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無知,人性的「愛比較」而「衍生出嫉妬」之心,如同蛾蛹之作繭自縛。
由於人類無明的關係,不懂無論如何比較都是「不真實我在作比較」;我們還有一個「不會隨六塵萬法起舞作比較,並且隨時護念有情的真實第八識我」,接受這樣的教化後願意如實的「棄捨嫉妬不再跟別人競爭」,才不會處於顛倒中而經常的自我受苦。
詳細,請恭閱正覺 菩薩慈悲開示:
✪生活中的佛法~嫉妬
或許有些人還能記得,自己成長的過程,曾被教導、制約成事事作比較;與手足、親友、同學、鄰居,熟人或完全陌生的對象有著種種競爭角逐,爭強鬥勝的熱血也自然而然茁壯成長。
然而事實真相是:最終能爭得頭彩者總是寥寥少數幾個人;無可避免的,看到別人飛上青天,翱翔風光,欽羨之餘,能對勝利者的特殊才華、優越地位不産生負面情感者又有幾人呢?對於他人得到名利勝過自己,則心生不悅而産生的嫉恨心理,確實是人之常情,然而嫉妬心理若長期潛伏在心理作祟,將會對自己的生活産生很嚴重的負面後果。
先從最單純的心理角度分析,嫉妬讓我們不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由於一切著眼點都是以「自我中心」為考量;以「自我中心」的「感受與思想」為「真實的自我」,全心全意以這個視角投影,無法鬆懈的「愛這個自我」,處處「拿這個自我」跟「別人所展現出來的自我」作比較、打對臺。有所比較就是要贏過別人來滿足自我,表現自己優異,這樣才會有面子。不自覺中,為了能勝過別人,必定會下功夫,想盡辦法讓自己的身、口、意行與眾不同,一定要爭這口氣,全力以赴!長此以往戴著武裝面具的「不真實自我」、逞強、不示弱,當劇本的台詞已盡,遊客散盡之時,內心深處越來越孤寂、痛苦,自己被「嫉妬」之淵綑綁而越陷越深,何益之有?
當受熏於善知識的教導,經過思惟、細心觀察而體會到以下的些許智慧:
佛陀開示我們每個正常人都平等的有八個識,即八個能分別的心識;其中只有第八識是永遠不會斷滅的心,即是在《心經》中稱為「不生不滅心」,而在《金剛經》中稱為「金剛心」。由於第八識體性堅固永不壞滅,故是真實恆存,衪是無始以來就存在的一個真實心,而其他七個心識(前七識)是為妄心,因為這七個識是靠眾緣和合之下,依第八識為「根本因」而出生的;而第八識才是我們每一個人真實的本心。
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根、阿賴耶識」八個心識中,能夠分別思惟的心識,是「第六意識」;當我們的「第六意識」「在分別事物」的時候,由於「第七識意根」的體性恆具「我愛、我見、我痴、我慢」四根本煩惱,無始以來就是「恒、審、思、量」、「遍計執著」一切的法;既然第七識是恒時不停的計度思量著一切法,當然是處處作主不停地攀緣,然後經由第六意識將諸法分別整理之後,再由第七識作最後決斷,到底要不要付予執行,如此就會促使人們在接觸人事物的時候,由於無明於「真實我的無我性」而對種種境界産生領受、想法、情緒、意願、動機、決定、行動…等等心行現象,這些現象的產生,都是緣於「會處處作意、處處愛攀緣的意根自我,錯以為一切法是如此的真實」所致;只要我們願意放捨這個眾緣和合不是真實的我,然後否定這個「我愛、我見、我痴、我慢」的「第七識意根我」為真實我,經由「第六意識我不斷的學習『正真』智慧」而教化「第七識我終究願意放棄自己的虛幻不真實」,而轉依於第八識真實我的本來清淨體性,這樣才能漸次降服、放捨第七識錯以為衪是主宰一切的自大心態。
再說,由於人類無明的關係,不懂無論如何比較都是「不真實我在作比較」;我們還有一個「不會隨六塵萬法起舞作比較,並且隨時護念有情的真實第八識我」,接受這樣的教化後願意如實的「棄捨嫉妬不再跟別人競爭」,才不會處於顛倒中而經常的自我受苦。
若能夠靜下心,仔細研讀經善知識開導後,有所體驗的心得,將會啟發我們生命中另一扇全新光明之窗!當人們沒有遇見真實善知識的教導,如同盲者未曾有眼,大多活在處處自我標榜、自我膨脹而産生的嫉妬狹隘、黑闇的洞窟裡。困於自我營造「虛妄自我的魔幻世界」而落入不可收拾「自大獨尊之中」難以察覺,唯有停止嫉妬,窒息受苦的感覺才會真正停止。
由於無知,人性的「愛比較」而「衍生出嫉妬」之心,如同蛾蛹之作繭自縛。所以能令戲說後宮嬪妃為了爭寵,勾心鬥角的大陸宮廷劇「後宮甄嬛傳」紅遍兩岸,此傳裡有些經典語錄:
「漢高祖時,戚夫人得寵,冒犯呂后,後來呂后成了太后,就斷了戚夫人手足,挖眼、削耳、飲啞藥,關在廁中,稱為人彘。雖然呂后手段殘酷,不過戚夫人妄想,憑一時之事羞辱皇后,真是咎由自取了。亦可見身為女子,呂后記仇也是很深的。」 - 莞嬪
「有時候不爭,比能爭會爭之人有福多了。」 - 莞常在
人人耳熟能詳的句子:「當局者迷!」,若能以局外人清醒的角度觀察,而不參與競爭求表現、處處比較,必然有智慧深知人性的陰暗面而不恃強奪取、不與人爭,自然能遠離禍害。有關肇因於嫉妬而引生之禍害,佛陀 已在經典中為我們細說了:
在《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中曾說,諸天子也會為了心生嫉妬而喪失原有的神通功德力: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1:
「諸天子!我念昔者有無量諸王,皆為汝等嫉妬之心非理所害。
諸天子!昔有阿修羅王名曰鄔羅,修行苦行,戒品清潔,而汝諸天等遣一天女,名鄔婆尸,惑彼王心,令虧淨行。其王染著,威德損減,被那羅延天之所殺害,并無量阿修羅眾同時敗滅。其那羅延天既殺此王,又誅其眾,因即收取鄔婆尸女,而往天宮。
復有一王,名曰那訶受,汝等諸天誑惑之語,助諸天眾伐阿修羅。修羅破已,汝等諸天反加其害。又汝等諸天以舍支夫人故,心生忿妬,構行讒毀,令阿伽娑仙人無故被嫌,而興惡願。
又汝等諸天曾為誑惑,謂曀荼王曰:『仙人之處,多有真金。』王信此言,逼之令出,仙人由是心生憤恚,即時猛火燒殺其王。
昔復有王,名曰提婆,甞(=當)設大會,以為供養,以斯福業威力自在,上此天中,受天快樂。汝諸天等,心懷嫉妬,令從忉利退墮閻浮,所有威勢並皆喪失,如月無光,如河無水。
諸天子!世中有人威德自在,或得諸定,或得神通,或有成就四神足等,若起一念嫉妬之心,如是功德一時退失。如提婆達多愚癡厚重,乃於我所生嫉妬意,即時自失五種神通。」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
「世尊!我今有疑,欲有所問。言嫉妬者,云何是耶?」
復作是言:「世尊!若有眾生見他勝己,生如是念:『云何令我獲彼所得?』如是之心,是嫉妬不?」
佛言:「不也!此是貪心,非為嫉妬。天主!其嫉妬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於有之人而生憎恚,是為嫉妬。」(CBETA, T16, no. 694, p. 791, c2-p. 792, a1)
有情眾生為什麼會心生嫉妬?最根本原因就是無明(不明白)於「現象界之一切有為法皆是眾緣和合幻生幻滅、無常虛妄、不真實有,而不自知」,在不知不覺中,對於自己追求嚮往的名、利,不願意讓他人佔有,若是得不到,便有忌恨心,以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酸葡萄心理;有嫉妬心的人,一聽見他人的榮盛,便深懷憂慼,心中不得安隱,這「嫉」也是屬於貪、瞋、癡三毒中,「瞋」的毒根所含攝;換個方式解釋,其實這是自己真實心(如來藏)裡累劫以來,緣於無明而儲藏的一分「瞋」種子,如此瞋恨的種子作用,若時節因緣成熟被引發,而出現於日常生活之中,就有了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且看經典中 世尊如何開示。
佛陀說:
『 諸天子!世中有人威德自在,或得諸定,或得神通,或有成就四神足等,若起一念嫉妬之心,如是功德一時退失。如提婆達多愚癡厚重,乃於我所生嫉妬意,即時自失五種神通。』
佛陀又說,懷有嫉妬心的男子、女人出生於人間,必然承受沒有威德、沒有威勢、缺乏衣食的果報;若想讓自己生而有威德,就必須不懷嫉妬心:
《中阿含經》卷44〈2 根本分別品〉:
「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無有威德?若有男子女人內懷嫉妬,彼見他得供養恭敬,便生嫉妬,若見他有物,欲令我得,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無有威德。所以者何?此道受無威德,謂男子女人內懷嫉妬。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有大威德?若有男子女人不懷嫉妬,彼見他得供養恭敬,不生嫉妬,若見他有物,不欲令我得,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來生人間,有大威德。所以者何?此道受有威德,謂男子女人不懷嫉妬。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CBETA, T01, no. 26, p. 705, b13-26)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小威勢報:一者,於諸眾生起嫉妬心。」(CBETA, T01, no. 80, p. 892, b11-12)
《增壹阿含經》卷44〈48 十不善品〉:
「若有眾生嫉妬者,種三惡道;若生人中,乏諸衣裳。所以然者,由彼人起貪嫉故。」(CBETA, T02, no. 125, p. 786, a13-15)
又,當人壽5千歲時,人們除去了嫉妬心,慈心修善,壽命延長至於萬歲;反之,人壽萬歲時,人們嫉妬增長,也令壽命減少為5千歲:
《長阿含經》卷6:
「五千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嫉妬,慈心修善。』於是,其人盡不嫉妬,慈心修善,壽命延長至於萬歲。」(CBETA, T01, no. 1, p. 41, c7-10)
《中阿含經》卷15〈1 王相應品〉:
「比丘!人壽萬歲時,人民或有德,或無德,若無德者,彼為有德人起嫉妬意而犯其妻。是為困貧無財物者,不能給恤故,人轉窮困;因窮困故,盜轉滋甚;因盜滋甚故,刀殺轉增;因刀殺增故,便妄言,兩舌轉增;因妄言、兩舌增故,便嫉妬、邪婬轉增。因嫉妬、邪婬增故,彼人壽轉減,形色轉惡。彼壽轉減,色轉惡已,比丘!父壽萬歲,子壽五千歲。」(CBETA, T01, no. 26, p. 522, c17-25)
佛經也記載,若能離開嫉妬心意的人,才是真正具足布施的人:
《別譯雜阿含經》卷8:
「佛告釋摩男:『優婆塞法應捨慳貪,一切眾生,皆悉為彼貪嫉所覆,以是義故,應離慳貪及嫉妬意,生放捨心,躬自施與,無有疲厭,是名施具足。』」 (CBETA, T02, no. 100, p. 431, b16-19)
從以上經文看來,嫉妬的下場,未來世是讓自己獲得劣勢的果報,是自我傷害;而且與人相處互動,日久見人心,必然不受一般大眾歡迎,那麼不嫉妬的人,誠如經典所言:
《佛說戒德香經》卷1:
「不嫉妬者,世世所生眾人所敬。」
(CBETA, T02, no. 116, p. 507, c24-25)
我們看了以上選錄經文中所說的「嫉妬的可怖」與「不嫉妬的可樂」,是不是都能夠下定決心,開啟光明之窗,點燃智慧,從現在開始,養成「讚歎隨喜他人的優點」,而不再嫉妬他人呢?猶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也以賣香譬喻,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邊路人亦得香氣,於香無損,於買賣二主亦無損失,鼓勵大眾積極的隨喜發善心;又如同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旁,隨喜功德,等同歡喜布施,利己利人;反觀心懷嫉妬是空無利益之事,不能實際損害他人,卻反而嚴重的害了自己!我們已清楚得知經論中 佛陀及賢聖所教示的利己利人之道,能否付諸實行,都在自己的一念決定心了!
✪生活中的佛法~嫉妬
*
*
如尚有問題未決,建議是請樓主您、網友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