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學 不知義?學?知?義?各是何指?

2015-10-27 11:37 am
更新1:

★可以舉例嗎?謝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KILSO0svJk

更新2:

在存在以下馬上就是單一性,其次就是真理,再次則是美麗,最後是善。 將超越特徵安排在甚麼秩序內!?

更新3:

我們所指出的存在的第三個特徵與第二個特徵有何不同之處?

更新4:

2015 ˙11˙05 善、惡、範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JvnO-I57U

更新5:

2015˙11˙06 美麗、潛能及現實

回答 (13)

2015-10-28 8:38 am
✔ 最佳答案
學藝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培養文化工程師的教育,它不單具有延續文化的作用,且需使文化不斷創新的發展。

古老的中國和希臘,學藝教育的內容,大抵相同,它們都重視歷史、文學、藝術、音樂、數學,但訓練的重點,有顯著的差別。希臘的學藝訓練,主要的目的在發展人的心智能力,中國則放在創造完美的人格。

發展心智能力.必須剃除實用動機.培養純知的思考.從事知性的工作。著重這些訓練.是希臘在較早時就能產生邏輯學.經驗科學.知識分類的原因之一。學藝教育的重點既在這一面.則知性或知識的追求者.有「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想法.勢所難免.因發展心智能力的終極目標.在發現真理.要發現真理.需推翻舊說.不斷推陳出新.在這一目標下.師承是過渡性的.一個大哲學家必須獨立門戶.開闢新天地。我們讀西方哲學史.學派之眾多.猶如千門萬戶.個個傲然獨立.壁立萬仞.兩千多年的發展.就像連綿不斷的群山.期間雖有前後承續的關係.但如萬壑競流.個個有不同的精神面貌。

中國方面的情形完全不同。學藝教育的重點既在創造完美的人格.就不必去走一條曲折迂迴的路.先從知性方面訓練.而可以直接從行動.實踐中去磨練.「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人格意義說.行的價值遠甚於知.孔.孟所重的古聖王.都是行動人物。先秦諸子.雖然各自樹立了一個大學派.在哲學上有空前的成就.但他們都是希望得君行道以救世.即連在後代歷史中產生大作用的師表典型.也根本不是他們的初衷。

人格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教育的過程在接受典範人格的薰陶,荀子說:『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因此,一個人在學習歷程中,必須親師取友,尤其需要尊師。做學生的愈推崇他的老師,心理上愈能認同其師,則愈能接受其深度的影響。在這意義的教育,知識完全處於附從的地位,師承不是人生的腳踏板,一日為師,終生為師,學生最大的願望,也不在知識的創新,而在承先啟後,為往聖繼絕學。 中國哲學史,不同時代,自然也有其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演變,大抵來說,多屬傳統的延續,思想上偶有創獲,亦必附驥於先聖先賢,才能受到重視。文廟實是中國學術傳統的最佳象徵,孔子闢了一片思想的新園地,建立了一座象徵莊嚴人格的廟堂,在歷代師道的引導下,繼起者只要在這塊園地上勤勞耕耘,必有所獲,死後能奉祀孔廟,於廡廊佔一席之地,於願已足,不必另闢新園地,建立新廟堂。因此,在中國,重視傳統,強調尊師重道,實是很自然的現象。

中國人尊師重道,在人格教育的範圍內,實是受這種教育的本質所使然。知識的教育,必須不斷的更新,才能算有成。人格教育則不然,一個偉大的人格,其光輝在歷史上往往歷久彌新,後人只能體現其偉大,保留其風範於不墜,所以教育要喚醒的,部是創新的野心,而是對偉人企幕崇敬之情。司馬遷做孔子世家,所教導後人的,就在引發這種情感。他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司馬遷對孔子的極盡推崇,顯然在其偉大的人格。

人格教育的基礎建築在愛與實踐上,目的在培養青年均衡、調和的人格,西哲有言:「教育,是人們遺忘了所有學校灌輸的知識後,仍能留存的東西」就是指的這種教育,這是學藝教育最崇高的理想,一個健全社會必須奮力以求的目標。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把知性優點放在第一位 然而在他們的教育計畫中 他們強調道德優點與意志訓練 學好 學對與學習正確讀 寫 思考完全不同 道德優點不是知性的準備或實用技巧

有一種古來風行的發展道德性格的方法 那就是身教的力量

依古人的意見 教育是發展或完成人的過程 它試圖發展人類特有的人性優點 包括知性及德性兩方面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類的幸福以及社會福利 它的產物便是良好的人與良好的公民

哲學家大都認為知識學習與道德修養是兩回事
道德教育主要靠心靈的覺悟
他們堅信身教和潛移默化的力量

現代的社會.不但與傳統社會有很大不同.它本身也在迅速變遷中.為人父母和師長.離開學校以後.如不在教育自己.不斷求取新知.趕上時代.對自己的孩子與學生.必不能盡教導的責任.目前社會的兒童與青少年問題.大部分的原因.是由於家庭和學校生活教育失敗所致


學?知?義?各是何指?

「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
「知也者,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若見」
「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知之,知之次也」

在教育上我們所持的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學生在學校教室裡所學的東西將來在社會上、日常生活中將能『學於致用』,所謂學以致用,就是一種遷移的效應。過去有些教育家認為教育乃是提供形式訓練的機會,利用.....從二十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在遷移方面所做的研究,則偏重於影響遷移的可能因素之認定。

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

墨辯:「義,利也」釋名:「義,宜也,制裁事物使合宜也。」

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Immort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5GSQPRhhw
2015-11-05 12:40 am
西方哲學源於希臘,希臘哲學真正發展了西方人類對智慧探討的深度。在希臘的時代,所有哲學家所關心的,都是宇宙與人生的問題,及至今日,西方哲學,仍是以宇宙及人生為主。我們在探討希臘所以會探討宇宙及人生的問題,不外是感應到宇宙的無限偉大,及人生的有限渺小,在一個渺小的人中,仍要努力研究宇宙的問題,雖明知其不可為而仍然為之,這就是奧林匹斯精神的根本意義之一。


蘇格拉底的時代,是一個崇拜奧林匹斯山中諸神祇最熱烈的時代,蘇格拉底看到當時人如此的迷信於神明,乃提出知與行的問題。在蘇格拉底以前的人,他們所注重的、所分析、所觀察的,都是知識客體的問題、知識對象的問題。至於知識本身或重視知識主體的問題,則是從蘇格拉底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對於自己從何而來,往何而去,如何行事,都有很大的疑惑,但人的知識領域,如果完全用理智的方法,有時並不能幫我們解決這些疑惑,只有用宗教的方法,才能幫我們解答。因為宗教不僅是對一個人類未來響往的解答,也是倫理、知識、宇宙觀的大結合。所以柏拉圖對宗教的架構,就是基於如此的方法及態度。

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之不同於柏拉圖,乃是因為柏拉圖是一個觀念論者,而亞里斯多德却是一個實在論者,觀念論與實在論的區別,乃在於觀念論祇是從觀念的理路上去思考,對於客觀的實在世界,有時並不那麼看重。至於實在論,則不止於重於理智的思考,也看重實際的、客觀的世界。

柏拉圖原打算做個戲劇詩人 但是青年時代遇到蘇格拉底以後 改變了他的路向 終使理智戰勝詩歌和神話 使理智從感情和直覺中分化出來。自從這種分化 遂奠定了西方 為知識而知識 的傳統 也使希臘文明具備了有別於東方文明的特性 。

中國比較靠近智性傳統的是道家墨家與名家 但即依竭力為中國科學辯護的李約瑟的看法 也認為『道家學者雖然對大自然特加愛好 但並不信任理性與邏輯。墨家與名家學者完全信賴理性與邏輯 然他們如對大自然有興趣時 則只為了實際的目的而已』這恰好說明中國哲學中的理智並未擺脫實用動機 使它從感情和直覺中分化出來 達到獨立的地步。這種獨立於價值系統的純知心靈的缺乏 無論對中國的科學或哲學的未來發展都是必須努力彌補的一個缺點

是否有神燈幫你實作品夢想?我很想知道雨神在哪裏?

在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裡頭顯然有種甦醒的力量和無窮的眼界感
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斷地在彼此移開

教學是否是一種藝術?
2015-10-27 12:08 pm
借錢要還就是義
2016-04-11 2:09 am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說到為人子者,必須從小就求學,為什麼要求學呢?這裡就先舉了一個例子: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如果不加以琢磨,就沒有辦法成為有用的器具。我們知道古人常常用玉來做成各種裝飾品或器皿,這些我們可以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中觀賞到。當我們看到一件件光滑溫潤的玉器時,無不讚嘆它的冰清玉潔與雕工的精細,但是可曾想過,一件玉器實在是得來不易啊!
「玉」本來是以石頭的狀態存在於深山中,我們稱作玉石,它並不是一挖出來就是一塊美玉的,我們由「和氏璧」的歷史故事可以知道:一塊玉石若不是稍具眼力的人是看不出來的。玉,它包在璞當中,要先切開,再把旁一邊的廢石磋掉,這時玉質一現出來了,但玉面還不平整仍然很難看,這時玉工就著玉的形狀和顏色,決定要做什樣東西,才琢成所需的樣式,完成後再慢慢細磨,才顯出它的平滑光亮,成為一件美麗的玉器,如果沒有經過琢磨的工夫又怎能成器呢?
人也跟玉一樣,想成器,就要求學,「人不學,不知義。」如果不求學,就不知道聖賢的道理,不知道那些是合乎義理,是應該做的;那些是不合乎義理不應該做的。若不會分辨,心中沒有一個標準,任由自己的喜好去做,就不免要做錯事了。也因為分不清好人壞人,因此結交了不良的朋友,自己也受到熏染,最後結黨結派,危害社會,情形就更加嚴重了。這就是不求學,不明義理的後果。
我們要知道,有些事情,本來是好事,是對的,但因為辦的人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觀念不同所致,而這些差異的產生,就是因求學或不求學而來。就求學而言,求的是什麼學,也各有不同,有的是求名利之學,有的則是求聖賢之學,而兩者之間的差別,何止是千萬而已!
現在,我們就舉二十四孝中「為母埋兒」的故事來說明「不知義」的危險性。
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郭巨的人,家裡非常的窮困,生有一個兒子,年紀剛只有三歲,郭巨的母親非常疼他,因此常常把郭巨奉養的食物,省下一些給孫子吃。郭巨看母親這樣,就暗中和妻子商量說:「我們家很窮,奉養母親的東西本來就很少了,現在兒子又分掉了母親的食物,不如把孩子埋了吧!」妻子雖然疼孩子,但是為了孝順也只好答應了。於是偷偷地把兒子抱出去,拿起鋤頭向地下挖坑,沒想到挖到三尺深的地方,看見許多黃金,上面刻著:「官不得取,民不得奪。」標明是要給郭巨的。有了這些金子,可以過舒適的生活,買好東西給母親吃,就不必埋兒了。
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子女的,郭巨夫婦也不例外,但因為孝心深重,因此想犧牲兒子,這種存心實在難得,但他卻不知道,養親就是要「養親心」,如果把兒子埋了,母親看不見孫子,會多麼傷心啊!縱有美食在前,又如何下嚥呢?如此一來,原本想孝順卻變成不孝了。幸好郭巨的孝心可嘉,上天憐憫,因此賜他黃金,才挽回錯誤,要不然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由以上這個故事我們知道,郭巨的孝心是對的,可是他不知道埋兒是不合乎義理的,因此差一點就鑄下大錯,這就是因為他沒有進一步去學聖賢道理的緣故。所以,小朋友千萬要認真求學,不然好事可能都會被你給辦壞了呢!
2015-11-06 8:38 pm
善、惡、範疇


多樣性本身是否也有它的單一性?
單一性 29 ~3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Kkxbw3s2pM


一滴水加進另一滴水,結果到底變成幾滴?
如何區分理性的真理與事實的真理?
譬如
有匿名回答者的回答一天內就有2位數的按讚數
放錯區域發問的問題三天內就有3位數的回答數
以上透過網頁都可以證明它們是理性的真理 ~ 真的就是有那麼多
但是不是事實的真理呢?
數百個回答同時走錯地方去回同一則問題?
過去的知識+確實有過百人投票、評價沒錯
不過我們還是要問
它們是理智的真理或是事實的真理!?


「你現在不回答及負評了?改以廣告者身分擾亂!?」
「knowledge keeps no better then fish被封鎖後已開始做出回應了」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929070038AAeHhXn
2015-11-05 3:01 am
人不學 不知義?學?知?義?各是何指?

第一年先端正其志向,同時學習句讀。
第三年教其治學的態度,以及與同門相處之道。
第六年鼓勵其廣事涉獵,以奠定深厚的基礎,並需多多親近其師。
第七年練習與同道討論問題。並擇取益友。
第九年,學習已達完成階段,這時候在知識方面已能觸類旁通,從事推理的思考,在個人方面已能自強獨立,即使沒有老師的鞭策,精神也不致退返。完成前四個階段謂之小成,到第五階段,則達大成之境,一個人經過此漫長的教育歷程,才算具備化民易俗的條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I5ST5BfNc


惡的觀念很顯明地應該由它所相反的善的觀念來著想。因為我們說過善主要是可追求的,所以凡是可以追求的都是善,所以結論應該只是不能是任何願望對象的能是一個惡。因為在自然所包羅的積極性裡沒有這樣的事物,所以必須把惡擲到非存在的階層裡。

實在,如同凡是存在都願望它的個別存在並且保護它,那麼應該結論是凡是存在,只因為它存在。就多多少少可願望的,因為欲望是善的真正判斷者,它的本質是願望的固有對象。

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顯示一種活動力.也因此顯露它的自然傾向;所以一切事物適宜它以外的某一事物,而這件事物對它乃是一個善。而惡本身不適宜任何的善,因為善惡是相反的。所以沒有任何事物是專適宜惡的。所以它不是自然的積極性;它不是存在。如果它是話,它也不貪求也不被貪求,所以它既不主動也不能被動;因為一切的主動的或被動的動作是為一個目的而養成的,意思是說,是為一個善而發動的。因為一個既不主動也不被動的存在,乃是一個空中閣樓海市蜃樓:在自然中沒有類似的事物.。

根據惡不是一個自然的實體,能不能做個結論說:惡不存在?那乾脆是否認存在一辭的正當意義之一。這個字有兩個意義。它能指一件事物的本質,並且幾時建立範疇,論的就是如此了解存在;但是也能指的是一個命題的真理,它是精神依照事物的秩序構成的配合,並且是存在動詞所表示的,幾時我們答覆這個問題的時候:某事物存在不存在?因為以最後這個方式了解的存在比自然本有的範疇還廣。所以說:肯定與否定是相反的,而這並不在自然理使甚麼存在。同樣的說:盲目存在,意思是指眼目感染了失明症,而不因此說瞽目是一個所謂的本有。

所以是按照這個意義我們說:惡是一個缺陷,這個缺乏一詞正是適宜指定指定惡的一個字。我們說缺乏,而不說否定,是因為否認在它本身不表示任何可以修飾的,所以不會指定我們所謂的堪稱存在的及已表明特性的惡之為物。論天主目的著者是按着這個意思說:惡與存在之間是有距離的,但是它與非存在的距離更大。所以不是一個否定。實在說,否定是一個無限;我們可以任意給一個存在戴帽子, 而它卻不因此被修飾,不論在善的方面或在惡的方面都是一樣。如果一個善的單純缺乏就是惡,不存在者就是一個惡了,並且一切事物也都是惡了,由於每一件事物沒有使另一件事物成為好的原因。於是人也是惡的了,因為他沒有牝山羊的敏捷及雄獅的體力。.而論到拒絕在一個主體內應該有的善的缺乏則不然,如同盲目拒絕一個生來就能看到的主體的視力一樣。為此,一個主體,就必須是一個存在,無論它是潛能的或者是現實的,並且存在是一個善,所以根據惡的本性,惡只能在善之內存在。所以相對惡的盲目是以一個構成的並能看的有機體為主體。所以有形存在的最大的惡的死亡與腐朽,乃是以原始資料為主體,因為它是積極的潛能性,所以是一個善,.由於趨向善,因此才趨向存在。

還有,我們從此可知:惡絕不能在一個主體內佔有一個極為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完全消盡了善。實在,在這個角度下,我們可以在惡影響之主體裡分三種善;
很顯明的有一種善竟被消滅了,那是恰巧與它對立的。比如視覺的善完全被盲目的缺乏而消滅了;然而視覺不是瞽目的主體,而是能看的存在,就像一般動物。 有另一個善不能為惡所消滅並且也不能被它減少,是主體本身所代表的善,這個主體既然它帶有惡,如果能這樣說的話,不能同時被它矯飾:黑暗的本體對於空氣是無法更改的,盲目本身不能阻止動物活下去,並且連死亡也與資料無關。第三個有關的善是主體對行為的能力,這個善常是被惡減弱,因為惡奪去一個方法;但是這個善的減弱並不應該按照一個量的減去,減少加多起來可以耗盡動作的資本,不,它乃是一種減輕,一種衰弱,如同在特性及形式能發生的一樣。是資料的處置準備主體動作:如果這些準備完善,動作將是高級的;如準備欠妥,動作的能力則與之那麼在某些情況下,物質準備的減低有一個受物本性所規定的界限限制;在另些情況下,上述的減低能無限定的加強;但是明顯地是因為主體還在,所以準備不能完全被消滅,因為至少它們延長到它們的根基裡,及是構成的主體。

惡的研究是使哲學家傷腦筋的一個問題;而在形上學裡並沒有甚麼值得憂慮的特徵。現在既已決定了理論的基本要點,我們暫時對超越特徵的研究,停頓一下,超越特徵的觀念將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再提供出來。我們知道,他們區分存在,只是存在與理智的關係裡,因為是存在本身,在他整個範圍裡,在他所有的表現裡,是單一的,因為他在自己是完整的又與其他是涇渭分明的;是真的,因為他與理智有關,他仿效理智或完成理智;他是善者,因為他與願望有關,對於願望他表現一種適合性。現在應該看看其他的區分,這一次是實在的,是有關存在的,在他至到現在所研究的普遍的關係以外,所擁有的不同的型態,種種不同階層的實現,在它們本身就不同,並不只是與認識或意志的關係。

這樣剝蕉抽繭的研究,我們可以看見存在的觀念很顯明地對它的超越性則有所失了。在它本身,是不受任何限制所支配的,存在是以普遍性來讓人意會的:把形態歸於它,那簡直是分化它,並且幾乎是毀滅它,我們是按照Parmenide的看法瞭解單一性的。存在不是雙關的,我們已經說過:請牢記這個看法。

為何知識容易變壞!?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408000015KK02995

你現在不回答及負評了?改以廣告者身分擾亂!?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929070038AAeHhXn
2015-11-05 1:20 am
在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裡頭顯然有種甦醒的力量和無窮的眼界感
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斷地在彼此移開

『有一天他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幫助一位拉着一車木材的苦力上坡又下坡.事後他看到車夫臉上的快樂.感激.心中覺得無比的充實.輕鬆。可是回到家中.說明遲歸的原因.他父親卻不悅的說:「一個堂堂大學生.在街上推車.不覺得失身分.丟面子嗎?」他對父親的話是:「呀!父親.我的心沉入黑暗的地牢.我真不明白您的思想!如今的大學生.已快成社會的特殊份子..只會消費的寄生蟲.我們早該覺醒.早該流汗.我們的生活是不應該脫離現實的。不應自恃過高.嬌生慣養.對於卑微的工作不屑一顧.變成一個軟弱.虛幻不實.空涵口號的書生。....父親請指導我.做一個有骨有血的人吧!」』

在以上的例子裏,父親代表士大夫傳統觀念的習俗反應,因此把身分、面子看的很重。兒子在一個傳統約束較少的社會長大,對勞力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因而對他們也比較有同情心,於是有了新的觀念的反應。這代表一種新的轉變,得來確實不易,因為有這樣覺醒的青年並不多。

現代心理學家比傳統哲學家對習慣有進一步的了解,他們指出,行為和思考樣式的習慣累積之後,才成為一個人的故有習慣;此種習性之累積之統合形成了一個人的自我,這個自我成為一個人人格的中心。準此,則習慣是形成人格的基礎,基於正確生活方式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2015-11-05 1:15 am
經書不能完全靠理解 需要靠生活來印證 沒有相當道德生活艱苦奮鬥經驗的人 很難有真正的悟解。以儒家的論語來說 宋儒嘗說 一個人在讀論語和讀論語後 如果沒有甚麼改變 等於沒有讀。 從這話就不難知道這類書的性質。如果沒有道德的真誠 和升高道德水平的決心 就如同面臨寶山 仍將是空手而回。

張橫渠說:「性者,心之體。情者,心之用。而心乃統性情者也。」
人之心體.雖然只具方寸間.但與天地同其大。而心之用.更與天地同流。人心不僅僅主乎一身.而實涵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但並不外乎人心。一個人從「寂然不動」的靜之性.發而為「感而遂通」的動之情.這是人心的體用.也即是性情的表現。所以只要能夠充實吾心體之本源.則盈天地皆心也.不過充吾心體之本源.是極其艱苦的實踐。

達摩祖師曾說:「吾滿二百年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
這一段話.乃是說充實吾心體之本源工夫.也是力行實踐的真功夫.不在乎言說。大凡反求諸己.明心見性的實踐.必先明諸知所住.然後力行以求全至.確實是一段極其艱苦的行程。所以王陽明說:
「 聖人之心如明鏡,纖翳自無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駁蝕之鏡,須痛磨刮一番,盡去駁蝕,然後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不消費力」

祇再痛加一番磨刮.盡去駁蝕.獲得一顆靈明素心.廣胸中邱壑.遊物外性情.以涵蓋大地江山的氣象.對人生惻然戚然.而盡其極至。那麼本然之性.也就憤然而起.卓然而立.真性情沛然若江河有不可禦者矣!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上合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念天地之悠悠.而不必滄然涕下。識得江流千古意.人間處處有真情。

今生愛過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uhd1antlWo


黎明將至,偏偏這時才想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asr9wD2X0
莊子在齊物論裡.有『喪我』之議.並以無我應無窮.在於破除我見.因任自然.與造物者渾然同體.始可物我無間.和大自然泯合為一。雖然宇宙萬物.以不同形相禪.依舊可以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純然虛靜無我.則這無我之『我』必產生大智慧。以虛制實.以靜制動.以無我之我作無用之用.這是莊子最高的藝術境界.也是莊子的人生境界。
莊子的理論.大抵都是從實現中見虛象.往往令人有窅然空然之感.但這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的虛像.莊子多用寓言比喻.或用具象表達。在莊子內心的體驗裡.這『無我』之『我』就彷彿他在『養生生』裡所說的: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以柴薪作火.柴薪已盡.而火却在燃燒.且傳之無窮。形體雖物化.宇宙的大生命卻永遠無窮。實際上這並非憑空冥想談玄.而是內心自證工夫.對本體的一種頓悟而已。
2015-11-05 12:46 am
在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裡頭顯然有種甦醒的力量和無窮的眼界感
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斷地在彼此移開

教學是一門複雜的藝術 和其他藝術一樣 它富創造性 又和其他藝術不同 不能單憑天賦 它需要有良好學藝教育的訓練 還要愛心和特殊知人的能力 然後才能諄諄善誘 因材施教

在中國 教學不只是灌輸知識 最重要的是變化氣質 改造人格 培養社會領導人才 。 一個傑出教師 甚至能影響一地區的風俗 社會對教師的期待 和他們給於教師的尊崇一樣的多。


百丈懷海在馬祖道一門下時
師徒兩人出外散步
看到一群野鴨飛過去
..................
「今天我的鼻子已經不痛了」
「你已完全了解我的意思了」

龐蘊第一次見石頭希遷
「不予萬法做伴的人是誰?」
「等你一口吸進了西江之水 我才告訴你」

南拳普願對弟子趙州從稔說
「現在 我們最好是離群與異類為五」
「先不說「異」字 請問什麼是類」趙州說
..........
「我懊悔沒有多踢他一腳」

這種奇異的教學法 現代人已很難領會。無疑的 在中國教學史上 它代表極高境界 成為人精神教育智慧教育的一個典型。精神教育需依賴健旺的精神 智慧教育要靠活潑的智慧 而且世俗的格套越少越好 這樣教者與學者之間 才能有高度的溝通 和充分的開放。從這個觀點 大禪師們的教學藝術的確是具有稀世美妙的風格 達到了教學的最高效果。這種方法 並不是絕對不能應用於知識領域。如果被教者在知識上已達到一定的高度 教學同樣可以減省一切不要的過程 只需稍加指點就可達到默契於心 相悅以解的境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JvnO-I57U
2015-11-01 4:02 am
應該更進一步檢討這個基本概念:善

亞里斯多德說:善是一切事物所願望的。這個不斷被聖多瑪斯採納而又無可非議的定義,是我們這個問題的一切理論的基礎。值得想望是善的本名;所以找出願望的根源就是努力給善加一個定義。那麼,若不是它的完善,甚麼使一件事物是值得想望的?一切存在,根據某一方面,豈不都是在尋找能使它完善的嗎?何況,每一件事物的第一個完善就是它的現實性。可能的存在或潛能的存在不是任何事物的完善。最後,現實性最普遍的意義是存在。超越的存在,不管一切範疇或其他的區別,就是善的本質,這樣我們由於反證再度找到我們用以修飾並且註明它的屬性是起點的同一性。值得追求的存在,就是善。所以嚴格的講:一切的存在都是好的,我們也要立刻加添一句:正因為它是存在,那是千真萬確的。只有在缺乏裡才有惡,並且完全缺乏善的只有「虛無」了。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正因為存在及善是不分軒輊的,只是論普遍方面,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論平行的區分,它們則有區別。如果存在分潛能與現實,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後還要詳談,善也實行這個區分,准物質本身也是好的,並且一個善的希望也是一種善,所以非存在本身也因某種方式分享善,其條件則是不要是一個絕對的非存在,而是由於潛能接在存在之上的。

在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裡頭顯然有種甦醒的力量和無窮的眼界感
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斷地在彼此移開


♪ ≡♫ ≡♬≡♩≡ ♪≡ ♩≡ ♪ ≡♫ ≡♬≡♩≡… …☆★☆….. ≡ ♩≡ ♪ ≡♫ ≡♬≡♩≡ ♪ ≡♫ ≡♬≡♩≡ ♪≡ ♩≡ ♪


教育分兩種 無論是中國或西方 都是適應晚近社會發展的需要 才有的現象
在此之前 第二種 不但沒有受到重視 且一直懷有鄙視的心理
✿*~♫♫~♫♫*春花夢露 *洞簫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C0qYfloUk

據孔子自述 他設教時的科目分為德行 言語 政事 文學 其中政事一科 自包括治理國家事務人才的訓練

自秦漢專治天下形成以後 處理政事者 不過是官僚機構中的一員 官吏職業化 歷代大儒因其淪為利祿之途 遂鄙棄而勿論

儒者以道守身 以教化為己任 雖不反對出仕 但出仕的目的不在祿位 而在感化君主 期其能以人術行仁政

如果在政治上不能實行抱負 就退而教授生徒 立德 立言 傳佈聖教 在社會上的地位 並不亞官吏 在歷史上所得的崇敬 更是任何官吏望塵莫及 儒家的教育就在培養這種進退不失其據的師道腳色


♪ ≡♫ ≡♬≡♩≡ ♪≡ ♩≡ ♪ ≡♫ ≡♬≡♩≡… …☆★☆….. ≡ ♩≡ ♪ ≡♫ ≡♬≡♩≡ ♪ ≡♫ ≡♬≡♩≡ ♪≡ ♩≡ ♪


西方自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道德」之說以後,很少有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作進一步的探討。在中國,由於哲學的一個基本要求在成德,所以知行問題成為哲學史中重要問題之一。這個問題,一直延續到當代,仍然有許多爭論。

知行問題雖然發端於孔子,但在孔子有關的言論中,我們還看不出他的確定主張。大抵說來,孔子比較重行,學習的目標也是為了要達成行。

在哲學史上,對知行問題最重要的見解………..詳
後天學習的內容是甚麼?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517000015KK02911
2015-11-01 3:33 am
在存在以下馬上就是單一性,其次就是真理,再次則是美麗,最後是善。
將超越特徵安排在甚麼秩序內!?
我們所指出的存在的第三個特徵與第二個特徵有何不同之處?

有兩種審察存在的方式:第一是論它的因理想而把握的性質;第二是論分享這個性質的實體。所以如果存在與我們發生關係,那是因為它衡量我們並且也完成我們,而這可能由兩種方式實現:或者它以性體的資格而完成我們,那麼我們就在真的角度下考察它;或者它以實體及自然的積極性的姿態來完成我們,那便是善。 所以我們說過真理首先並且原來是在我們內,相反的,善則在自己使我們響往它。

時間空間是哲學問題嗎?
老子和莊子何以是道教的代表?

Illusio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1qzm3UUTrg


♪ ≡♫ ≡♬≡♩≡ ♪≡ ♩≡ ♪ ≡♫ ≡♬≡♩≡… …☆★☆….. ≡ ♩≡ ♪ ≡♫ ≡♬≡♩≡ ♪ ≡♫ ≡♬≡♩≡ ♪≡ ♩≡ ♪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不計功利,不論成敗,是民族道德的力行實踐精神。
「朝聞道,,夕死可矣!」和「志士仁人,殺身成仁」,是為求真理而勇於犧牲的氣度。
「泰而不驕,剛毅木訥」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是個人克己修身,自覺反省功夫。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是讀書人高潔的節操,空靈高遠的人格。

以上四種精神,是人生事業修身處世的基本修養,也是數千年以來堂堂中國人的思想、境界、心靈和風格。

『功夫哲學』就是不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_6hKM6G4E

Star 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ICAha0nsb0
天上星星數不清,個個都是我的夢;
縱然有幾片雲飄過,遮不住閃亮亮的情。
2015-10-31 7:13 am
教學是一門複雜的藝術 和其他藝術一樣 它富創造性 又和其他藝術不同 不能單憑天賦 它需要有良好學藝教育的訓練 還要愛心和特殊知人的能力 然後才能諄諄善誘 因材施教

在中國 教學不只是灌輸知識 最重要的是變化氣質 改造人格 培養社會領導人才 。 一個傑出教師 甚至能影響一地區的風俗 社會對教師的期待 和他們給於教師的尊崇一樣的多。

禮記.學記.在古代教學理論上.是一篇重要的文獻.其中談及教學藝術
..
第一.認為「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第二.認為「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孩子接受正式教育

傳統的大家庭裡,尤其是女性眾多的家庭,在孩子接受正式教育以前這段時間,往往流於驕縱,明代呂近溪對這種教養方式,頗不以為然。他說:「兒小任情驕慣,大來負了親心,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讐人。」哲學家呂坤也抱著同樣的看法:「從小做人,休壞一點,覆水難收,悔恨已晚。」

唐代孫思邈,對教養兒童的意見,對現代人仍有參考的價值。他主張對十歲以下的兒童,不宜採取壓制方式,以免使他的身心受到損害。同時他也不贊成太放任的方式。到十一歲以上的兒童,管教方式才應漸漸加嚴。明代打哲學家王陽明,贊同孫思邈對兒童不宜採取壓制方式的意見,但他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辦法…..


♪ ≡♫ ≡♬≡♩≡ ♪≡ ♩≡ ♪ ≡♫ ≡♬≡♩≡… …☆★☆….. ≡ ♩≡ ♪ ≡♫ ≡♬≡♩≡ ♪ ≡♫ ≡♬≡♩≡ ♪≡ ♩≡ ♪


knowledge keeps no better then fish被封鎖後已開始做出回應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a1-kciCb4

利之所在趨之若鶩
義之所在視若無睹
其心可誅其行可鄙
可恥的莫如不仁 而小人偏不恥
可惡的莫如不義 而小人偏不畏
其心之邪、動機之惡、手段之劣 可謂是「道德卑鄙」無恥至極!!
2015-10-29 1:18 am
樓主啊!網友啊!

「記住!我只能告訴你真相。」探求真相,解脫煩惱,便是修行的實義,......



億萬人口渾渾噩噩過活,完全無知。

如是、如是眾生無明多愚癡,易如是「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

難如是「蠅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這時,話若是要說透機,淚水是撥抹離.......



樓主、網友
你有沒有看著這世界,

驚嘆它的完美和造物主的天才呢?

億萬人口渾渾噩噩過活,完全無知。

──《駭客任務》對白


詳細,請恭閱[佛教正覺同修會]正犀菩薩的慈悲開示

請恭閱

十方論壇 http://a202.idv.tw/discuz/forum.php

我看電影《駭客任務》 (第4期目次5)

我看電影「駭客任務」

你有沒有看著這世界,

驚嘆它的完美和造物主的天才呢?

億萬人口渾渾噩噩過活,完全無知。

──《駭客任務》對白


電影”Matrix”(台灣譯為《駭客任務》,香港譯為《廿二世紀殺人網絡──主體》)第二集於今年(2003年)上演,我還沒看過,我現在講的是第一集,好像是在1999年上演。這部電影我已在有線電視上看過二、三次,但是精彩的對話太多,來不及抄下來,只好租DVD回家慢慢欣賞。這部電影真的很難得,即使佛教界自己籌資,拍一部電影來介紹佛法,恐怕也很難比《駭客任務》拍得更好。它從頭到尾都沒有佛學名相,也沒有佛像和宗教人物,講的卻是根本的佛法;雖然沒有講得很徹底,但只要稍加補充說明,就是很好的佛學教材。

故事是說,二十一世紀初,人工智慧的技術有重大的突破,電腦能夠自行學習,代替人類做很多事,但是電腦卻發展出自我意識,不願再聽命於人類。人類企圖關閉電源,結束電腦的自我意識,電腦卻搶先一步宰制人類的命運,培植人類做為電力的來源。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都被放在一個個的電池槽裡,全身插滿了管線,電腦建構一個稱之為「母體」(Matrix)的龐大系統,產生虛擬實境的訊號,欺騙人類的大腦,讓人以為自己是生活在二十世紀末的社會裡。只有少數反抗軍沒有被電腦奴役,他們扮演駭客(Hakers),不斷侵入母體,企圖拯救被奴役的人們。

主角尼歐(Neo)被解放之後,離開電池槽,來到駭客的太空船。為了讓他了解什麼叫做「母體」,他再度進入虛擬實境。在虛擬實境中,尼歐摸摸高背椅,問:「這都不是真的?」反抗軍領袖莫斐斯(Morpheus)答:「什麼是真實?真實該怎麼定義?如果你指的是觸覺、嗅覺、味覺和視覺,那全是大腦接收的電子訊號。你以為的真實世界,其實是互動的虛擬世界──我們所謂的『母體』。你一直活在夢世界,尼歐!」

這段話揭露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大腦位於身內,為頭顱、血肉、皮膚…等組織所包裹,根本接觸不到外境!既然接觸不到外境,我們卻看得到、聽得到、嗅得到、嚐得到、摸得到,這真是奇怪的事。以視覺來說,光線只能射到眼球感知光線的部位,再進去全是光線照不到的內部組織,現代生理學告訴我們,是視神經系統負起傳導的功能,讓大腦以為自己能看到外境。視覺如此,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也都是這樣,外五塵(色、聲、香、味、觸)無法進入大腦,必須透過神經系統才能傳送到大腦。既然大腦需要的只是訊號,並不是外境;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模擬神經系統的訊號,使大腦感受到虛擬的五塵境界。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人類就不必那麼辛苦的追求物理世界的享樂了。沒有餘錢到國外渡假的打工仔,只要在身上插上訊號線,預先選好想去的地方,由電腦產生虛擬實境,效果和真的出國渡假並沒有兩樣。電腦甚至可以模擬你最「哈」的電影明星,讓你在虛擬實境中,與她(他)相會。

毛斯(Mouse)問尼歐:「早餐〔麥片的品牌〕麥片你吃過嗎?」「沒有。」另一位駭客Switch答:「實際上誰都沒吃過。」這段話很有意思,和禪師所說的:「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倒有九分神似。毛斯又說:「一點也沒錯!這不禁令人納悶,電腦怎麼知道麥片的味道?也許它們搞錯了,也許麥片的味道其實很像鮪魚三明治。我開始懷疑,就拿雞肉來說,它們搞不清雞肉的味道,所以和很多肉都像,也許……」在影片中毛斯是一個丑角,用搞笑的方式來討論嚴肅的話題,免得觀眾覺得太無聊。

小時候我曾經想過類似的問題:我們用「酸、甜、苦、辣」等語言文字,來形容食物的滋味,可是天曉得,也許這個人的酸,是另一個人的甜,說不定這是某些人特別偏好漬酸食品的原因。譬如大部分的色盲,他們一樣能分辨紅綠燈,單獨的顏色也不會說錯,只有特殊設計的圖形,才會說錯;這證明色盲所說的青黃赤白,雖然和一般人一樣,但所看到的顏色其實是不同的。根據腦神經醫學的記載,曾有一個畫家,發生車禍之後,所看到的東西全部變成黑白的。神經所傳達的訊號,不等於實境,因此會因為神經系統和大腦的各別差異,使得我們所感覺到的外境也有所不同。譬如電視和攝影機的機型不同,或者有新舊、故障、傳輸障礙等因素,所攝取的影像固然一樣,顯示出來的畫質,卻有所差異。

莫斐斯說:「你曾做過一種夢,彷彿實實在在的發生過?要是你醒不過來呢?你該怎麼分辨夢世界和真實世界?」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前面是說神經系統傳達外境的訊號給大腦,訊號不等於外境,大腦所感知的外境,其實就是這些訊號。可是當我們在熟睡時,五官的分辨功能暫時停頓,根本就沒有外境與之對應,為什麼會有夢境?

夢中的見聞覺知,顯然不是神經系統的訊號所能解釋的,它是獨立於外五塵而存在的。夢境大都很真實,很少人能察覺到自己正在作夢,可見夢境中的見聞覺知,和清醒時的見聞覺知,並沒有明顯的差別。我們平常只覺得夢境很像「真實」(清醒時所覺知的五塵境界),反過來說「真實」也很像夢境,全部不是實境、不是客觀存在的外五塵,都是透過某種機制而模擬的;就像電視、電影的聲光,都是經過轉換的。這種模擬機制,無論是在夢境或清醒時,都是持續的運作。清醒的時候,它根據五官的神經系統所傳遞的訊號而模擬;夢境當中,則獨立作用。

如果你只在電視上看過愛因斯坦,你不會說你看過愛因斯坦,照這個標準來說,你不只沒看過愛因斯坦,你也沒看過你的父母、你的小孩──你根本沒看過任何人。乃至欲界的貪愛、兩性的燕好,本質上與夢境並無不同,仍然是透過某種機制而模擬的;翻雲覆雨擁抱了半天,竟然沒有碰到任何人,我們就是這樣活在人生大夢裡!

那個能夠模擬世間相的東西,唯識學稱之為阿賴耶識,很像電影中的「母體」。「母體無所不在,隨處可見,它甚至在這房間。你從窗戶外可以看到它,或在電視上也會看到它,上班時感覺它的存在,當你上教堂或納稅時也一樣。它是虛擬世界,在你眼前製造假象,蒙蔽真相。」「什麼真相?」「你是個奴隸。每個人呱呱落地後,就活在一個沒有知覺的牢獄,一個心靈的牢籠。」

對無知的人們而言,母體固然是心靈的牢籠,但反抗軍卻充分利用母體的特性,甚至仿照母體的模式,自行撰寫資料載入程式。資料載入程式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提供衣服、器材、武器、模擬訓練,和反抗軍所需的一切。母體的作用廣大,不一定是惡,了解真相的人可以將它運用在善的一面。

有的人已經隱隱約約感受到母體的作用,企圖將它找出來,可是卻找不到,終日寄掛著此事,乃至食不知味,有如行屍走肉──男主角尼歐就是這樣。女主角崔尼蒂(Trinity)告訴尼歐:「我知道你來的目的,還有你在做什麼。我知道你輾轉難眠,每天晚上都獨自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工作。你在找他。我也曾找過同一個人,當他找到我,他說其實我不是在找他,而是在尋找一個答案。有個問題驅使著我們,尼歐!這問題把你帶來這裡。」這裡所謂的「他」,是指莫斐斯,象徵真善知識。尼歐探求真相的心情,十分的渴切,要是沒有這種心情,勉強把真相告訴他,他會受不了。

莫斐斯在解放尼歐之前,告訴他:「記住!我只能告訴你真相。」探求真相,解脫煩惱,便是修行的實義,這中間全都是「真」,如果有自欺或欺人的心態,便是背道而馳;但是很多人會因為現實利益,而選擇虛假,甚至甘心受他人欺騙。譬如影片中有一個人物塞佛(Cypher),他被解放之後,感到很痛苦,因為以前他活在花花世界,酒肉美女,盡情享樂,解放之後,只能活在狹窄破舊的太空船裡,穿破舊的衣服,吃淡而無味像是漿糊的食品;他厭倦平淡的生活、厭惡與電腦人(電腦人是無明的象徵)對抗,埋怨莫斐斯欺騙他,最後竟背叛反抗軍,自願為電腦提供電源,回到虛幻的花花世界裡。

我問一位小朋友:「如果真實平淡無味,像是一坨漿糊,而虛偽卻是有聲、有色、有享樂,你要選擇哪個?」他告訴我:「我寧可選擇真實,不然的話,我會有被騙的感覺。」這位小朋友很有智慧,有的人恐怕寧可選擇虛偽,譬如那些沈迷於網路遊戲的朋友,明知道是假的,還願意花大把鈔票,把時間虛耗在遊戲裡,就為了提升自己在網路遊戲中的等級,以便打敗更厲害的怪獸、魔王。還有一些熱戀中的朋友,寧願陶醉於甜蜜的謊言中,不聽好友善意的規勸。

同樣的事情,也出現在少數修行人身上。修行人追求法界實相,好不容易得到真善知識的幫忙而找到阿賴耶識;然而阿賴耶識雖然是法界實相,卻沒什麼滋味,就像是一坨漿糊,不久之後,他便無法安忍,起心去追求意識變相或神通境界,因而退失真見道位。退失之後,猶自以為更上層樓,反過來誹謗幫他明心的真善知識,甚至破壞菩薩僧團,宛如電影中的塞佛一般。

尼歐在訓練程式中和莫斐斯動手過招,挨了幾下重擊,回到真實世界時,發現嘴角竟然在滲血,他感到很奇怪。DVD顯示的國語字幕:「我以為這是假的?」莫斐斯答:「你的大腦認為是真的。」「在虛擬世界裡死亡,也會死在這裡?」「大腦死了,身體也活不了。」這段話很精彩,可惜和原文有些出入。

「你的大腦認為是真的」,原文是”Your mind makes it real.”,直譯為:「你的心使它變成真的」。「大腦死了,身體也活不了」,原文是”The body cannot live without the mind.”,直譯為:「沒有心,身體便不能活」。很多人以為:「心的功能全部在於大腦,大腦就是心,離開了大腦,就沒有心」,所以將”mind”翻譯為「大腦」。他們以為精神現象只是身體──特別是大腦──的附屬品,照這樣的邏輯,人死之後應該一切歸於空無,不應該有中陰身,也不應該有未來世;所以這種想法其實是唯物思想、典型的斷滅論。我們知道有些人可以在禪定或被催眠中見到自己的前世;既有前世,則知必有後世,由此可知斷滅論不符合事實。

在一次的訓練課程,莫斐斯和尼歐置身於人潮往來的人行道上,甚至必須和虛擬實境裡頭的「人群」推擠碰撞,莫斐斯說:「你在虛擬世界看到什麼?上班族、教師、律師、木匠……都是我們想拯救的人。目前這些人被系統控制,所以就是我們的敵人。你要了解,許多人不能接受真實世界,更多人已經習慣,非常無望地依賴這系統,願意誓死保護它。」

已明心的菩薩道行者看到這段話,不知有何滋味?只要我執斷除,就可以取證無餘涅槃,永離諸苦(涅槃雖然沒有滋味,但也沒有覺知心,所以不會覺得無聊,更不會生厭);但無餘涅槃中無知無覺,沒有色身、也沒有口舌可以演示法義,根本無法度眾生,所以菩薩不能取證無餘涅槃,而必須生生世世,不斷的變現如夢如幻的五蘊身心,來到如夢如幻的世界,度化如夢如幻的眾生(便如電影中的駭客,必須侵入母體,才能解放被奴役的人類)。度眾很辛苦,而且人家多半不領情,你想把真相告訴他,救護他出離生死輪迴,他卻認為你在威脅他的信念和生存環境。「億萬人口渾渾噩噩過活,完全無知。」眾生就是這樣,為無明業力所牽引,認幻作真,迷失在生死輪迴中。

就在莫斐斯講這些話的時候,迎面走來一位笑容甜美、身材惹火的紅衣女郎,尼歐忍不住回頭多看她幾眼。莫斐斯問道:「你是在聽我說話,還是在看那個紅衣女郎?」上課不專心、愛看漂亮女生的毛病,被人家當場糾出來,別說尼歐有多難堪了,可是莫斐斯卻要他再看一遍。尼歐回頭一看,發現原來的紅衣少女,已變成一個電腦人,正拿著槍,指著自己的腦袋!

莫斐斯喊「停格」,虛擬實境的人潮和電腦人全停在那裡,只剩下莫斐斯和尼歐能夠自由活動。他接著說道:「電腦人能在任何軟體自由進出,它們化身為任何人,它們無所不在。」前面說過,電腦人是無明的象徵,為什麼呢?譬如我們擇偶、追求異性,往往從外表的條件來判斷,便如尼歐喜歡看漂亮的女生,可是親密交往之後,她(他)的毛病,諸如占有、操控、吃醋、猜疑、傲慢、刻薄、計較、嫉妒、虛榮……等等,逐一浮現,她(他)的無明和你的無明,內外勾結為患,讓你墮入痛苦的深淵,無所逃離。每個人都有心病,平時也許溫文有禮,發作起來卻很可怕。無明千變萬化、神出鬼沒,所以在母體內,電腦人所扮演的角色是情治人員,他們沒有顯赫的地位,卻掌握生殺大權,悄悄的掌控眾生的身口意行。

電腦人最可怕的,是它動作快,可以躲過連發的子彈,就算被人家打死,借另一個人的身體,馬上又活過來。無明也是如此,不但迅如霹靂,而且隨時都在作用,當你接觸到境界的瞬間,貪、嗔、慢、我愛……等等煩惱,立刻就起現行。嫻熟於道共戒的修行人,在無明起現行的當下便能察覺,立刻以見道的智慧,化解無明的現行;但它不是幾次智慧的現觀就可以斷除的,必須經過百千萬次不斷的對治,才能徹底將它斷除,只要一時疏忽或懈怠,立刻被無明業習牽著鼻子走。見道的人尚且如此辛苦,沒有能力現觀無明如何運作的人,就更別提了;你自以為懂得佛法,境界現前時,還沒有搞清楚狀況,已被無明生吞入腹。

那些駭客明知道自己身在虛擬世界中,可是看到電腦人還是得溜之大吉。自己和世界都是虛妄,電腦人也是虛妄,怎麼會有被電腦人殺死的事?又怎麼須要逃呢?如《大寶積經》卷105所說:「何處有諸佛,法僧亦復然;父母本自無,阿羅漢空寂;是處無有殺,云何有業果?如幻無所生,諸法性如是。」虛擬世界中,即使有殺人和被殺,也都是幻化,並非實有其事;雖有業報,亦是如夢如幻的業報,與清淨本心全不相干。

「你的心使它變成真的」,此處的心,主要是指末那識而言。解脫道的無明,分為「分別我見」和「俱生我見」,見道的人已經親證「我空」(自己虛妄)和「我所空」(世界虛妄),斷分別我見,但末那識仍然無法擺脫無始以來,認妄作真的慣性,此種慣性即是俱生我見,又稱為「我執」。俱生我見與末那識相應,微細難斷,必須到四果才能斷除。以未斷俱生我見這一點來說,三果以下的見道者和未見道的人並沒有不同,都還有生死的問題。由於這種認妄作真的慣性,如夢如幻的業報,照樣能讓你害怕、痛苦。

毛斯便是這樣,明知道是假的,還要去玩弄取樂,得意洋洋的向尼歐推介他所寫的紅衣女郎程式,說他可以安排尼歐在虛擬實境中與她相會。面對「電子皮條客」(皮條客,俚語,指媒介色情的人)的譏刺,毛斯辯解道:「別管這些偽君子,壓抑自己的情慾,就是否定與生俱來的人性。」不只凡夫如此,初見道的人也在所難免;不過見道的人不會講這種話,因為他已經可以現觀:七情六慾的心,是虛幻不實的。毛斯認妄作真的習氣很強烈,既然會執著虛假的樂,就一定會執著虛假的苦,所以他後來在虛擬實境中被殺,就真的死了。

尼歐就不一樣了!他也在虛擬實境中被殺,卻能死而復生,進一步親眼見到整個虛擬世界,只是一堆電子訊號。他的動作變得比電腦人更快,用一隻左手對付電腦人全力的進擊,還可以取勝──象徵見道的人,現觀無明的起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無明已經無所能為。尼歐甚至鑽入電腦人的身體,把電腦人炸成碎片──象徵他已經粉碎了無明,能夠脫離生死輪迴──故事到這裡也進入尾聲。

電影裡面還有一些有趣的意象,包括:崔尼蒂料理了四個前來逮捕她的警察、一隻蟲子從肚臍鑽入身體、插滿管線的尼歐從白色的黏稠物中掙脫電池槽、尼歐在訓練程式中很快的學會武術、祭師(Oracle)對尼歐的演示、電腦人企圖打探錫安密碼……等等,我不認為它們是單純的劇情,讀者不妨以佛法的知見自行解讀看看。

大乘佛法是以證解阿賴耶識為見道,阿賴耶識本體不生不滅,能夠圓成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包括器世間、有根身(身體和器官),乃至走路、吃飯、穿衣服……等等。阿賴耶識的作用廣大,世間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和祂相提並論,因此很難找到一個東西來做比喻,《駭客任務》所述的「母體」,是我意外的發現。大家要注意的是,譬喻有它的極限,因此還是有不相同的地方,包括:阿賴耶識是從無始以來就存在的,電影中的「母體」則是電腦創造出來的;而且「母體」只能創造虛擬實境,阿賴耶識卻可以圓成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在電影裡面,駭客可以在「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中來回遊走,但明心的人永遠只能活在虛擬世界中,一旦離開阿賴耶識,就沒有「真實世界」可言。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讀者可否告訴我:「瞭解虛擬實境,但未找到母體的人」,是什麼樣的人?「找到母體而能駕馭它的人」,是什麼樣的人?「能完全理解母體,並完全改造它的人」,又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您能回答這三個問題,您就知道解脫道和佛菩提道大概的內涵了。



十方論壇 

《正覺電子報》 (第4期目次5)

http://www.a202.idv.tw/Discu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800&extra=page%3D4

我看電影「駭客任務」










如尚有問題未決,建議是請樓主您、網友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收錄日期: 2021-04-18 14:12: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27033756AARE5RZ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