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商朝的政治體制與堯舜時代有甚麼不同?

2015-10-13 11:38 am

回答 (1)

2015-10-15 2:30 pm
堯舜時期是禪讓制度(外禪) 傳賢不傳子
禪讓制,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古時禪讓是不把君權當作一個家族私有,把大位讓給賢能的人,是一種理想的政治制度。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願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禪讓分為兩種,一種是將權力讓給其他家族的人(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於《尚書》之中,但其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是中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聯盟首領或帝王讓位給別人的一種方式,即部落各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使幫助為事。堯死後,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最後族人擁戴禹之子啟為王。這是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
夏朝商朝周朝是世襲封建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7世紀)是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由於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次擊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可以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舜把帝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有一次在會稽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遲到而被禹所處死。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逝。禹又命東夷首領益為繼承人,然而有很多部落都不擁戴,反而擁戴禹的兒子啟。禹死後,益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啟得到了權位。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不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稱,益即位後,啟殺益而奪得君位。另一說益繼位後,有些部族並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並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後啟勝而奪得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先秦文獻記載此事的共同點就是「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中國中原地區從此出現「國家」的概念。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所認為中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起始。隨後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質疑啟的權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絕大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兩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參考: 維基百科 國中社會課本 高中歷史課本


收錄日期: 2021-04-18 13:55: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13033807AAtSo0H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