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徹了解時空的創造、打破不生不滅相的迷思,這時候的觀己念,就清爽自在了,不會
再混淆種種我法二執。
因為,這念頭創造了時間空間的一切,控制好念頭,一切都控制好了。
<觀己念的漸次>
※欲界:(想)
觀察虛矯心、傲慢心、邪曲心、謗他心、忌妒心.........
※色界:(名色為本、六根為主)
觀察分別心、執著心
六根與五蘊不同,六根只有單純的明暗動靜通塞恬淡觸離生滅等等十二相,故只觀分
別、執著。(一般要入靜坐才會如此觀,如觀音法門,只觀動靜的分別、執著。)
※無色界:(識集為本)
觀察識執
轉識成智種種,於此觀察。
有一個公案「字黑紙黃」就是觀察這裡。
無色界就算是靜坐都很難觀察,除非入定很深了,然而,參公案卻可以直接觀察無色
界,這真的是很殊勝的發明,讚嘆先佛的智慧。
※法界:(成自性如來藏心)
觀察不生不滅相,無生、無性、無相、不二種種。
※自性妄想:(見性)
觀察自覺聖智覺己於彼起自性妄想。
問:請善知識們發表,自己是如何「觀己念」的。
問:二六時中常觀己念(五之四)一念三千?(何為一念三千)
(二六時中常觀己念(五之五)沒有甚麼要說的,各自自性自悟)
... 欲界,是由愛集的「想」所創造出來的。 但是,不可以用「不想」來解決。 經中說的很清楚,欲界包含了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六道; 當我們死的時候,情多想少,就向下沉淪,往地獄道去了; 想多情少,就向上飛升,往天道去了。 故,要訓練自己的「正思維」才是正途,不是「不想」就可以了,若諸業未消、 智性未明,卻只是「不想」,那就直接去地獄報到。 (怕有人誤解,故多說了一點。)
.... 「四念處」與「二六時中常觀己念」 ※相同:(住於離相) 四念處,以身受心法而離;觀己念,以耳受心法而離; 雖然取根不同,意義是一樣的。 ※不同:(了因、見性) 四念處,可引出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合稱三十七道品。 就四念處而言,不要太複雜他的目標,這是三十七道品的起始,扎實、單 純,才學的好。 觀己念,旨在觀察起耳受心法的因,不單純是相;四正勤、七覺支、八正道都是觀 己念的內涵。 最終,還要觀察起念的「自性妄想」(經云:念者,念其如本性),這不 在三十七道品內。 ※結論: 「二六時中常觀己念」是禪門的方法,一念直入,故六祖說我此法門以無念為宗; 因為與「四念處」的內涵差異太大,不宜類比。 <二六時中常觀己念> 聞音(二)起法(六)的當下,常觀察參詳所起的念頭(因)。 (盡量別把二六當成十二時辰,末學讀過甚多的陰陽五行經典,古書從沒用二六當成 十二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