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台灣人都說台灣話跟日語 從不說現在的北京話國語嗎?
日本時代 台灣人寫文章 是不是都寫台灣話文跟日文 不像現在用中國北京話寫白話文嗎?
以前很多人在學校說台灣話被處罰
是不是國民黨來台灣後 才逼迫台灣人要改說中國北京話呢?
回答 (1)
sucra.saitama-u.ac.jp/modules/xoonips/download.php?file_id=24548
日本自1895 年領台後,以改造、同化台灣本島人為終極目標,而表現在教育政策上的就是普及國語(日語)。從登陸台灣那年就設立的「芝山嚴學堂」起,到其後的「國語傳習戶肘,乃至專收台灣人子弟的「公學校J ,都是以傳授日語為第一目的。
書房皆由台人經營,自然都是以台灣話(含閩南語、客家話)教授、閱讀和書寫漢文,並且傳授中國舊有的傳統禮教,亦即灌輸幼童中華思想文化。如此的教育方針,自然不受容於台灣總督府,而汲汲欲于廢除。惟初期因預算不足,無法在全台各地設立足以收容所有學齡兒童的公學校故只得容認民間書房繼續存在,直到1941 年才完全廢除。我們從下面的「書房與公學校數消長表」即可看出兩者之間的成長與衰退關係。(數字取自〈台海教育治革志〉等)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日治時代所謂的「漢文J 是指什麼。在今天,可能所有的人都會認定「漢文j 一詞指的是傳統八股的文言文。但是在那個異族統治下的時代,台灣人意識裡的「漢文J 可並不如此單純。我們看看下面這段記載:
漢文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上必要的一種文化,到了領台後漸漸衰頹,幾乎留其殘喘而已。......---....般的民眾對此漢文,還是感覺很要緊,因為一般的社會生活,都是以漢文為中心,沒有漢文好像人無精神一樣了。如此民眾一般都是熱望的,當局總也要考慮改作必須科,比較學英文,在東洋的地方更是利益的,也可助長國文的發達,但是漢文總要改造要像本報所用這樣淺白的字,切不可以舊式的漢文,來多費生徒的腦力才是有益的。
再看1927 年〈台灣民報> 174 號的這篇論評:
台灣人因為公學校不能滿足地教授漢文,所以不得不給子弟往舊式的台灣書房讀書,舊式書房的教授法,唯有形式的講解和強制的背誦的兩個法子而己,教材多是從四書、五經、諸子、古文的中間選取的,若是中國的新式教科書,形式內容都是現代的勾,舊式書房的教師有些難懂,而當局也禁止不給教的。又說:
漢文教授的目的若是在做思想的工具,一定要選擇現代的教材才行。什麼是現代的教材?漢文專用的(祖家中國)自胡適提倡文學革命以來,全中國差不多普遍的用著白話文,就是學校的教科書,除起國粹學以外,大概都用白話文,因為白話文容易學,又容易可以寫出自己的思想。所以台灣人要學漢文,一定要從白話文中選擇教材,才能夠合用。
從這些記錄可以看出,當時台灣人所認定的「漢文J ,並不全都是古典的文言文,連受到大陸白話文運動影響而產生的現代文也屬於漢文的範疇。因此,若以今天的語詞來解釋日治時代的「漢文J 一詞,最適切的解釋應該就是「當時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書面語J ,或是把範圖再擴大一些,認定為「包括各種方言在內的漢語」亦可。因為,當時的台灣人堅持想學的不是「北京言刮,而是屬漢語系統中的「閩南話」或「客家話Jo換句話說,在戰前相對於統治階層的國語(日語) ,台灣人對中國的語文還有戀慕之情。由於有政治敵對的複雜感情介於日台人之間,台灣人只要是代表中國的東西,不管它是北京話、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客家話、福州話,也不管它是文言文、白話文、詩詞歌賦等的文體,都視為「漢文Jo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58: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914003730AAemfWw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