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莊子何以是道教的代表?

2015-10-27 11:04 pm
更新1:

2015 ˙11˙05 善、惡、範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JvnO-I57U

更新2:

存在與真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43 ERA - The Ma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TAjonuAiU

回答 (13)

2015-11-02 8:09 am
✔ 最佳答案
在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裡頭顯然有種甦醒的力量和無窮的眼界感
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斷地在彼此移開

黎明將至,偏偏這時才想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asr9wD2X0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喪我』之議.並以無我應無窮.在於破除我見.因任自然.與造物者渾然同體.始可物我無間.和大自然泯合為一。雖然宇宙萬物.以不同形相禪.依舊可以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純然虛靜無我.則這無我之『我』必產生大智慧。以虛制實.以靜制動.以無我之我作無用之用.這是莊子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莊子的人生境界。

莊子的理論.大抵都是從實現中見虛象.往往令人有窅然空然之感.但這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的虛像.
莊子多用寓言比喻.或用具象表達。在莊子內心的體驗裡.這『無我』之『我』就彷彿他在『養生生』裡所說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以柴薪作火.柴薪已盡.而火却在燃燒.且傳之無窮。形體雖物化.宇宙的大生命卻永遠無窮。實際上這並非憑空冥想談玄.而是內心自證工夫.對本體的一種頓悟而已。


♪ ≡♫ ≡♬≡♩≡ ♪≡ ♩≡ ♪ ≡♫ ≡♬≡♩≡… …☆★☆….. ≡ ♩≡ ♪ ≡♫ ≡♬≡♩≡ ♪ ≡♫ ≡♬≡♩≡ ♪≡ ♩≡ ♪


圭峰宗秘曾把禪分為五種: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必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一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之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可見禪之一字,原非禪宗所專有,只因其他各宗的禪,都偏於禪定,這是傳統佛學的一種修持。而禪宗卻把這個禪字,用在特殊的一面,超越了傳統的範圍。這特殊的一面,就是禪和道的結合,成為禪道。這個禪道,著重於心的「本來清靜,元無煩惱」和老子清靜無為之道正好相通。所以自禪和道結合後,也就等於把吸針插入了中國思想的脈管裡,吸取生命的血漿。此後禪宗的禪,已不在限定於禪定修持,而是自有其道體了。
這個道體,就是自然。
貫注在禪學思想裡的自然,有兩層意義:一是指本來面目,一是指平常心。前者相當於老子所謂「嬰兒之未孩」,這是截斷眾流的絕對生命;後者相當於老子所謂「愚人之心」,這是隨波逐流的任運而行。

♪ ≡♫ ≡♬≡♩≡ ♪≡ ♩≡ ♪ ≡♫ ≡♬≡♩≡… …☆★☆….. ≡ ♩≡ ♪ ≡♫ ≡♬≡♩≡ ♪ ≡♫ ≡♬≡♩≡ ♪≡ ♩≡ ♪


弱者,道之用

老子整個變道精神,就在於一個「弱」字。
老子所謂用弱,並非要我們真正變得衰弱無能,而是因為一般人的心裡都是好強的。這個強,實際上已包含了「物極必反」的危險因子;所以老子要我們重視這個強之「反」 --- 弱。透過了弱,再「返」於常道之真強。
(存在與真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懷念的季節 : (t)(1)(s)(x)( t,於1,於s:x極必反…….)


老子用弱的真意:

知足常樂: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不露鋒芒: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把握樞機: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曲成之道:曲則全,枉則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lWghI3sZQ

♪ ≡♫ ≡♬≡♩≡ ♪≡ ♩≡ ♪ ≡♫ ≡♬≡♩≡… …☆★☆….. ≡ ♩≡ ♪ ≡♫ ≡♬≡♩≡ ♪ ≡♫ ≡♬≡♩≡ ♪≡ ♩≡ ♪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不計功利,不論成敗,是民族道德的力行實踐精神。
「朝聞道,,夕死可矣!」和「志士仁人,殺身成仁」,是為求真理而勇於犧牲的氣度。
「泰而不驕,剛毅木訥」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是個人克己修身,自覺反省功夫。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是讀書人高潔的節操,空靈高遠的人格。

以上四種精神,是人生事業修身處世的基本修養,也是數千年以來堂堂中國人的思想、境界、心靈和風格。

『功夫哲學』就是不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_6hKM6G4E

Star 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CAha0nsb0
天上星星數不清,個個都是我的夢;
縱然有幾片雲飄過,遮不住閃亮亮的情。

紅樹林
2015-11-01 10:47 am
中國人的宗教情操.並不是表現在一種宗教儀式上.而是中國人有一種宗教情感.經由這種宗教情感.中國人達到了可以與天地往來的意義及方法。雖然有可能從許多證據中.證明中國人是一個有宗教情操的民族.但似乎.還未能有人找出宗教的要素.宗教的要素.雖然在漢以後.有被人神化的許多古聖先賢.但究竟為他們本身來說.並沒有如此明顯的意思要建立一個宗教.像道教之奉黃帝及老子.為他們二人來說.並沒有那麼清楚的意思在建立一個宗教。同時為許多人所傾聽的儒教.也不過是民國以後的產品.為孔子來說.他更大的興趣是在改革當時的政治.而不是在創立一個宗教.倒是墨子卻是一個相當有心要建立一個宗教制度的人.但可惜的是他的努力功敗垂成。所以我們說.中國人沒有意思要建立一個宗教。而卻有濃郁的宗教情感及情操。

孔子的宗教情操,乃是上承書經詩經的精神。孟子則是由孔子的天與個人關係的層面,進而認為人性本於天,人性本善的主張。孔子與孟子之間的一大差別乃是:孔子仍然偏重於有人格,具有主宰性的天,根據這一個認識,孔子談他的宗教情操。而孟子則是運命的天來研究他的立命說。荀子的宗教情操,和前人有著相當大的差別,一方面是因為荀子主張性惡論,一方面也是因為荀子受了老莊的影響,結果在他的宗教情操上就和孔孟的思想,有了些許的不同,但在本質上,荀子本心的希望,可能是希望從老莊的方法帶入儒家的精神,但又因性善論的主張,使得當時人,都不太努力於人事上的工作,因此,乃創性惡論,俾使當時人了解,性不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必需經過,也只有經過努力的,人才有能力,可以與天齊平,可以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荀子的宗教情操,乃是把敬天之心,變而為制天之情,以使人了解天之本質雖不可透,但人的努力,仍可使人與天有著同等的效果。

中國人的宗教情操.從某一個意義來說.就是體天地之心.而成為天地之人.但中國哲學的真正目標.卻是要建立一個在世可以實行.來世可以嚮往的宇宙精神與實體。宗教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我們在思想行為中.立意為世人做一個更好的服務.而中國的哲學.在這方面.已可完全做到.問題是.在中國的宗教哲學中.是否包含有啟示的意味.因為如果我們去研究中國的宗教哲學.多神信仰到處氾濫.似乎在多神信仰中.找不到一個中國人的中心.但是在詩經及書經中所提出的上帝及天.似乎又是那麼的親切.好像就在眼前似的.這種親切感.有時卻有點像聖經舊約中的上帝一樣.但時間隔了那麼久.我們在研究他們的思想時.是否仍能覺查出這一個親切感呢?

中國人所要的宗教情操.不是流於形式的一些文字記載.而是那些曾活生生生活於人民心中的仰慕及孝愛之情.中國人的慎終追遠正可以表示在人們的心中.仍有如此的思想體認.但是.我們是否仍能了解這種意義的深刻價值呢?拜拜已被民間誤用.甚至逐漸的連慎終追遠之風也淡薄了.在這世風日下時代裡..現代的中國人.要如何才能做好一個「無匱爾思」的孝子賢孫呢?當然.也可能甚至於有許多人連做為中國人也不願.我們當然不用提他們。為一個中國人.在生活中力行.努力培養優美的情操.實在是當務之急.如果我們只知道祭祖之然.而不知祭祖之所以然的最後目標.那麼.這一些慎終追遠的目標.又有何意義呢?所以.在發揚提倡中國人的宗教情操時.必須要明白中國人的人文精神不是建築在科學技藝上.而是建築在慎終追遠以及更上的敬天的宗教情操之上。

【可爱的人生】一個人寂寞地喝著苦酒....
當這個世界到處可走 就當這個世界充滿自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jv6UOk41e8
2015-10-29 9:29 am
老子思想在戰國時代便大為流行,由於他所談的都是些應變的道理,非常適用於當時七國爭雄,勾心鬥智的局面,所以最先把老子思想運之於權術的是兵家和縱橫家。江瑔曾說:

道家沈機觀變,最精於謀,若施於戰陣之間,天下遂莫與敵。

王應麟也說:

老子日:「將欲翕之,必固張之, 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此陰謀之言也,范蠡用之以取吳,張良本之以滅項,而言兵者尚焉。

由此可見,兵家和縱橫家的運用老子之術,也是出於情勢之所逼。不過這兩者只是過渡時期的產物,後來又都歸入了法家。

至於法家,和老子思想的關係本很密切,因此運用了老子之術也比較深入。譬如韓非曾著〈解老〉、〈喻老〉兩篇,對於老子思想的闡述,自有其獨到的見解。尤其他那種「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虛而待之,彼自以之」的政術,更是有得於老子的變通。雖然他這種政術因李斯的阻礙,未能為秦始皇所接受;但到了漢初,卻贏得了文景及蕭曹等君臣的賞識,完全搬上政治舞台,形成了所謂黃老之治。
2015-10-29 7:43 am
第一層煙霧
「完全是那個時代的產兒,完全是那個時代的反動」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老子》
如此一來,不僅把哲學家的老子,誤為「革命家之老子」,而且也把老子思想的淵源攔腰截斷,成為一種反傳統的學說。顯然的,這完全違反了老子思想的精神。因為老子的思想不是一種偏激的主義,而是一種圓融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老子一人因反對現實才發明的,而是早已孕育在中國道統的生活裡;這種智慧,固然可以解開時代的癥結,但所觸及的,都是人類永恆的問題。在這裡,我們之所以要撥開這層煙霧,理由也很明顯,就是為了發掘老子永恆的一面,使他不致被時代性掩蓋,成為「時代的產兒」,「時代的反動」。


第二層煙霧,有關老子的常道和變道。在老子眼中,這個道是有常有變的,就其為常道來說,是不可言的,所以他在開宗明義第一章裡便特別說明:「道可道,非常道」,接著八十章所論的,都是可道之道,都是應付現象界的一種變通。這在老子來說,只是一種方便,一種過程而已。可是後人不知,卻認為老子所注重的都是權術,都是應變,如程顥說:
予奪翕張,理所有也,而老子之言非也。予之之意,乃在乎取之,張之之意,乃在乎翕之,權詐之術也。
《二程粹言˙論道篇》
其實,這種批評乃是一偏的看法。因為程顥既然承認「予奪翕張,理所有也」,那末老子所談的,就是這個理;並非有意鼓舞權詐之術。盡管這個「理」,在運用上,是一種權變,但那畢竟是變道,並非老子所崇尚的常道。我們絕不能因變道上有流弊便抹煞了老子思想的真精神。
2015-11-11 8:30 am
道家(思想體系) 與 道教(一種宗教) 是不同的東西。
2015-11-03 3:57 am
在老子眼中,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在於一個「欲」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OCcPFtAT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iqFUcHmP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PVX_p62fE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些五色、五音、五味等之所以使人目盲、耳聾、口爽,乃是因為它們都是「可欲」,都會挑動人心的欲念,去做無厭的追求。可是愈追求,愈不滿足,欲念愈多,也就愈痛苦。所以老子要我們為腹不為目。為腹表示只求自然的需要,如吃飯睡覺等;為目表示向外的追逐,如聲色利樂等。這也就是要我們杜絕欲念,使心還歸清淨。

禪宗提倡「無念」,所無的也就是這個念。慧能曾說:

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這裡指的無念,並非沒有正念,而是沒有邪念。所謂邪念是指在境上起了妄想,有了欲念。所以無念便是心不染著,無邪無欲。可是息邪戒欲,本為傳統佛學所主張,也為其他一切宗教所強調,為甚麼我們特別注意禪宗的無念,甚至於把它比之於老子的無欲呢?這是因為他們所謂的「念」和「欲」,與一般的意義不同。老子的欲,不僅是指貪圖五色、五音、五味等可欲之物,而且也指人所共讚的聖智仁義。本來聖智仁義不能與五色、五音、五味等同日而語,但只要存心執著,便都成為可欲之物,便都是一種欲,所以老子的無欲,是連聖智仁義的追求之心,也要一齊打消的。至於禪學的無念,也是如此,慧能曾說: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顯然,無念固然並非沒有正念,但卻不是另有正念。如果另有正念的話,那末仍有追求之心,這也是一執,也是一種邪念和欲望。所以無念的真意,就是「有無俱不計」,「邪正俱不用」,這與老子的思想路線,也是殊途同歸的。
2015-11-02 11:43 pm
禪學和老子思想產生的共鳴,固然都以常道為體;但這本是中國思想的最高境界,其殊途同歸也是很自然的。至於禪學受老子影響比較明顯的,卻是在運用上的那個「無」字。老子曾說:「無之以為用」,「常無,欲以觀其妙」,這是告訴我們要證入常道,必須先透過「無」字一關;同樣慧能也說:「本來無一物」,「無一法可得」,這也是要我們從「無」字上去體認禪道。所以禪學和老子思想運用上的關係,「無」字便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


Star 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CAha0nsb0
天上星星數不清,個個都是我的夢;
縱然有幾片雲飄過,遮不住閃亮亮的情。

禪學和老子思想
是你要到我的夢裡來,還是要我走出夢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Fbp7iRJmzg
2015-11-02 8:43 am
魏晉南北朝佛學思想玄學化之研究
華梵大學天台學典藏中心


僧肇思想之背景及其淵源
中華佛學研究所

論僧肇哲學──魏晉玄佛合流的終結和中國化佛教體系的初創
輔仁大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59mjs9jM
2015-11-02 5:32 am
在《老子》書中,提到這個「常」字的地方,有十七章之多,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單獨的一個「常」字,指宇宙人生的常規,普遍永恆的法則,屬於道體自然的一面。
第二類和道、德、無、有等配合起來,指本體界不是用觀念意識所能觸摸的,這是屬於道德超越的一面。
第三類是一般的運用,指「經常」、「恆久」的意思,這是屬於道德運用的一面。

老子的「常」字,從其運用面來說,是「欲以觀其徼」,是不離於「有」;從其超越面來說,是「欲以觀其妙」,是不離於「無」;從其自然面來說,是同謂之玄,妙;復歸於樸,靜。是不離「有無」,也不落「有無」的。所以這個「常」字遠比「無」字更為圓融,更能寫出道體的精神。

這個「常」字,有永遠在變而又永遠不變的意思。正像一條河川,時時刻刻在那裏流,可是千年如一日,卻未曾流到那裡。這個永遠在變的,是道的運用面,在這裡引出老子的變道思想。這個永遠不變的,是道的超越面,在這裡產生了老子的形上思想。而這個變而不變,不變而變的,是道的自然面,在這裡才觸及老子的道體精神。因為老子的道是常,這個常也就是自然。

你是否還記得「江河競住而不流」
你是否還記得「折合還歸炭裡坐」
你是否還記得…...........
中國人沒有意思要建立一個宗教。而卻有濃郁的宗教情感及情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H9NErAUvg
2015-11-02 1:53 am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喪我』之議.並以無我應無窮.在於破除我見.因任自然.與造物者渾然同體.始可物我無間.和大自然泯合為一。雖然宇宙萬物.以不同形相禪.依舊可以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純然虛靜無我.則這無我之『我』必產生大智慧。以虛制實.以靜制動.以無我之我作無用之用.這是莊子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莊子的人生境界。

莊子的理論.大抵都是從實現中見虛象.往往令人有窅然空然之感.但這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的虛像.莊子多用寓言比喻.或用具象表達。在莊子內心的體驗裡.這『無我』之『我』就彷彿他在『養生生』裡所說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以柴薪作火.柴薪已盡.而火却在燃燒.且傳之無窮。形體雖物化.宇宙的大生命卻永遠無窮。實際上這並非憑空冥想談玄.而是內心自證工夫.對本體的一種頓悟而已。

禪宗二祖會可請教達摩祖師安『心』之道。達摩只說:
『將心來.吾為汝安』
慧可說:『覓心不可得』
達摩說:『已為汝安』

禪宗的『無我』在恢復自兟和真我。達摩暗示他的弟子慧可.真心常安.要實實體悟真心。真心亦即真我.所以禪宗的無我.並非一無所有的空幻虛無.而是明心見性.識自性之真如的實踐工夫。識得真性.即是境界。陶潛的: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雖是無我之境.澹澹寒波.悠悠白鳥.卻是詩人投射在大自然中的生命的影象.自有真性在焉.亦俱有我之色彩。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雖是有我之境.春寒羈旅.暮色蒼茫.杜鵑聲聲中.景與俱是情語.寄情物中.也就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了.似乎是無我之境。

無論『有我之境』或『無我之境』.文學藝術必有境界.而文學藝術之境界.又出之於人生境界。惟虛靜無我.始可心參萬物.神通宇宙天地之妙道。荀子日:
『人何以知道?』
日:『心』
『心何以知道?』
曰:『虛一而靜』

體悟真心常安.而達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2015-11-01 8:39 pm
歷代研究老子思想的人,受到魏晉玄學的影響,幾乎都是以「無」為道之體。據《晉書˙王衍傳》的紀載: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而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從這段話以裡,可見魏晉的玄學家們簡直用「無」字取代了「道」的地位。何晏以為道是「惟無所有者」,王弼以為道是「無之稱也」。直到近人胡適也承認「道即是無,無即是道」,馮友蘭雖然強調無不等於零,但也承認老子「謂道是無」。其實「無」是對「有」而言,是因「有」而「無」。「無」和「有」都是屬於現象界的相對性,無論執「無」,執「有」,都將落於兩邊。但在一個真正形而上的道體中,是不容有邊見存在的,所以老子的「無」,只是變道的運用,而不是道之體,這個道之體,乃是「常」。


♪ ≡♫ ≡♬≡♩≡ ♪≡ ♩≡ ♪ ≡♫ ≡♬≡♩≡… …☆★☆….. ≡ ♩≡ ♪ ≡♫ ≡♬≡♩≡ ♪ ≡♫ ≡♬≡♩≡ ♪≡ ♩≡ ♪


佛是人,佛既不是神,哪神又來自何方?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08051916AALXKoZ


神又來自何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pIn8LEi2g
2015-11-01 4:13 am
人不學 不知義?學?知?義?各是何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KILSO0svJk
在存在以下馬上就是單一性,其次就是真理,再次則是美麗,最後是善。
將超越特徵安排在甚麼秩序內!?
我們所指出的存在的第三個特徵與第二個特徵有何不同之處?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27033756AARE5RZ


存在與真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存在的內含之真理
43 ERA - The Ma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TAjonuAiU
Carmina Buran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D3VsesSBsw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28204101AAGhW6E
2015-10-30 11:13 am
老子形上思想也曾被魏晉的清談家所熱烈的談論過。但由於清談本身已不符合老子「知者不言」的旨趣,再加上這些名士們的放縱行為,更有違於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所以盡管他們推崇老子,卻未能把握老子的精神,只是一種附會而已。緊接著清談家之後,又有許多神仙家也憧憬著老子形而上的境界,但由於他們過分依賴方法,如符籙、辟穀、行炁、煉丹等,而這種方法又是以逆轉自然的路線來從事修鍊的,因此和老子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馳,所以盡管他們奉老子為教主,仍然只是一種曲意的附會而已。

老子思想的這種運用和附會,無論是否另有發明,但都未曾觸及老子的道體。就拿運用得最成功的漢初黃老之治來說,仍然雜於權術,最多只是一種變道而已。可是由於他們在中國文化上的影響是既深且廣的,因此後人往往從這種影響反推上去,以明老子思想。這便犯了指影為月的毛病。我們之所以要撥開這層雲霧,也就是為離開影子,直接去看老子的真正面目。


Flight of the Silverbi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h3ftkRAs
2015-10-29 2:51 am
當我們看過禪學的開展後,不禁想起在錢塘江口觀潮,先是浪頭起伏,滾滾而來,接著是排山倒海,有千軍萬馬之勢,最後是波濤拍岸,化為朵朵的浪花。這時,不禁好奇的問:是誰造成了這偉大的奇觀?


Star 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CAha0nsb0
雪山盟

在火的前面確實有熱度的感覺,但那不是對火的感覺?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26212308AAoE5S0


事實上.漢代的佛教並不限於齋戒祭祀.和鬼神報應.因為當它最初在民間起信時.常常需要一些神通.去收服人心。由其在神仙方術瀰漫的東漢.印度佛教想要站住腳跟.便必須拿出一套高明的法術來和方士競爭。但禪法和方術都不是佛道兩家的主流.他們的結合.只是這一融合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一種不成熟的嘗試而已。

這一嘗試.到了魏晉之際.便有了新的轉變。因為自魏正始以來.由於何晏.王弻等人的提倡.清談之風漸盛.。清談的起因固然很複雜.但在思想的脈絡來看.不外於反對漢代的訓詁.痛感儒學的衰弱.而逼出道家思想來安慰人心..再由於神仙方術的攀附.使得道家思想混濁下沉.而逼著大家向上去追求老莊的玄旨。由於當時的名士和名僧的趣味相投.使得魏晉的佛學完全是玄學和般若的合流.這時的般若已非印度的般若.而是玄學的般若.最能代表這一特色的.便是僧肇的四論。

眾人皆醒


收錄日期: 2021-04-18 14:16: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27150417AAFCxPT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