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對台灣的貢獻馬偕博士對台灣的貢獻及生平?

2016-02-03 8:14 am

回答 (1)

2016-02-03 9:46 am
  一八六二年起,淡水、安平、雞籠(基隆)、打狗(高雄)相繼開港後,台灣的米、樟腦、茶葉、糖、硫磺大量輸出,也促使基督教海外宣道會注意到在台宣教的可能性。
  加拿大海外宣教師馬偕(Grorge Leslie Mackay)在打狗登陸、在淡水落腳,承受環境、疾病、習俗的重重考驗,即使被人辱罵、丟石、潑糞、放狗咬,甚至威脅取他性命,仍舊不放棄對人的愛,不曾阻撓踏上這塊土地犧牲奉獻的決心。
  抵淡水一個月後,在寶順洋行和英國領事的協助下,馬偕租得一間清軍擬作馬廄的陋室當作寓所。定居之後,首要之務是更努力學習語言,希望藉由有效的溝通,拉近與台灣民眾的距離。來台五個月即能用純熟的閩南話公開講道。
  馬偕認為醫療服務,是改善民眾生活最快也最顯著的方式,一八七二年六月於住處設立免費診療所,為北台灣引進西式醫療。十九世紀,西方醫學在麻醉與消毒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馬偕挾著這分優勢,將牙病的治療,視為醫療佈道工作最重要的項目。
  馬偕的醫療講究實證,他觀察台灣人長期忽視口腔保健,常是滿口壞牙。他的拔牙技術高明,一小時內可以拔一百顆牙齒。同情台灣人因牙痛吃盡苦頭,馬偕和學生時旅行各處,在廣場或廟口為人免費拔牙,每次總吸引上百人排隊等候,有時壞牙才一拔除,病人就高興地哭了,或是當場下跪表示感謝。
  在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九三年間,他總共拔了超過兩萬一千顆牙,也訓練學生習得拔牙技術,讓更多民眾不再枉受牙痛折磨。
  為了遏阻瘧疾的猖獗,馬偕大力提倡公共衛生,也曾針對不同體質的病患研究出數種療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瘧疾特效藥,是一種自國外引進,從金雞納樹皮提煉出白色結晶的生物鹼,名稱「金雞納霜」,又稱「奎寧(quinine)」。
  他將奎寧水裝於小玻璃瓶裏,免費分送給病人,當時民眾聽說淡水有治病靈丹「馬偕的白藥水」,不計路途遙遠而來求治。許多洋行的醫師對於馬偕濟世救人義舉深表讚許。
  除了醫療傳教外,馬偕也開啓了台灣的新式教育,於一八八二年在淡水創辦年津學堂(Oxford College)。他同情台灣女性的弱勢形象,認為當時女子除了纏足外,還得忍受婚姻關係中不平等的殘酷束縛,十分可悲,因此決心透過宗教和教育來改善婦人地位;一八八四年元月十九日,建立淡水女學堂,三月三日開學,免費提供台灣女子就讀,啓發她們的智識以建立起新生活。
  一八八四年十月,馬偕在台宣教第十二年,時值中法戰爭開打,在這場被台灣人稱作「西仔反」的戰爭中,外籍人士和本地教徒的處境格外艱難,是馬偕在台宣教的黑暗時期。
  暴民拆毀大龍峒教堂,在基址上造了一個土丘,上面立了木樁,用大大的漢字書寫著:「馬偕,黑鬚番埋在這裏。他的工作完結了。」
  面對扭曲的告示,衝突暴力的言語行為,馬偕不抵抗也不辯解,只是以堅定的行動,默默地將西方科學精神與理性思考,一點一滴導入人們的心中,時時刻刻發揮上帝愛人的心,來解決信徒所有的問題。
  一八八六年十月十四日,他來台十五年,台北大稻埕接上傳出陣陣鑼鼓喧嘩,衙門差人每走二、三十步便駐足停下,用力敲打鑼鼓以聚集人潮。他們大聲公告:「從今以後請大家別叫馬偕『番仔』,要稱呼偕牧師。」十月下旬,這樣的公告也出現在艋舺地區,一連五日。
  當時海外宣教師七年一任,許多人任期屆滿後就返回家鄉;馬偕卻視台灣為最後的歸宿,他操著一口流利的閩南話、身穿漢人長衫,迎娶台灣女子,還把兩個女兒都許配給台灣學生……
  日治時期,《台灣日日新報》曾刊出一首南都氏遊淡水的小詩,道盡了淡水與馬偕的關係。也可見到當時淡水人對馬偕的景仰與愛戴:

  西海依山小市街,溶溶江水繞庭階,歐風向日開文化,到處人猶說馬偕…
  
  一九零一年六月二日,馬偕在淡水住所中過世,享年五十七歲。
  他最後的住家,就在現今淡江中學後方的私人墓園裏,和西人墓園有一牆之隔-這是他在生命的最終,親筆寫下生命落腳處。「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在那大浪拍岸的響聲中,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找到我的歸宿……」
參考: 經典雜誌編,〈清領篇、徒步瘴癘大地,長眠珍愛寶島〉,《臺灣慈善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頁34-49。


收錄日期: 2021-04-30 20:41: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203001409AAm6XLv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