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由於台灣發生多起外交與國際糾紛,列強與日本又虎視眈眈,清廷重新體認到台灣的國防地位,逐漸調整治台政策,推行一連串的變革,派遣多位當時一流的優秀人才來台辦理外交、海防與行政。這些官員以富國強兵和船堅砲利為目標,在許多現代化的硬體設施上積極建設,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加上台灣因為經貿發達,民間社會比較開放,使得台灣起步雖晚,但在自強運動中已經達成領先內地的成果。
清廷在行政上最大的改變是在危急情勢下迅速將新疆、台灣與東北獨立建省,派遣劉銘傳赴台興辦各項建設。建省的意義不只是明確地將東部納入領土、劃定疆域界限,向西方國家宣示主權,同時也表示台灣不再隸屬福建省管轄,而是提升為自主的行政單位,更方便進行整體的規劃。但相對來說,獨立建省需要財源自足,維持海防與發展經貿也耗費龐大。劉銘傳為了籌措這筆龐大的經費,確保已經成為出口主力的茶和樟腦能夠穩定外銷,更積極推動「開山撫番」的政策,以武力討伐向來與漢人接觸有限的「生番」。
劉銘傳推動一連串具有遠見的建設,許多內容都被日本總督府所承繼和實現。但由於晚清世局變動太快,個人的作為不易獲得大環境的支援。而且他同時興辦多項建設,反而造成財政困難,不少措施日後都擱置下來。台灣全面性的現代化,以及物質層面以外的現代化,要到日治時代才徹底展開。不過台灣在經歷兩百餘年的開發,再加上晚清以來的積極開創,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所攫取的這個戰利品,已經是個小有建設的寶島。
參考: 廖宜方,〈第4章、滿清政權的統治〉,《圖解台灣史》,(台北:易博士文化,2010),頁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