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傳統哲學中,沒有一個像張橫渠那樣,將儒家所體認的生命目的,做如此清楚而完整地表達: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1020-1078年)有一句傳世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他個人的抱負,也是儒家學者的共同理想……他所謂的「為往聖繼絕學」就由此展開了。首先,往聖是指孔孟,而絕學是感嘆儒家之道久已失傳。學術不能復古,若要繼承就必須「接著講」而不能只是「照著講」。這時挑戰有二:一是要由儒家立場批判當時流行的佛教與道家;二是要重新詮釋儒家與人生各種問題的關連。......宋明儒者凡是主張「存天理,去人欲」的,大概都無法迴避這一類質疑。
詳:
http://www.cdd.org.tw/Costantinian/556/55607.htm
★
如何從迷惘中尋得人性之自覺?
蓋緣這箇天理須有箇安頓處,才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來
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 現代人應該是多麼健康幸福的一群。由於科學技術的突飛
猛進 工業生產的快速效率 現代人的生活享受 的確超越了以前幾千年的標準。這空前偉大恩賜 卻給人們心靈上帶來了一份莫名的迷惘。大概是這種高度機械性的劇烈動力和系統性的強大的組織力 來得過於快速 而人們的心理上又缺乏事先的準備。驀然之中 生活上反而遭受到許多擾亂和困惑.。心靈裡首先就感受到一種分裂和壓縮的痛苦 往往覺得自己陷入了虛空的迷霧之中 有許多的緊張和惶恐。
緊接著這種心理變態而來的 乃是官能的享受。多數人極盡驕奢淫佚 聲色犬馬之能事。幾乎是在有意地將自己的性靈做無情的摧殘,戕伐 近於瘋狂。
西哲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在這個過於成熟 急切於功利的社會裡 大夥兒彷彿都失去了思想的本能。很少人願意面對悽迷的大地 做沉痛的默想 在這陰霾密佈的時刻 顧念自己的生命價值。甘願否定自我 同時也 否定了人世間的一切。這恐怕是那些白髮蒼蒼 終年研究 以卓越才智貢獻人類的科學家們始所未曾料及的吧!
人的心靈本是極其複雜又難予分析的 尤其是在近代工業社會生活裡 充滿了矛盾衝突而且瞬息萬變 簡直是不可捉摸。
宇宙人生有許多超乎形象之外的道理.確實經虛渺曠.玄妙幽邃.似乎只可意會..無法言傳。很像嚴滄浪所說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飄渺不定.變幻無常。雖然無跡可尋.卻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真的要在這恍惚窈冥之象裡.得味外之味.求無窮之窮.全靠人心靈裡澄清的天機和玲瓏的妙悟。
晏同叔:「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花開花落.燕去燕來.是形象之內的描寫.本不足奇。然而殘花墬落.詩人固莫可奈何.而飛燕歸來.又有似曾相識的親切之情.不僅言外之意纏綿無盡.這現實形象也超乎形象化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超乎形象的一切.只有待人心靈超乎形象的妙悟去感受。
佛家所謂:「覺即是佛」.就是說有一天你頓然自覺了.你就是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尤其是在人生極端困阨危難之中.在生命頻於毀滅的一剎.還能夠做如此的「覺」的實際功夫.真是懸岩之前勒馬.誠然不易。所以能「覺」就是佛.也就是聖人
懷念的季節 • 1 星期前
★
『漢代學術的開端 基本上是以漢代初葉的董仲舒為先鋒。漢王潮在董仲舒的建議下 諸不在六藝之科 孔子之術者 居然做到了「皆絕其道」的要求 造成「抑黜百家」、「儒術獨尊」的局面 使天下士子通過經書的浸染 而完成「以《春秋》決獄 以《禹貢》治河 以三百五篇當諫書」的「通經致用」性格。』
由以上所說來看『為往聖繼絕學』可是儒家學者的共同理想!?
答案是肯定的
★
我們只接受生活,卻不瞭解生活。
我們不接受生活,也不瞭解生活。
我們不接受生活,卻瞭解生活。
我們既瞭解生活,也接受生活。
★
古文尚書有「習與性成」之說.認為習慣的養成像天性一樣。另一種習慣,不是由本能發展出來的,是靠後天的學習和教養。這是荀子對習慣的看法,他認為,不同的習慣,形成不同的習俗,鑄造了不同的性格。
亞里斯多德說:「習慣是第二天性」認為習慣是我們天生本性附加物。我們天生就由依某一方式行動的能力,也生來就有某些天賦的行為模式,我們稱它為本能或反射。
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通常稱為風俗,風俗使社會的一切都維持平衡,使共同生活和諧進行,鋪平了個人的交往途徑,使他們連結在一起,威廉˙詹姆斯說習慣是「社會的巨大飛輪,最珍貴妥當的操作者」,便是這個意思。
精神教育需依賴健旺的精神.智慧教育要靠活潑的智慧.而且世俗的格套越少越好.這樣教者與學者之間.才能有高度的溝通.和充分的開放。
當然還有一個「習慣」.
西方教育的重點是在知性優點的培養和知識的傳授.蘇格拉底是一個偉大的代表.它的殉道精神.為追求真理者.豎立了最佳的風範。他曾把教學藝術比喻為古老的助產術.正如助產士協助身體聲出新生命.教師也協助心靈聲出概念.知識與領悟力。這種教育.基本上是過渡性.段處於潛在狀態.經由生長和社化的過程.將它法展出來.就是習慣.。
另一種習慣.不是由本能發展出來的.是靠後天的學習和教養。古人遵守禮教.照現代人的眼光.會驚訝古人何以能有那樣的強的忍耐力?那就是教養成的習慣。哲學家荀子所說的「習」.就是屬於後一種的意義.他說:「都國之民安習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故人知謹注錯,慎習俗,大積靡,則為君子矣。縱性情而不足問學,則為小人矣」這說明習慣對人的強大影響力.不同的習慣.形成不同的習俗.鑄造不同的性格。依荀子.習慣的行程.主要靠積學.一個人如果能夠積學.又能慎重選擇已成的習俗..就可以成為君子.反之.如只放縱本能.又不積學.就墮為小人.。荀子所了解的習.富積極意義.甚至認為聖人.也成於積習.
★
在實現理想的物質方面,首先要發展個人的身體,使自己的身體狀態,能夠適應未來生活的考驗,所以鍛鍊身體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健康的身體,人生也會快樂得多。
變色龍 • 1 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