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經書不能完全靠理解 需要靠生活來印證 沒有相當道德生活艱苦奮鬥經驗的人 很難有真正的悟解。以儒家的論語來說 宋儒嘗說 一個人在讀論語和讀論語後 如果沒有甚麼改變 等於沒有讀。 從這話就不難知道這類書的性質。如果沒有道德的真誠 和升高道德水平的決心 就如同面臨寶山 仍將是空手而回。
張橫渠說:「性者,心之體。情者,心之用。而心乃統性情者也。」
人之心體.雖然只具方寸間.但與天地同其大。而心之用.更與天地同流。人心不僅僅主乎一身.而實涵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但並不外乎人心。一個人從「寂然不動」的靜之性.發而為「感而遂通」的動之情.這是人心的體用.也即是性情的表現。所以只要能夠充實吾心體之本源.則盈天地皆心也.不過充吾心體之本源.是極其艱苦的實踐。
達摩祖師曾說:「吾滿二百年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
這一段話.乃是說充實吾心體之本源工夫.也是力行實踐的真功夫.不在乎言說。大凡反求諸己.明心見性的實踐.必先明諸知所住.然後力行以求全至.確實是一段極其艱苦的行程。所以王陽明說:
「 聖人之心如明鏡,纖翳自無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駁蝕之鏡,須痛磨刮一番,盡去駁蝕,然後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不消費力」
祇再痛加一番磨刮.盡去駁蝕.獲得一顆靈明素心.廣胸中邱壑.遊物外性情.以涵蓋大地江山的氣象.對人生惻然戚然.而盡其極至。那麼本然之性.也就憤然而起.卓然而立.真性情沛然若江河有不可禦者矣!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上合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念天地之悠悠.而不必滄然涕下。識得江流千古意.人間處處有真情。
今生愛過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hd1antlWo
黎明將至,偏偏這時才想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asr9wD2X0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喪我』之議.並以無我應無窮.在於破除我見.因任自然.與造物者渾然同體.始可物我無間.和大自然泯合為一。雖然宇宙萬物.以不同形相禪.依舊可以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純然虛靜無我.則這無我之『我』必產生大智慧。以虛制實.以靜制動.以無我之我作無用之用.這是莊子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莊子的人生境界。
莊子的理論.大抵都是從實現中見虛象.往往令人有窅然空然之感.但這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的虛像.莊子多用寓言比喻.或用具象表達。在莊子內心的體驗裡.這『無我』之『我』就彷彿他在『養生生』裡所說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以柴薪作火.柴薪已盡.而火却在燃燒.且傳之無窮。形體雖物化.宇宙的大生命卻永遠無窮。實際上這並非憑空冥想談玄.而是內心自證工夫.對本體的一種頓悟而已。
第一年先端正其志向,同時學習句讀。
第三年教其治學的態度,以及與同門相處之道。
第六年鼓勵其廣事涉獵,以奠定深厚的基礎,並需多多親近其師。
第七年練習與同道討論問題。並擇取益友。
第九年,學習已達完成階段,這時候在知識方面已能觸類旁通,從事推理的思考,在個人方面已能自強獨立,即使沒有老師的鞭策,精神也不致退返。完成前四個階段謂之小成,到第五階段,則達大成之境,一個人經過此漫長的教育歷程,才算具備化民易俗的條件。
以上摘自:人不學 不知義?學?知?義?各是何指?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27033756AARE5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