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貴事件對台灣的影響 還有事情的過程和原因?

2015-12-07 4:40 pm

回答 (2)

2015-12-08 4:50 am
  朱一貴,福建人,時在大武汀(今高雄縣境內)養鴨維生。平時廣結善緣,仗義敢為,頗受人敬重。1721年(康熙60年),時台灣知府王珍代管鳳山縣事務,貪汙腐敗,橫徵暴斂,魚肉百姓,百姓怨聲載道。同年4月19日,朱一貴以地方官員大失民心,正是抗暴的好時機,乃號召黨羽約數百人,以「大元帥朱」為旗號,連夜發動起義。
  其後,漢人紛紛響應朱一貴,聲勢浩大,人數增至兩萬餘人。5月初,朱一貴進軍府城,入台灣府,開倉發糧,民眾感激不已,旋又搶得大批軍械,士氣大振,10日內,台灣一府三縣全部淪陷。於是朱一貴開朝立基,號稱「中興王」,俗呼「鴨母皇帝」,年號「永和」,並大封官職,建立政權。然共患難易,享安樂難,因內部分封不均,矛盾衝突即起。先是手下大將杜君英所部劫掠村莊,與朱一貴不和;後為下淡水的客家居民,在清廷唆使下,打出大清義民旗與朱一貴對抗。
  而滿清也速派大軍,由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坐鎮廈門指揮,遣南澳總兵藍廷珍,水師提督施世驃率領1萬8000多名兵丁,於6月間反攻安平,起義軍抵抗失敗。接著,清軍勢如破竹,收復台灣府城,起義軍節節敗退,閏6月,朱一貴被俘,「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朱一貴事變終以失敗收場。
  基本上,朱一貴事變是在「官逼民反」的情況下爆發,起義者揭示「大明重興」,隱含有「反清復明」之意。起義未幾,即有眾多民眾來附,亦代表了當時官民之間的嚴重衝突與矛盾。
參考: 陳正茂、林寶琮,林世宗,〈第三章、清領時代的台灣〉,《新編台灣史》,(台北:新文京開發,2008),頁135。
2015-12-15 9:42 pm
一點影響都沒有 ! 硬要說 ~ 就是今天的臺灣人尚有鴨肉吃 !!


收錄日期: 2021-04-30 20:23: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207084034AAC0d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