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有關於天主教禱告?

2015-12-03 2:06 am
耶穌説:“你們禱告,不要反反覆覆説同樣的話,好像列國的世人一樣,他們以為話説得多就蒙垂聽。”(馬太福音6:7)
(1)天主教徒是不是一邊拿着念珠,一邊誦念禱文,每次共念五十次聖母經、五次天主經和誠心誠意地念玫瑰經,天主就會垂聽這樣的禱告嗎?
(2)此節經文又做何理解呢?
(3) 耶穌是否表明不想門徒死記硬背禱文 ?
(4)聖經有沒有教導信徒向瑪利亞禱告?

回答 (3)

2015-12-03 4:56 am
✔ 最佳答案
太6:6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7 你們禱告,不可象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
8 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2)這裡看到親密的父親和子女的正常關係。外邦人祈禱用許多重複話,因為他們不是向父親祈求,乃是向有耳不能聽的偶像。

1)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他們以為那樣祈禱必蒙垂聽,是以為而已,耶穌暗示那樣的祈禱是不蒙垂聽的,所以叫我們不要效法。

3)無論是經文或禱文,死記硬背而不行都是不對的。

4)絕對沒有。
參考: Bible
2015-12-04 11:17 am
其實 不談宗教 從心理角度來分析 多次的祈求相同事情 不是對之前祈禱的不信任嗎?
假如版主 跟一位很慈悲 又很有能力的人求助 您覺得誠心誠意的拜託他一次 跟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同樣話語 不斷的懇求他 哪一種方式比較恰當呢?
2015-12-28 5:22 pm
(1)天主教徒是不是一邊拿着念珠,一邊誦念禱文,每次共念五十次聖母經、五次天主經和誠心誠意地念玫瑰經,天主就會垂聽這樣的禱告嗎?
回應:教會有很多祈禱方式,拿著念珠祈禱也是方式其一。至於念幾次通常並不會那麼制式化、機械式地說一定要唸幾次天主才會垂聽,唸誦經文是為了幫助我們在祈禱中去默想、省察自己與天主之間的關係。當然有些經文像是玫瑰經有他一定的程序,強調,念經但為的並不是讓我們跟天主之間是「提款機關係」,並不是我們唸一次,天主就要給我們實現願望,不對,再次強調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資訊。
至於天主教的念珠歷史,這邊貼天主教主教團連結給您,希望能任您能更加理解當中的歷程:http://www.catholic.org.tw/dominicanfamily/rosary_history.htm

(2)此節經文又做何理解呢?
首先,您貼的經文是基督新教版(Protestant)本的,以天主教(Catholic)思高版聖經來說,您指的是瑪竇福音第六章第七節「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http://www.catholic.org.tw/bible/)
嘮叨歸嘮叨,念經歸念經。最重要的是,念經為了幫助信友在祈禱中,使用經文更去省思自己與天主本身的關係,這並不會衝突到您所說的嘮叨。
天主教會透過耶穌及教會間的傳承,在許多時刻都是需要念經文的,彌撒、禱告、祈禱等,藉由祈禱更能幫助我們在信仰生活上的成長、更親近與耶穌之間的關係。

建議一件重要的事情,從這個留言來看,
可惜先生您一定沒有看好這段福音的前後經文,
所以我貼這整篇給您看吧。(天主教思高版本的)
「第六章
施捨祈禱和禁食的精神 

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
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們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
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
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
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
你們不要跟他們一樣, 因為你們的父,在你們求祂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
所以,你們應當這樣祈禱:
我們在天的父! 願你的名被為聖,

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
我們的日用糧,求你今天賜給我們;
寬免我們的罪債,如同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
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
因為你們若寬免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免你們的;
但你們若不寬免別人的,你們的父也必不寬免你們的過犯。
16.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
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
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耶穌他本身說了什麼?
耶穌強調祈禱並不只是只靠「講」的而已,
這個經文在天主教會內,我們稱之為「天主經」
我們時常用耶穌本身給予我們的禱文從中做省思。
難道該說,我們不能講太多話,所以連耶穌本身給我們的這樣的經文都能不用唸(用來省察等)?或者是有機械式的方式,只能唸幾遍而已嗎?不是吧。

(3) 耶穌是否表明不想門徒死記硬背禱文 ?
這個問題很模糊,不懂您在問什麼。

(4)聖經有沒有教導信徒向瑪利亞禱告?
首先,這一樣是很模糊的問題。通常,我們禱告主要對象是耶穌基督天主聖三本身,但我們卻能為彼此祈禱、代禱,因「諸聖相通功」。什麼是「諸聖相通功」?諸聖相通功是教會一端當信的道理,聖多瑪斯在解釋和闡述《宗徒信經》的時候,論到「諸聖相通功」。這個信條說:「由於眾信友共同形成唯一的身體,所以其中的益處彼此交流。同樣,也必須相信:在教會內一切財物都是共通同享的,教會中最重要的一分子是基督,因為他是元首。為此,基督的益處都通傳給教會這個奧體的每個肢體成員。通傳的方式是透過領聖事而完成的」。聖多瑪斯這段話已經清楚地指出:由聖神所支撐的教會因為是一體的,所以教會擁有的一切,都是教會成員共有的。
(資料來源梵蒂岡電台:http://www.radiovaticana.va/proxy/cinesebig5/catechism/1credo/67comunione.html)
我們人世的信徒稱為 「 旅途中的教會」,正不斷地努力著追隨耶穌、走祂所指的天國道路。天上的聖人稱為 「 勝利的教會」,已經達到了享見天主的目標,獲得了勝利的冠冕。煉獄的信徒稱為 「 受苦的教會」,他們藉著暫時不得見天主的痛苦,煉淨自已,預備加入神聖的行列。

基督徒之中:一部份正在現世旅途中,一部份已經度過此世在淨煉中,另一部份則正在享見三一真主的光榮境界之中。旅途中的人,和安眠於主懷內的弟兄姊妹間的連繫,絕不會中斷,而且按照教會永恒的信念,這一聯繫會藉著精神的相通而加強。

從教會的初期開始,便以極大的熱誠孝敬追念已故的人。因為,替亡者祈禱,使他們脫去罪惡 ,是一種神聖而有益的作為。將來,基督光榮地再度來臨時,祂要把旅途中的、受苦的和勝利的教會在天主的大家庭裡聯合為一體。彼此間可以互相祈禱、彼此幫助,我們稱這個必見的事實,為「 諸聖相通」。
(資料來源台灣天主教主教團:http://www.catholic.org.tw/goodshepherd/ya.htm)

聖靈領導基督徒相信既然每個聖徒都是活的,因此沒有必要區分為死人或者活人,每個基督徒在世上都可以彼此代禱,因此當他們在天上也同樣可以彼此代禱。大公教會把這個現象用「 諸聖相通功」這名詞來表示這種關係。

事實上求肉身以亡的親友為我們祈求天主是初期教會的習慣,聖熱羅尼莫曾說過「如果宗徒和殉道者還在肉體時能為別人祈禱,那麼在他們獲得冠冕勝利凱旋之後不就一定更熱切為別人祈禱嗎?」。考古也在初代教會受帝國迫害時期的地下墓穴中(Catacomb),發現留有早期殉道聖徒的壁畫,畫中的人站立雙手彎曲平舉祈禱,旁邊寫著:聖彼得,為我等祈;聖保羅,為我等祈。當時此兩大使徒都已殉道,證實求聖人代禱早已是教會的傳統,且在聖經成書之前。這一點都不違背聖經。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catholicchurchfaith/photos/a.369717406498003.1073741829.204975259638886/403444673125276/?type=3&theater)

也就是說,我今天能祈禱,為那些還在煉獄裡面受苦(淨化準備去天國)的靈魂祈禱,因為很多靈魂在世時還有罪過沒有洗淨。天國是個完全沒有罪惡的國度,只要有一點罪惡都無法進入,因此我能透過替他們祈禱、禁食等方式,幫助那些練靈盡快進入天國去。但是在此強調,許多人會誤認為靠自己就能幫助那些受苦的靈魂,這是錯誤的資訊。

我們祈禱、禁食等,主要的對象仍然是向耶穌基督天主聖三本身,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我們有機會幫助這些受苦的對象(當然祈禱對象也可以是其他人),這才是整個方式的主要流程。一般在天主教彌撒中,中間會有一段祈禱時刻。祈禱意象不限,有受苦的人、社會、自然災害、重病患者、信仰成長等。

以及,一般人會誤認天主教祭拜聖母瑪利亞,這也是錯誤資訊。天主教會今天會製作聖像、像聖人祈禱,都病媒違反到教會傳統的精神。對於聖人(無論是聖母瑪利亞、最近封為聖人的印度德勒莎姆姆等)我們是「尊敬」他們,因為他們在世時的信仰精神非常偉大,值得我們學習,是所有人的芳表。當然他們在天上後,我們仍可以與在天上的聖人互相祈禱,這就也是所謂的「 諸聖相通功」。

不知道是否有幫您解答您的疑問,願天主祝福您!


收錄日期: 2021-04-30 20:22: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202180622AAIhzbJ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