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哲學」是一個既抽象又空洞的詞彙
匿名使用者 • 5 天前
1真讚
(B)
當一個惡質灌票者發問什麼是人生意義時
該則問題算不算是一則哲學問題?
可是他最後仍堅持以惡質灌票完成(掩飾)他的自答程序
如此的「哲學」不空洞?那甚麼才叫空洞!?
當然類似以上情況在宗教版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不是嗎?
識 知 • 4 天前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07155315AAEvx1f
除非你固定從淡水上車
否則你就不見得知道
從淡水往台北
於上班時段那一站是有座位的
現在外頭環保人員已在辛苦的工作了
在不久早餐店的老闆就要大忙了
再等七點一到
義警也要加入協助交通指揮
之後呢
想想這些人們
他們會在那個時段上知識+
且又能避開長期駐守在此的冠票作弊達人
光陰的故事 • 3 年前
♪ ≡♫ ≡♬≡♩≡ ♪≡ ♩≡ ♪ ≡♫ ≡♬≡♩≡… …分隔線….. ≡ ♩≡ ♪ ≡♫ ≡♬≡♩≡ ♪ ≡♫ ≡♬≡♩≡ ♪≡ ♩≡ ♪ ♩≡ ♪
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謫貶貴州龍場驛時.他萬里迢迢.「衝冒霜露. 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飢渴勞頓.筋骨疲憊」去到那個崇山峻嶺.蠱毒瘴癘遍地的蠻荒之野。生活在「連峯天際.飛鳥不通」的人間死域。除了中土亡命之徒以外.多是鈌舌音的夷人以及遍地蛇虺猛獸。處在這種絕境.他還能自覺到:「人生到此.天道寧論」的一念.在心灰意冷之中.覆萌生意。願意「採薇西山下. 扳援陟崔嵬」.在一息尚存中自強不息。我們不難想像得到他的許多痛苦。他孑然一身.在萬山叢林中過日子。所謂「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二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以磨礪安慰自己。他中夜不眠時.在朴素的月色之下.徘徊於寂靜的山林幽徑之上.如水的月光.照耀著他飽經憂患的心靈。
他遙遙眺望萬里之外煙霧迷濛的中原故土...俯瞰蒼蒼茫茫的大地山川...仰瞻空曠無窮的蒼穹。他深深的體驗出宇宙之中依然是充滿了一片和諧.人間依舊充滿了生機。自覺到只要存有偉大的仁者之心.也就可以渾然與萬物同體.與宇宙永生。於是他胸襟豁然開朗.大澈大悟。沉詠着:「閑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窅冥」他終於從蔽障重重.陷溺沉鬱的必死絕境之中超越出來了。從此也奠定了他「心即理」和「格物致知」的哲學思想體系。更影響了後代無數的學人和學術思想。
足見一個人在阨困中能深切沉痛的反省自覺.一方面觀察萬物.一方面體認自我.才可以超越一切.到達人生至高的境界。所以他在致友人書中說:「某之居此.蓋瘴癘蠱毒之與處. 魑魅魍魎之與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嘗以動其中者.誠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終身之憂也」
然而王陽明終身不忘之憂又是什麼?他說:「忠信禮義之所在.雖割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為福也..況流離竄逐之微乎?」
他對自己的生命.有這樣的估價和期許.在大亂中努力保持著一份讀書人的尊嚴和人格.該是何等的偉大!何等的悲壯!
♪ ≡♫ ≡♬≡♩≡ ♪≡ ♩≡ ♪ ≡♫ ≡♬≡♩≡… …分隔線….. ≡ ♩≡ ♪ ≡♫ ≡♬≡♩≡ ♪ ≡♫ ≡♬≡♩≡ ♪≡ ♩≡ ♪ ♩≡ ♪
李約瑟博士曾說「倘若沒有中國古代科技的優越貢獻 我們西方文明的整個過程 將不可能實現。試問若無火藥 紙 印刷術 和羅盤針 我們將無法想像 如何能消滅歐洲的封建主義 而產生資本主義」
為甚麼近代的科學和工業革命 卻不是產生在中國 而是發生在歐洲 為甚麼在中國近代史中未曾導出此一發展?
地理 社會 和經濟的因素最為重要 不過 歹勢 這些因素在今日的中國 都已成為過去
不論過去或現在 妨礙科學成長的一個重要而基本的因素 是中國一直缺乏一個理智獨立的傳統
柏拉圖原打算做個戲劇詩人 但是青年時代遇到蘇格拉底以後 改變了他的路向 終使理智戰勝詩歌和神話 使理智從感情和直覺中分化出來。自從這種分化 遂奠定了西方 為知識而知識 的傳統 也使希臘文明具備了有別於東方文明的特性 。
中國比較靠近智性傳統的是道家墨家與名家 但即依竭力為中國科學辯護的李約瑟的看法 也認為『道家學者雖然對大自然特加愛好 但並不信任理性與邏輯。墨家與名家學者完全信賴理性與邏輯 然他們如對大自然有興趣時 則只為了實際的目的而已』這恰好說明中國哲學中的理智並未擺脫實用動機 使它從感情和直覺中分化出來 達到獨立的地步。
這種獨立於價值系統的純知心靈的缺乏無論對中國的科學或哲學的未來發展都是必須努力彌補的一個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