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位同修指正。
多年來,佛門諸長老耆宿說法,常以不分別為主旨。一般學佛者,也多以不分別為修行心要。然意識分別之用,乃佛與眾生本具之如來智慧,豈能隨人取捨之?此分別性,若能捨棄,則不知飢寒,不知溫飽。此分別性,若能取著,則既知飢寒,便不能更知溫飽。故知,人人本具的分別性,不屬取捨,非有非無。
若究明此理,則意識分別,即轉為智慧覺照,此謂之轉識成智。而所謂修行,即是捨執,所謂捨執,即是息念,所謂息念,即是離識,所謂離識,實為轉智。故,一般所謂不分別者,應為不隨識妄執,不起心動念之意。否則,一句不分別,學佛之事,無異囫圇吞棗矣。
公案:一宿覺
永嘉玄覺禪師無師自通,遂參謁六祖惠能,以求證明其心與佛不二。
『初到振錫,繞祖三匝,卓然而立。
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
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
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邪?」
祖曰:「誰知非動?」
師曰:「仁者自生分別。」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師曰:「無生豈有意邪?」
祖曰:「無意誰當分別?」
師曰:「分別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
本則公案中,顯而易見的,六祖與永嘉玄覺禪師皆認同分別性為明心見性之所依,捨分別性,即無從悟道見性也。前面亦曾引楞嚴經云;「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故知,此分別性不執著前塵境相,不落二邊時,即是如來真心。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顯然,其中也不包括分別性。
日前,周某曾就一項數學概念,請教於某位同修,對話如下。
甲:請問數學運算的基礎為何?
譬如:有一個數列:1-2-3-4-......-無限大,
為何它的公約數唯有一個1?
乙:1最單純,卻也是無限可能。
甲:推演至無限大的基礎,來自於1。你同意嗎?
乙:是的!沒有這推演的基礎,就推演不到無限大。
1+1+1+1+....至無限大,無限大是無理數,實際上仍是1。
甲:但是1並無定義,只有權宜性的,假設性的定義。
譬如:一個人,一碗飯,一座山等等。
那麼,如果你將一天當中所有念頭代入此一無限大數列時,
就說明了包括第一個念頭在內,全都是假立的知見,
而不可執為實有,對吧?
甚至如你所說,無限大是無理數,其實都只是一的變現而已。
乙:所以不用找1的定義,找了便是2。
甲:那麼,再將十二因緣法依序代入,你會得到甚麼?
乙:將1轉依12因緣,只是權宜。見到滅諦,就該歸1。
苦寂滅道的集,包括法集,後學認為,法執違背四聖諦。
甲:太妙了!這是行家講的內行話。
對佛法有所認知,就是一個大笑話!
佛知見者,活知見也。根本不可把捉,動念即乖!
透過上述數學概念可知,體用、取捨、生死、有無、動靜等,一切二元假立,一切知見非實,一切言語文字無別。一切即一,一亦不可得。以返歸不二自性故,即轉意識作用,為般若智慧。本無生死,非因有所執取而免於生死,恰恰是因念念執取,而落入生死河中。於此,若老老實實的,將歇妄息念功夫作足,即轉妄心為真心,謂之初明真心本性。故,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