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諸同修:何謂不分別?

2016-01-21 3:16 pm
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位同修指正。

多年來,佛門諸長老耆宿說法,常以不分別為主旨。一般學佛者,也多以不分別為修行心要。然意識分別之用,乃佛與眾生本具之如來智慧,豈能隨人取捨之?此分別性,若能捨棄,則不知飢寒,不知溫飽。此分別性,若能取著,則既知飢寒,便不能更知溫飽。故知,人人本具的分別性,不屬取捨,非有非無。

若究明此理,則意識分別,即轉為智慧覺照,此謂之轉識成智。而所謂修行,即是捨執,所謂捨執,即是息念,所謂息念,即是離識,所謂離識,實為轉智。故,一般所謂不分別者,應為不隨識妄執,不起心動念之意。否則,一句不分別,學佛之事,無異囫圇吞棗矣。
公案:一宿覺
永嘉玄覺禪師無師自通,遂參謁六祖惠能,以求證明其心與佛不二。

『初到振錫,繞祖三匝,卓然而立。
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
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
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邪?」
祖曰:「誰知非動?」
師曰:「仁者自生分別。」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師曰:「無生豈有意邪?」
祖曰:「無意誰當分別?」
師曰:「分別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

本則公案中,顯而易見的,六祖與永嘉玄覺禪師皆認同分別性為明心見性之所依,捨分別性,即無從悟道見性也。前面亦曾引楞嚴經云;「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故知,此分別性不執著前塵境相,不落二邊時,即是如來真心。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顯然,其中也不包括分別性。

日前,周某曾就一項數學概念,請教於某位同修,對話如下。
甲:請問數學運算的基礎為何?
譬如:有一個數列:1-2-3-4-......-無限大,
為何它的公約數唯有一個1?
乙:1最單純,卻也是無限可能。
甲:推演至無限大的基礎,來自於1。你同意嗎?
乙:是的!沒有這推演的基礎,就推演不到無限大。
1+1+1+1+....至無限大,無限大是無理數,實際上仍是1。
甲:但是1並無定義,只有權宜性的,假設性的定義。
譬如:一個人,一碗飯,一座山等等。
那麼,如果你將一天當中所有念頭代入此一無限大數列時,
就說明了包括第一個念頭在內,全都是假立的知見,
而不可執為實有,對吧?
甚至如你所說,無限大是無理數,其實都只是一的變現而已。
乙:所以不用找1的定義,找了便是2。
甲:那麼,再將十二因緣法依序代入,你會得到甚麼?
乙:將1轉依12因緣,只是權宜。見到滅諦,就該歸1。
苦寂滅道的集,包括法集,後學認為,法執違背四聖諦。
甲:太妙了!這是行家講的內行話。
對佛法有所認知,就是一個大笑話!
佛知見者,活知見也。根本不可把捉,動念即乖!

透過上述數學概念可知,體用、取捨、生死、有無、動靜等,一切二元假立,一切知見非實,一切言語文字無別。一切即一,一亦不可得。以返歸不二自性故,即轉意識作用,為般若智慧。本無生死,非因有所執取而免於生死,恰恰是因念念執取,而落入生死河中。於此,若老老實實的,將歇妄息念功夫作足,即轉妄心為真心,謂之初明真心本性。故,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回答 (18)

2016-01-22 2:24 am
✔ 最佳答案
不分別是「善分別」。如版主所說不是第六意識不作用、而是不起分別對立以智慧觀照。

以一個實修的例子來說。剛開始聽聲音會辨別這是車聲、講話聲和狗叫聲。後來會變成你知道這些聲音是什麼、但聲音彼此在意識裏沒有分別。「只是當下意識現量無分別」。

這樣修有什麼好處、一段時間後你的般若無分別智會現前。

沒有對立自然不生貪嗔。不會因為喜歡這首歌而感到喜悅耽著、不因為厭惡這首歌而起嗔心。沒有貪嗔自然沒有相關的煩惱也就不造業、沒有業力就沒有業報、沒有業報也就沒有來去的問題。

不過知道不代表做得到、一時善分別到念念善分別還是有一段距離。其中包含你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要去轉化、不然想善分別的時候「貪嗔痴慢疑」這五蓋隨時會現前。

各宗派有很多法門都可以證「善分別」、祝福大家早日成就佛道。
2016-01-21 4:10 pm
《何謂不分別》?

暸法從自性起
自性暸法空 不起作意 即是無分別

所以學不分別 要先暸知
1.《暸法從自性 起分別相》
2.《暸法空 不作意離相 》
3.《不暸法空 作意離相 不能入無分別界 》



1.《暸知 法從自性 起分別相》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此言【無分別者】。
應先了知 【從初自性 有分別相】。

【分別相者】
謂 取 \ 捨 二法。

即此取捨 是【自性分別相】。
由此即起 有漏事相。

以有漏相 故 即有五取蘊。
五取蘊者 謂 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2.《暸法空 不作意離相 》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善男子。
云何【得離自性分別相】。
謂【不現前 別異作意】。如是【即離 自性分別相】。

若【異自性取相】是有所行。
此【不能得 無礙相應】。

是故應知
【布施】 無色 無分別相。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無色 無分別相。
何以故。
謂【自性無色 功用無色 真實無色】


【若起別異作意 欲離分別相者】。
即後【有無色 無分別相 可離】。
如是【即有所行 而不能得 無礙相應】。

故應知
【空】 無色 無分別相。
【真如 實際 勝義諦 法界】 無色 無分別相。
何以故。
謂 【自性無色 功用無色 真實無色】。
是故應於 【無色 無分別相 不異性觀 不作意離】。


若 【別異作意離者】。
即於 【無色 無分別相 後有所得】 。
如是乃為【有所行 即不能得 現前無礙相應】。
何以故。
謂 【初地 所得法】。無色 無分別相。
乃至【十地所得法】。亦無色 無分別相。

得【無生法忍】。亦 無色 無分別相。
得【授記別】。亦 無色 無分別相。
得【嚴淨佛土 成熟有情】。亦無色 無分別相。
乃至得【一切相智】。亦 無色 無分別相。

如是所說
謂【以自性無色 功用無色 真實無色】。



3.《不暸法空 作意離相 不能入無分別界 》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若菩薩 於是諸所得法。
起【異所得分別相 別異作意者】。

即於一切 無分別相。【悉起 別異作意】。
如是即與 【無分別理 而不相應】 。
彼【不能入無分別界】。
2016-01-21 11:59 pm
在佛法中,分別與不分別,簡單的來說,有漸次上的形成

在法華經中所言的三轉法輪對於苦諦的敘述,可以看得出一個倪端

初轉時,指示苦,是逼迫之苦

勸轉時,說苦諦,勸勉應知

證轉時,說苦諦,已當知不苦

在未修行前,人的分別心在於滿足自已的貪、瞋、痴之欲,這種分別是

執妄為實,以苦為樂。

在開始修行時,慢慢透視了世間的內涵,才了解了眾生的苦來自那裹,

要怎麼修,如何分別世間的善、惡,邪見與正知見,那麼,這種分別心

是使我們趣向解脫的正道。

當我們體證了佛陀的教法,摧伏了人生的煩惱,證入了阿耨菩提的勝義諦

我們才明瞭人生的煩惱,都是來自於妄想、分別、執著

人間的善、惡,只安於人類生活、文明變化型態的一種改變

並不是究竟,只是從現實中取得的一種圓滿,所以最終

我們也不能執著在這種分別之中,不分別,才能了解事理最終的實相

所以,只是談分不分別,沒有層次之分,可能只會令人看得迷糊~~
2016-01-22 12:42 pm
題主朋友,

朋友注意於 "不分別",這確實是禪宗宗法的一個關鍵處、轉折處。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

因為,若沒有深入了解的話,只按照字面意義理解者,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傷害。

先說傷害,

一般對於 "不分別" ,有一種誤解 ~ 認為對於善、對於惡,都不沾惹、不執著、無所謂於善惡的分際...等等。

其實,這不是不分別,而是痴根心的表現。

秉持這樣的無所謂的見解者,

對於惡,他不會厭離於惡;對惡不能生起厭離,叫做無慚。

對於惡,也不會升起怖畏,對惡無法生怖畏者,稱為無愧。

佛陀曾這樣表示 : 隨生無慚無愧者,則隨生八邪道。

(見於相應部、大篇、道相應、 無明品、無明 (SN 45.1))

另外,對於善這一邊,

因為誤解了不分別,

他可能對於善法,也不努力,善法欲因此無法升起。

善法欲無法升起的傷害更大。

基本上,根本無法步入修行;

非但止觀無望,四神足、四正勤等諸道支皆無法觸及。

如此這般,

對於惡,無慚無愧,

對於善,無法成就,

這.....還是佛法嗎?

相信沒有人會認為。


那麼,甚麼才是 "不分別" 的道理呢 ? 怎麼學習呢 ?

其實,不分別,是一種智,是一種凡夫可以練習的智。

這種智,是捨離歡喜、捨離怖畏二邊,

這,不是不二;

而是透過充分掌握名色,而依無常、苦、無我三門的深入,而住於舍。

這種舍的心,是中立的,

對於惡,能清楚辨別其味、相、現起、足處而離惡怖畏卻不起排斥。

對於善,也能知道他的味、相、現起、足處而行善卻不會黏著歡喜。

排斥,是嗔;不排斥則是無嗔;

歡喜,是貪;不黏著則是無貪;

能生起這樣的真實智見,則是無痴。

"不分別",就是具備這樣無貪、無嗔、無痴的觀行之舍。

因此,這種非常高階的觀行之舍,就是不分別的同義異名。

這種高階的舍,是依觀行、觀照之力而升起,

但卻無法依靠閱讀、想像、推理等等而成就。

重要的是,怎麼修學呢?

依八支聖道而通達正定,體驗四禪之舍念清淨的舍

或依慈悲喜捨而達於舍,體驗無貪嗔於善惡行的舍

再搭以掌握名色、生、滅、壞滅、厭、患、離、離欲等觀行而掌握這種不分別的舍。

相信許多學友早已看出,

這正是,經典常見的定型句......集、滅、味、患、離 的展開解說。


小結

依靠閱讀、推理、想像、錯誤修習的不分別,

不但無法成就善法,更容易導致無慚、無愧而惑亂世間、導致惡趣。

輕者,誤解不分別而成麻木不仁;

重者,淪墮於邪見而永蔽於無明。

學友不得不察。

而真正的不分別,也就是舍,

是需要深入戒、定、慧三學的;

是需要透過止、觀的練習,而次第集滅味患離而成就。

這是對題主朋友的說明。

如意
2016-01-22 2:41 am
如是我知:

1.若知「分別」義,便知「不分別」。

2.分別是生滅心,是有為法而非無為。

3.能知、所知是名二法,歸元即不二。

4.善惡是兩邊,其性是一,故名不二。

5.知「苦」者心淨,知「幻」者心息。

6.心息則不分別,心影若滅真心現前。

7.能所俱「滅」,名「破塵沙無明」。

8.了別萬象森然羅列,其體是一非二。

9.滅能所之想而了別萬法,是不分別!
2016-01-22 5:14 am
請問諸同修:何謂不分別?
====================
劉德華唱馬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e61VAEIyM
2016-01-22 11:33 am
真正不分別,至少要斷見思惑 , 否則有我執就有分別
2016-01-23 8:25 pm
無分別是在說---
境相現前時只是單純的直觀提取,
其它沒有,
不置入個人的價值觀,
不批評、不比較、
不議論、不建議。
2016-01-28 8:35 am
凡事只要看待任何一切人事物,內心不充滿貪嗔癡,就是不分別。
2016-01-25 7:10 am
明明都在善分別,卻在高論無分別。
人死盡了就沒分別了。
睡得再沉還是有分別,
不然怎會再醒過來。
的確是有個無分別的。
自己發心去找吧!
嚷嚷、分析、全不管用的。
找到了才知道:誰在善分別。
什麼是無分別。
否則要等到臘月三十時分。
才會有分曉的。
說了不信也無可奈何。


收錄日期: 2021-04-11 21:20: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121071603AAF0zDb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