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道: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2016-01-03 8:37 pm
更新1:

謂緣無明有(此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故彼友);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此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故彼滅)。』? ================ (此有).在法理上應該指的是 ~緣無明有。(而故彼有)是指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在令眾生.不生世間有見。 ===================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指無明滅)故彼滅(指~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更新2:

在令(讓)眾生不生無見。那麼令(讓)什麼樣的眾生不生有見,令(讓)什麼樣的眾生不生無見。~把因緣的生起當做是有,把因緣的結束當做是無,這讓我們的心生起,也讓我們的心滅,這一生一滅就是生死煩惱。我常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所以若心無生滅,煩惱生死不相干。 ============= 原來問題是在心的生滅,那麼如何讓心不生不滅,大慨有八萬四千種法門。(這理不談玄說妙是因緣還沒俱足,所以說了也無法領受。另一個原因是怕附佛外道以玄妙來誤導眾生。

更新3:

所以中道在令(讓)心不生,讓心不滅。也就是不生不滅。所以當你入空.見空.證空,我不會說你修的偏空了,或說修的太空了,而是看你的心是否有生滅,如果你的心生起了那表示你的證空是有,再怎麼空還是有,既然是有怎會說你太空了偏空了要拉一點回來,要中道(這句話我聽了感覺怪怪的)。

更新4:

所以中道個人看法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無生。 ========================== 以上為個人看法。還請諸為行者提點PO出自己的看法,可以互相對照。

更新5:

個人認為此乃苦集滅道之說法,由道諦觀說起,說此道乃中道,談到苦.集滅.。也就是道.苦.集.滅。也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是無生。也就是阿羅漢。 ===================== 也就是彈指間頓入無生,依大乘法以無生位而起修菩薩行,能遠行(七地),能不動行(八地)。彈指抄無學。聲盡愈有行。(由遠行地起修已愈前六地)。 =================== 以上個人看法。

更新6:

不知諸位行者對第5項的看法是如何還請提點指教。

更新7:

此篇乃大乘章句,能見聞此章句表示你已於過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才有可能再見此微妙章句。所以峟林在此對諸位行者勸發菩提心,勸行菩提道。行於菩薩道,自然於眾生不起差別,於無差別則對眾生心無分別,於無分別自然生起心性平等,是故於此中1.法芽增長。2.自成菩提種性。3.廣施有情心無畏。4.福德資糧具足。5.已入平等法而不自知。6.心慢慢等無差別不起分別而不自知。7.待你回頭時怎看眾人遠遠在後.自己何時已站在雲端上了,~心想:奇怪...仁者大眾怎不跟上來,法就是這樣而已阿。

更新8:

不生世間無見,不生世間有見,此名不生。什麼不生.心不生。心要不生先制心一處,或先念住。念住為不生的方便法。通常於方便法不做任何解析。因它是方便法。

更新9:

一直要從無我談到金剛三昧經,經歷了這幾年來還是被轉回四念處跟四聖締,試了好多次又被轉了回去這就是退轉,所以世尊說大乘學人不宜跟那些人相處.共處.共言.共食都須嚴格尊守。就是有一股力量將我要說的在轉回去,這是故意的,百分之一百是故意的。也能在我語言文字中知我道意而故意扭轉,這是在做魔事自己還不知道。

更新10:

一直把法局限在四念處四聖諦,讓我對法越說越小。一直把法轉到那邊去,而且力量還很強, ================================= 四聖諦是修行的一個起點,絕對不是一個修行的終點,行者應該想辦法站上這個修行的起點,而不是以此點為終極目標。 ================================= 請尊重別人的道意不要強加扭轉。

更新11:

"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 由於 要達到心念處的人 才可能 生智慧(正念正智) ============================== 喜的生起馬上覺知,(在無我的狀態下不是這樣子,~那就不是無我了)。舍此喜,(師兄所謂的一境性,個人不知道什麼是一境性)這舍好像影響到心的一境性跟有覺有觀,感覺除了不起之外喜不見了,一境性也好像消退的感覺,雖無覺無觀但內心好像容易受到日常生活當中的影響,這好像是從"有覺觀的無我"到無覺觀的"無",也不起無我的心念。如入無人之境,沒有人來過這裡。感覺此處無物可無我。但在這裡停留的時間並不常,約2~3天。。。身心受樂.若樂不舍會生安逸,跟之前以苦而無我的修境完全不同。所以個人認為樂也要舍,不然就不是無我了。但那種樂好像又是無我的修境當中自然產生,以心舍之則非無我(起心了),不舍之此樂非無我。此樂境跟修境完全不一樣。到了這裡....生起無我的心則非無我,不生起無我的心感覺遍樂境。

更新12:

這遍樂境也不是無我。舍。

更新13:

以苦空無常為起修,到了喜生起,樂生起,遍樂,苦空無常(起修)全不見了?這是怎回事???可以請提點指教嗎,如果像你說的是共外道法,當轉外到為中道,何以說共外到法又勸實修(那不成實修共外道法),那在這樣的情況下修起來不是也是外道嗎?這樣不是很矛盾嗎?於實修是很有智慧法理很清楚的,談玄說妙是可以了義可以究竟的,....但到目前為止似乎不是這樣子。說到底還是沒人能回答我的問題,還是跟20幾年前一樣,要自己找答案.有人可以告訴我答案嗎???

回答 (14)

2016-01-04 11:55 pm
✔ 最佳答案
中道如果像一般人通常談的:二邊不取、不偏、破偏、立正等,講了半天,要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可能也很少人看得懂。

三論宗所談的中道:「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深究起來,篇幅也是非常大

也許我們把它簡單化了,可以看得比較明白,「中道」就是可讓我們趣向解脫的道理和方法

把它展開了,便是四個聖諦和三十七道品等。

那麼,應用在任何事、理上,我們都可以從中觀察到其中有「道」,不管是好的事或是壞的事

所以如版主所書:「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如實正觀世間滅」,道理就在裹面

只要你依照佛陀的教法,用心觀察,四聖諦的道理,三十七道品的方法不就是愈來愈清楚?

等到您的智慧開了,解脫道路坦然在前,這不就是「中道」麼?

補1﹣(針對第10點)

四聖諦,諦是諦理,是佛陀所教的最主要的義理,沒有大小乘之分。

道分正道、助道,正道是戒定慧三學,助道是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主要方法

四聖諦是修行的起點,亦是修行的終點,故有三轉法輪的說法

依法華經的文句,供諸參考:

(初轉四諦,謂之示轉):

所謂示,即是指示:指示苦,是逼迫之苦;指示集,是積集煩惱之業感;

指示滅,是湼槃寂滅之樂;指示道,是戒定慧之道。

(二轉四諦,謂之勸轉):

所謂勸,即是勸勉;說苦諦,勸勉應知;說集諦,勸勉應斷;

說滅諦,勸勉應證;說道諦,勸勉應修

(三轉四諦,謂之證轉):

所謂證,就是驗證:說苦諦,已當知不苦;說集諦,已斷無常;

說滅諦,已驗當真驗;說道諦,已修當精進。

綜合的說:

初轉所示,苦空無常,寂滅為樂。

二轉勸勉,知斷須證,欲證必修。

三轉驗證,不苦無常,精進實證。

由法華經可知,也可說明師兄在修行途中,不斷的回到了四聖諦法,並不是退轉

也許師兄已「三轉法輪」了而不自知啊!
2016-01-03 11:02 pm
這是一段非常棒的[經法即是禪法]的經文...教導如何禪觀!!

四念住觀察[身受心法]的最後,都是以此為標的.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

甚深,甚深的緣起法....雖然自己愚頓,無法洞察...但還好有正確的法次法像作引導!!

頂禮感恩 釋迦佛陀的教導! 無限感恩! 善哉!!

PS.
***所以中道在令(讓)心不生,讓心不滅。也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無生。 ***

*緣[根塵相觸]生識,俱生受想行*------>[名,色,識]三足鼎立而存!!

心識依於根塵相觸而生.....釋迦佛在世會不會分辨各種色境的不同??會不會分辨其眾多不同的弟子??

如果[心不生]...就不會分辨...那釋迦佛在世時...都不走在中道上嗎??!!

[中道]是知道一切法因緣生滅相續..故無有[常]法執取.不會有[我,我所],因為相續故也不會有[斷滅]!!!

聖者看一切世間現象知是[因緣生滅相續,如瀑流..]..看到桌子知道此色境生滅變化相續而存.

但為與眾生溝通教育故...眾生說[[桌子]]聖者也說[桌子]...名相相同,雙方所見本質卻不同!!

[中道]很單純的就是在解釋[因緣法]的真實意義...因緣生滅無常相續...沒有[常]也沒有[斷滅]的存在!

非是說[心]不生不滅...心只是眾生在緣起法中[吃重]的角色,但不是全部!!

[名,色,識]三蘆鼎立而存!....緣起法非是[[唯心論]]...只因眾生無法洞察[緣起]故'方便說[[心]]而已!!

以上 供參考!!

PS.
***個人認為此乃苦集滅道之說法,由道諦觀說起..說此道乃中道,談到苦.集滅.。也就是道.苦.集.滅。..**

釋迦佛教導四聖諦[苦集滅道]...是有次第的...不能遍知[苦];遍知[苦因]..不可能[離苦](滅),修行更不可能走在中道上(道).....佛陀教導的次第就是[[苦集滅道]].....沒有其他變化次第的[四聖諦]!

PS
***此篇乃大乘章句,能見聞此章句表示你已於過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才有可能再見此微妙章句。***

此篇的原始經文出自....[被稱作小乘經典]的雜阿含262經!! 想要修持[無瞋]一定是依於慈心的增長.

所以...只要能離[貪瞋癡]三毒的聖賢..就必定成就慈悲喜捨[不分大小乘].

PS.
***: 不生世間無見,不生世間有見,此名不生。什麼不生.心不生。心要不生先制心一處,或先念住。***

[不生]-->是心依於緣起法而不生[常存有]與[斷滅無]...不是只有[[心不生]]而已! 眾生心不生就變成[石頭]了!

[制心一處]..是心定..;[念住]是止觀...此二種修持方法,從未說會達到[心不生]的狀態!!

此篇經文的確是在說明如何修行--->[觀]緣起法的真實相貌[中道]!!

以上敬請題主參考...善哉!!

PS
***一直要從無我談到金剛三昧經,經歷了這幾年來還是被轉回四念處跟四聖締,試了好多次又被轉了回去這就是退轉,所以世尊說大乘學人不宜跟那些人相處.共處.共言....***

尊重每一位佛子的[[生命經驗]]!!

但對於所說[[退轉]]的意義 與**世尊說大乘學人不宜跟那些人相處.共處.共言....**
此種非修行中應該出現的世俗概念文字....容易讓自己落入[產生愛取或不喜]的心行中.是不好的!!
還是要非常謹慎!!.....總是個人福德因緣, 善哉!

PS
**請尊重別人的道意不要強加扭轉。**

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不同...福德因緣也不相同!! 生命的真實相貌是沒有[誰]真實存在...

只有[色受想行識]的因緣生滅相續而已....

佛經也說[[意主,意先導]]......都只是隨順因緣而改變心念與行為..

沒有[誰]能夠扭轉[誰]的[[心意]]. 故,心無罣礙,則順法自在....! 以上供參考!!

**PS.

**: 以苦空無常為起修,到了喜生起,樂生起,遍樂,苦空無常(起修)全不見了?**

這不是智慧體証[緣起無常]的解脫智慧增長....[喜生起,樂生起,遍樂]這是屬於[定]的狀態.

出定後的根塵相觸...心念依舊起伏...因為還有[我]故!..非是體証緣起無我的狀態!

**要自己找答案.有人可以告訴我答案嗎???**

在下的禪師曾說..修持智慧禪[止觀]所遇到的問題...只要走在正確的方法上..

則現在的問題都會在繼續的修持 中得到答案...以後亦如是 直到証悟解脫知見!!

也聽過南傳禪師說過..[[涅槃靠忍耐]]..!

忍耐在修持中,問題尚未得到解答的枯燥與孤寂...

只要有耐心就會得到實際的回饋.體証[真實的解答]而永生不忘,繼續向上提升!!

以上 供參考!!
2016-01-04 2:57 am
《關於苦空無常》

既然你已經從苦裏理解了生滅無常的道理、自然知道苦非實苦不過是一種因緣生滅現象。把它應用在生活裏、自然在受苦報的時候不起「執著」。

重點是 「苦雖非實有、不代表你不用受苦報。」不是知道了人生就不會有受苦的感覺、過去生造的業一樣因緣成熟要受報。理解了生滅無常是讓你用「智慧」去轉化、不是說我證了什麼果就沒有苦受。

什麼是中道、為什麼你會覺得好像講的很玄妙、然後感受不到更別說應用在生活上。

因為你用第六意識去思考這個問題、根本得不到答案。因為答案不是用意識去「想」出來的。中道是佛的境界、你用人用阿羅漢用菩薩的思維去臆測、得到的都是自己的境界。


《舊的答案》

吃飯睡覺不做他想自自然然是中道。想「無」想「有」想中道都不是中道。

能分析能解釋能思惟能言說出來的都不是中道。雖然分析、解釋、思惟、言說後了無所得是中道。

以上都不是中道、唯人自證中道。

有人問中道是什麼、其實你就算分析完整個宇宙、問問自己得到了什麼。不過是第六意識作用罷了。

如果得到了「中道」能不能拿出來看看。所以說中道既不是「有」、拿不出來。你也不能說它沒有「無」。那非有非無站中間怎樣、一但你站在中間就承認有跟無的存在。那到底是想怎樣、所以說唯人自證不可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那中道行者跟普通人吃飯睡覺有什麼差別、換我問你。一個科學家跟一個普通人吃飯睡覺有什麼差別。

中道是什麼、無法理解看不懂的就先守人天五戒、斷惡修善累積開悟資糧就是了。

佛法不是用來生煩惱的。
2016-01-04 6:32 am
此有 故彼有

(心) 第一義諦 緣無明有 而後成十二因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如來於此 分別演說 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如是而立。
何以故。
隨事貪欲 與心共生。

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 是無明。
與無明 及心共生 是名色。
名色增長 是六處。
六處三分合 為觸。
觸共生 是受。
受無厭足 是愛。
愛攝不捨 是取。
彼諸有支生 是有。
有所起 名生。
生熟 為老。
老壞 為死。


此無 故彼無

(心) 第一義諦 緣無明滅 而後無十二因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
於第一義諦 不了故 名無明。

所作業果 是行。
行依止初心 是識。
與識共生四取蘊 為名色。
名色增長 為六處。
根境識三事和合 是觸。
觸共生 有受。
於受染著 是愛。
愛增長 是取。
取所起有漏業 為有。
從業起蘊 為生。
蘊熟 為老。
蘊壞 為死。
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 為愁。
涕泗諮嗟 為歎。
在五根 為苦。
在意地 為憂。
憂苦轉多 為惱。

如是但有 苦樹增長。
無我 無我所。
無作 無受者。

復作是念。
若有作者 則有作事。
若無作者 亦無作事。
第一義中 俱不可得。



如何讓心不生不滅
============================
心本不生不滅

應學 "常觀諸法無生滅 一切諸法本性空" "讓心不起生滅念"成輪迴

方廣大莊嚴經卷第十
我昔無量劫修行 未得究竟無生忍
我於今者得究竟 常觀諸法無生滅 一切諸法本性空
然燈如來授我記 汝於來世成正覺 作佛名號釋迦文


《十二因緣 無生無滅 無染無淨 自性本空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四
具壽善現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薩摩訶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能學 十二緣起?

佛告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實知 無明
無生無滅、無染無淨,自性本空,遠離二法;

如實知 行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愁歎苦憂惱
無生無滅、無染無淨,自性本空,遠離二法。

善現!
是為菩薩摩訶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能學十二緣起。


《十二因緣自性空 萬法自心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
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皆離自性】,
而由【自心】取相分別 世俗施設【說有所緣】。
由此所緣 起諸思業,

如說【無明為緣生行,行為緣生識 】等,
皆由【自心】取相分別 【說有所緣】,
非實有性。



附佛外道以玄妙來誤導眾生
============================
末法很多人跑去"實作" .....顛倒說 "般若是談玄說妙"

結果"不學般若 不知名假法假 越作造業越多"


不知般若是唯一解脫輪迴之法

這類說法會很麻煩
2016-01-04 12:07 pm
這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唯有行中庸才能落實...
萬法皆空...故何來有無
說法有無為方便法...
凡夫..有生.老.病.死.憂.悲.腦苦.滅...這是執著...有...
修行人..認為無生.老.病.死.憂.悲.腦苦.滅.....這是執著...無...
有.無.都不執著者為..聖人.
2016-01-04 10:10 am
更新 4: 所以中道個人看法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無生。
==========================
以上為個人看法。還請諸為行者提點PO出自己的看法,可以互相對照。
---------------------------------------------------------------------------------------------------------

中道為行義

不生不滅為不昧因果之行義

無生為了義
2016-01-04 9:32 am
<前言>
※觀察到世間集,不起無的妄想;觀察到世間滅,不起有的妄想。
※問題是,
 觀察到世間集,不起無、卻起有見;觀察到世間滅,不起有、卻起無見。
 如是一類,亦非佛所說,皆是妄想生。
 例如:觀察到自性,不說無、卻說有,就是起了妄想;
 佛性(自性)不可立,所謂真不立,這是正確的法說,務必遵循。
 但是,不立佛性自性,卻不是無;
    如實正觀自性的作用,不起無見;
    (很多讀過此段阿含的朋友,還是照樣說自性是無;阿含真的超難懂,
    看懂此篇的善知識,不可能說自性是無。)
    如實正觀自性的作用如幻,不起有見。

問: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
  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答:當執一個有,就墮此有故彼有的輪轉;
  當執一個生,就墮此生故彼生的輪轉;
  當執一個無,就墮此無故彼無的輪轉;
  當執一個滅,就墮此滅故彼滅的輪轉;
  如來說法離於兩邊,有無生滅具說,為示一切輪轉的現象。
  如是四義具見則不偏,即中道義。
  不二離不開二元,中道離不開世間義。離二元不立不二,是真不二;離世間
  義不立中道,是真中道;不起妄想故,起妄必偏,即非中道!

問:整段經文有何利益?
答:如實觀察,不起妄想。
  教我們在觀察的當下,如何「隨見宣說」即可;(如經中此故彼)
  同時告訴我們要如何止住妄想。(如經中不可起有無等見)
  問:如是可說「不生不滅」否?
  答:盡量不要。
    不生不滅是緣覺乘的法說,亦是妄想生。
    好比自性,經說是常、是不生滅相,這是說給無覺弟子聽的。
    自覺者,了達佛說幻性自性,故不立常、不立不生不滅,如幻三昧生。
    故,還是依此經文的法說方式,隨見宣說、不起妄想,最洽當。

<結論>覺自心所現、隨見宣說,不起妄想;
此段經文,表達出「隨見宣說」有無生滅等等此故彼,不起有無等等「妄想」。
因為此經文是聲聞種性義法說,難免不週全,只說了一半:
  說了觀察世間集不起「無」見;(起了無見就無法隨見宣說了)
  但沒說觀察世間集不要起「有」見。(起了有,就墮此有故彼有,心思本身
  已經陷入緣起相了,就不再是單純的觀察。)
這是一篇很棒的示範性經文,佛子可以多加模仿學習。

以上是末學的邊見。
2016-01-04 8:33 am
以上為個人看法。還請諸為行者提點PO出自己的看法,可以互相對照。
====================================================
好 ~ 換個方法 。

此經言中 ~

如實正觀者 .. 是誰 ? 答案是 : 如來 。
什麼是世間 ? 答案是 : 見 ..世間集 與 世間滅 .. 作 "有無" 者 。
此有 是 .. ? 彼有 ... 是 ? 答案是 : 此有 是 : 緣 ; 彼有 是 : 無明。
兩邊 是 ... ? 答案是 : 緣 與 無明 是兩邊。
中道是 ... ? 答案是 : 如來離於 : 緣 與 無明 二邊此說。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在哪裡 .. ?
答案是 : 人 。

緣.. 在哪裡 ?
答案是 : 人外。

不生不滅是 .. ? 答案是 : 中道 。是.. 離。

此經簡述 ~

更新 6: 不知諸位行者對第5項的看法是如何還請提點指教。
======
嗯 ... 這個部份 , 只能稱為 : 知苦。
知苦之集生 , 知苦所集滅 的 知苦成 之義 。
但是 .. 知 是完全透徹的瞭解 , 還不能名稱 : 阿羅漢 。
2016-01-03 9:04 pm
可否解釋一下你是如何理解和實踐的。
2016-01-07 6:36 am
如果,對於佛法有基本的認識、基本的中文理解能力,

這篇經文,確實是禪修導讀。

值得好好再三研讀,就算花點時間背誦,也是好的。

如意


收錄日期: 2021-05-02 10:34: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60103123713AAlHwIA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