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以馬克思的觀點解釋中國停滯論的內涵,而此論述對古典帝國主義的影響是?
回答 (2)
我認為直接去問文明與國際關係這門課的通識老師比較快
中國歷史上有「治亂循環」、「一治一亂」的講法,即中國的歷史發展是朝代的循環,而盛世與亂世交替。這種說法經常與「停滯論」相關。
這種停滯論或稱「亞洲社會停滯論」,最早由法國學者孟德斯鳩(Montesquieu,西元1689-1755年)所提出,其後德國思想家黑格爾(Hegel,西元1770-1831年)與馬克思(Karl Marx,西元1818-1883年)等人陸續發揮,影響中國史的研究十分深遠。所謂停滯論是指中國社會沒有進步,沒有辦法突破既有的格局,這個格局尤其是指春秋、戰國歷史變動下所出現的政治、社會、經濟等結構。中國社會停滯表現在兩方面:一,西方的歷史發展是由專制朝向自由,而中國則長期處在專制政體之下。二,中國的社會經濟長期處在低水平的狀態,二千多年來是一個自給自足與封閉的農業社會。這種理論成為西方帝國企圖支配中國的藉口,因為只有等到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之後,中國社會停滯的困境才能解除,一方面西方的民主突破了中國的專制,另一方面,西方的資本主義為中國的農業困境帶來新的出路。
這種停滯論是以西歐歷史發展的標準在衡量中國,不是嚴謹的學術評斷。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中國社會的發展給人停滯的感覺,主要是因為中國沒有自己發展出民主、工業文明與資本主義。然而,每個文明各自有其發展的軌跡,中國歷史也是不斷往前推進,只是它不按造西方的模式。其次,西歐發生民主革命也是近代的事情,我們不應該因為中國沒有發生民主革命,而將二千多年的中國政治完全歸類於「專制」。二千多年來中國的政體主要是「皇帝制度」,的確有不變之處。我們也曾經申論過皇帝制度不能配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弊端,尤其是法制的建設。再者,將二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看成是一個封閉保守的農村社會,本身即是一項錯誤。我們曾論述中國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發達,與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城市文明的先進性。只是這些經濟發展不能視為與西方資本主義同一個類型。最後,由於我們受到朝代更替的影響,會覺得中國歷史的演進似乎是不斷循環,而未前進。但這是因為我們過度的將注意力擺在朝代的興亡上,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不一定配合朝代的盛衰。朝代的衰弱通常意味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減弱,但地方政府可能反而富有。舉例而言,六朝時期中國的學術與藝術發展曾有很高的成就,雖然當時中國分裂與戰爭頻繁。唐中期以後,「藩鎮體制」成立,長安政權衰弱,但各地的經濟、文化活動仍繼續得到發展,五代時期雖被視為黑暗時代,但地方上的商業活動反而相當蓬勃。明朝後期,中央的政治腐敗,但當時的城市文明反而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高峰。所以我們不應該將視野侷限在中央的朝廷之上,而據此判斷中國歷史停滯。
參考: 甘懷真,〈第五章、歷代治亂分析〉,《中國通史》,(台北:三民,2009),頁157-159。
收錄日期: 2021-05-02 10:28: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109222047AAViWs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