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中國歷史吳越戰爭是周朝前還是後?

2015-12-18 12:11 am

回答 (2)

2015-12-18 8:12 am
✔ 最佳答案
您好!

吳越戰爭不是在周朝前,也不在周朝後,而是發生在周朝。
周朝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兩個時期。
吳越戰爭是發生在中國春秋晚期,戰國初期,吳和越兩諸侯國間的戰爭。越國雖然在開始時處於弱勢,並一度亡國,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經過一系列戰爭後攻破吳都吳城,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滅亡,而越國的聲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越王勾踐稱霸,成為歷史上春秋時代最後一位霸王。
春秋後期,當中原諸侯的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長江下游一帶的吳、越兩國實力逐漸增強。首先崛起的是吳國,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在柏舉之戰擊潰楚軍,進而占領楚國都城郢,稱霸東南。楚國為了制約吳國,積極扶植越侯允常,使得越國力量迅速壯大,從而成為吳國的心腹大患。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其子勾踐即位為越侯,不久改稱為越王。吳王闔閭以此為藉口大舉攻越,反被越軍大敗於槜李(今浙江嘉興)。闔閭不久因傷身亡,臨終前囑咐其子夫差「必毋忘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準備興兵伐越,得知消息勾踐不顧范蠡等人反對,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吳。夫差以吳國精兵迎戰,在夫椒之戰大敗越軍,占領越都會暨,並將勾踐圍困於會稽山。勾踐採納范蠡的建議,向夫差求和,獻上美女西施,並重金賄賂吳太宰伯嚭。雖然伍子胥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但急於北上和齊國爭霸的夫差最終採納了伯嚭的意見,答應越國議和。戰後勾踐依約為夫差作奴僕,最終騙得夫差的信任,3年後夫差將勾踐釋放回越國。

勾踐回國後發誓復仇滅吳,臥薪嘗膽,休養生息,同時重用范蠡、文種等人,國力得到恢復。而夫差卻把目標放在北進中原,並在期間發動一系列旨在稱霸的戰爭(吳攻陳城父之戰、吳舟師攻齊之戰、艾陵之戰等),並且聽從伯嚭的讒言殺伍子胥,而對勾踐卻沒有半點防範之心。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自率精兵3萬北上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和各諸候國會盟,企圖稱霸,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1萬人留守吳城,勾踐趁虛而入,調集越軍4.9萬(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及諸御千人),兵分兩路進攻。其中一路由范蠡率領循海而逆入淮河,以切斷吳軍自黃池的歸路;另一路由勾踐自率主力進攻吳城。

吳太子友認為吳國精兵已全部北上,實力不足,主張堅守待援。但吳將王孫彌庸擅自率5000人出戰,雖然擊敗越國先頭部隊,但隨著勾踐主力部隊到達,很快就被越軍包圍聚殲。越國隨後攻占吳都,殺太子友。夫差會盟回國後,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憊,無力再戰,就派太宰嚭向越求和。而勾踐也因吳國主力未損,越軍實力不足滅吳,允許和議撤兵。

吳國的軍事優勢已經喪失,夫差佯作息民姿態,暗中作戰爭準備,企圖恢復力量復仇。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自率精兵3萬北上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和各諸候國會盟,企圖稱霸,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1萬人留守吳城,勾踐趁虛而入,調集越軍4.9萬(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及諸御千人),兵分兩路進攻。其中一路由范蠡率領循海而逆入淮河,以切斷吳軍自黃池的歸路;另一路由勾踐自率主力進攻吳城。

吳太子友認為吳國精兵已全部北上,實力不足,主張堅守待援。但吳將王孫彌庸擅自率5000人出戰,雖然擊敗越國先頭部隊,但隨著勾踐主力部隊到達,很快就被越軍包圍聚殲。越國隨後攻占吳都,殺太子友。夫差會盟回國後,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憊,無力再戰,就派太宰嚭向越求和。而勾踐也因吳國主力未損,越軍實力不足滅吳,允許和議撤兵。

吳國的軍事優勢已經喪失,夫差佯作息民姿態,暗中作戰爭準備,企圖恢復力量復仇。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吳國發生饑荒。勾踐接受文種之計,乘機率軍5萬發動進攻。夫差聞訊倉猝起兵抵禦,雙方在笠澤江(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隔江相峙,吳越兩軍在南北岸布陣,準備白天在江上水戰。

晚上,勾踐派出部分兵力組成左、右兩隊隱蔽江中,半夜時鳴鼓吶喊,進行佯攻。吳軍誤以為越軍打算分兩隊渡江,夾擊吳軍,於是也分兵兩路準備迎戰。勾踐乘機以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主力潛行渡江,出其不意地從吳軍兩部中間薄弱部位展開進攻,吳軍大亂,兵敗潰退。越軍左、右兩隊渡江乘勝猛追,再戰於沒,三戰於郊。吳軍三戰三敗,退守吳都。越國占領吳國大片土地。

笠澤之戰過後,吳越兩國軍事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越已占有絕對優勢。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勾踐傾全國之力,發動滅吳戰爭。吳國經過長期戰爭,元氣大傷,再加上年青壯年大多陣亡,力量對比懸殊,無力抵禦越軍,只能退回吳城死守。越國則在吳城西南郊築城,採用長期圍困的戰術。

越軍包圍吳國三年,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攻陷吳城。吳王僅率親近衛士與大臣,突圍西上姑蘇山,數次派使者向勾踐請和。勾踐提出將吳王流放甬東,吳王不能接受而自殺。一說勾踐戰後逼迫吳王自殺(吳越春秋)。吳國滅亡。
戰後越國吞併了吳國的土地,聲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勾踐率軍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東滕州)會見各國諸侯,並遣使致貢於周。周元王封勾踐為伯。勾踐把吳國侵占陳、宋二國的土地歸還,又把吳國的部分土地送給魯國和楚國。在各諸侯的推舉下,勾踐號稱霸王,成為春秋史上的最後一位霸主。

請 參考!
2015-12-18 8:12 am
  吳越爭雄時期,周王室仍存在,但自平王東遷後,周天子政令難行天下,王畿土地多為諸侯侵佔。定王元年(西元前606年),楚子問鼎輕重,目無王紀。及後六國相繼稱王,名號與周相等。周雖因宗法關係,仍被尊為共主,實則其勢力僅如一小國,不為諸侯所重。
  越在周東南諸外族中受華化最晚,直至戰國時代,寓言中仍言越人斷髮紋身,徙跣不履。大約當春秋末世,越王允常在位,國勢漸強,楚乃聯越制吳。吳師伐楚,允常每乘襲其後。吳王闔閭曾於西元前496年伐越,與越王勾踐戰於欈李(今浙江嘉興)。吳軍大敗,闔閭傷足而亡。子夫差於西元前494年舉兵復仇,敗越軍於夫椒(山名,太湖中)。勾踐退保會稽,卑辭乞和。夫差乃應允,不以越國為意。北上爭霸,敗魯伐齊,於周敬王卅八年(西元前482年)大會諸侯於黃池(今河南封邱)。勾踐遂乘虛襲姑蘇,殺吳太子。九年後,越終滅吳。勾踐滅吳後亦有圖霸中原之志,曾會晉齊於徐州(今山東滕縣),並於西元前471年廢立邾君。勾踐卒,越衰,後為楚滅。
參考: 李國祁,〈東周的劇變〉,《中國歷史》,(台北:三民,2002),頁39、45-46。


收錄日期: 2021-04-30 20:24: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217161105AAVfCf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