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頸椎病 c1 c2 導致 看中醫骨傷復位 或 顱薦椎治療
god bless jesus love you
http://www.uncma.org.tw/608-04.htm
《頸椎綜合症》
中醫師 林文彬編
頸椎綜合症又稱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包括頸椎骨刺增
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萎縮退化等病變。由於壓迫頸神經根、
或頸部脊髓、或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一系列的綜合症候群,輕
者頭、頸、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體酸軟無力,甚致大小便失
禁,癱瘓。病變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心慌等相應的
臨床症狀。目前對本病的治療採用非手術療法,其中以推拿療法最有
效,也是最為患者所接受。
〔解剖生理〕
頸椎共有七個,椎間盤六個,椎管和椎間孔由椎體和椎弓組成。
第一頸椎又稱寰椎,沒有椎體、棘突、和關節突。形似環形,由前弓
、後弓及兩個側塊構成。前弓的後面與第二頸椎的齒突相關節。側塊
上面有一對關節凹,與枕骨髁相關節,下面有一對下關節面與第二頸
椎的上關節面相關節。第二頸椎又稱樞椎,其特點為自椎體向上伸出
一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關節面相關節。
八對頸神經和第一胸神經分別從椎間孔穿出。在枕骨與第一頸椎
之間,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之間既無椎間盤又無椎間孔,第一、第二
頸神經根離開脊髓後並不通過椎間孔,而直接沿椎體進入分佈區。因
此,第一、第二頸神經很易遭受直接外傷。同樣第一、二頸神經也不
存在受椎間孔壓迫的可能性。其他五個頸神經均通過椎間孔。
椎體關節互相連接,這些關節包括兩個關節突間關節,一個椎間
盤和兩個鉤椎關節。頸椎的關節突間關節的位置接近水平,穩定性較
差,一但椎間盤發生萎縮性退變,椎間隙變窄,關節突間關節囊鬆弛
,就容易發生椎體滑脫,從而使椎間孔變窄而產生神經根刺激症狀。
鉤椎關節,臨床上稱 Luschka關節,在下五個頸椎體之間,由椎
體上面兩側緣向上突起的鉤狀突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緣的陷凹所構成
。關節的周緣有滑膜囊包繞。此關節病變可引起椎間孔狹窄,壓迫脊
神經,導致頸椎病的症狀。
頸椎的椎弓根較短而細,因此椎骨的上、下切跡較為狹窄,兩者
深淺也近似。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組合形成椎間孔,頸椎的椎間孔為
斜位的骨性管,呈卵圓形,其縱徑大於橫徑。經過椎間孔內的神經根
僅佔椎間孔的一半,故椎間盤萎縮的病例如不併發椎體滑脫而僅有椎
間孔縱徑變小時,神經根並不受任何壓迫。如果患者併發椎體滑脫,
椎間孔橫徑變小或椎間孔內骨贅增生,韌帶肥厚,關節囊腫脹,神經
根鞘袖腫脹時則可出現神經根壓迫症狀。
頸椎橫突由椎弓和椎體相連合成,其根部有一圓孔,稱橫突孔或
椎動脈孔。椎動脈在前斜角肌內側起自鎖骨下動脈,在頸總動脈的後
方向上升,進入第6~1頸椎的橫突孔,於寰椎橫突孔上方穿出,在
其側塊部拐彎向後方,經枕骨大孔的外緣進入顱腔,行於延髓腹側,
在腦橋下緣,左右椎動脈合成一條基底動脈,分枝至小腦、腦橋、延
腦、大腦枕葉及內耳。故當頭轉向右側時,右側的寰椎關節為肌肉所
固定,而左側的寰椎下關節面則向前下滑動。故當頭向右側轉動時,
左側的椎動脈可發生扭曲,致使管腔變窄,甚致完全閉塞而引起一系
列臨床症狀,如頭暈,噁心,猝倒等。
〔病因〕
一、外因
(1) 急性頸椎外傷 頸椎的外傷性輕度骨折,輕度移位或頸部的
嚴重挫傷,頸部的鞭索傷害及伸展傷害等,造成椎間盤、韌帶、後關
節囊等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促使頸椎發生代償性增生,如直間接壓
迫神經、血管,就產生症狀。
(2) 慢性勞損 與長期從事的職業工作有關,例如刺繡、縫紉、
騰寫等長期低頭工作者,可引起頸部關節囊、韌帶等鬆弛乏力,從而
加速頸椎的退行變而逐步產生症狀。
(3) 風寒濕邪 素稟體虛,或年老氣衰,腠理不密,氣血虧損,
筋骨失於濡養,風寒濕邪易於侵襲,痹阻經絡、酸痛不仁。
(4) 鄰近部位的瘡腫 如咽部的乳蛾、喉癰、頸後部的對口、偏
對口等急性瘡腫,熱毒壅滯,紅腫作膿,可波及到鄰近頸椎,引起小
關節的潮紅、滲出、韌帶鬆弛等變化,又由於疼痛使部份肌肉痙攣收
縮,引起頸部疼痛、強直、斜頸,甚至頸椎半脫位等。
二、內因
(1) 先天畸形 頸椎隱裂、頸體融合、頸肋椎管狹窄等各種先天
性畸形,一般到40歲後發病,因中年以後繼發骨質增生、黃韌肥厚時
,就誘發或加重椎管狹窄的症狀。此說明先天畸形引起的頸椎病症狀
常與年齡、勞損、風寒等因素有關。
(2) 肝腎虧損,筋骨衰退、椎間盤退變是本病普遍的內因。
以40~55歲之發病率最高。
〔病機〕
頸椎椎間盤一般從30歲後開始退變,椎間盤的退變從軟骨板開始
,軟骨板逐漸骨化,其通透性逐漸降低,這樣造成髓核逐漸脫水,以
致纖維化,椎間盤厚度變小,椎間隙變窄,脊柱穩定性下降,因而使
後關節囊鬆弛,關節腔減小,關節面易發生磨損而增生;同時鉤椎關
節面也因間隙變小而易發生磨損,造成關節突增生;由於前縱韌帶、
後縱韌帶的鬆弛,使椎體穩定性下降,從而促使椎體發生代償性增生
;因椎間盤厚度下降,使椎間孔上、下徑變窄,使各增生部位更易壓
迫神經、血管而產生症狀。
頸椎增生可發生在後關節、鉤椎關節和椎體。由於增生部位的不
同,可發生各種不同的症狀。椎體前緣增生,一般無特殊症狀,少數
病例可出現對食道、氣管的頸前刺激症狀;椎體後緣增生,使椎管前
後徑變窄,可出現脊髓壓迫症狀,稱頸椎病脊髓型;鉤椎關節側方增
生,使椎動脈受到壓迫,稱頸椎病椎動脈型;椎體側後方、後關節前
緣或鉤椎關節後增生,使椎間孔變小,可出現頸叢或臂叢的神經根症
狀,稱頸椎病神經根型;後關節增生伴半脫位或對椎動脈的刺激,可
出現交感神經症狀,稱頸椎病交感神經型。
頸椎增生而產生症狀,有兩種情況,一是增生物直接壓迫神經、
血管;二是增生物間接壓迫神經、血管。後一類佔頸椎病的絕大部分
。增生物對神經、血管的間接壓迫,是因為頸部過度或不協調的活動
,使增生物對其周圍軟組織過度刺激而發生局部的損傷性炎症,因炎
症水腫而發生間接壓迫;頸部受寒,使局部肌肉痙攣,血供減少,造
成增生物對其周圍軟組織的過度刺激而發生局部損傷性炎症,而出現
症狀。
此外,頸椎與臟器及疾病的關係見表一。
表一 頸椎骨與臟器的關係
┌──┬───────────┬──────────────┐
│椎骨│供應部位 │神經受壓後果 │
├──┼───────────┼──────────────┤
│C1 │頭部血管、大腦垂體、面│頭痛、週期性頭痛症、神經過敏│
│ │部、腦部、中耳、內耳、│、精神恍惚、怠倦、眩暈、健忘│
│ │交感神經系統 │、失眠、高血壓 │
├──┼───────────┼──────────────┤
│C2 │眼神經、耳神經、額頭、│鼻竇炎、過敏性鼻炎、重聽、耳│
│ │竇、舌、乳突骨 │鳴、耳痛、暈眩、眼盲、斜視 │
├──┼───────────┼──────────────┤
│C3 │顎、外耳、面骨、牙、三│神經痛、神經炎、痤瘡、濕疹 │
│ │叉神經 │ │
├──┼───────────┼──────────────┤
│C4 │鼻、唇、口、耳、咽管 │乾草熱、卡他性炎、增殖腺炎、│
│ │ │耳聾、失聰 │
├──┼───────────┼──────────────┤
│C5 │聲帶、頸部腺體、咽 │喉炎、嘶啞、咽喉炎 │
├──┼───────────┼──────────────┤
│C6 │頸部肌肉、肩部、扁桃腺│頸部僵硬、上臂疼痛、扁桃腺炎│
│ │ │、百日咳、哮喘 │
├──┼───────────┼──────────────┤
│C7 │甲狀腺、肩、肘滑囊 │滑囊炎、傷風、甲狀腺症狀 │
└──┴───────────┴──────────────┘
〔症狀〕
(1) 神經根型 又稱痹症型、即頸臂綜合症,病變在C5 以上者
可見頸肩痛或頸枕痛及枕部感覺障礙等;在C5 以下者可出現頸部僵
硬,活動受限,有一側或兩側頸、肩、臂放射痛,並伴有手指麻木,
肢冷,上肢發沉,無力、持物墜落等症狀。臨床上又可依主訴及症狀
的輕重不同,分為疼痛型、麻木型、萎縮型三類。
①疼痛型:發病較急,頸、肩、臂、手等均感覺疼痛、酸脹,肌
力和肌張力也有所減弱,大多是一側發病。患者頭部可微偏向患側,
以求減輕症狀。咳嗽可有震動痛,夜間症狀加重,睡眠時常自動採取
較合適的臥位,如取側臥位患側在上等。
②麻木型:發病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輕度疼痛
。麻木區以前臂及手為主,夜間症狀較明顯,白天可無症狀。皮膚的
痛、溫覺減退,肌力和肌張力均正常。
③萎縮型:患側上肢肌力減弱,大小魚際肌肉萎縮鬆弛,肌力明
顯減退時影嚮活動,造成殘癈,但無疼痛、酸麻感覺。
(2) 脊髓型 又稱痿症型,脊髓受壓者,可出現上肢或下肢,一
側或兩側的麻木、酸軟無力、頸顫臂抖,甚者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不
全痙攣性癱瘓,如肢體沉重、活動不便、步態笨拙、走路不穩,步履
蹣跚易跌倒,最後無力行走,以致臥床不起,甚致呼吸困難,四肢肌
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並可出現髕、踝陣攣和
病理反射等錐體束症。脊髓型頸椎病多無頸部酸痛,活動受限不明顯
,故易於忽視或誤診。可結合頸椎X光片、肌電圖、椎管碘油造影,
電腦斷層攝影等檢查以提高診斷準確性,X光片常見椎體後緣骨贅增
生及椎管前後徑縮小,可在14~12mm以下。
(3) 椎動脈型 又稱眩暈昏厥型,椎動脈型頸椎病可表現為頸肩
痛或頸枕痛、頭暈、噁心、嘔吐、尤以位置性眩暈為特點,偶有突發
暈厥、猝倒、持物落地等。常見眩暈伴有偏頭痛,同時出現或交替發
作,呈脹痛或跳痛,可合併有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臨床症狀。上述
諸症常因頭部轉動或側彎到某一位置而誘發或加重。
(4) 交感神經型 又稱五官型,由於交感神經受刺激而出現枕部
痛、頭沉、頭暈或偏頭痛、心慌、心悸、胸悶、肢涼、膚溫低或手足
發熱,四肢酸脹等症狀,一般無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感。個別病例也可
出現聽、視覺異常,或眼瞼無力、眼脹痛、易流淚;或耳鳴、聽力下
降;或咽部不適、有異物感、易噁心;或皮膚多汗少汗、血壓忽高忽
低等。
(5) 落枕型 又稱頸型,以頸項疼痛為主要表現,多發於一側頸
項部,類似落枕,有時壓痛點可觸及條索狀鈍厚改變,一般認為中年
以後體質漸弱,肝腎之氣漸失,如兼有氣血虧虛或外傷、勞損等因素
,則可導致關節囊鬆弛,韌帶鈣化,椎間盤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
頸背疼痛反復發作,因此有人稱此型為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常因睡
眠時頭頸姿勢不當、感受風寒、或扛抬重物、頭頂重物等誘發。症狀
發作時頸項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轉,但不沿周圍神經**
走向傳導。個別病例合併有眩暈或偏頭痛,每次發作三、五天後,可
有一段時間的緩解。
(6) 混合型 在臨床上,常見同時存在兩型或兩型以上的各種症
狀,亦有伴發高血壓、低血壓、吞咽困難等症狀,稱為混合型頸椎病
。
上述各型以神經根型及落枕型較多見,其餘各型較少見。但對於
痿証、眩暈等患者要注意鑒別是否頸椎病所引起。
〔診斷〕
患者的年齡,有無外傷史,主訴,症狀等,都是診斷的依據。
體格檢查時,先觀察頸部外形,個別頸椎病患者可因頸背部肌肉
痙攣緊張而輕度強直,個別患者頸部輕度側彎,可使對側椎間孔擴大
,從而緩解神經根的壓迫。
觸摸頸椎時,以第七頸椎棘突定位,向上觸摸以確定棘突的位置
,檢查棘突有無壓痛,棘突兩側有無條索狀硬結或壓痛等。
頸部活動功能檢查時,囑患者做前屈、後伸、左右旋轉及左右側
彎等動作。觀察活動是否靈活,功能有無阻礙或受限。
正常的頸部活動範圍是:前屈時下巴可接觸到胸骨鎖骨關節區;
後伸時鼻與前額的平面幾近水平位置,但檢查時應要求病人挺直腰,
並防止胸脊和腰脊的活動。在前屈及後伸之間的活動範圍通常是130°
,測量時可讓病人的牙齒中咬住一根壓舌板來做指針。側屈再加上輕
微聳肩會讓耳朵接觸到肩膀,正常的側屈範圍是45°,可在牙齒間緊
咬一根壓舌板當作測量指針,在頸部椎關節粘連時,側屈動作可能喪
失。患者頸部若不向前屈曲則無法完成側屈曲動作,表示寰椎與樞椎
及寰椎與枕骨的關節可能有障礙。旋轉的正常範圍是各80°,壓舌板
可再用為測量指針,在頸部椎關節粘連時,轉動通常受到限制而且疼
痛。
在臨床檢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多數患者的頸椎生理前突減少或消失
,頸椎變直,後伸受限。神經根型患者頸後伸或向病側彎曲時,上肢
和手部出現放射性麻木和疼痛。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壓頂,叩頂試驗
陽性。在相當頸椎4~5,5~6或6~7平面,頸椎棘突病側可找
到明確的壓痛點,並出現上肢放射痛。對比兩側上肢,病側二頭肌、
三頭肌萎縮、肌力減退、病側握力下降(肌力分級見表二),反射減
弱,受壓神經支配區皮膚感覺減退(神經學階層見表三)。
表二 肌力分級表
┌─────┬─────────────────────────┐
│肌力等級 │ 運動程度 │
├─────┼─────────────────────────┤
│5-正常 │ 對抗重力及充份阻力情形下可在全部運動範圍內活動。 │
├─────┼─────────────────────────┤
│4-良好 │ 對抗重力及部份阻力情形下可在全部運動範圍內活動。 │
├─────┼─────────────────────────┤
│3-尚可 │ 對抗重力情形下可在全部運動範圍內活動。 │
├─────┼─────────────────────────┤
│2-不佳 │ 除去重力後可在全部運動範圍內活動。 │
├─────┼─────────────────────────┤
│1-微弱 │ 具有輕微肌肉收縮現象,關節並無活動。 │
├─────┼─────────────────────────┤
│0-無 │ 無肌肉收縮現象。 │
└─────┴─────────────────────────┘
表三 神經學階層
┌───┬────┬────┬────┬────────┬──────┐
│神經根│椎間盤 │肌肉 │反射 │運動 │感覺 │
├───┼────┼────┼────┼────────┼──────┤
│C5 │C4~C5│三角肌 │肱二頭肌│肩外展運動 │上臂外側 │
│ │ │肱二頭肌│ │屈肘作用 │ │
├───┼────┼────┼────┼────────┼──────┤
│C6 │C5~C6│肱二頭肌│肱橈肌 │腕伸直運動 │前臂外側 │
│ │ │伸腕肌群│ │ │拇指及食指 │
├───┼────┼────┼────┼────────┼──────┤
│C7 │C6~C7│肱三頭肌│肱三頭肌│腕屈曲運動 │中指(不一定)│
│ │ │屈腕肌群│ │指伸直運動 │ │
│ │ │伸指肌群│ │ │ │
├───┼────┼────┼────┼────────┼──────┤
│C8 │C7~T1│手內在肌│ │指屈曲運動 │前臂內側 │
│ │ │屈指肌群│ │ │無名指及小指│
├───┼────┼────┼────┼────────┼──────┤
│T1 │T1~T2│手內在肌│ │指外展、內收運動│上臂內側 │
└───┴────┴────┴────┴────────┴──────┘
可找楊卓明醫師 或胡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