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何以轉移到竹林!?

2016-01-12 9:21 pm
社會輿論與蔡康永的付出論(+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J373vtjn6Y

回答 (4)

2016-01-13 2:15 am
✔ 最佳答案
「正始」是魏廢帝(齊王芳)的年號 當時的政治實權已經落入司馬氏手中
兩晉玄學就是此時發展起來的:何晏、王弼、嵇康、阮籍 都生在這個時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WC8J93prJU
不過由於嵇、阮等人之卒年已入於司馬氏政權時代 所以通常將他們稱為竹林名士 並且他的哲學興趣也從正始名士之好《老》轉移到竹林名士之好《莊》了
王弼之思想旨要:(1)貴無(2)聖人體無(3)聖人有情
Dreamma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20NwCro8ig

(中國哲學史 頁258)


歷代研究老子思想的人,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幾乎都是以「無」為道之體。據《晉書˙王衍傳》的紀載: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而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從這段話以裡,可見魏晉的玄學家們簡直用「無」字取代了「道」的地位。何晏以為道是「惟無所有者」,王弼以為道是「無之稱也」。直到近人胡適也承認「道即是無,無即是道」,馮友蘭雖然強調無不等於零,但也承認老子「謂道是無」。其實「無」是對「有」而言,是因「有」而「無」。「無」和「有」都是屬於現象界的相對性,無論執「無」,執「有」,都將落於兩邊。但在一個真正形而上的道體中,是不容有邊見存在的,所以老子的「無」,只是變道的運用,而不是道之體,這個道之體,乃是「常」。

(老子思想的精神 頁161)
2016-01-13 12:17 pm
貴無

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其存矣。
(《周易注,復卦,彖傳》)

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
(《老子注,三十八章》)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老子注,四十章》)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一可無言。
(《老子注,四十二章》)

王弼『貴無』的正始玄學
中國哲學史 張麗珠

Illusio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1qzm3UUTrg
2016-01-12 10:33 pm
如果我給你二萬元 問你如何使用 你將會很快地給我一張表 列出你要買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問 若是我給你二十個月的生活費 你如何運用時 你的回答將不會那樣迅速而有確信了。非常可能的 你會猶豫不決 半天也說不出甚麼來 最後你將會要求給你時間去考慮 而作為你延緩回答這個問題的藉口。
很奇怪 不是嗎?我們知道金錢與物質在我們生活上的需要 但對那些能夠幫助創造未來 或者影響我們前途發展的許多重要因素 卻會完全予以漠視。現在 你不能不有所警覺 不能不急起直追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lWp49S_Bs
【竹圍45度 • 4 星期前】


如果你檢查一下在你生活上困擾著你的事情 你將會發現 大部分的事情實際上幾乎都是些瑣事。但是這些小瑣事 確可命名為可怕的瑣事。因為在它們的醞釀期中 若不及早予以祛除 將會變成真正的麻煩。
【雲中月 • 4 星期前】


在『多歧亡羊』中 人們應該聯想到 甚至意會到 我們接觸到一個實現目的的一個基本情況--抉擇 人是通過不斷的抉擇 才能實現他的生命目的 才能獲得存在的意義 這是一條長期掙扎奮鬥的過程 絕不能因「“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就馬上退縮 畢竟在這一條長期掙扎奮鬥的過程 人就像行走一條上下行的鐵道 不論上行或下行 都將困難重重 備嘗艱辛 在艱難的歷程中 要達到生命的目的需靠明智的『抉擇』 能做抉擇是人的特性 也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 不斷作正確的抉擇 可以使生命的意義增強 不斷做錯誤的抉擇將造成生命的浪費。
歧路亡羊 (二)
彌爾認為,個性與自主性是人類福利的要素,一個只知彼此模仿,或一致維繫的社會,並非是人類的社會(佛洛姆、人類之路,蔡坤章譯,頁64~72)並非大家做的是就一定對的,甚至更不能毫無主見盲從。佛陀曾告訴他的比丘們,不要盲信權威,應該運用自由思想,只有當你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去信受奉行。包括佛陀本身,也要審查,這樣弟子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隨的師尊的真正價值。(韋政通 中國的智慧 頁167)
當看到耶穌很慈祥的抱著羊時,就不禁令人想到楊朱對於鄰家小孩的誤入歧途 而
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列子 歧路亡羊)。
一個人的誤入歧途,受害的也許不會是整個社會,但傷心的卻不會只是親人而已。當看到一個做老師的,為學生的誤入歧途而愁眉不展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想去勸老師說「他又不是你孩子」。若此,豈不似:
『“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損言笑者何哉?”』(列子 .歧路亡羊)
謝靈運詩:『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各時代有各時代的特殊問題,這是事實。但另一方面,人永遠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人永遠有著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人類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難題所挑戰,也累積了許多應用這些難題的共同經驗。
【連環18斬 • 2 星期前】


船上的乘客都向門口擠去
因為一個喝得酩酊大醉的人 欲進不前地蹣跚着。
有的人走他旁邊經過 只是漠然的瞅他一眼
有人連看都沒看他一下 便匆忙地從他身旁走過。
這時候 有一位年歲較長的紳士 扶著那個醉漢子的肩膀
在他的耳邊溫和地叫了一聲:「高雄港到了」
就這麼一聲 使那個醉漢子清醒過來了
他清醒地跟著其他人上岸去了
多少令人感興趣的事 並不自動地發生在那些偉人的身上 而是那些偉人使它們發生
【霜降 • 4 星期前】


摘自:『歹夢誰人放?年年歲歲相同.不離相思巷』『 莊子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
幸福苦難全都交織在一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cBcTz7usw


蔡康永:「我們做善事,是因為覺得這樣做才對,才符合我們對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指導對方怎麼生活。」並表示「付出」常常是因為我們想付出,而不是因為我們比較高級。Good!!
2016-01-12 9:55 pm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在競名激烈的情況下 依名不失為「上達」的一種辦法。然不論逐名、競名 或者依名(郭太傳)論裡所說的「士慕成名」殆為當時一普遍風氣 (論曰:莊周有言,人情險於山川,以其動靜可識,而沈阻難徵。故深厚之性,詭於情貌;「則哲」之鑑,惟帝所難。而林宗雅俗無所失,將其明性特有主乎?然而遜言危行,終享時晦,恂恂善導,使士慕成名,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 《後漢書》卷六十七〈郭太傳〉)
士而無名 無以為士 於是便有竊名之事。東漢著名思想家王符便曾經憤然抨擊此種現象 他說:「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爭著彫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品人鮮識,從而高之,此傷道德之實,而或矇夫之大者也。詩賦者,所以頌善醜之德,洩哀樂之情也,故溫雅以廣文,興喻以盡意。今賦頌之徒,苟為饒辯屈蹇之辭,競陳誣罔無然之事,以索見怪於世,愚夫戇士,從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而長不誠之言者也。內孝悌於父母,正操行於閨門,所以烈士也。[東漢] 102年-167年 王符著..王符《潛夫論》(四部備要本)卷一(務本第二)」
摘自:惡質灌票、以分身為自己列排名當名人真的很不好 遑論都不知「如何是密密意?」出自何處
摘自:名勝於利 則小人之道消;利勝於名 則貪暴之風扇!【心情】


蔡康永:「我們做善事,是因為覺得這樣做才對,才符合我們對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指導對方怎麼生活。」並表示「付出」常常是因為我們想付出,而不是因為我們比較高級。
A++
摘自:在傳統中國哲學之自然的意涵為何?【紅睡蓮】


收錄日期: 2021-04-20 19:25: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112132147AAzcTCf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