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名教的衝突與調適為何?

2016-01-10 7:31 am
鐵桿遇上新時代 ~ 自然與名教的對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glqw978zA

回答 (5)

2016-01-10 8:53 am
✔ 最佳答案
莊子談人生境界 特別假設真人至人神人聖人等理想人物以為象徵。他說:「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莊子天下篇述義序言之二)特別是神人 他做了一番刻化和描寫:「肌膚若冰雪 綽約如處子 乘雲氣而御飛龍」不僅如此 並且自由自在的游乎四海 這是何等羅曼蒂克的生命情調。最後還嘆日:「至人神矣!」

如此一嘆 這些理想人物簡直是神乎其神的神來之人 恐怕現實人間永遠也尋之不得的。似乎只有在夢幻之中 才可以與之邂逅。真是遠在塵寰之外 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難怪荀子在解蔽篇中罵他:「莊子蔽於添而不知人!」
★(歹夢誰人放?年年歲歲相同.不離相思巷.生不如死!?)

其實 這是各人的主觀看法。莊子的人生 是形而上的天道。他追求的 是宇宙中的根源。呼籲人性的覺醒 尊重個性價值。從積極的自由意志中 發揮生命的自由。要求將自我溶解於大自然之中 成渾然和諧的一體 是一種虛靜狀態的唯美的描繪。由此境界 遂產生出一種暝朦神秘色彩的生命情調!

★(「人要如何走出迷惘才能獲得人性的自覺?」 「生命象徵 - 朦朧的美? 」「為何藝術可以安定心靈?」)生命之智慧 王逢吉


藝術是以美為理想 修養是以善為目的 那麼短暫的 一時的美善 必然不可能是藝術修養的目的。

佛學中常說:「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如來」莎士比亞說:「從一粒細沙中 看到大千世界」這類的意境 我們常覺得是可遇不可求 其實並非如此 問題就在於我們對藝術修養的態度 有的人就喜歡純技術 或純粹的技巧來表示其對藝術修養的態度 但我們可以問的是 藝術是否真的祇是一種技巧、技術呢?我們承認 某些技巧或技術的本身 可以是一種藝術 但藝術卻不可能是技術 有些絕不是技術可以表露得盡的。

孔子論藝術 頗重視藝術在倫理方面的功能 就工具價值這一點 孔子與西哲很相近 這是影響中國藝術的一面。影響中國藝術的另一面 是莊子所表現的道與藝合一的境界。莊子雖然不是產生具體藝術的藝術家 但他具有偉大的的藝術靈魂 這一生命的特質 使他的哲學 從文字到內涵 都洋溢著一股很濃郁的藝術情愫和藝術精神。在莊子 道的本質就是藝術的本質 道與藝都代表人生的終極境界。由莊子所豁開 後世藝術家所追求的空靈虛靜的藝術境界 對惶悚不安的現代人 也許不止是一副清涼劑 還有甦醒自我的作用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307000015KK02458
2016-01-11 12:37 am
自然與名教的衝突與調適為何?
鐵桿遇上新時代 ~ 自然與名教的對立

哲學的再反思:哲學往何處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iX3c58rw4

通易論:「君子」者何也?佐聖扶命 翼教明法 觀時而行 有道而臣人者也
這裡 阮籍大談「保教守法」「翼教明法」 儼然以天下名教為己任。但是我們若再繼續往下看:

君子日:《易》順天地 序萬物 ….. 是故聖人以建天下之位 定尊卑之制 序陰陽之適 別剛柔之節。順之者存 逆之則亡 得之者身安 失之者身危….故道不可逆 德不可拂也。

則阮籍顯然巧妙地把「制作的聖人」用「道不可逆 德不可拂」引到「無為的聖人」這方來。而這又說明了 在大談《易》《老》《莊》等「三玄」的時代 當時清談名士心目中的聖人 已不是孔子而是老子了。

《阮嗣宗集》卷下(台北 華正書局景印1979)頁93
2016-01-10 9:25 pm
1、莊子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幸福苦難全都交織在一起
2、歹夢誰人放?年年歲歲相同.不離相思巷.生不如死!?

阮籍

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晉書.阮籍傳》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書詩。 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詠懷詩》

這裡所謂的「被褐懷珠玉」是指外表雖然穿著粗褐的陋裝 但內心裡卻有著珠玉般的高尚品德。至於「顏閔相與期」是指孔門弟子顏回與閔子騫 兩人皆以德行著稱。可見年輕時代的阮籍 是頗有「內聖外王」的志向。然而由於朝中面臨著曹爽與司馬懿兩大政治派系間的激烈奪權鬥爭 阮嗣宗才從避免捲入政爭的避禍角度 做出「不與世事」的姿態 且以「酣飲為常」。因此他的著作雖然傳何晏、王弼一派的餘緒 將孔子穿上道服 但並無詆毀孔門之意。例如哀悼孔子的〈孔子誄〉便說:
養徒三千,升堂七十,潜神演思,因使作書,考混元於無形,本造化於太初。

可見這個時期的阮籍思想 還是認為名教本乎自然。
但是在其他的論著如〈通易論〉便展露出若干玄機:
「先王」何也?大人之功也。故「建萬國 親諸侯」樹其義也…….《易》之為書也,本天地,因陰陽,推盛衰,出自幽微以致明著。故乾元初「潛龍勿用」,言大人之德隱而未彰,潛而未達,待時而興,循變而發…….
〈通易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
幸福苦難全都交織在一起

綜上所述我們就不難理解楊朱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如何的與同屬上層知識的儒家分庭抗禮。乃至從他拋出『民主意識』的主張那一刻起,他究竟能留芳萬古嘉惠後人,或者只成為歷史上一個可有可無的腳色,相信從當時一路接力下來的政治與同屬上層知識的儒家傳承,必然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球不在楊朱這邊。除此,楊朱在後來的民間,不僅沒有選舉後援會,甚至他的當時的言論,簡直無異於今日的:「支持A就是肯定B」的選舉語言,這樣的表述方法,就當時的民間知識而言都屬為時太早。甚至直接衝撞到『修辭立其誠』(易經乾掛繫辭)的道德標準,而給於後來儒者有更多的發揮空間。至於今日,雖然國民知識已有相當的提升,不過民間的傳統觀念的傳承亦不容小覷。因此,從歷史的擺渡,再到當時的政治與學術的合作無間,再加上民間觀念傳承的援助,楊朱如何在歷史上定位,絕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縱使他再如何的天縱英明。
ひらがな便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LQyJoOevU

黑白郎君 • 2 星期前
2016-01-10 2:45 pm
自然與名教為何會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大問題?余英時教授在〈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指出:何晏、王弼士最先提出這個問題的人;阮籍、嵇康等所謂的「竹林七賢」代表自然與名教正面衝突的時代 而以嵇康被殺為其終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PoIQjTcf3U
就概括而言 上述說法並無問題;但這裡頭的複雜現象與思想轉變過程 很難用這簡短幾句話說明。關於何晏、王弼對自然與名教的看法 …..詳
★(經學的轉變)與(對名教的反叛)
1、莊子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幸福苦難全都交織在一起
2、歹夢誰人放?年年歲歲相同.不離相思巷.生不如死!?
3、感情與理智之揮淚不斬失空斬?感情與理智之...衝突...揮淚不斬失空斬?
4、如果打宗教對決是否有助民調?甚至口哨一吹!各教歸隊!!?《最後黃金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D3VsesSBsw
2016-01-10 9:10 am
景德傳燈錄卷十五 指月錄卷六

必求靜於諸動 故雖動而常靜;不釋動以求靜 故雖靜而不離動。是以聖人乘真心而理順 則無滯而不通;審一氣以觀化 故能所遇而順適。無滯而不通 故能混雜致淳;所遇而順適 故則觸物而一。如此 則萬象雖殊 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 故知象非真象 象非真象 故雖象而非象。

我們能否吐露情緒抒發別人的感情?
我們能否報導別人感情?
何者有失誤生錯的可能?
吐露抒發自己的感受
報導自己的感受
報導別人的感受
所謂失誤生錯是指?怎麼發生?

比較「語文界說」與「事物界說」或「唯名界說」與「實質界說」.分析它們各為何物.並考察兩者之間是否有種一一對應關係
以下有何區別? 那一種可以是一種界說? 那一個不行? 何故?
1.人是理性的動物
2.人就是理性的動物
在事物界說裡 用來表示界定關係的“就是”是不是也有歧義?
是不是凡界說都是真的?或是可以有「假界說」?如果沒有假界說 那麼所謂「界說地假」是甚麼意思?
試述(孔子的)「正名」的意義和重要性
它與界說有何相干?
正名有甚麼「語言衛生學」上的意義?
用一生換取假情假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2-OVssovo

雪山盟 • 10 月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ruvOlXYeE


收錄日期: 2021-04-18 14:17: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109233140AAzpFWz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