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就是心善,心善也就是性善!?

2015-12-08 5:01 am
更新1:

2015 12 12 12 12 Star 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Cedq9a4Q

回答 (4)

2015-12-09 7:28 am
✔ 最佳答案
板大好,性善與心善實際上不太相同,第一,我們應該要先來弄懂什麼性與心的差別。
性善在古中國思想家是其一一門學說,故有我們人人皆知的性惡之說。
可是,他們所言論的根本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一開始就有,什麼是一開始就有?
那就是,不用學、不用教,與生俱來的東西,而且還能夠一直存在,不會被消滅,也不容易受到外在影響,故稱之為"本性"。
而心,是後天形成的,而這又該如何解釋?
在這之前,要先要有一個觀念,那就是,靈性不滅、肉身會壞的道理。
所以,心只是世人所言的一個形容詞,心善、心惡,並沒有所謂的與身俱來的善惡或是後天分成善惡的說法,因為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變化。
以兩個不同條件做分別的話,那就是一個是不變,一個是無常。
-------------------------------------
有些人即使處在充滿邪惡的環境之下,也很不容易的會去傷害別人。
有些人即使處在充滿善良的環境之下,也會莫名其妙的去傷害別人。
2015-12-09 1:08 am
心 就一般人而言 只是指一種生理機能 但為孟子來說 心不只是一種生理機能 也是一種會思索的官能 這種思索可以藉著外在的經驗及活動來完成 也可以藉着心的內在的活動而達到 所以心本身是一個自動的 自我充滿的 自我完成的一種官能 那麼這種官能的本體又是甚麼呢?孟子很少直陳心的本體 常是用性來表達 那麼性是不是就是心呢?答案是否定的 孟子只是「即心言性」並未有「心即是性」的主張 心既不是性 那麼心是不是天呢?也不是 那麼心究竟是什麼呢?為孟子及陽明而言 心的本體就是良知。
【寒 星】

性字在中國文字中 最早是指的草木之生的意思 到後來才轉變為動物之生。這個生字當然指的是生命的意思 到了後來 由於觀察到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之生而有不同 因此 生和性就逐漸分家了 人有人性 動物有動物性 各有其性 各有其不同的功能。

在任何的學術領域中 很難有一門學科或主張可以永遠獨樹一幟 而沒有其他主張。在人性論的看法中 首先提出的就是人之初 性本善的主張 此派的大師以孟子為首 但 孟子提出之後 不到一百年 就有人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 --- 性惡論 這人就是荀子。
2015-12-08 5:28 am
性善和心善的意思可不盡相同!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性善說】
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心善】
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h7rjPl&o=e0&sec=sec1&op=v&view=1-1
2015-12-08 6:07 am
  「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孟子滕文公)

  本來人並不懂有葬親之禮,父母死則棄之坑谷。孟子設想,有一天,有一人偶經坑谷,見他父母親的死屍,正為狐狸所食,為一羣蠅蚋攢聚而虐嘬,他忽然心中覺得難過,額上泚此然出了好些汗。那些汗,在他額上泚出,當知並不是為什麼禮教束縛,那時還沒有聖人在教仁教孝,定禮作制,強要人葬其死親。那些汗,全是此人良心發現,直從他心臟跳動,而引致他額上的那些汗來。於是那人纔歸到他住處,拿些籠插之屬,來把他死親屍體埋了,這便是仁,便是孝,便是葬禮之所由起。
  我們可以根據孟子那番想像繼續推演。讓我們想,那人掩埋了他死親之屍,以後他自會把他那番經驗告訴給別人。別人聽了,自會猛憶起自己也有死親扔棄在野,他們也自會激發同情,趕快把他們以前扔棄的死親之屍掩埋。如此一傳十,十傳百,葬禮遂成為一種風俗。那首先第一人,埋其死親的,便是個「聖人」,便是先得了「人心之所同然」,葬禮便是一件「可欲」的事。人類社會的一切善,都是像此般演出。
參考: 錢穆,〈十、孟子〉,《中國思想史》,(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頁22-23。


收錄日期: 2021-04-30 20:21: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207210105AAPiOhc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