四、結論

三教得以會通,是歷經數百年開放性的相摩相盪,系統理路之間的互相對話與截長補短而漸次形成。儒佛註老的形上之道的部分,便可以看出彼此學習涵融的軌跡,蘇轍設想的「復性」之說,憨山提出「八識空昧之體」,都掌握了《道德經》對道體描術的一些基本特色,如其內在、如其超越、如其絕對、如其普遍,以及具關鍵地位的的正反相生的複合性。但同中之異是咎家仍持守其各自分際的關鍵,即使是想在異中求同的詮釋過程,也要仔細區別以免含混籠統,如程朱以「生生之意」註老便是道地《易經》的思維,可見出各家理路系統在建立之初是各有因緣,各有欲解決的基本問題。儒佛註老的道用部分,很能發覺特殊的語法結構對義理詮釋所產生的影牢。許多註家在道體、在修養方法的解釋不滑脫,但是一進入道用部分便需費心。原因是道德經的語法形式在章句之間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供靈活組合,找到一個落點,經由細心經營,便可搭配形上之道自成一套完整體系。往後退一步,便看見老子所架構的詭辭為周、正言若反的語言形式結構,附著了許多因緣和合所衍生的義理詮釋。事實上,如果視或正或反的語句有如雙翼輔粥,那麼所圍拱的可能就是「為無為」、「事無事」、「上傳不德」、「學不學」、「知不知」諸如此類的核心複合句,註家詮釋如果能準此內在理路為出發點,也許便不會出現單向褒揚或單向撻伐的註解現象。這真是一個奇妙的語法形式結構,如果二千年後証者也同意「道可道非常道,,當如何設計文本,以便在後來者參與閱誼的過程中即能心領神會?憨山說讀《道德經》要精透《楞嚴》,其實,丁仲祐引明陶望齡言:「常無,空觀也。常有,假觀也。同謂之玄,中道觀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不思議三觀也。」這也.是閱讀之時不錯的提醒。

儒佛註老的工夫方法部分,蘇轍的動靜之間、憨出的破執說,與形上之道部分相仿,較道用部分更能呼應《道德經》慣有的正反相生相成的思考理路。雖然在「誤解」,其實較妥當的形容應是在「對話」的過程中帶來豐富的詮釋面向,但是瞭解了《道德經》特殊的語法形式,是兼具正反及絕對層面觀照之後,筆者也期望能見到因貫串語言形式結構而對經文旨趣產生的新註解。

 
2016-02-16 11:42 pm
《六經》以後 諸子踵出 各樹旗幟以鳴高 各以才藝揚升周秦之際 他們騁辭立言 彼此自成家法。這種壟斷性的王官學散為競爭性的百家言之發展……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 皆以其有為不可知矣
天下大亂 聖賢不明 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莊子》〈天下〉

郭象曾對先秦諸子這種自認自己學說無以復加的現象加以譏刺 他說「為其所有為 則真為也;為其真為 則無為矣 又何加焉!」
郭象對諸子的「各執一見自以為是」批評道:「各信其偏見 而不能都舉」。
《莊子》郭象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1975)

悲乎 百家往而不返 必不合矣
悲乎 百家往而不反 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 不幸不見天地之純 古人之大體 道術將為天下裂。
《莊子》〈天下〉
假今之世 飾邪說 文姦言 以梟亂天下 矞宇嵬瑣 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 有人矣。
《莊子》〈天下〉

縱情性 安恣睢 禽獸行 不足以合文通治 ;然而其持之有故 其言之成理 足以欺惑愚眾。
《荀子論》〈非十二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Z9mYVV5s0


轉角處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 皆以其有為不可知矣..........
關於抉擇 楊朱的『歧路亡羊』給於我們很大的啟示 而啟示之中更蘊藏無限的智慧 雖然二千餘年來他一直被誤解 甚至被賦於『自私』的惡名。
2016-02-15 2:01 am
道家自然.原始.無為
老庄列子自然列舉

豬腳 豬肉 魚 紅蘿蔔+黃瓜+肉絲+香腸
香菇+肉絲 蝦子 長年菜 雞肉 蘿蔔糕
年糕 水果 金紙 糖果 飲料
炸雞塊 高麗菜+蛋 花枝+芹菜

『宗教』『 哲學 』『愛情』
人是否有自由意志來抉擇.決定自己的行為.?
20150520000016KK00632

主題:夢遊仙公廟/長崎の夢の夜
YwuKFo_gXOI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王輔嗣弱冠詣裴徽 徽問曰: 「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 聖人莫肯致言 而老子申之無已 何邪?」 弼曰:「聖人體無 無又不可以訓 故言必及有; 老、莊未免於有 恆訓其所不足

將以上所引比看 王弼似乎出入儒道之間;事實上 輔嗣係將孔老等同起來 以老學注儒經。王氏《易》注便是證據。

《易》為卜筮之書 本屬於術數 西漢易師講卦氣占驗 就《易》本身而言 這是正宗;而用義理說《易》卻是別派。就價值而言 正宗卻是邪的 無價值的;別派卻是正的 有價值的。兩漢人說《易》 無論今古文 都不外於術數。王弼《易注》的貢獻 在於盡掃象數 專用義理 為千古大發明。雖然如此 輔嗣之義理卻是得自老氏思想 王弼《易注》的特色 我們舉下列立正做解說
《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 吉
王弼注日:九天之德也 能用天德 乃見群龍之義焉。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 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正 則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無首 坤利在永貞。

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乃統天。雲行雨施 品物流形。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各正性命」之下 王弼注日:天也者 形之名也。健也者 用形者也。夫形也者 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虧 為物之首 統之者豈非至健哉?


南の島の花嫁さん
S3Rv8sOV2ns
7EiX3c58rw4
2016-02-14 11:05 pm
『引道注儒』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交流道之跳脫與回歸. 悲劇與數據 柏拉圖的正義
這一波冷空氣將直達立春過後

『宗教』『 哲學 』『愛情』

明明是心上的人怎樣不是 啊‧啊‧‧仙公廟的托眠夢 害阮空怨嘆
落葉在秋天 隨風飄落去 一年一年心空虛 欲怎樣阮勿知
拜託仙公來保庇 有一日會來找著心上的人
啊‧啊‧‧仙公廟的鐘聲響 鐘聲真響亮

夢遊仙公廟/長崎の夢の夜
YwuKFo_gXOI

中國哲學史
從三皇五帝到2015 再從從董仲舒到2016
從王道政治與禮治理想到戴雲領軍的乾嘉新義理學
從老子眼中的聖賢只是聖賢到孟子的不得已也 再到2016世界觀
落大雨彼一日
摘自:《在傳統中國哲學之自然的意涵為何?》


劉孝標注引〈文章敘錄〉說:
自儒者論以老子非聖人 絕禮棄學 宴說與聖人同 著論行於世也

何宴本傳裡明明說他「好老莊言 作《道德論》這裡卻說「宴說與聖人同」由此可見 何宴實是將孔氏穿上道裝 使孔子混同起來。明乎此 再看《論語集解》便不難推知何宴本意。
《論語集解》〈公冶長〉第五:
子貢日:「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聞之;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之」
何宴於「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之」自己下注日:
性者 人之所授以生也 。天道者 元亨日新之道。深微 故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集解》〈述而〉第七:
子日: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
何宴自下己注日:
志 慕也。道不可體 故志之而已。據 仗也。 德有成形 故可據。依 倚也,仁者功施於人 故可倚。藝,《六藝》也 不足據依 故日遊。

「道」作為一種理念 依宋人的見解 本是「人倫日用之閒所當行者」然何宴這裡用老氏「道可道 非常道」的玄意來解釋儒經 使孔氏極其平凡可達的「道」變成老氏玄虛深遠的「道」了。

將儒學穿上道裝 不僅在何宴身上看到 也在比他年輕的玄學天才王弼那裡見到。《三國志˙魏志》卷二十八〈鐘會傳〉附〈王弼傳〉云:
弼好論儒道 辭才逸辯 注《易》及《老子》為尚書郎 年二十餘卒。
注引何邵《王弼傳》謂:
弼幼而察慧 年十餘 好老氏 通辯能言。


宗教 哲學 愛情

心愛心上人是天主教徒 願望何時能實現
ZYUeJ1od_oI

明明是心上的人怎樣不是 啊‧啊‧‧仙公廟的托眠夢 害阮空怨嘆
2016-02-14 9:14 pm
從學術史來看 《論語》注以何宴《論語集解》及朱熹集注(在《四書集注》中)流傳最廣。阮刻《十三經注疏》則更棄朱注而以何宴《論語集解》為主。北宋的刑昺疏解何宴《論語集解》序亦說:「《論語集解》正始中上之 盛行於世 今以為主焉。」是則世人未嘗忽略何宴《論語》經注。這裡說世人重視何宴之道學玄談 而較忽略其《論語集解》 係就何宴在思想歷史上的地位而發。何宴為魏晉玄學之領袖人物 相對於此 其《論語》經注反不見其思想代表性。

何宴的《論語集解》是集諸家之說而成的 書中屬於他個人意見部分 可以說相當少。同時 何宴的《道德論》亦已失傳 欲窺何氏思想真貌 並不容易 。但是《世說新語》裡却有一段紀載可為旁證 用以說明何氏思想中心要旨。《世說新語˙文學》云:
何宴注《老子》未畢 見王弼 自說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 不復得作聲 遂不復注 因作《道德論》。


Immortal
o65GSQPRhhw
2016-02-14 1:38 pm
《三國志˙魏志》卷九〈曹真傳〉附〈何晏傳〉云:
晏 少以秀才知名 好老莊言 作《道德論》
並未提及《論語集解》一書 可見為何晏作傳的人 並未看重該書。另外南朝劉宋(420~479)時代的劉義慶(403~444)在其名著《世說新語》〈文學第四〉裡提到何晏說:
何晏為吏部尚書 有位望 時談客盈坐 王弼未弱冠 往見之。

這一段非常簡潔的文字透露出三項重要訊息:何晏身居高位 有崇高的社會威望;其次 何晏雖居高位 但並不倨傲 凡而常是高堂滿座 會見各方;最後 他並非器量狹小之人 連王弼這樣未成年的才子 也願意撥冗相見。


長崎の夢の夜
9k8EFZJt37Q
2016-02-14 12:25 pm
馬融、鄭玄在經學詮釋上「引道注儒」的作為 畢竟是站在儒學的立場 藉著帶有豐盛意義的老學 來挹注貧血狀態的儒學。但何晏、王弼與馬融、鄭玄的立場相左。與馬、鄭做法不同之處是 何、王為注經 卻是偷樑換柱的功夫 將孔氏穿上道裝。從這個角度看 無論是何晏的《論語集解》或者是王弼的《易注》都是經學歷上的大革命 並為玄學的正統地位鋪路。


Flight of the Silverbird Extended
6J373vtjn6Y
2016-02-10 6:57 am
『一貫道』
2016-02-04 2:12 am
華梵大學 華梵大學哲學系

論儒佛注老的老子哲學詮釋史觀
http://www.hfu.edu.tw/~lbc/BC/1ST/BC0104.HTM
2016-02-04 2:06 am
山羊說:我只有在謊話絕對不會被拆穿的時候才會說謊。
獅子說:如果山羊說謊的話、龍說的話也是謊話,反之亦然。
龍說:如果有人說他知道我說的話是謊話,那他並沒有說錯。

Requiem For A Dream Full Song HD

從語句指涉本身 觀看X的論述---
主菜到點心 淺談交流道之跳脫與回歸
悲劇與數據 柏拉圖的正義
犯罪心理學 遲來的正義 最 ㄓㄨㄥ 的告白
紳士淑女 / 高貴野蠻人 從發問到預告看知識

意見者:秋海棠 ( 初學者 5 級 )
發表時間:2013-11-17 15:25:55
譬如一則極盡白痴的問題 最後以「我已按知識長指示解決了問題」作為結束形成知識。再譬如:你的哀批是5432266你住台中…他有律師背景、他政商關係良好、他透過地方民意代表與中央立委才升為知識長、姜太公釣到魚了嗎、可以用點數去賑災嗎、惡意負評案已在高分院起訴中、宗教版的佛法大師與公正知識長如何集資另創知識+….乃至最近的知識長為何要出來競爭?.因為他很優..等等 不勝枚舉 。然而這類多如牛毛的廁飾 對常駐者 尤其是常駐的作弊者或許有用 但對絕大多數的一般網友 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因為一樣都是作弊者的伎倆 比垃圾還不如
就算再推出無數個帳號出場聲援渾淆也一樣
廢物廁飾廢物仍舊是廢物


漢室不可興 負評不能給
曹操不可卒除 否則大大師演不下去
knowledge keeps no better then fish
最近上映 → 分身版主風中燈(歹戲兼自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ora9v5tjQ

Rui rui • 8 月前

摘自:20150612000015KK02551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清的譚嗣同在代表作《仁學》卷上曾批評….
....引上述
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格局 便是這種「君以名桎臣 官以名稱民軛民 父以名壓子 夫以名困妻 兄弟朋友各挾一名以相抗拒」這些字的縮影。至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仁不仁 是沒有人在乎的。這裡譚嗣同將「名」與「實」對立起來看 批判好講究表面卻不重視內在的中國封建社會。他之所以提出「仁學」的概念 便是要救中國「專決於名 而失人情」的弊害。

Star Sky Extended
DUZCedq9a4Q
涼心亭

名教是不是屬於理性意義下的產物?
20160203200403AAEi6Dq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41: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03174221AAFZyBg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