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一定是為了成佛嗎?

2015-10-18 3:35 am

回答 (26)

2015-10-19 2:08 am
佛教修行一定是為了成佛嗎?

**必須先了解..為什麼要修行??

釋迦佛的教導...要先了解甚麼是[苦],對生命中[苦]的現象要遍知...所以才會深切想要厭離苦.

才會有真正的修行動機與行為.

而[修行]離苦的方向要正確...就必須對[苦的成因]也要[[遍知]]...才會走在真實正確的修持道路上!!

雖然[行善不造惡]也是修行....但追求的,若是將來有[好的果報]..則.雖然說修行,卻不是真修行.

因為帶有[滿足我的欲貪]而去造作的行為....就不是釋迦佛教導的佛教修行!!

所以佛陀教導..四聖諦..[苦,集,滅,道]...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

必須先了解生命中,[[此是苦,應遍知,已遍知]]...才能走在正確的佛教修行上!!

至於[成不成佛]??那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現象....如同要到五...就先有一二三四...!

修行...不帶有[期望值]...所以不被[名相,欲望,名利]所束縛....

但不表示[[修行]]沒有循次漸進的層次分別...如同學習由小學到大學一樣...

不能說[小學,大學]是假名所以不存在!!....因此不用修行!!

以上 供參考!!
2015-10-18 4:38 am
佛教修行一定是為了成佛嗎?
======================
佛教果位是假說 修行目的是斷輪迴

沒有成佛這種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四
此名 預流果,此名 一來果,此名 不還果,
此名 阿羅漢果,此名 獨覺菩提;
此名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此名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此名 異生,此名 聲聞,此名 獨覺,此名 菩薩,此名 如來。

善現!
如是等 一切名 皆是假立,
為表諸義 施設諸名
故一切名 皆非實有

諸有為法 亦但有名
由此無為 亦非實有
愚夫異生 於中妄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五
善現!
於汝意云何?
諸所修道 是無性不?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是無性不?
獨覺菩提 是無性不?
一切菩薩摩訶薩道 是無性不?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是無性不?

善現答言:
世尊!
諸所修道 皆是無性,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亦是無性,
獨覺菩提 亦是無性,
一切菩薩摩訶薩道 亦是無性,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亦是無性。

佛言善現!
於汝意云何?
無性之法 能得 無性法不?

善現答言:
不也!世尊!
不也!善逝!

佛言善現!
無性 及 道,
是一切法 皆非相應 \ 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 無相。

愚夫異生 愚癡顛倒,
於無相法 虛妄分別,起 有法想

執著五蘊,
於無常中 起於常想,
於諸苦中 起於樂想,
於無我中 起於我想,
於不淨中 起於淨想,
於無性中 執著有性。



佛法中
依經 邪取果位 已是愚夫異生
依律 自稱果位 犯波羅夷 永不成比丘

在五分律 僧祇律 四分律 十誦律 根有律
自稱得 靜慮 解脫 等持 入定 見道 修道 證果 斷煩惱 心解脫 樂淨處
《五分律》《僧祇律》《十誦律》譯為「過人法」
《四分律》《根有律》譯為「上人法」

都屬大妄語 犯波羅夷法 永不成比丘
所以請小心說法 切莫學人 破經毀律
2015-10-19 5:45 am
建議你有佛教的問題還是去請教你認為真正有在僧團中修行的出家人比較保險,
所謂的真正有修行是指他至少要言行合一,
自己說的自己要做得到.
而為什麼要去請教在僧團中的出家人,
因為這是他們的專業,
至少在僧團中戒律的持守會比較確實,
而且他們會鼓勵你要遠離三毒解脫輪迴.

在這邊提問,
十之八九得到的答案都似是而非,
不然就是講一些根本做不到的事.

像是有在家人開班授課教授如來藏,
卻刻意剃光頭穿幔衣,
有盜相之嫌.

像是有在家人自認為明心見性,
卻因某些行為被法官判毀謗罪,
卻不先自我檢討方法是否錯誤?
還要求信眾一同念誦要求法官要公正審判,
話說回來,
明心見性者還會被判刑?
真是前所未聞!
而且此人還公開開班授課講授佛經.
佛陀教法淪落至此,
實屬不幸.

還有人說要復興唐宋時期的佛教!
原來佛教還有分國籍?分歷史?
唐宋時期?該不會是唐武宗滅佛時期?!

喔!還有像樓上這位無心是道朋友,
他以假名非實有來反對佛菩薩跟阿羅漢的存在,
這也是危險的,
因為名字雖假但行為卻是真的.
在不少佛經中佛也說阿羅漢是代表斷除了五上跟五下分結的修行人,
當然你可以叫這樣的人是阿貓或阿狗,
但佛陀當時會這樣講應該是有典故的,
而且佛陀也允許別人叫他阿羅漢.
總之, 名字只是代表這樣的行為,
名字雖假,
但行為可不是假的.

另外, 無心是道朋友的戒律也是說了半套,
在戒律的前段是說“未證知”;"非真實";"非已有“.
卻說自得上人法, 這才犯戒.
用白話說就是你沒斷除五下分結卻跟人說你已經斷除了五下分結.
也就是說你是未證說證,
這是犯妄語戒. 因為說謊啊!
但不是說已斷除五上五下分結的人硬要說謊說未證或無果可證.

至於果位的問題, 跟名字是假有但行為是真的是一樣的,
果位是假名,是代號, 你要說是水位也可以, 一水二水三水四水,
但佛陀當時會以四果來表示四種修行階段是有其緣由的.
而這些假名代表行為是已經斷除五上五下, 或未斷五上已斷五下....的修行人.

反正,
這邊的回答聽聽就好,
不必太當真.
要學佛,
還是去親近真正有在修行的出家僧團比較保險.
2015-10-21 2:04 am
佛教眾生" 應如實覺 名假施設 法假施設"

是"人"才會"叫人去成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三
復次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 時,
應如實覺 名 假施設、法 假施設。

善現!
是菩薩摩訶薩 於名、法假 如實覺已,
.
.

不著 預流果,
不著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

不著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不著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不著 我,
不著 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起者、知者、見者;

不著 異生,
不著 聖者,

不著 菩薩,
不著 如來;

不著 名,
不著 相;

不著 嚴淨佛土,
不著 成熟有情,
不著 方便善巧。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 皆無所有,
能著、所著、著處、著時 不可得故。



當心跟著學 最後修成謗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
善現!
是諸愚夫無聞異生 作如是念:
.
.
預流果 實可得,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亦實可得,
我當決定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

獨覺菩提 實可得,
我當決定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實可得,
我當決定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實可得,
我當決定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

善現!
是諸愚夫無聞異生 顛倒因緣 作如是念 則為謗佛。
2015-10-22 9:25 am
同修大德大家好
佛教修行一定是為了成佛嗎?
同修問的好
大家同修已經回答很多很好
羊後學無德無能 業障還很多…
一起共勉 再補充 落實修行

未接觸宗教認為做人好就很好
進入宗教 了解宗教知識
才知有***十法界***

才知 成佛成道最超然
可遇不可強求
要用真功夫 不執著 下決心
一步一腳印
先慢慢來洗心塵
不管任何宗教修行門都由
身口意下手
身有三惡 →殺 盜 淫
口有四惡→ 惡言 琦語 妄語 兩舌
意有三惡→貪 瞋 痴
就是佛家十惡 轉為十善
再自淨其意 恢復清淨心 本來真面目

師施法語 是要別人明理懂得方法
進一步落實在生活中而行
平時有空多看經典
**六祖壇經**
講的都是自性功夫
入門者可以從自性功夫下手
自性通 看其他經典就會法喜
1
*維摩詰經*
是在家修的經
又叫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值得看下去悟

修行要先去欲
愈清心寡慾
自性靈愈清淨
先除煩腦…一步一步心境提升
修行要懂得
轉識成智才能成道
陽光 明自亮
轉識成賊 墮落
分別心出 暗來

1
如何轉識成智 ?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查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叫藏識,是無始劫來業識的庫藏,
若能深悟自性本是清淨無染的,
則能轉染污的阿賴耶識為清淨的大圓鏡智,
本自清淨的大圓鏡智照萬物無不清楚明朗,故說大圓鏡智性清淨 !

第七識叫末那識,【貪癡我見慢相隨】
即末那識與我貪,我癡,我見,我慢等四大煩惱相隨,
因我執,我見而來的煩惱造成心有病,人我是非不平等,
若能去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離我貪,我癡,我慢等煩惱,
即可將第七識末那識轉為沒有我貪,我癡,我見,我慢,無病的平等性智 !
第六識叫意識,又叫了別識,能分別是非,對錯,有無,
男女等外在現像,當第六意識轉成妙觀查智時,
即可不經過了別的作用,一作意即清楚明了,故說見非功!
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在未轉成成所作智時,往往是隨外境所轉,
造流轉業的多,若能轉為成所作智時,便能成就本願,利樂有情,
隨緣度化十方有緣眾生 ! 【同圓鏡】形容與大圓鏡智一樣,
隨緣度化,如鏡照物,了了分明 !

【五八六七果因轉 】前五識與第八識果上轉,
第六意識與第七末那識因地轉,互為因果關係,
即是第六識及第七識轉了之後,前五識及第八識才能轉 !
但轉只是名詞,真如實性無所謂的轉,
迷時為識,悟時為智,如此而已 !
假如我們能悟入真如自性,不為情識所牽引,
就能如高僧處於繁雜紛亂的欲界中,
也能有自在的禪定功夫一樣 !

皈依自性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皈依自性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皈依自性僧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羊後學祝福大家 法喜充滿 成究竟佛道
2015-10-19 4:37 am
問:佛教修行一定是為了成佛嗎?
答:此題的回答,涉及另一個問題。
  您所謂的「佛」是指什?
  經說,無有佛可成。是為斷眾生執有的過失,並非沒有佛。
  就末學的學習,修行就是為了成佛。

問:甚麼是「佛」?
答:眾說紛紜,基本上有二說。
  一者,無邊大能的佛相。
  二者,本心的原貌。
  末學在實證的修學中,以六祖的解釋最為相契,故採六祖所釋。
  六祖說:佛者,覺也。

問:甚麼是「覺」?
答: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只能用比較的方式來喻說。
  覺與自性的善分別,是最關鍵的問題。
  問:甚麼是自性?
  答:經說,佛並非有性說、亦非無性說。
    之所以說性,是為了表達攝受關係。
    好比鏡子,能照的特性,是自性,是攝者。
         所照的相,是所攝者。
    故知,自性是「能、所」的表達。
    故知,經說自性三相,就是表達自性作用時的三種大能。
       緣起自性,是能明的大能。
       妄想自性,是起妄的大能。
       成自性,是含藏的大能。(經說,又名如來藏、又名無我)
       自心所起一切,皆由此自性三相所出。
  問:覺與自性有何不同?
  答:說自性,必有大能的表示。
    說覺,卻沒有甚麼大能的表示。
    此二者不能善分別,是因為入定不夠深入,無法照見「空、所」
    ,一旦照見了,就明白了,無需言說解釋。
    這個空所,即是自性與所攝者;
    這個照,即是覺照;
    覺與自性是完全不會混淆的,一證即明。
    證了,就明白「空生大覺中,如海一發漚」。
       (這句中的「空」,嚴格說,是初心、非自性,如第二月。)

問:甚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答:又名「無上正等正覺」。
  實務上,入定自覺達到「空所空滅、寂滅現前」,即是。
  故經常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菩提心,即是自覺佛性起用的意思。
       或說,一切行,皆能自覺而不迷惑。

再問:佛教修行一定是為了成佛嗎?
答:當然。
  修行就是為了自覺一切行皆不迷惑,就是成佛。
  而且無論三教各宗皆是,雖不名佛,亦是佛,並非只有佛教。
  經說,若能自覺,聲聞、緣覺亦名為佛。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是末學當下的邊見,非真。
2015-11-01 9:47 pm
笨蛋
要是真的
社會上還有人要上班嗎
2015-10-22 4:33 am
跟對老師上天堂....跟錯老師跟神棍....共犯結構下地獄
2015-10-21 6:56 am
人皆有佛性,而佛性是什麼呢?佛性就像是父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現在的社會會這麼亂,完全是迷失了自身的佛性,自私又自利只想到自己而沒有替他人著想的佛心,而修行乃是學習將自私自利的思想與行為,修正為將心比心的佛性而已,佛的定義乃是聰明有智慧能夠看清楚事實真相的大智者.所以修行乃是修正自己錯誤思想觀念與行為,將自己為人處事的圓融性給找回來,做個真正聰明有智慧能夠看清楚事實真相的大智者.佛,菩薩,阿羅漢,這些都是一個稱號及名稱,若是執著於這些稱號就不是真修行者.
2015-10-20 6:40 pm
南無阿彌陀佛
2015-10-19 3:40 am
不然呢
2015-11-12 10:55 am
菩薩如果已經證得解脫果以後,他是永遠不會去取滅度的,也就是說他是永遠不入無餘涅槃界;他會繼續持著他的受生願,一世一世來利益眾生,他會生生世世都受生於三界六道之中,與眾生同事、利行,行菩薩道,這樣來利益眾生無有窮盡。為了將來他能夠成就佛道而取證大菩提果,這位菩薩他於三界中行菩薩道,他是故意留惑潤生而示現有分段生死,他故意留下一分的思惑。而對於三界中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對眾生來說,他的外表是沒有什麼特別的相貌,與一般人看似一致,而且形像如同三界凡夫一般;但是他的智慧卻是非常的深利。這樣一世又一世的,菩薩來行菩薩道,來利益眾生、攝受眾生、攝受佛土。雖然他具有解脫果的實證,但是這樣世世行菩薩道的菩薩,最後就是要成就究竟佛;因此菩薩於行菩薩道,到了無量生死之中廣行六度、十度波羅蜜多的菩薩行。這樣去一分一分的修證波羅蜜多,一分一分的去滿足無量的波羅蜜多功德,最後能夠圓滿一切的波羅蜜多,這樣才能成就最究竟的佛道,這樣才是「大菩提果」,有的時候我們簡稱為佛菩提。

這個佛菩提的實證成就圓滿具足而究竟,那是必須要依於自心藏識——第八識如來藏之修行,也就是必須要依於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如來藏在因地稱為阿賴耶識。對於如來藏的實證,因為實證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後,具有真見道而生的般若智慧,也就是說他證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此成就了般若的總相智。

然後於悟後轉依於如來藏的無量中道性、無量涅槃性、無量清淨性,這樣一分一分的圓滿般若的別相智。而且他於悟後對於四聖諦十六心的轉依現觀,而成就了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這樣他於悟後在內門中廣行六度萬行,成就入地應該要有的波羅蜜多的福德與智慧功德。在最後滿足三賢位的修行的時候,到達了即將入初地入地心的時候,在入了初地入地心就成為見道通達位的菩薩,同時也成就了一分地上菩薩的無生法忍智。



詳細,請恭閱:



正覺教團弘揚「如來藏正法」|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宗通與說通第91集─成佛-大菩提果(一)

宗通與說通第91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成佛-大菩提果(一)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的節目。我們今天繼續前面的課程,來說明《宗通與說通》的內涵。今天的課程是進行到「第六章、宗通與禪定」的「第七節、成佛——大菩提果的實證」。

在第六節的當中,我們有說明了「横出三界」與「豎出三界」的部分,也為大家釐清正確與錯誤的說法;因此橫出三界與豎出三界乃是依據解脫果的實證而說,必須要有解脫果的盡智或者無生智的實證,才可以說為出三界。但是在整個成佛之道的過程當中,解脫道只是佛菩提道當中所析出的一個小部分而已;對於發願成佛的菩薩來說,真正重要的乃是如何成就佛菩提道,不是只有成就解脫道就足夠了。

菩薩如果已經證得解脫果以後,他是永遠不會去取滅度的,也就是說他是永遠不入無餘涅槃界;他會繼續持著他的受生願,一世一世來利益眾生,他會生生世世都受生於三界六道之中,與眾生同事、利行,行菩薩道,這樣來利益眾生無有窮盡。為了將來他能夠成就佛道而取證大菩提果,這位菩薩他於三界中行菩薩道,他是故意留惑潤生而示現有分段生死,他故意留下一分的思惑。而對於三界中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對眾生來說,他的外表是沒有什麼特別的相貌,與一般人看似一致,而且形像如同三界凡夫一般;但是他的智慧卻是非常的深利。這樣一世又一世的,菩薩來行菩薩道,來利益眾生、攝受眾生、攝受佛土。雖然他具有解脫果的實證,但是這樣世世行菩薩道的菩薩,最後就是要成就究竟佛;因此菩薩於行菩薩道,到了無量生死之中廣行六度、十度波羅蜜多的菩薩行。這樣去一分一分的修證波羅蜜多,一分一分的去滿足無量的波羅蜜多功德,最後能夠圓滿一切的波羅蜜多,這樣才能成就最究竟的佛道,這樣才是「大菩提果」,有的時候我們簡稱為佛菩提。

這個佛菩提的實證成就圓滿具足而究竟,那是必須要依於自心藏識——第八識如來藏之修行,也就是必須要依於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如來藏在因地稱為阿賴耶識。對於如來藏的實證,因為實證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後,具有真見道而生的般若智慧,也就是說他證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此成就了般若的總相智。

然後於悟後轉依於如來藏的無量中道性、無量涅槃性、無量清淨性,這樣一分一分的圓滿般若的別相智。而且他於悟後對於四聖諦十六心的轉依現觀,而成就了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這樣他於悟後在內門中廣行六度萬行,成就入地應該要有的波羅蜜多的福德與智慧功德。在最後滿足三賢位的修行的時候,到達了即將入初地入地心的時候,在入了初地入地心就成為見道通達位的菩薩,同時也成就了一分地上菩薩的無生法忍智。

這樣的菩薩祂進入到了修道位。這樣在修道位之中,祂進修了十度波羅蜜,十度無量行的波羅蜜多功德要努力的修行。祂再從初地、二地乃至三地、四地、五地,這樣一地一地的地地增上,成就每一地的無生法忍果;在祂還沒有成佛之前,這每一地的無生法忍智名為道種智。祂這樣進修諸地道種智,乃至到了八地、十地,這樣圓滿一分一分的道種智,最後等覺菩薩、妙覺菩薩該有的功德祂也成就了。於最後身菩薩位的時候,祂示現如同凡夫一般,這樣示現如同凡夫從頭修行來示現給眾生看,最後明心見性就能夠成就一切種智,成究竟佛。

依據這樣次第進修圓滿各個位階的波羅蜜多,這樣才能圓滿達成究竟佛果的功德。這樣的成佛之道的過程之中,其中所需要圓滿的佛菩提智慧波羅蜜多,可分為三個部分的差別來說明。是哪三個部分呢?第一個部分是屬於遠波羅蜜多的階段,第二個部分屬於近波羅蜜多的階段,第三個部分屬於大波羅蜜多的階段。最後這三個波羅蜜多的成就而最後成佛,就是圓滿波羅蜜多。

其中遠波羅蜜多的部分是說,這一個菩薩他在第一個阿僧祇劫,也就是說第一個無量恆河沙劫中來行菩薩道。他從初住位開始來修布施行,主要的就是以財布施為主,這樣努力的在世間財上面努力的修布施,這樣能夠成就捨心的功德,而能夠圓滿一分外門所行的布施波羅蜜多,這是屬於資糧位的修行。這位初住菩薩,他同時也要圓滿一分相應於此分布施波羅蜜多它所相隨的次法智慧;因為他這時候知道應當以惠施而行,以智慧為先導來行布施。這位菩薩以此分次法的智慧波羅蜜多,來莊嚴這位初住菩薩外門布施波羅蜜多的成就。

這樣滿足初住位的菩薩,當他滿足的時候,他就要進入到二住位中來修外門的戒波羅蜜多。這個階段二住位菩薩同樣是屬於資糧位的修行,這位菩薩為了滿足這個二住位該有的戒波羅蜜多資糧,雖然這一分的戒波羅蜜多是屬於外門行的資糧位,但是也是未來成就佛道所必須要具備的,也是進入下一個位階該有的功德。因此,他一定會去受持菩薩戒,他不會不受菩薩戒。而他受持這個菩薩戒的這個千佛大戒,而努力的修持戒法,因此沒有不受戒就可以圓滿這一分資糧功德的。他受持了菩薩的戒律,他這樣以外門受持菩薩戒的功德,來滿足這個二住位菩薩該有的戒波羅蜜多的資糧成就;同時也對於滿足戒波羅蜜多的時候,同時於持戒所該有的次法智慧功德也一併圓滿。這樣對於持戒該有的法與次法都是俱時修足圓滿的,這樣來滿足二住菩薩位的這個外門戒度波羅蜜多。

然後這位菩薩能夠進入三住位當中,來修忍波羅蜜多。菩薩對於佛道的進修,對於佛法的熏修,他都能夠安忍而接受。這樣熏修忍辱度該有的法與次法,來成就這一分資糧位的忍波羅蜜多。

接著他進入到四住位中來修持精進度,能夠努力的斷惡修善,能夠精勤不懈的往上邁進,這樣來一分一分的圓滿這一個位階所該有的精進波羅蜜多的資糧,能夠促使它圓滿。同時,他也兼具了精進所該有的法與次法智慧,這樣來成就外門六度萬行的福德與智慧資糧。

然後他又進入到五住位中來修靜慮波羅蜜多的資糧。在此靜慮波羅蜜多,而不是只有修持禪定,他還要修持無量的靜慮三昧以及加行,能夠對於佛法中心得決定的資糧而成就定心所。他的定心的修集,這樣的修定,也是兼具修定該有的法與次法,統統不偏廢,這樣來完成第五住位的資糧以及該有的功德。

這時候這位菩薩進入到六住位當中來修智慧。他想要圓滿此分資糧與加行的功德,他於這個六住位中努力的為了斷除我見,乃至為了實證法界實相心,而加行無間的熏修般若知見;再配合前面五度的一切資糧,以此加行用功的方法,以及於此加行位中努力的累積見道該有的福德智慧資糧,不論信力、定力、慧力、福德的加行,或者同時對於般若實相的知見的熏習。而且他也努力的在自己的性障以及障難上面努力的伏除、排除,尤其他對於慢心的伏除,更是用功,這樣努力的去修證。

但是這六個住位的菩薩,都是屬於外門所修的六度萬行;因為他們都不能對於般若智慧生起勝解以及勝行,所以才是六度萬行當中的外門轉,都是屬於資糧位以及加行位的修行。他都無法進入到見道位、修道位,當然更不可能是究竟位的修行。所以外門行六度萬行的菩薩們,他得要在六住位滿心的時候,因為由於他在前五住位努力的方法上面努力用功,他的福德、慧力、定力等等資糧的修集上面能夠圓滿;當他具足圓滿的時候,因為過去世與善知識結下善緣,值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的加持,可以一念相應般若智慧,觸證第八識如來藏,而能夠成就般若正觀的現前。這樣就進入到七住位中來修行,成內門轉的菩薩、內門行六度萬行的菩薩;因為他已經證得了般若的根本無分別智,能夠現觀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能夠對於六度生起種種的勝解與勝行。

這個時候他開始轉入了內門來修菩薩行。也就是說他在內門修六度萬行的這個菩薩,這樣他從七住位證悟實相成為內門修六度萬行的菩薩,在習種性位努力的熏習正法,同時也修改了很大的一分的習氣。因為習種性的菩薩習氣還很重,對於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的勢力還是屬於柔弱的階段;因此還是屬於見道位的菩薩,因此還是說屬於遠波羅蜜多,因為離成佛還很遠。但是這個菩薩他同時對於修除、修伏粗重習氣煩惱,其實還是不夠具足;可是他努力修,這樣去修習,努力的修除習氣,以及熏修道種智的知見。他這樣在十住位前熏修種智,這樣就可以邁入十行位的性種性之中來修內門的六度萬行。

這位菩薩在十行位當中,他熏修菩薩的聖性,同時也在努力的修除他大乘見道所應斷的異生性。因為大乘見道所攝的異生性非常的深又廣,菩薩就在十行位的當中,努力的修集入地該有的功德,修除斷除異生性的這個功德。同時這位性種性的菩薩,他於內門之中還廣行六度萬行,他是轉依於般若實相智慧的;而且他依此般若實相智慧的中道智慧來成就此中道的觀行,來成就此位階的內門波羅蜜多。

同樣的道理,因此來說,從初行位開始行布施波羅蜜多,二行持戒波羅蜜多,乃至到最後的般若波羅蜜多,這樣來行菩薩行,來實行十行的菩薩行。這樣轉依真如行的履踐,對於解脫道上的實證,他是可以從初果轉到二果的薄貪瞋癡;乃至有的利根者,他甚至可以實證三果的解脫功德。因此在於十行位的滿心的時候,能夠現觀陰處界猶如陽焰一般,成就了陽焰觀的功德。同時這位菩薩,他在十行位中內門行六度萬行的波羅蜜多,他是為了要替未來進入第二大阿僧祇劫入初地的見道通達位中所必須要的條件而努力,也就是說,他在努力的讓性障永伏如同阿羅漢一般。他這樣努力的修除性障,希望性障永伏如阿羅漢,這是努力的在排除性障;因為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是入地所必須的條件。

在十行滿心位陽焰觀成就的時候,就可以邁入道種性的迴向位中。而且他從初迴向位的努力救護眾生遠離眾生相,努力的破邪顯正,以這個破邪顯正的功德迴向救護眾生的成就,在這十迴向位之中來發起修十地菩薩行的道性,因此,十迴向位又名道種性的菩薩,而修此破邪顯正的金剛行來救護眾生迴向正道。因此從初迴向位乃至到了十迴向位,這位菩薩摩訶薩他繼續熏修一切種智的正理,來成就這一分內門波羅蜜多的功德。

同時,這位菩薩也同時要修除最後最後一分入地該伏除的性障,能夠性障永伏如阿羅漢;但是他卻留下最後一分思惑不斷,以潤未來世的行菩薩道。最後在十迴向位滿心的時候,來成就了菩薩道如夢的現觀。也就是說,這個第十迴向位滿心的這位菩薩摩訶薩,這位滿心位的菩薩他是有成就菩薩道如夢境觀的這個現觀功德。這時候他於解脫道的實證,他是已經斷除五下分結而成就了三果的解脫實證;其實以他的能力其實已經可以證得慧解脫的實證,但是為了留惑潤生,利益無量無邊眾生而留下這一分思惑,所以攝屬於三果的解脫。

因此,透過這樣初住位到十住位的習種性菩薩,加上十行位當中的性種性菩薩,乃至十迴向位當中的道種性菩薩,這樣的三賢位菩薩的波羅蜜多的圓滿修集,他這樣修集圓滿,他是即將進入到初地入地心的菩薩。這樣他在三賢位來修集六度波羅蜜多,我們說這個叫作遠波羅蜜多。

那為什麼叫作遠波羅蜜多呢?就是因為這樣修集種種的波羅蜜多的三賢位菩薩來行的菩薩行,他在這第一個恆河沙劫的無量劫之中,這位菩薩摩訶薩他所具有的六度萬行的勢力還不會具足圓滿,乃是屬於微弱的這個階段。也就是說,這位菩薩的行者,他在第一個阿僧祇劫當中努力的去行菩薩的六度萬行,這樣經過一個阿僧祇劫的努力,是屬於成佛之道三個阿僧祇劫當中的第一個阿僧祇劫;這位菩薩摩訶薩行者,他行的這個六度萬行當中,他的心智以及實踐的勢力是屬於脆弱的、微弱的,還不夠堅固。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樣的菩薩行者,這樣的三賢位的菩薩,來行遠波羅蜜多的這些功德的時候,他還是常常會被三界煩惱所轉,他還是被三界煩惱所繫縛,因為他還沒有完全去除三界煩惱的繫縛。他對於所知障所攝的大乘見道的異生性,也還沒有完全斷除,因為他還是在見道位中,他還沒有進入到初地的見道通達位的這個位階,所以還沒有正式進入到修道位,因此他沒有通達;所以對於很多的法要,他還是沒有辦法達到通達位該有的功德與智慧,同時他也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伏除種種的粗重煩惱永不現行。

雖然這樣的菩薩有的他已經在內門中行菩薩道、行菩薩行了,也就是說他已經證悟了法界實相心,已經在菩薩道當中努力的精進修行菩薩行。因為他有見道,具有真見道的功德,具有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緣故,所以他能夠轉依於第八識如來藏而行菩薩行,他能夠轉依於他所實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他有內門六度萬行的波羅蜜多的功德所展現。但是,雖然是這樣,他有波羅蜜多,但是從整個成佛之道的整個法道三大無量數劫來看,這樣的菩薩他所修集的波羅蜜多的功德,離成佛所需要的波羅蜜多還是非常非常的遠,還是差很多,因此他離成佛乃是非常非常的遙遠。但是他畢竟還有少分修集波羅蜜多功德的展現與轉依,因此他還是攝屬於波羅蜜多的範圍之內;但是離成佛還是非常遙遠,所以說為遠波羅蜜多。這是成究竟佛所需要圓滿三大無量數劫的第一個部分的遠波羅蜜多,因為這樣菩薩所修集的波羅蜜多距離成佛的圓滿波羅蜜多仍然非常的遙遠,所以名為遠波羅蜜多。

這個遠波羅蜜多乃是地前的三賢位菩薩所行的、所應修集的功德。這個地前菩薩,也就是三賢位菩薩,他所修的波羅蜜多的菩薩行,這些菩薩行乃是在第一個無量數劫所修集的功德:從初住的布施乃至到六住的修慧,這樣外門修六度萬行,乃至到七住位證得實相,修行十行位、十迴向位,能夠圓滿成就。所以說這個遠波羅蜜多,以成佛之道來觀看還不夠堅固,離成佛還是非常遙遠,故名遠波羅蜜多。

至於後面另外兩種波羅蜜多,礙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將會在下一節課為大家說明。

今天謝謝各位觀眾的觀看!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宗通與說通線上閱讀(會隨著弘法進度新增章節)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影音連結
正覺教團法界弘法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2015年10月開課報名 [每年四、十月都有新班開課]

http://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class


共修期間:二年六個月 費用全免

*開課後三個月內,都歡迎報名聽課*

即日起接受報名,欲參加者請向本會函索報名表 (103)台北市承德路3段277號9樓,或下載報名表

正覺各地講堂地址、電話、地圖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參考: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2015-10-26 2:39 pm
修行的目的在解救自己.進而度化他人.和成不成佛沒有關係.不要在意名相.
2015-10-23 4:48 pm
佛教修行一定是為了成佛嗎?
............................................
答 : 花開 一定是為了結果 嗎 ?

此 .. 例解 ~ 。
2015-10-23 1:28 am
佛=覺醒覺悟的人。所以你說呢?
2015-10-22 4:40 am
2015-10-22 2:44 am
Instead of quoting the Buddha, be the Buddha, be "the awakened one," which is what the word buddha means.
-- From:《The Power of Now》by Eckhart Tolle
〈試譯:與其引證《佛》(拜佛、敬佛、學佛、皈依佛…),何如成為《佛》,成為"那個覺知者"就是《佛》這個字的本義啊!〉

-----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辭典-----
Buddha《源自梵語“開悟的”的意思》

修行的本意是成為"覺知者",如果不知佛字的本意,誤以為是成為佛就是擁有神通,那就會朝著錯誤的目標前進,永遠到不了彼岸了。「此時此地」就是天堂,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學會如何把「當下」當做天堂,而不是尋找那未來的天堂:
The belief in a future heaven creates a present hell.
相信一個未來的天堂創造了一個今生的地獄。 
-- From:《Stillness Speaks》by Eckhart Tolle
2015-10-21 2:13 pm
我只能夠說自心中各有自想法.誰也無法干擾
2015-10-21 1:41 pm
本來從(佛體)來,修行不一定能成佛,但不修行是找不到歸回本來路,更無法去解什麼是(本體),諸佛的教導.引導,一切法其最終目的,就是能讓你找到(本我),在那個(當下)即解...諸法畢竟空相,那麼修行必定(一)目了然,本來是佛,還須成佛麼?
~共參之~
2015-10-21 9:46 am
這個問題很深,你應該去問唐三藏
2015-10-20 3:43 pm
都會有一個目的~
2015-10-20 12:43 pm
以前是現在....
2015-10-20 10:22 am
學佛學佛就是要學佛陀的言行思維
當境界學到跟佛一樣時
自然就是佛
2015-10-20 2:38 pm
不一定
2015-10-20 11:24 am
個人追求身心靈的平靜即可說是修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需要去接觸宗教,不能說佛教修行是為了成佛。
2015-10-18 3:39 am
不一定
修行可以是為了心靈平靜
不一定是為了成佛
2015-10-18 3:37 am
成人都可以


收錄日期: 2021-04-18 13:56: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17193504AAvejwg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