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為何越來越少人參加?」這問題的背後代表著什麼?
因為…………?
籠統的語句,不但可以使抱相同見解的人,發生誤解,因而做許多無謂的爭執。同時,有些人發表了許多的意見,大家初以為彼此見解相同,可是等到後來研究討論到細節的時候,才發現彼此在思想和偏好上的距離甚遠。這就是說,籠統語句,有時候也可以使意見不同的人們因為彼此誤解而表示同意。不過這個同意,只是非常『短命』的。
譬如某甲問某乙,是否欣賞文學,某乙說是,並且是特別喜歡作詩。某甲說,好極了,他也是喜歡作詩的一個人。那麼這兩個人應該談得來了。可是進一步的研究,某甲所喜歡的是李杜韓蘇的古詩,而某乙所喜歡的,則是疑雲疑雨一類的香奩作品。這樣子就恐怕兩個人談得不會太投機了。同樣的喜歡美術,並且同樣喜歡油畫,然而一個最崇拜的是「五百年代」Cinquecento(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派),一個最欣賞的卻是塞尚,梵高。那麼這樣的兩個人,也恐怕很難談得攏。至於同樣的有救世的雄心,同樣的實際從事政治工作的人,在「大前提」上,可以說是「志同道合」了吧。然而如果一個是民主政治的信徒,一個是獨裁專制的擁護者,則二人將是彼此不能見面的仇人,哪裡還談得上他們抱著的是相同的見解呢?籠統的「大前提」雖同,而其「細節」之不可不辨也如此。
我們是生存在現實世界裡的生靈.基於需要.興趣與好奇.我們常常試圖尋索這個世界的真相.發掘這個世界的事實.這類活動的成果.累績成了我們經驗的知識.構成我們對這個世界所握有的事實真理
「教會為何越來越少人參加?」這問題的背後代表著什麼?
因為…………?
在你申明主張的時候,最好請你一一說明心裡所想的各種細節,舉出幾件客觀的具體的例子,附帶些有關的確實數字。這樣子,縱使你使用的語詞,有時候過於籠統廣泛,大家也不至於對你發生過份的誤解。因為大家明白了你的真正用意所在,因之不需要,也就不會再根據一些你「口裡雖講」,但並不是你「心理所要說」的言詞來對妳加以駁斥和攻擊。
Flight of the Silverbi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h3ftkRAs
「教會為何越來越少人參加?」這問題的背後代表著什麼?
是譬如「上帝萬能神話的幻滅」???
我們一般人在說話時,經常犯著一個大毛病,就是喜歡把自己個人的主觀見解,當作一般客觀事實敘述出來。
某甲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一五一七年」某乙說:「不對.在一四九二年」在這裡他們兩個人所想表達的.都是一種客觀的事實.所以他們爭辯中的是非.比較容易證明.如果某甲說:「羊肉比牛肉好吃」某乙說:「不對. 牛肉比羊肉好吃的多」那麼他們兩人所表達的.雖然都是個人的意見.却是他們用以表達的方式.却全都像似客觀的事實一樣.因之是非愈難判別.他們的爭論也愈為之持久。
某甲的脖頸.周圍十六吋半.穿上件十四吋領口的襯衫.如何扣得上?某乙說:「這件襯衫的領子太小了!」那麼這是一件客觀的事實.如果某甲穿的是一件花襯衫.而某乙說:「襯衫應該穿白的.花襯衫多麼難看!」則某乙所說.不是客觀的事實.而只是他自己個人的意見.但是如若他說:「老甲.花襯衫現在不時髦了!現在流行的是白色的」那麼他所說的則又可能是一種客觀的事實。
牆上掛著一只鐘,我說大針小針都在十二點上,你說不對,大針小針都在六點上,那麼多請幾個人來看 ---- 必要的時候,加上一位眼科醫生,或者一位精神病專家 ----- 就可以把問題解決。一個人的「個人意見」則不然。某甲喜歡玫瑰而不喜歡茉莉,某乙則恰恰相反。張小姐崇拜林黛玉, 而 李小姐則偏同情薛寶釵。東坡愛吃肉,張翰愛吃魚,而曾皙則愛吃羊棗,這都是我們每個人所多具有的「個人偏好」---- 決定一個人的偏好的有說不盡的種種因素: 身體素質,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生活經驗,無不在發生期有力的作用。同時每個人的偏好,也是指出他的「人格」的最好標誌 ---- 個人偏好是無法以客觀事實證明其是非的。
譬如明明是我聽不懂這一齣戲,而我偏說「這一齣戲一點也不好聽!」明明是我吃不慣「烤肉」,而我偏說「烤肉真是再難吃也沒有!」明明是我的口味太淡,而我偏說「這菜鹹死了!」這種說話的方法,全都是以敘述『事實』的方式,表達個人的『私見』也就說只有他個人是對的,而所有其他和他見解不同的人,都是不對的。這種向全世界挑戰的態度.是否會討人喜歡?而這樣子來處世接物.是否會有大大的成功?
而我們聽話的人,也多犯著一種毛病,就是在沒有明瞭這種語詞的真正性質之先,往往認為它確實是一種「事實報導」,因而和發言者開始一場辯論。而在辯論的過程之中,又常常不免犯了同樣的錯誤:以挑戰式的語詞,把我們個人的偏好當作客觀事實來敘述,而給對方以有利反擊的機會。這樣子爭論愈久,意氣愈盛,去題愈遠,敵意愈深。平常很好的友誼,經過幾次這樣子的爭論,而不逐漸疏遠,以致半途夭折者,吾不信也。
♪ ≡♫ ≡♬≡♩≡ ♪≡ ♩≡ ♪ ≡♫ ≡♬≡♩≡… …☆★☆….. ≡ ♩≡ ♪ ≡♫ ≡♬≡♩≡ ♪ ≡♫ ≡♬≡♩≡ ♪≡ ♩≡ ♪
人與人的瞭解之三大障礙
1、 放射思考
2、 推論思考
3、 定義思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avcCBAZDQ
放射思考(projective thinking):
命題和命題方程式的分辨,主要是羅素的功勞—數學家凱塞爾認為[命題方程式]這一個名詞,可能是這一百年來最重要的一個發現。所謂命題者,就是一句有意義的語詞。所謂意義者,就是其內容所指的事實,我們能辦明是否存在。就是說,必須我們能辨別其內容是否正確或錯誤的,才算是一個命題。
推論思考(inference):
以推論代替觀察 以猜想代替認識的不良習慣。在合理範圍之內 人們是不能脫離推理和猜想 。但是我們不可忘記 這只是一種推論 而不是一種觀察。
定義思考(dufinition thinking):
我們誤認一個字一定有它固定的意義。因而我們把一個字用於某一種事物時 往往誤認為這一個字所含蘊的意義 也都一定存在。
「教會為何越來越少人參加?」這問題的背後代表著什麼?
因為…………???
Vict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RUPYrAQoE
秋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