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之役是鴉片戰爭的後遺症嗎?

2015-10-10 11:44 am

回答 (2)

2015-10-22 4:48 am
是,英國在鴉片戰爭之後並不滿足,而法國也想分一杯羹,故找藉口聯合世仇英國出兵。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j/62j01/62j0101.htm


英法聯軍之役


在太平天國起事期間,清廷不僅要用武力鎮壓民變,而且還要對付外國的侵略。鴉片戰爭之後,廣州雖是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但當地民情激憤,一直拒絕外人入城,引致英國人的不滿。後來英國曾聯同法、美代表,多次向清廷提出修訂條約、增加權益的要求,也都沒有結果,遂有意進一步採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1856年,廣東水師在亞羅號商船搜出違禁品,又發覺該船在香港註冊的執照已過期,於是拘捕疑犯十二人,拔去船上所掛的英旗。英國藉口國旗受辱,要求道歉,並派兵艦闖入廣州示威。此舉激起粵人公憤,他們便縱火焚燬英、法等商館。英政府聞訊,決定發動新的對華戰爭。同年,法國也以傳教士在廣西被殺為藉口,聯合英國出兵侵華。


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不久,英法聯軍攻陷廣州,繼而北上進兵天津。1858年,清廷被逼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允許英、法公使駐京,增開通商口岸,賠償大量款項,規定外國人可在華享有自由傳教、內河航行、協定關稅等特權。


不久,清政府因換約問題,和英、法再起衝突。兩國聯軍連陷天津和北京,並焚燬圓明園,咸豐帝逃至熱河。1860年,清廷再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除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外,中國又增開天津為商埠,並割讓九龍半島南部等地給英國。


英法聯軍之役是繼鴉片戰爭後列強對華的另一次武裝侵略,又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果大清連首都也被攻陷了,所訂條約比《南京條約》更加喪權辱國。根據與列強所訂的新約,中國不僅要大量賠款、增開商埠,而且完全喪失了司法、關稅的自主權。外國人可在中國內地自由遊歷、航行、通商、傳教和購置田地產業,其勢力伸入到窮鄉僻壤,使原有的小農經濟淪於崩潰的邊沿。此外,中國領土進一步大片喪失,其中以俄羅斯所侵佔的土地最多。中國的國際地位直線下滑。
2015-10-10 4:46 pm
  英法聯軍之發生是因為缺乏國際知識,夜郎自大的天朝中心體制,不知中國至19世紀已非世界之富強國家,中國文化已不如泰西優越的文化。相較於英、法因科學技術的革命,帶來充沛的國力,中國更形見絀。
  中英南京條約成立後,廣州被列為通商口岸,但廣東民眾堅拒英人入城。兩廣總督耆英,與英人約定,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開放廣州。至期,英香港總督文翰(Samuel George Bonham)率軍艦闖入內河,欲踐前約。當時的總督徐廣縉、巡撫葉名琛,均堅決排外。廣縉聞訊,密集諸鄉團練十餘萬餘廣州,夾河而列,而自乘小舟至英艦,告以紳民態度可慮,英人乃放棄入城的請求。宣宗聞之,對徐、葉均予褒獎。咸豐二年(1852),徐廣縉他調,葉明琛升任總督,照例以頑強傲慢的態度,處理外交事務。英人對名琛極感不滿,每思藉端起釁。這時中國的不法商船,多懸掛英旗,以藉其庇護。六年(1856),有亞羅(Arrow)號船懸英旗入口,巡河水師疑為奸民,登船大索,並拔下英旗,補去水手十餘人。船主訴於英領事巴夏理(Harry S. Parkes),英人提出抗議,要求放還水手,向英道歉,並擔保以後尊重英旗。葉名琛雖遣還水手,但不道歉,於是英軍砲擊黃埔砲臺,攻陷廣州。既而因兵數過少,又未奉政府命令,自動退出。英軍既撤,粵民遂縱火焚燬美、英、法各國商館,以洩其憤。英廷聞訊,決意訴諸武力。而法帝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正思擴張勢力於東方,又以廣西西林縣發生戕殺法教士事,遂於次年與英國組織聯軍,相繼東來。
參考: 傅樂成,〈第二十七章、清帝國的亂亡〉,《中國通史(下)》,(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2),頁702-703。


收錄日期: 2021-04-20 16:04: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1010034409AAvlQyL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