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中國哲學之自然的意涵為何?
回答 (6)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是道家生態環保思想的經典表述。它是由三個相互聯繫的觀點所構成:
其一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作為宇宙之本的「道」,它的最本質特徵,是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創造萬物而不恃其恩德,成長萬物而不為其主宰,有功於萬物而不居功自傲,完全是一個自然而生的過程
。
其二是萬物「莫之命而常自然」。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並不是誰的命令,而是天地和諧運行而自降,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
其三是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在道家生態哲學中,無論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還是萬物「莫之命而常自然」,都是就「道」和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和運行狀態而言,把「自然」看成是「道」和宇宙萬物的最根本法則。聖人既然以「道」為法,那麼對於天地萬物就應採取「道法自然」的態度。
「道法自然」是道家生態環保思想的精髓。它要求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人必須堅持「順其自然」的態度,即「禁止反自然的行為」。具體來說,一是不以人類私利為中心,而隨意破壞和改變自然的本然狀態及其運行規律。二是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應順其自然,即按照宇宙萬物所固有的自然本性來運作,從而達到保護生態自然環境之目的。
玄學:魏晉之時 老莊思想的研究 極為興盛 當時的何晏、王弼 以及解莊的向秀、郭象等人可為代表 他們講學的宗旨以虛無為主 後人就稱為玄學 玄學的目標乃是從老莊的自然主義精神 以進入虛無的境界 這種境界和老莊的道相對待 因此 玄學時期的宗教情操就是以道德為萬物之始 而道又從無而來 太極與無的思想乃是從其本質而來 因此 玄學的注重本體論 乃是不待言的 經由本體 他們就進入宗教的深義 而有其宗教情操。
周易:周易是乾坤之德 陰陽之氣 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的錯縱變化 講求天人之故 變易之義 具有形上學的色彩 是儒家的純正哲學。
君子日:《易》順天地 序萬物 ….. 是故聖人以建天下之位 定尊卑之制 序陰陽之適 別剛柔之節。順之者存 逆之則亡 得之者身安 失之者身危….故道不可逆 德不可拂也。
莊子談人生境界 特別假設真人至人神人聖人等理想人物以為象徵。他說:「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莊子天下篇述義序言之二)特別是神人 他做了一番刻化和描寫:「肌膚若冰雪 綽約如處子 乘雲氣而御飛龍」不僅如此 並且自由自在的游乎四海 這是何等羅曼蒂克的生命情調。最後還嘆日:「至人神矣!」
如此一嘆 這些理想人物簡直是神乎其神的神來之人 恐怕現實人間永遠也尋之不得的。似乎只有在夢幻之中 才可以與之邂逅。真是遠在塵寰之外 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難怪荀子在解蔽篇中罵他:「莊子蔽於添而不知人!」
其實 這是各人的主觀看法。莊子的人生 是形而上的天道。他追求的 是宇宙中的根源。呼籲人性的覺醒 尊重個性價值。從積極的自由意志中 發揮生命的自由。要求將自我溶解於大自然之中 成渾然和諧的一體 是一種虛靜狀態的唯美的描繪。由此境界 遂產生出一種暝朦神秘色彩的生命情調!
郭梨華提到:「『自然-名教』是人在生存中必然面臨之境遇,亦即:人之事實就在:人有所以呈現的『自然』,但人也是一社會的存在,因此就有人文之創造,那麼如何解決可能因此而衍生之悖謬,一直是先哲所努力之處,只是在各個時代以不同之哲學問題為其轉換…」
摘自:阮籍的群我意識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0: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111100504AAf0fre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