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師申論題 老子?
老子與論語為我國最早的古代哲理散文,究其思想的複雜矛盾,可能是完成於戰國道和法家的曾益,以簡短的語錄體而非辯論文的形式,呈現面政治和社會時的思想方式,表現老子原始思想,其特色表現為何,請舉例之
麻煩各位幫我解答這題謝謝!
回答 (1)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關於他的生卒年代和生平事蹟,至今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最早為老子作傳的是漢代的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名有姓地記載了老聃其人,但同時又傳述了老萊子、太史儋兩個人物。究竟誰是真正的老子,老聃、老萊子、太史儋是不是同一個人?看來在司馬遷的時代已經成為一個問題,甚至連老子這個人的存在也變得模糊起來。《老子》書的成書年代以及老子與《老子》書的關係問題,長期以來也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學術界一般認為,歷史上確有老子其人,他應是孔子問禮的那位老聃,生活於春秋末年,陳國相人,曾任周朝的守藏吏。今傳《老子》一書,有上、下篇,共81章、5000餘言,是以老子的言論為基礎,經後人整理和補充,逐步形成體系的,成書的時間當不會晚於戰國中期。全書內容大致貫通,基本上代表了老子的思想。《史記》明載老子著書5000餘言,與今通行本字數大略相同;先秦諸子書中所描繪的老子的思想面貌,與今本《老子》書的思想基本相符;歷代典籍中引用的老子語,也大多與今本相吻合:這些現象,都證明了《老子》書的真實可靠性。
在古代思想家的行列中,老子是獨具特色的人物。《史記》中有一段孔子對老子的讚嘆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這段話,可以形象地說明老子那種純粹的超感覺經驗的思維形式所具有的空靈、玄遠的特質。
老子的思想博大高遠而幽渺莫測,往往給人以神秘的感覺,但在這種神秘玄遠的背後,又包藏著具體的歷史內容,曲折地反映出先秦時期的一些思想家在動盪中對歷史發展的探索和對某種理想社會的追求。老子生活在古代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誕生,一方面帶來了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又在破壞著原有的社會形態的平衡,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暴露出前所未有的虛偽、殘忍和罪惡。新和舊兩種社會制度,那一種更理想、更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成為當時的思想家們所面臨的問題。老子為舊貴族中分化出來的沒落者,他對現存秩序表示出強烈的不滿,對國家、法律、禮教等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人類文明的成就都給予激烈的批判,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老子》第18章),「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第38章)。因此,匡補時弊的唯一辦法就是「絕聖棄智」(《老子》第18章),順應自然規律,歸向自然素樸,無智無慾,無為而治。這是一種不切實際、開倒車的歷史觀。但是,老子以他對歷史的冷靜的觀察,極為深刻地剖示出社會文明的進步所帶來的陰暗面,透露出古代人文主義思想的光輝,也使他們的思想表現出一種「棄世脫俗」的特點。
參考: 林震浩,〈三九、老子、莊子和老莊哲學是怎樣的?〉,《中國歷史三百題》,(台北:建宏出版社2002),頁128-131。
收錄日期: 2021-04-30 20:28: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110003429AAEw7Ph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