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惡的觀念很顯明地應該由它所相反的善的觀念來著想。因為我們說過善主要是可追求的,所以凡是可以追求的都是善,所以結論應該只是不能是任何願望對象的能是一個惡。因為在自然所包羅的積極性裡沒有這樣的事物,所以必須把惡擲到非存在的階層裡。
實在,如同凡是存在都願望它的個別存在並且保護它,那麼應該結論是凡是存在,只因為它存在。就多多少少可願望的,因為欲望是善的真正判斷者,它的本質是願望的固有對象。
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顯示一種活動力.也因此顯露它的自然傾向;所以一切事物適宜它以外的某一事物,而這件事物對它乃是一個善。而惡本身不適宜任何的善,因為善惡是相反的。所以沒有任何事物是專適宜惡的。所以它不是自然的積極性;它不是存在。如果它是話,它也不貪求也不被貪求,所以它既不主動也不能被動;因為一切的主動的或被動的動作是為一個目的而養成的,意思是說,是為一個善而發動的。因為一個既不主動也不被動的存在,乃是一個空中閣樓海市蜃樓:在自然中沒有類似的事物.。
根據惡不是一個自然的實體,能不能做個結論說:惡不存在?那乾脆是否認存在一辭的正當意義之一。這個字有兩個意義。他能指一件事物的本質,並且幾時建立範疇,論的就是如此了解存在;但是也能指的是一個命題的真理,它是精神依照事物的秩序構成的配合,並且是存在動詞所表示的,幾時我們答覆這個問題的時候:某事物存在不存在?因為以最後這個方式了解的存在比自然本有的範疇還廣。所以說:肯定與否定是相反的,而這並不在自然理使甚麼存在。同樣的說:盲目存在,意思是指眼目感染了失明症,而不因此說瞽目是一個所謂的本有。
《眾人皆醒》
所以是按照這個意義我們說:惡是一個缺陷,這個缺乏一詞正是適宜指定指定惡的一個字。我們說缺乏,而不說否定,是因為否認在它本身不表示任何可以修飾的,所以不會指定我們所謂的堪稱存在的及已表明特性的惡之為物。論天主目的著者是按着這個意思說:惡與存在之間是有距離的,但是它與非存在的距離更大。所以不是一個否定。實在說,否定是一個無限;我們可以任意給一個存在戴帽子, 而它卻不因此被修飾,不論在善的方面或在惡的方面都是一樣。如果一個善的單純缺乏就是惡,不存在者就是一個惡了,並且一切事物也都是惡了,由於每一件事物沒有使另一件事物成為好的原因。於是人也是惡的了,因為他沒有牝山羊的敏捷及雄獅的體力。.而論到拒絕在一個主體內應該有的善的缺乏則不然,如同盲目拒絕一個生來就能看到的主體的視力一樣。為此,一個主體,就必須是一個存在,無論它是潛能的或者是現實的,並且存在是一個善,所以根據惡的本性,惡只能在善之內存在。所以相對惡的盲目是以一個構成的並能看的有機體為主體。所以有形存在的最大的惡的死亡與腐朽,乃是以原始資料為主體,因為它是積極的潛能性,所以是一個善,.由於趨向善,因此才趨向存在。
《利貞》
還有,我們從此可知:惡絕不能在一個主體內佔有一個極為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完全消盡了善。實在,在這個角度下,我們可以在惡影響之主體裡分三種善;
很顯明的有一種善竟被消滅了,那是恰巧與它對立的。比如視覺的善完全被盲目的缺乏而消滅了;然而視覺不是瞽目的主體,而是能看的存在,就像一般動物。 有另一個善不能為惡所消滅並且也不能被它減少,是主體本身所代表的善,這個主體既然它帶有惡,如果能這樣說的話,不能同時被它矯飾:黑暗的本體對於空氣是無法更改的,盲目本身不能阻止動物活下去,並且連死亡也與資料無關。第三個有關的善是主體對行為的能力,這個善常是被惡減弱,因為惡奪去一個方法;但是這個善的減弱並不應該按照一個量的減去,減少加多起來可以耗盡動作的資本,不,它乃是一種減輕,一種衰弱,如同在特性及形式能發生的一樣。是資料的處置準備主體動作:如果這些準備完善,動作將是高級的;如準備欠妥,動作的能力則與之那麼在某些情況下,物質準備的減低有一個受物本性所規定的界限限制;在另些情況下,上述的減低能無限定的加強;但是明顯地是因為主體還在,所以準備不能完全被消滅,因為至少它們延長到它們的根基裡,及是構成的主體。
惡的研究是使哲學家傷腦筋的一個問題;而在形上學裡並沒有甚麼值得憂慮的特徵。現在既已決定了理論的基本要點,我們暫時對超越特徵的研究,停頓一下,超越特徵的觀念將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再提供出來。我們知道,他們區分存在,只是存在與理智的關係裡,因為是存在本身,在他整個範圍裡,在他所有的表現裡,是單一的,因為他在自己是完整的又與其他是涇渭分明的;是真的,因為他與理智有關,他仿效理智或完成理智;他是善者,因為他與願望有關,對於願望他表現一種適合性。現在應該看看其他的區分,這一次是實在的,是有關存在的,在他至到現在所研究的普遍的關係以外,所擁有的不同的型態,種種不同階層的實現,在它們本身就不同,並不只是與認識或意志的關係。
這樣剝蕉抽繭的研究,我們可以看見存在的觀念很顯明地對它的超越性則有所失了。在它本身,是不受任何限制所支配的,存在是以普遍性來讓人意會的:把形態歸於它,那簡直是分化它,並且幾乎是毀滅它,我們是按照Parmenide的看法瞭解單一性的。存在不是雙關的,我們已經說過:請牢記這個看法。
何況,如果由於普遍存在開放形態的果實就對它的超越性有所損失的話,那是因為它接近實際原來的原故,並且供給比較適宜及比較有用的骨架:損失是表面的:而有實際獲償的代價。這是許多哲學家,柏拉圖或其他派所未曾瞭解的,按他們的想法,最高的抽象是最高的實體。但是聖多瑪斯是亞里斯多德派。他承認並證明存在之分範疇,就是說:分為普遍的形態,實際公共區域之類,許可表示一切存在的特徵,並且許可如此進行到准科學的語文及其他表達的唯一方法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