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真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2015-10-29 4:41 am
更新1: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更新2:

43 ERA - The Ma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TAjonuAiU

更新3:

幹嘛問題一再的被隱藏!?

更新4:

2015-10-30-0637

更新5:

☆☆★★★☆☆ Carmina Buran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D3VsesSBsw

更新6:

☆☆☆ 在存在以下馬上就是單一性,其次就是真理,再次則是美麗,最後是善。 將超越特徵安排在甚麼秩序內!? 我們所指出的存在的第三個特徵與第二個特徵有何不同之處?

更新7:

2015 ˙11˙05 善、惡、範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JvnO-I57U

回答 (12)

2015-10-31 1:24 am
✔ 最佳答案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真理最普通的觀念乃是:理智所嚮往的。所說的趨向並不是一種離心動作,如同慾望之趨向善一樣;而是一種向心動作,精神在自己中心內凝思集慮,為了在那裡與由感官引進的外部接觸。慾望動作終點的善本來是存在於事物之內,而智慧終點的真理,則是以自己為中心。

但是,正如存在於事物裡的善感動與它發生關係的慾望,同樣存在於智慧裡的真理也感觸與我們發生關係的事物。實在說,我們曉得事物與我們發生關係,在事物方面是不足掛齒的。我們是這個關係的主體。聖多瑪斯哲學是實體論者,因為它視萬物生活於它們自己的生命,並且不論是否被我們所認識,那對於它們的存在只不過是偶然而已。關於我們和事物保持觀念關係,我們說這些事物是真的,那是按照它們是與我們構成的觀念符合。如同我們說一個人是真人,是為表示如此描述的個體完全符合我們對人所構成的觀念。

真理的一個整個哲學及一個整個的美學,可以說是發展於這個看法。而且並不止於此。如果物之與我們的智慧維持關係是偶然的話,那是由於我們的智慧對事物既不是原因,又不是規律,它對於實際關係的建立是毫無貢獻的,但是我們談創造的智慧,那就迥然不同了。天主對萬物的認識不是來自萬物,而是萬物由天主對它們的認識而來。比如房屋是出於建築師的設計,是藝術家的內在的觀察判斷他所創造過的過程,根本是談不到是從這個成果而獲得甚麼啟發的。所以萬物是隸屬於它們的根源的天主智慧;萬物根本隸屬天主智慧的;所以它們的原始標準也是在天主的智慧中。因為我們的智慧是創造者智慧的反射,於是萬物的真理才間接地與我們有關,並且才多多少少隸屬於我們。所以亞理斯多德常說智者是衡量善的,並且也是支配善的;聖多瑪斯對基督人說:祂幾乎是一種法律及活生生的公義。 但是對於一件事物發出主要的判斷不應該建立在間接上或次要上,更不能建立在偶然上,並且既然論真理, 物之被我判斷是偶然的, 既然只是間接地並且由於分享我們判斷萬物,那麼超越的真理首先必須且嚴格在萬物的存在本身裡,那是因為它符合於創造者的智慧的原故。

奧古斯定說:「真理是每一物與它的根源之完全相似」
安賽爾謨說:「真理是精神實徵的公正」
Aviceune說:「每一物的真理是它所獲得的存在的特徵」

聖多瑪斯說:「真理是物與智慧的符合」,這是一個具有雙邊解釋的定義。它一方面指的是在我們之內的真理,另一方面指的是超越的真理,那是按照智慧一詞的指義,它是我們的智慧或創造者的智慧。聖多瑪斯說:「在這兩個智慧之間,構成的自然物,說它是真的,乃是按照它對這個智慧與那智慧的符合」。無疑的是這個簡便及這個普遍性,才誘導了聖多瑪斯的天才,並且由於聖多瑪斯的努力在他以後才使這個著名的定義成為哲學之中的法寶。

現在我們足以看出真理這個想法,使觀念的學說又死灰復燃起來,並且也使我們接近柏拉圖的理論。實在,聖多瑪斯將奧古斯定的以下名言作為左右銘:「觀念的學說是非常豐饒的,如果不了解它,便不能為哲人」。如果亞里斯多德沒有發揮它,那是由於反對明顯誤用的緣故,並且因為柏拉圖的看法,觀念竟構成一個在自己,就是說,構成一種中間宇宙,那實在是多此一舉。
申言之,根據辯證的分析,在找到了瞭解存在的普通條件的辦法以後,柏拉圖曾超越過他的目的,並且曾以這些條件為形成的構成者,好像宇宙是用它們做的一樣,並且如同宇宙與其在自己內的存在,卻在那裏找到了自己個別實體一樣。對這種紊亂,亞里斯多德憤起抵抗;但是亞氏,按著聖多瑪斯的看法,仍然把萬物的特徵放在天主內,並且也這樣地滿足了柏拉圖的急務,因為柏氏畢生所致力的就是建立真理。

不論如何,他肯定觀念,並且證明它的必然性如下:「觀念的意義是存在於物之本身。於是,一個如此的形式能充當兩個角色:模型的角色及認識的原則角色,這是按照被認識的形式是存在於認識者之內的理由。於是,在這兩方面的觀念是必要的。實在說,在凡事不是偶然生出的一切裡,被產生的形式必須是產生者動作的目的。於是,如果主動者是按他的自然存在擁有被產生的形式,那便是一切物質主動者的實例。別的主動者是按照智慧擁有被產生者的形式,那則是智慧主動者的真相。所以如果宇宙不是自然構成的,但它如果是由天主而來並且如果天主是根據理智行動,那就必須在天主的精神裡,放上宇宙之所以構成之相似的形式,而觀念的特徵就是這個」。

我們乍看之下,便毫無疑問地看到,一個如此的理論似乎涵有一些神人同形同性論,並且還含蓄我們今日盡力抗拒的主知說。

我們常說主知論的彩色,乃是因為在東西本身之外,在我們精神含蓄的實體的骨架裡,為了瞭解這個實體,好似把那些骨架肯定為實在的。種類及類目在這裡不止是一個分類表、實體的一個要素,一個事實:它們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法典。種類與類目不是從物而來;但是這個對積極精神的讓步,主張至少種類及其類目存在於天主的精神裡;在那裏它們擁有它們的積極性並且或多或少具有它們的特徵,因為雖然論存在它們是與天主的本質打成一片的,但是它們卻構成天主所包羅而不混亂的特殊形式。這樣確實的了解的證明是:在雜種動物的實例裡,我們看出一個困難,雜種好像不屬於任何類目,或者屬於兩種類目,使我們很難說它符合那個觀念。同樣的,在個別偶然性裡,人們分出那些是長久不離地屬於主體的及由於額外巧合而加於主體的。論第一種偶然性,並沒有特殊的觀念:它們完整所論的存在的觀念。至論第二種偶然性,則有一個觀念,因為它們加在具體的主體上「如同油漆或其類似的東西加在已經具有自己形式的房屋上一樣」。

就此可見,如此構成的宇宙設計與現代哲學家屢屢所描寫的是如何大相逕庭了。

但是請不要誤會,我們如果剝蕉抽繭鞭辟近裏地研究一下,我們也可以在其表面的繆見之外看出精確之處。

首先,天主的觀念與祂的本質是同一的;它們的實在只是適合可能性與關係的實在,以普通理論來講,把這些關係看作彼此實在是涇渭分明的事,乃是相宜的,而這不過只是對我們的缺陷方式的想法而已。這些關係表示天主對祂要創造之物的認識,按照這些受造物與根本與它們的一個共同的觀念的被分享的唯一本質的種種不同的關係。由於受造物,根據與第一模型關係來講,是缺陷的,至論缺陷的方式,每個卻是各有千秋,成為多樣的是由他們的分享既有限又互相枘鑿,所以,對天主創造本質來講,才產生各種的比例,按照人的說法,天主對這些不同的比例的卓越的認識便稱為每個受造的觀念。所以多數模式只是從受造物方面來的,它並不存在於模範的原因內,即便如此,這模範的原因在自己也是完全單一的,以致聖多瑪斯要說:超越的真理是單一的,每一物是真的是按照它與唯一的及單獨的第一真理的關係。

♪ ≡♫ ≡♬≡♩≡ ♪≡ ♩≡ ♪ ≡♫ ≡♬≡♩≡… …☆★☆….. ≡ ♩≡ ♪ ≡♫ ≡♬≡♩≡ ♪ ≡♫ ≡♬≡♩≡ ♪≡ ♩≡ ♪

伊人是天主教徒.何時才能高興在胸前劃十字?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15132419AABoR6s

Victo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RUPYrAQoE

♪ ≡♫ ≡♬≡♩≡ ♪≡ ♩≡ ♪ ≡♫ ≡♬≡♩≡… …☆★☆….. ≡ ♩≡ ♪ ≡♫ ≡♬≡♩≡ ♪ ≡♫ ≡♬≡♩≡ ♪≡ ♩≡ ♪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不計功利,不論成敗,是民族道德的力行實踐精神。
「朝聞道,,夕死可矣!」和「志士仁人,殺身成仁」,是為求真理而勇於犧牲的氣度。
「泰而不驕,剛毅木訥」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是個人克己修身,自覺反省功夫。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是讀書人高潔的節操,空靈高遠的人格。

以上四種精神,是人生事業修身處世的基本修養,也是數千年以來堂堂中國人的思想、境界、心靈和風格。

『功夫哲學』就是不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_6hKM6G4E

Star 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CAha0nsb0
天上星星數不清,個個都是我的夢;
縱然有幾片雲飄過,遮不住閃亮亮的情。

紅樹林
2015-11-01 8:53 pm
在存在以下馬上就是單一性,其次就是真理,再次則是美麗,最後是善。
將超越特徵安排在甚麼秩序內!?


歷代研究老子思想的人,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幾乎都是以「無」為道之體。據《晉書˙王衍傳》的紀載: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而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從這段話裡,可見魏晉的玄學家們簡直用「無」字取代了「道」的地位。何晏以為道是「惟無所有者」,王弼以為道是「無之稱也」。直到近人胡適也承認「道即是無,無即是道」,馮友蘭雖然強調無不等於零,但也承認老子「謂道是無」。其實「無」是對「有」而言,是因「有」而「無」。「無」和「有」都是屬於現象界的相對性,無論執「無」,執「有」,都將落於兩邊。但在一個真正形而上的道體中,是不容有邊見存在的,所以老子的「無」,只是變道的運用,而不是道之體,這個道之體,乃是「常」。


♪ ≡♫ ≡♬≡♩≡ ♪≡ ♩≡ ♪ ≡♫ ≡♬≡♩≡… …☆★☆….. ≡ ♩≡ ♪ ≡♫ ≡♬≡♩≡ ♪ ≡♫ ≡♬≡♩≡ ♪≡ ♩≡ ♪


佛是人,佛既不是神,哪神又來自何方?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08051916AALXKoZ


神又來自何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pIn8LEi2g

摘自:老子和莊子何以是道教的代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太陽雨飄向何方? 幾番糾纏都是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u3YcqauAo

張橫渠說:「性者,心之體。情者,心之用。而心乃統性情者也。」
人之心體.雖然只具方寸間.但與天地同其大。而心之用.更與天地同流。人心不僅僅主乎一身.而實涵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但並不外乎人心。一個人從「寂然不動」的靜之性.發而為「感而遂通」的動之情.這是人心的體用.也即是性情的表現。所以只要能夠充實吾心體之本源.則盈天地皆心也.不過充吾心體之本源.是極其艱苦的實踐。
達摩祖師曾說:「吾滿二百年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
這一段話.乃是說充實吾心體之本源工夫.也是力行實踐的真功夫.不在乎言說。大凡反求諸己.明心見性的實踐.必先明諸知所住.然後力行以求全至.確實是一段極其艱苦的行程。所以王陽明說:
「 聖人之心如明鏡,纖翳自無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駁蝕之鏡,須痛磨刮一番,盡去駁蝕,然後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不消費力」
祇在痛加一番磨刮.盡去駁蝕.獲得一顆靈明素心.廣胸中邱壑.遊物外性情.以涵蓋大地江山的氣象.對人生惻然戚然.而盡其極至。那麼本然之性.也就憤然而起.卓然而立.真性情沛然若江河有不可禦者矣!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6015Icx80
念天地之悠悠.而不必滄然涕下。識得江流千古意.人間處處有真情。
今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hd1antlWo
戀曲1990--- 情難忘

摘自:太陽雨飄向何方? 幾番糾纏都是一樣!?


神又來自何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pIn8LEi2g

中國人的宗教情操.並不是表現在一種宗教儀式上.而是中國人有一種宗教情感.經由這種宗教情感.中國人達到了可以與天地往來的意義及方法..........
2015-11-01 2:09 pm
存在的內含 --- 善

在存在以下馬上就是單一性,其次就是真理,再次則是美麗,最後是善。
將超越特徵安排在甚麼秩序內!?
我們所指出的存在的第三個特徵與第二個特徵有何不同之處?


這個最後的限制糾正了柏拉圖派學者的錯誤,因為他們給予善的廣袤大於存在範圍,藉口說純粹潛能是一個非存在。理由是他們把物質及缺乏混為一談,亞里斯多德曾這樣表示過。實在說,缺乏是純粹非存在,而物質則已經是存在的,因為它是一個真正的構成,一個積極的可能性。

從另一方面著想,絕對的非存在有時可以當一個善看待;而這是由於一個迂路,並且在這個情況裡,分析揭露,歸根結底,存在是值得追求的。比方如果某一個惡是不可忍受的,並且為了逃避它,就把它列如非存在一面,非存在對你可能是像是價值願望的。但是為何掃除缺乏是值得願望的,除非是因為這個缺乏給您奪去某一善,沒有這善是不可忍受的,所以是偶然的,並且是因為善的緣故,而想望非存在;所以實際上願望的對象是存在,所以凡是存在常是善的。

根據存在與善是不分軒輊的,根據每一個存在是好的,正因為它是存在,結果讓柏拉圖成了一個錯誤想像的犧牲品,幾時他說:由於分享善,萬物才是好的,善是指的一個在自己,是觀念之一,是最為普遍的一個觀念,甚至能影響非存在,沒有這觀念,即便存在,也沒有好的事物。這個毀在自己觀念的論調,不僅被亞理斯多德駁斥的體無完膚,並且也是由柏拉圖本人承認注意到這個批評之可貴,就是說:如果分享的事物在複雜的分享者中,與其是每個按照它的主體是各有千秋的,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那時分享則能解釋一件事物。然而人的善是人,樹的善是樹:沒有一個公共的善。所以即便是在觀念的體系裡,假定性體以外有一個在自己的善也是不適宜的。即便天主被稱為善也好,因為常是在創造的時候,祂使祂的存在被分享,所以祂的善,這個被分享的善也是與萬物如同它的存在一樣是不可分的,與這個存在打成一片,並且在某一角度下修飾它。
2015-11-01 12:51 pm
存在的內含 --- 善

在存在以下馬上就是單一性,其次就是真理,再次則是美麗,最後是善。
將超越特徵安排在甚麼秩序內!?
我們所指出的存在的第三個特徵與第二個特徵有何不同之處?

有兩種審察存在的方式:第一是論它的因理想而把握的性質;第二是論分享這個性質的實體。所以如果存在與我們發生關係,那是因為它衡量我們並且也完成我們,而這可能由兩種方式實現:或者它以性體的資格而完成我們,那麼我們就在真的角度下考察它;或者它以實體及自然的積極性的姿態來完成我們,那便是善。 所以我們說過真理首先並且原來是在我們內,相反的,善則在自己使我們響往它。

應該更進一步檢討這個基本概念:善

亞里斯多德說:善是一切事物所願望的。這個不斷被聖多瑪斯採納而又無可非議的定義,是我們這個問題的一切理論的基礎。值得想望是善的本名;所以找出願望的根源就是努力給善加一個定義。那麼,若不是它的完善,甚麼使一件事物是值得想望的?一切存在,根據某一方面,豈不都是在尋找能使它完善的嗎?何況,每一件事物的第一個完善就是它的現實性。可能的存在或潛能的存在不是任何事物的完善。最後,現實性最普遍的意義是存在。超越的存在,不管一切範疇或其他的區別,就是善的本質,這樣我們由於反證再度找到我們用以修飾並且註明它的屬性是起點的同一性。值得追求的存在,就是善。所以嚴格的講:一切的存在都是好的,我們也要立刻加添一句:正因為它是存在,那是千真萬確的。只有在缺乏裡才有惡,並且完全缺乏善的只有「虛無」了。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正因為存在及善是不分軒輊的,只是論普遍方面,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論平行的區分,它們則有區別。如果存在分潛能與現實,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後還要詳談,善也實行這個區分,准物質本身也是好的,並且一個善的希望也是一種善,所以非存在本身也因某種方式分享善,其條件則是不要是一個絕對的非存在,而是由於潛能接在存在之上的。
2015-11-01 2:12 am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這是聖多瑪斯派的高深主知論,我們還有很多機會註釋它的本質。但是它的超越特性很顯明地逼迫它按著它所運用的學科而不斷的修正。在自然神學(有神論)裡,那是一個整個運用。在人類心理學裡,則迥然不同了,因為人只是以缺陷的方式及曖昧的形式並且是以遙遠的分享而擁有理智。於是必須宣告我們稱的抽象的主知論死刑,這在聖多瑪斯比在任何人都強調,因為可瞭解的是實在,抽象只不過是杯弓蛇影而已,並且如果這個夢幻泡影是來自實在,那便是空谷足音,而它不會使我們與它相等並使我們的科學看守存在。

如何做到「格物致知」?( 戀曲1990--- 情難忘)


‘永恆’是個絕對語詞,或是個相對語詞?

我們討論所含蓋的範圍,叫做『討論界域』簡稱『論域』。只有在論域確定之後,像‘所有的‘,‘有的’這樣的量化詞,才具明確嚴格的意義。這就是說,這些量化詞,嚴格地說是種相對語詞,而不是種絕對語詞。
物極必反的“必”字是甚麼意思呢?
假如上列“物極必反”裡的“必”字。只是一種加強語氣的措施。那麼只是“物極則反”,或是“物極會反”,甚至是“物極是會反”的加強語氣的說法而已。它們在實質上或內容上,是沒有分別的。
可是當我們說“物極必反”的時候,“必”字似乎不只是一種加強語氣的設計而已。它在該述句裡,似乎具有實質上的重要性。當作這種含有實質意義使用有兩種。
一是用來表示【全然性】,另一種是用來表現【必然性】。
全然性和必然性有時很容易被混為一談。普通的人如此,就是專家也常常沒有小心注意兩者的區別。其實兩者是完全不相同的。

真理必須是個真句
真的述句(true statement)
假的述句或假句(falsehood)稱不上真理
全稱量化不只可以施諸事物事理事情事態,也照樣可以施諸時間,空間和人身。比如,倘若我們相信:
『物極必反』是個真理。那麼不但可以將它全稱量化為:
對於任何的x而言,x極必反。亦即: (x)(x極必反)
我們可以『進一步』把全稱量化應用到時間,空間與人身之上,而成:
對於任何時間t,任何地點1,任何人s和任何事物x而言 ﹔ 於t,於1,於s:x極必反。
真理(必須)是個全稱述句
真理(必須)是個附帶存在假定的全稱述句
真理(必須)是沒有時間限制的
真理(必須)是沒有空間限制的
真理(必須)是沒有人身限制的

有些述句之為真或為假,是要依賴經驗上的證據決定的。這樣的述句稱為「經驗地真」或「經驗上地假」 (「事實地真」,「事實地假」)。另外還有一種述句,其真假值只要我們依據對其所含字詞之意義所做的分析,就可以決定。這類述句乃是「分析地真」或「分析地假」。
但是我們不只是要直接從述句的結構,來標定這一區分;更要從述句所裝載的意義著手。這是因為該一區分,歸根究柢是語意上的事,而不是語法上的事。

由於必然性與可能性之間的密切關係,為了討論分析,"必然性"所含的歧義,我們可以先分析"可能性"的歧義。 三種不同的可能性 :邏輯可能性 .經驗可能性 .技術可能性
加上第四種可能性: 稱為個人可能性!!

(t)(1)(s)(x)( t,於1,於s:x極必反)
因此,如果能夠成功地將時間,空間和人身,加以量化﹔ 那麼以上所說:『真理(必須)是沒有時間限制的 ﹔真理(必須)是沒有空間限制的 ﹔真理(必須)是沒有人身限制的』變成多餘的。 我們只要訴之『真理(必須)是個附帶存在假定的全稱述句 』就可以達到目的了。
可是有另外有一個條件,似乎不是多餘的。 『物極必反的“必”字是甚麼意思呢?』
如果我們也把【真理(必須)是必然述句。】規定為真理的必要條件,那麼數學的真句可以稱為真理,可是經驗科學裡的真句就不在是真理了。它們雖然或許可以滿足全然性,但卻不能滿足必然性的要求。
有時候,那樣的想法含藏情緒多於表達認知。比如,有些人認經驗科學或數學裏頭的知識,不論如何偉大高深,也只不過是些定律或定理。只有那些有關人生、有關生命、有關價值、有關道德、有關神靈的哲學律理,才可以說是真正的真理。我們要在這檢討這種想法嗎?
如果我們承認可以有『暫時的真理』,那麼是不是凡是真句皆成了真理?做了上述的『承認』,還有些甚麼後果或結論?
“必然性”本身,也不是一個完全沒有歧義的概念,而且它的用法也是多面性的。我們可以說,某事件之發生是必然的,也可以說某述句之真是必然的(必然為真)。試問這兩種用法的根本不同何在?兩者可否互相轉化通約?(比較物極必反與‘物極則反’必然為真)。
「不必然」,「必然不」,「不可能」,「可能不」
「(~)(□)」,「(□)(~)」,「(~)(◇)」,「(◇)(~)」。


黄昏相思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gBtPtxU2H8
2015-11-01 1:27 am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所以絕對沒有按照異議所假定的意義的主知論者

聖多瑪斯主知論不是神化抽象,而是神化實在,正因為實在是屬於天主的,它才有一個關於認識的主要關係。實在,因為實在,所以是可瞭解的,因為它是從至上的可瞭解的最高實體而來的。理智是按照理智也是天主的。所以理智對整個實體有權利把握,他們彼此相等,並且這是按照最高的意義,理智及可瞭解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無疑的,反對這高尚的想法的,並不止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笛卡爾,不論按他自己方式是如何主知的,他仍然不會在這個看法上簽名蓋章。連幾位教父對此也加以抵抗,在天主秩序名義之下深思超越理智的一件東西,如同理智超越感覺,感覺超過化學作用一樣;或者如同四個容度的空間超越我們的空間並且使某些被稱為定裡的命題荒唐無稽。於是笛卡爾竟肯說天主能夠作出一個四方的圓周。聖多瑪斯對此則有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並且極其清晰申述不論天主的超越是誰,他把他解釋德與他的高尚主知論毫無損失。按聖多瑪斯的看法,理智的秩序就是天主的秩序,因為天主是精神,因之,理智在自己的能力;因之,凡是理智的,只要它是理智(其程度是無限的),就把握存在,並且沒有任何所謂比較高尚的秩序,對之理智所認識的存在的律例能夠缺乏。
2015-11-01 12:27 am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除039;039-2外,所談的萬物有這個形式,就人的方面來講,說它在造物主的理智裡以模範的狀況存在,並不是一個邏輯的本質,如同我們的不痛不癢的模範的定義所表示的,在那裏實體只是苟延殘喘地活着,把本體減到最低限度。首先是本質被視為無限可能性的自然的觀念,並且它的整個豐富輕蔑認識。其次,並且這一次乃是實際的,是實在的本質,個別的本質,主體的個別形式,在它根本的單一性裡著想的;但是這個單一性是按超越的意義解釋的,依照單一與存在是不分軒輊的,而這並不是按照抽象的意義,好像是一個空洞的觀念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5GSQPRhhw所說明這一點,因此把那判準構作成為只是某一種具有意義性的判斷,這種意義或稱為『認知意義』,或稱為『事實意義』,或稱為『字面意義』;以與『情緒意義』或『表情意義』相對照。然而除了將別於斷說的用法而外的其他種種不同用法,不分青紅皂白地塞在『情緒意義』與『表情意義』之名目下而外;我們也可以追問依此方式區分不同種類的意義到底有甚麼好處。假如我們要說,一個祈使句與敘述句具有不同的意義,那只是基於它們用來履行不同的從辭行為,那麼我們這樣做可以維持到甚麼程度?



船再度浮上 三件事被浪沖走 不知它們的容貌 只能在效應出現後核對
太極之初 陰陽分判 繁華夜都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jQe2RbkaU
2015-10-31 8:25 am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今天我們還可以遇到類似的絞盡腦汁的陳腔濫調。一切唯心論者的唯理論都受這個誘惑,比如Maledranche . Leibniz及許多其他哲士,惟Spinoza例外,關於這一點,他是高明得多。但是聖多瑪斯絕不是這樣的一個唯理論者或是一個主知論者。按他的看法,宇宙本身在存在以前並未曾實實在在地隱藏在觀念裡,也沒有隱藏在天主的觀念裡面。預先存在的是天主,簡單得很,至於所謂的觀念只是我們的理智把天主創造的對象的時間的實體放映在天主內。說天主是用理智創造,這並不是說祂像人一樣,先設計,然後創造,而是受造物從祂而來,分享祂的可瞭解性及祂的存在。事後歸因於天主的可瞭解性產生可能性;並不是可能性產生存在。正確的說法是在天主內有一個無限的可能性,並不是在祂內有一個可能的無限性。在天主內的可能性是天主,此外沒有別的事物。


我們永遠不知,何時必須面對這個赤裸裸的事實---我們對聖言的認識,永遠不夠。但這個時刻絕對會來到,而且很可能就在我們正為自己愚蠢的成就洋洋得意時。

也許在聖多瑪斯的一生中,也曾有這樣的時刻。當他的聲望正如日中天時,真理的寒風卻把他從雲端打下地面。你或許記得在William of Toccon所著的Storia 中有一則軼聞:1268-1271年,多瑪斯在巴黎時,他的同事請他就聖體聖事中的耶穌及沒有實體的存在這類問題,提供權威性的解答。因為這個故事是出自長年協助多瑪斯的得力助手Reginald of Pipero口中,我們沒有理由嗤之以鼻。據Reginald說,多瑪斯寫下這些問題的答案後,把筆記本帶到祭台前,放在十字架的基督前,請教基督他答得對不對。

那時Reginald和聖雅格書院研讀團體的其他會士,也在他身邊。他們看到基督走下來,站在筆記前說:「有關我的聖體聖事,你寫得的確很好。對於擺在你面前的問題,你的答覆又中肯又好。」據William of Tocco報導,耶穌的這番話,鼓舞多瑪斯的每個學生,也在多瑪斯的學生中廣為流傳。但在這段話後面,還附加了一句話,卻鮮為人知,也不曾被人引述過:「有關我的聖體聖事,你寫得的確很好;對於擺在你面前的問題,你的答覆又中肯又好。就一個人在今世所能了解,以及就人的理智能解答的程度而言,你答得很好了。」

♪ ≡♫ ≡♬≡♩≡ ♪≡ ♩≡ ♪ ≡♫ ≡♬≡♩≡… …☆★☆….. ≡ ♩≡ ♪ ≡♫ ≡♬≡♩≡ ♪ ≡♫ ≡♬≡♩≡ ♪≡ ♩≡ ♪


聖多瑪斯並沒有在一個專論裡.把他學說的種種要素集在一齊來對每一個範疇做個通盤的鑽研 .而是遇機會才討論的.並且很多是在神學論著裡討論的.比如在聖體信實論裡.聖多瑪斯測底地探討本體及屬性本身問題.關係問題是在聖三論裡深刻地推敲過一番.主動及被動範疇在研究萬物原始產生問題裡.曾剝繭抽絲地檢討過.時間範疇.在天主永恆問題裡.曾鞭辟入裏地分析過.而空間範疇.則在天主無限問題裡.曾無微不至地探研過.超越處處都在致力證明內在的限制並且鼓勵逐一檢討這些限制.聖多瑪斯的所有個人專著及他的一切詳解亞里斯多德的寫作裡都是佈滿著對於正確瞭解亞氏在範疇下所排的存在的十項等次的寶貴意見
2015-10-31 8:00 am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所以,根據這一方面,是毫無神人同形同性論的遺跡。按聖多瑪斯與亞里斯多德同樣的看法,天主是思想的思想,在天主內可以理解的及實在被理解是不分軒輊。聖多瑪斯和那位相信能夠肯定觀念的永遠或肯定可能的是與一切暫時實體無關的Avicenne是互為枘鑿的;他也和那位把觀念放在天主內並說與天主的本質有別為了給它們一個個別的客觀性的Henri de Gand是大相逕庭的,此外他與那將觀念及合一成一種觀念的物質,拿它當是先於創造的對象的Gundissalinus是有天壤之別的。
2015-10-31 7:10 am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在我們以種類及類目而得的定義裡,我們努力的是表示實在,我們是把實在部份領進這個骨架裡;但是首先我們曉得,獵取定義是一個完全不會成功的動作的,或說,一切事物所由來的根本分別屢屢為我們尚未揭曉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存在的根底,我們不得已便按照偶然性分類它們,稱呼它們。這已足以說明我們認識的方略僅有一個相對的價值而已。

此外,即便認識特性,那也不是一個深入的認識,並且也不能因此就把握了物之要領。誰也不必異想天開地相信具有理智的動物的觀念就表示了人的整個實在,並且相信只要一個所謂的造物主配帶這個觀念並且擁有一些物質就能把思想的盧草的頭抬向天空。像亞里斯多德一’樣,聖多瑪斯喜歡在定義後面放些點點,為了指明在定義以外所含蓄的尚未表明及不可表明的。Animal rationale bipes…(荷蘭船)。

如果批評以為聖多瑪斯派的觀念絲毫也不與種類及類目符合,那末,批評真應退避三舍了。柏拉圖已經不願意拿觀念當種類看,理由是因為他在那裏只看出有純粹的抽象。如果他當類目處裡它,或者更好說,如果他實現類目,那是因為個體按柏拉圖的想法只不過是一個夢幻泡影而已,在他的哲學裡,物質之精細緻密甚至好像與空間不分軒輊,並且如果有志救援科學,那麼應該給它找出另一個對象。按聖多瑪斯的想法,問題的面貌改變了,個體對於他是一個實體;物質存在,並且它是因天主而存在;類目並不存在;那是骨架,並且實在說,這骨架有它的價值,即便對於天主也是這樣,因它確實地表是創造計畫的大綱;但是嚴格地說它們並不是存在的觀念。一件東西的觀念,特別是如果它企圖當作一個創造的觀念,很顯明地應該表示凡是在東西裡面的一切,因為它是一種存在,並且既然存在是個體,而不是類目,所以它的個別特徵,它的觀念,是個體的,與充做一個空洞的骨架是大相逕庭的,它擁有一切需要的,以致天主的聖意一旦接近它,實體就接受它並且把握它。

Colors of Lo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GiwDQEvDc



真和價值並不一樣.凡是真的東西.未必都是有價值的.而有價值的也未必都是真的.價值常連帶的是善.善和真雖有關係.但並不一樣.善的觀念為一般人來說是比較抽象而且也比較廣泛.很難給一個明確的意義.但為嚴格的倫理學來說.善仍可有其標準.這一個標準是和價值相連的.比如.我們說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一種善行.也是一種有價值的行為.但是不是真的呢?為我們中國人來說.自然是真的.因為我們的文化背景.生活形式以及家族觀念都是造成我們這種孝道思想的原因.但為外國人來說.他們會認為這是善的.是有價值的.但不一定會認為這是真的.為什麼呢?因為在他們的生活環境.文化背景中.孝並沒有成為他們家族的中心.所以他們才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同時.如果他們承認這是真的.那麼就要遵守這個原則.因為真有其絕對性.而善乃是一種相對的.我對你好.你對我好都是相對的.價值也是一種相對的.那麼我們要問.價值有沒有可能成為真的呢?當然可能.只要這個價值是經過理性的思考及判斷之後.就有可能成為真的.所以像前面所說的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在這種意義之下.就有可能成為真的

善與目的做比較時.可以說二者是名異實同.我們在道德生活中所說的善.常是一種目的.也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目的因」是意志追求的對象.其他一切方法都是用來達到這個目的的.例如我們說要愛人.愛人是一種善行.其目的就是要使所愛的人得到溫暖.照顧等.善行就是一種目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善和價值卻是一種「形式因」愛別人受到讚美.這個讚美就是一種價值.也就是說.其價值值得我們效法.如此.善和價值也是名異實同


☆☆♪ ≡♫ ≡♬≡♩≡ ♪≡ ♩≡ ♪ ≡♫ ≡♬≡♩≡… …★★★….. ≡ ♩≡ ♪ ≡♫ ≡♬≡♩≡ ♪ ≡♫ ≡♬≡♩≡ ♪≡ ♩≡ ♪☆☆


knowledge keeps no better then fish被封鎖後已開始做出回應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a1-kciCb4
2015-10-30 10:09 am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但是根據另一個觀點我們承認,如果注意到聖多瑪斯派哲學裡有誇張觀念的邏輯角色的趨向,有給予從實體抽出的理想骨架的價值比實際還多,為了在它本身給它下一個真正的定義,或者應該承認這個批評的正確性。自然的及它的不可測量的豐富的感覺只是漸進地深入人的精神裡。由於發現的陶醉,人常是傾向誇張方才所獲得的之重要性。希臘人,及他們以後的中世紀,是過分受邏輯的薰陶而對經驗則未能煞費苦心,以致有時邏輯佔有了適當於經驗的位置。在原則上,我們是謹慎的,實在說,我們應該有所適從。最方便的,是神學精神在幕後把有關常更改的存在的研究置諸高閣;向上瞻望的視線有把純神的與我們迥然不同的條件搬到人的理智的趨向。因為這個理由並且還有不止一個其他的原因,大師之未曾盡然抗拒的妄用有時變成了後學的金科玉律。獲得並愈益發展實在其秘訣的感覺,並且在達到某一階段之後,再向它的妙處進攻,這是聖多瑪斯派應該實現進步之一,為的實踐相信它的將來及它的復興能力的人士以他的名義而發出的諾言。


☆☆♪ ≡♫ ≡♬≡♩≡ ♪≡ ♩≡ ♪ ≡♫ ≡♬≡♩≡… …★★★….. ≡ ♩≡ ♪ ≡♫ ≡♬≡♩≡ ♪ ≡♫ ≡♬≡♩≡ ♪≡ ♩≡ ♪☆☆


不論如何,觀念學說的基礎是不可以攻擊的。為避免做不可知論的徒孫,應該同意我們的實體的分析,不論假設它們是如何不恰到好處,有的人還說它們的原始淵源是動作,是根據自然的;並且如果這些分析是根據自然的話,那麼大自然不論怎樣,也是應該包羅它們的。從這裡到觀念真是近在咫尺的,因而大自然並不是一個盲然的能力,一個無目的企圖或一個無目標意志。

幾時我們檢討有關天主的認識的時候,真理的這個學說則愈趨正確。幾時聖多瑪斯,以他的原則為後盾,著手答覆有關永遠真理的著名問題的時候,這個真理的理論已經明瞭易解了。

真理是不是永遠的?這是奧古斯定派柏拉圖學說急迫向中世紀諮詢的問題,聖多瑪斯對之不能漠不關心。聖奧古斯定說:「再沒有比圓周的律例更是永遠的,再沒有比二加三等於五更是永遠的」。聖安賽爾謨說:「把真的東西毀壞,真理仍然存在」說共相與空間及時間無關是否有道理?那麼,還有比真理更普遍的嗎?所以真理是無始無終的;今天是真的,它已往長青,它將來也是永綠,並且它將來像它已往那樣真,如果假定真理曾經離開過始或者它將滅絕,而總是要有這個的,就是所假設的過去或未來沒有真理,而這就是一個真理。真理是不從屬任何的永遠的,那是真的。或者說真理有個開始及一個結尾,或者說它沒有,任何根源及任何目的都不包它的。

這些曖昧的推理被聖多瑪斯極其明析的弄清了。真理不是一個絕對的東西,而是一個適合:存在的適合於理智。所以如果沒有理智,便沒有真理;如果沒有存在,更沒有真理,那麼假定真理自己在自己前先行因為是未來的,或者自己在自己後追隨因為它是過去的,那才是無稽之談呢,如果不預先假定一方面有一個能思想的主體,並且另一方面有建立真理的對象。

實在說,建立真理的對象不一定是現成存在的「有」;因為潛能也是「有」;一件東西可以是准真的,條件是它存在於它的原因裡,所以,如果一個永遠的原因存在,萬物的真理可以說是永遠的,因為是建立在創造者的能力及意志裡。常是應該首先證明這個原因的存在;只有把觀念及事實的秩序顛倒過來才會結論一個永遠真裡存在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至於如同某些論證中所假定的幻想真理是依據任何東西的,並且進一步地申述的像真理是一個自立的東西一樣,這個的評價如何,我們是可想而知的。實在說,它雖然能夠提供存在的否定及它的肯定,而思想的這兩個對象對真理來說,並不是不分軒輊的,因為對理智它們並不是一模一樣的,並且是因為真理在對象與理性之中。「有」是在自己內存在並且能夠用以建立一件東西,而非存在是我們精神的一個純粹想像並且甚麼實在也不能建立。所以幾時說:如果真理不存在,那麼真理不存在乃是真的,這足以使懷疑者自相矛盾了,並且間接地證明精神生活在自己內擁有真理;而這並不能在存在裡以必要永遠的名義提供甚麼,因為這個所謂的真理在自己沒有任何基礎的。


即便在它的個別本質的心理本質裡,就是說按照事物,真理至少在理智裡,那麼顯明的是,它便不比理智更遠遠了。假如,本來是不可能的,有存在而沒有思想它的精神,那就沒有真理,但是在有精神存在的那一天,用來建立真理而已。那只不過是一個精神的幻想而已,由於使我們設身處地這個假設的領域裡,我們便相信還可以說,某物在那裡是真的。

☆★歷史總是對文化人(尤其是文化巨人)開玩笑?
☆★老子和莊子何以是道教的代表?
☆★詩若只是想像的,虛構的? 那詩的意義何在?
☆★在火的前面確實有熱度的感覺,但那不是對火的感覺
☆★明心見性!(如何做到「格物致知」?)
每當午夜夢迴時.. 希望 ...你記得我


假設所談的東西真的存在,但是它不是真的。

想像一件東西存在而不同時想像它是真的,不論它是如何的不可能,但應該接受所提供事項的結果。假定一切精神都沒有,後來就不應該詐取地假定它的存在。凡是對我們思想的條件並不因此是思想的對象,並且我們很可能提供存在而不提供真理。

存在是「有」,而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連續;一切只由於與我們有關或別的一個理智有關才是真理。所以如果我們是唯一的精神,而又不是永遠的,那就沒有永遠的真理了。圓周律例以及其他一切律例都成為純粹可能的,並且這些極被人重視的共相,因為只是顯於我們內是存在,將要不由我們地縮小到它們消極的永遠性。

有人說,這些事物是由時間及空間抽象的;而這是說我們把它們從那裏抽象出來,並且如果沒有任何精神是它們的原因,這個抽象將為何物?

還有,超越真理是在每一件事物與它理想典型符合裡,理智一旦毀壞,它就不再存在了。如果沒有第一個理智,那就沒有第一個規律;因此,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規律,並且我們對事物的理想真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功利的;但是以萬物律例的名義,它則是毫無價值的。在這個特別情形下,按着我們觀察的角度,也沒有什麼真的可談;更談不到有甚麼永遠的真理了。

相反的,如果永遠的理智存在,好了,由於祂,名正言順地便有一個永遠的真理。但是我們看得清清楚楚那還是一個先決問題。所以拿永遠真理的在自己的存在當作出發點,並且想由此證明天主的存在,不過只是空中閣樓海市蜃樓而已。凡是這樣嘗試過的可以做一個就人論事的結論;但是不能追隨他們到底,並且把他們的主題放在絕對之中。


☆☆♪ ≡♫ ≡♬≡♩≡ ♪≡ ♩≡ ♪ ≡♫ ≡♬≡♩≡… …★★★….. ≡ ♩≡ ♪ ≡♫ ≡♬≡♩≡ ♪ ≡♫ ≡♬≡♩≡ ♪≡ ♩≡ ♪☆☆



當我們把價值和目的連在一起時,我們就可發現,只要有價值的,就可以成為我們追求的目標或目的,反過來說,一個被追求的目的,必然是有價值的,例如我們追求財富,如果財富沒有價值,部會有人去追求,所以財富是人追求的目的。

但是,在追求的目的中,卻有不同,有些目的是近的,有些是遠的;價值也有大小之分,近的目的未必有有價值,遠的也未必沒有價值,端看價值本身,也由此可知,價值是一種超越性,這個超越性是超越於現有的一切物體,而追求無限的美善。美善在面人的實際情況時,雖是相對的,但其內在卻是絕對的,例如在我和人來往時,我的態度有時可以是相對的,有時也可以是絕對的,所以價值的超越性是建基於聖美善真之上的。

價值的第二個特性就是前面所說的相對性,也有人說是二極性或對立性,所謂二極性或對立性,就是好與壞,善與惡的相對,對立成二極。

價值的第三個特徵就是現實性,價值如果不存在於事物之中,就不能顯出價值的特性,所以價值的特性之一就是現實性,這一個現實性不只是一種可以實踐的,也可以是一種理想,例如我希望將來能做一位教育家,教育不只是可以達到的一種實踐,也可以是一種理想。所以價值具有這個特性之後,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我們現在再看一看價值根據如此的定義,可以有多少種:我們都知道宇宙間可有生物與非生物,同樣的,也可有人與非人二種,為人性來說,價值可有人性的與非人性的價值,所謂非人性的價值部是單指非屬於人性的問題,也包括了屬於人性,但僅次於人性的價值,例如在理則學的分類表中我們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是感覺與非感覺,生命與非生命的區別,而這種次於人性的價值也就是感性的與生理的價值,感性的與生理的價值,並不專屬於人,生物中的動物也可以有,但不能說沒有價值。

第二種價值就是屬於人的範圍,但卻不是衡量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例如經濟價值.認識價值.社會價值等,這些價值雖可助人認識自己,但卻不能決定人之所以為人,所以這些價值只是一種本性的價值,是一種僅次於道德的價值。

我們認為人之所為人,必須有其一定的價值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道德價值。道德價值乃是一種因著主體的自由權而達到的,所謂主體的自由權,乃是一個行為主體藉著自由意志的選擇,行為而達到的,這種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因為其他的價值都不是人所能運用自由意志的,如生理價值,在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很難脫離這種病痛,同時病痛也常不適我們的自由意志所能選擇的。也由此可知,道德價值常是一種自主的,為道德的價值的自主性來說,我們可以選擇做好事或做壞事,做好事就是好人,做壞事就是壞人,要做好人或壞人,完全是自主的。

道德價值的第二個特性就是絕對性
道德價值的第三個特性是優越性
道德價值的第四個特性是普遍性
道德價值的第五個特性是責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JvnO-I57U
2015-10-29 5:15 am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人性有所謂的永恆性或不變性嗎?

這一次我們可以從以上看出如此的一個哲學,比起老生常談的概念論來,或是比起時常歸因於它的概念論來,與真理相去幾何了。概念論是Taine的哲學,是拿創造觀念當定理;整個存在是被視為永遠的命題的儲藏所,而對這永遠命題我們的精神因它們的塊然大物而屈服,但是它能陸續地把握它們。Pascal諷刺他說:「他拿我當作一個命題」,這樣就把他駁斥的一蹶不振。原來是把存在縮小到邏輯的狀態。而聖多瑪斯則由另一方向進行。他首先安置存在,並且說他自己便可了解的;但是可了解的意義並不是可想像的。可想像的不過是可瞭解者的一種缺陷的類目而已,並且它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如此之大,以致可以極其嚴格地說:一件東西愈是可瞭解愈是不可想像。證據是:天主是最高的可瞭解的,而絕不是可想像的。


南海出擊第二炮 美將出動航母
所以由自己可瞭解的存在只是對於缺陷的精神是可想像的,因為缺陷的精神不能升其堂入其室之故也。
我們只瞭解存在的皮毛,而不得深入。我們用精神綜合並且分析,為了勉強在我們的判斷裡注意所存在的;但是所存在的,因為它進入我們的命題並且構成我們的科學,那不是存在,而只是它的縮小的反映。
【紅樹林】


我們得不到存在的純粹直觀;我們是想像它而不知覺它。所以不要妄想,一個聖多瑪斯派學者不要說,我們的哲學是損存在而利概念的。按我們的看法,概念只不過是一個杯弓蛇影而已。完全開放的理智超越它並且不知道它,並且同他一齊他的一切組合:定理、原則、命題、律例。這一切都是關於把空間及時間引入本身是不受空間及時間的支配的。這一切都是講說,所以部分是物質。於是,如果我們是主知論者,那是由於我們思念真的理性。只是關於這個理性我們說:存在與真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朦朧的夜風】


實在說,還有在這個哲學裡,以種類及特徵而獲得的定義,判斷及科學都有本體論的價值,不像在某些時代裡的哲學,只是研究及思想的價值。這些定義表示或贊助表示一個普遍的本質,由於這本質代表創造計畫的一個真實的方面,所以在這個關係下是個體的真理的模範,同樣的,每一個個體的個別特徵,對他後來的演進關係而言,是他的真理模範。如果所談的主知論是這個,那麼聖多瑪斯派哲學就是主知論的。如果要責斥它,那麼就先應該將反對的想法的優點建立起來。
【利貞】


這裡也要注意進化論的假設,在類目、種類或特徵概念理所輸入的空間與時間的差別。由於聖多瑪斯在他的時代沒有理由贊同這個假設,所以他拿類目及種類當固定的骨架,在這骨架裡個別的事實永久已安排妥善了,而接著進論論的看法,這骨架也受時間的支配。這當然對科學最重要的,而對於形上學則不然。類目本身並不因之而減少它的不可分性,只是一種具有彈性的不可分性而已,比如在時間裡的現在之類。

達爾文的學說.似乎動搖了人為理性動物的傳統觀念.令人感到惶惑。「物種原始」謂人與類人猿是從一種共同的祖先遺傳下來.與人進化起源論相伴而生的看法.乃是人類與高等哺乳動物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因此.進化論者不把人類當作唯一具有理性的動物.因為在人與其他的動物之間.發現了某些相同的智能..人只多一點而已。

聖多瑪斯對理則學所下的定義為:「理則學乃指示理智活動的技術,人藉著它在推理活動上,順序、簡易而 ... 由於內涵與外延是一概念之兩個基本性質,故沒有一概念….. 輔仁大學
【莫愁湖】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49: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28204101AAGhW6E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