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的膽子真的很小,看太多鬼片、鬼故事等等之類的,連自己在家也會怕,我想要知道如何加強自己的膽子?要做什麼?

2015-09-23 12:56 pm

回答 (6)

2015-09-23 1:09 pm
都已經敢看鬼片、鬼故事,其實你膽子不算小了

像我膽子也滿大的,也都會看鬼片~聽鬼故事

剛看完後一個人在家也是會感到害怕,會容易幻想鬼片的情節出現而自己嚇自己

但這都屬於正常反應啦!!!不用甚麼刻意加強自己的膽子訓練膽量
2015-10-07 6:20 pm
說真的,世界上有沒有鬼神,到現在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

你會害怕是因為你相信,如果你不相信,你是不會受到影響的,而且只會當成一部電影或是一個鬼故事來看。

你的膽子不是用看鬼片來證明是大或是小。

真正有勇氣的人,是在該站出來的時候,能用勇敢又有智慧的方式來處理和擔當。

真正有勇氣的人,是對萬事萬物存有敬畏之心,不過度自信,也不過度自卑。

你的勇氣和膽量,不是用看鬼片來證明,而是在真實的人生中,能做出正確的事,為你能堅持的信念和理念而努力。

每個人都怕火,如果說不怕火的人是膽量大的人,大部份的人都會覺的這個人的腦筋壞掉了還差不多。

雖不知真的是否有鬼神的存在,但對未知事物還是要有敬畏之心比較好。

但也不是變成迷信,如果真的會怕,就暫時不要看,

把自己嚇成這樣,真的不是一個很明智的事。

人被過度驚嚇後,最容易恍神,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趕緊把自己的正面能量找回來吧!

多接觸正面的人、事、物,當正面能量補充回來的時候,你就不會那麼害怕啦!
2015-10-03 5:36 pm
個人覺得
1.你不要再在去看 會讓你害怕的東西或影片
補:膽量這種事 我覺得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膽子很大
因為我就是淺意識會怕 只能學習穩定
如果想訓練膽量 我沒法提供意見哈哈哈

2.用讓你感受到有安全感的方式轉移
ex:專注做別的事情或放音樂
ex:可以介由廟裡安定精神(非迷信,我絕對不鼓勵因為這樣投入宗教,請千萬不要去奇怪的廟,大廟最好)

3.重點是要穩定你自己的神經不要亂想
(開始亂想時也要強迫自己不要想或放空)


我本身是一個神經質又也很愛看鬼故事的人
真的覺得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恐懼跟假想
但已經看過也忘不掉
所以我本身是用以上的方式去轉移

而且我也有戒掉看鬼故事或著讓我害怕事物的習慣哦

供參考歐
2015-09-28 3:46 pm
不要再看鬼片,我以前也很愛看鬼片,每一片都一定要看,尤其是咒怨,我非常喜歡。但後來真的覺得一個人住了,會自己嚇自己,所以不要再看了
2015-09-26 5:50 pm
補肝腎
2015-09-25 3:50 am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向來都一直依偎著這片心海而生存,只因我們迷失了,

如是這時,務必當知:

有一個真實永恆的家向來不受內外在「有」與「無」的干擾,一直以來都是自由自在的遠離恐怖、顛倒、夢想,消遙無比的隨緣任運;如果我們能夠遇到真善知識而找到這個無所掛礙的「真家」,...


詳細,請恭閱正覺菩薩慈悲開示:

生活中的佛法~誰是我的依靠


有位長者,育有兩兒一女,年老時,因重病,大兒子家中每個人為了糊口已經忙得團團轉了,無暇照顧老爸;二兒子家人說,家裡孩子尚小,需要照料,若家裡有個病患,整天病奄奄、死氣沉沉的,對正在發育中的小孩將有很不好的心裏影響,所以拒絕將父親送到他們家;女兒見狀,覺得老爸很可憐,就跟先生商量,接老爸到家中就近予以照顧,不料先生說:「你是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兩個兒子都不管了,你還管什麼呢?」女兒對先生的反應只能默然以對,最後只好動用私房錢將老父安排送進安養院。

有天女兒到安養院探視父親,父親說有天夜裡不小心翻身跌落到地上,由於行動不便,只好忍耐躺在地上過夜直到天明;原來一位看護人員照顧好幾位病患,晚上也確實累壞了,可能睡得太沉了,也無暇再來料理他們了。

當女兒向人談及父親淒慘的晚年生活時,都會情不自禁的潸然淚下,想及時序由農業社會演變到工商時代,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台灣社會也漸由原來受儒家思想教化,從本來較注重人倫教育的精神生活模式,漸而轉向追求科技文明物化的物質生活,以及受歐風東漸的影響,個人主義的自我中心思想澎湃,所以養兒防老的觀念已漸褪化了,由以前「家中有二老如同有二寶」漸演變成「老來是賊,沒人要」的現象普遍存在社會上。所以不少老年人也因年老體弱乏人關心與照料,加上兒女各自忙於自己的生活,也就被送進安養院之類的地方,因為年老的種種不便,以及不能再與朝夕相處的家人在一起,導致不少老年人終日鬱鬱寡歡,最後帶著老病抑鬱而終,真是令人感傷!

年輕時為了養兒育女、養家活口而忙碌,當兒女各個長大男婚女嫁後,各自各奔前程遠走高飛,時光流逝自己也老了,應該如何過著老而不老,心靈上不會有「?有依靠感」的心裏障礙,不須在「心裏層面上」過著依靠他人的老年生活,倒是每一個人需要深入研究的人生嚴肅課題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我們社會中,老了覺得心靈?有依靠的事件層出不窮,因而在人生的終點站前,走上不幸路途之例,可是真實存在我們社會上的,現就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如下面所述供參卓;希望我們都要以他人為前車之鑑,早做心裏調適。

有一長者年老時被安頓在五星級的安養院,這是很風光的高價位老年年金屋,曾經有位高官的高堂亦曾在此居住過。這位長者想到一生中為了兒女為了家庭打拼,如今兒女長大了,多已離開父母、成家立業,各忙各自的生活,子孫無法承歡膝下,砥觸舊有「子孫滿堂,數代同堂」的舊有觀念,心裏上?往舊式的子孝孫賢,含飴弄孫之樂想法的瓦解,而如今自己漸漸老了,身體行動方面也越來越不能自主,最終自己的晚年郤被送進去安養院,似乎有被兒女遺棄的感覺,卻……因而心情相當鬱結不歡,進了安養院的房間也懶得打開皮箱整理就緒,一心只想著這一生的付出經歷,到老了又?辦法與至愛的親人朝夕相處,享受天倫之樂,實在越想越覺得這一生過得很不值得,…想著想著…落入不可自拔的悲情中…人們忽然間發現有人從樓上跳下來了,長者終究不治身亡。

不可否認的「百善孝為先」,我們必須孝順父母親,但是如果孩兒因為世俗的謀生,或者其他種種因素,無法隨侍在身旁,甚或如果真有不孝順的子女,不願跟年邁父母同住時,要如何安頓身為父母自己的身、心,令自己的心靈恆處於吉祥狀態中,尤其是如何撫慰這個一生中總是喜歡有所依靠的「意識心」呢?我們要試著這樣想:『這個生命本來就是不長久也不真實,會去思惟林林總總這些事的「意識心」,也是不真實的,既然「意識心」是不真實是無常,就要面對這個無常真理,而接受不真實的「意識心」所分別的無常事物。』。


人生無不散的筵席,儘管至親相聚一堂緣盡必然要離散,人生中遲早必須去思惟這樣的道理,這個無常是常態也是很平常的事,而且無常是世間存在的至理,我們一定要說服自己百分之百的去接受這個事實,但是芸芸眾生雖知道「無常」,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接受無常呢?只因難得有人能夠教我們正確的人生知見,教我們如何「改變以意識為真的價值觀」,因為有一個重要的關卡没有人教授我們,没辦法突破,所以我們一直以來的習氣,心裡面雖然知道是無常,但是矛盾的是又以無常的意識分別為真實,對於不能圓滿我們意識分別的想法,總是在外人想法、做法與我們有所砥觸時,就有不遂己意的胡思亂想而深受著不順遂的苦,這就是有一個基本原因没有突破──認假為真。那麼到底真、假的分際是什麼呢?您想確實知道嗎?您想釐清生命的真、假後而來改變您的命運嗎?

人生在世所學到的世俗智慧,常常讓我們落在「有」、「無」兩邊,所以大多世人的教育一致認為「擁有」是幸福,而「失去」是痛苦的,而世人的喜「有」厭「無」,得不到想追求的,或失去了曾經擁有過的東西,有了嚴重的失落感,所以産生諸多煩惱;事實上,不停地追求「有」眷屬、名聲、地位、財富…等等,這是人類教育的自我束縛,終究被「我所」綁著;…所以諸 佛菩薩示現人間,以種種善巧方便教化我們,但是只有曾經為眾生付出很多的人,對佛法具足信心的人,是「有福、有緣的人」才能聽到「正知見」,並且如實接受諸 佛菩薩大慈大悲開示,就是說「有」與「無」都不是我們每一個人「真正的家」的真面貌;因為擁有一些什麼的,只是家裡一時的擺飾而已,該緣盡散壞的時間到了,這些「所有的擺飾」都要消失掉的;而有一個真實永恆的家向來不受內外在「有」與「無」的干擾,一直以來都是自由自在的遠離恐怖、顛倒、夢想,消遙無比的隨緣任運;如果我們能夠遇到真善知識而找到這個無所掛礙的「真家」,便會使我們出生般若智慧的無上價值觀,這個擁有無量寶藏的「真家」,衪向來像大海一樣能納百川,有著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胸懷,而展現出如如不動的隨緣應物態度;理解了這般有容乃大、無所不包、猶如一片心海的衪,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家,是本然就是如此的。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向來都一直依偎著這片心海而生存,只因我們迷失了,少有人知道衪才是我們每一個人可以究竟永遠依止的真正幸福的家!所以長久以來,我們總是不停地向外奔馳,迷己逐物失魂落魄頭出頭沒的找不到依靠。




生活中的佛法~誰是我的依靠






如尚有問題未決,建議是請樓主您、網友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參考: 穿越時空-超意識 http://425go.blogspot.tw/

收錄日期: 2021-04-27 17:59: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923045625AAwqNrG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