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禪 "正念正智" 的探討?

2015-08-25 9:33 pm
三禪 "正念正智" 的探討?


三禪: 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


世尊 教導的正智: "不執著於五蘊" 是重點之一

能在 三禪 狀態 的善知識

也就是 能在 現實生活中
有在某些片段時間 不為"五蘊"所轉 的能力
不為"色"所轉
不為"受"所轉
不為"想"所轉
不為"行"所轉
不為"識"所轉

也就是 自在 不做"五蘊"的奴隸

請教您的高見?

感恩!

祝福!
更新1:

'能在 現實生活中 有在某些片段時間 不為"五蘊"所轉 的能力' 四念處的修習 由一開始就是 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所以沒有 入定 出定 的問題 此探討 是指 日常生活中 (包含動靜態) 不只是 坐在某個地方時的狀況 感恩! 祝福!

更新2:

感恩善知識的回答 法門不同 修習的方式 也不同 尊重所有人都可 相信 自己所相信的 正念正智 是一種心智展現的狀態 若某些法門 一定要將 三禪 定義為 定的狀態 末學不反對 因 若 能到達 正念正智 的狀態時 心境 的確 是 相當的平靜 末學 學的法門 不強調定 所以我們只說狀態 這題 雖用 三禪 來討論 重點是 正念正智 的狀態 的 片段時間 (在實際生活中) 自己清楚明白 自己是否被五蘊影響 的重要性 從開始 就 在生活中 觀察 或許 是 法門差異的重點 就如 師父 常說的 只有次第 沒有難易 感恩! 祝福!

更新3:

感恩 星洲朋友! 法門不同 修習的方式 也不同 達到 正念正智 狀態 的機緣 也可能不同 尊重其他法門說的 所以 感恩! 祝福!

更新4:

"正智" 的發展 不是由文字等路徑而來 親身體驗 苦集滅道 久了 自己對 "想與思" 與煩惱 之相互 纏繞或鬆脫 之經驗 久了 而有的體會 所累積的 有此能力後 不須費力 一些習性不強的 很自然地就不再纏繞(消融) 習性強的 也很容易調伏 修行 若沒幸運地走 "正道" 卻一直在文字打轉 是很可惜的 感恩! 祝福!

更新5:

感恩 星洲朋友! "朋友說 : 親身體驗 苦集滅道 久了 ....云云" 久了 指次數 一次再一次 ... '如何體驗 "滅諦" 久了呢?' 沒在 強調 "滅諦" 有多久 感恩! 祝福!

更新6:

感恩 星洲朋友! 您的 補充 2 末學 留給您 如意

更新7:

感恩 星洲朋友! 恭讀了您的解釋 末學對所有的用心都讚嘆! 還是一句 法門不同 討論到相同處就好 如意

回答 (2)

2015-08-26 1:40 am
✔ 最佳答案
在下沒有三禪的定力與能力..

但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讓自己的心處於[鬆]的狀態.

心能[鬆]自然正念正知就能存在其中!

若有雜念產生都能很快的覺知.

任何有[愛執]或生起三毒作意的狀態前...一定是讓心有[緊]的現象產生.

所以讓心常處[鬆]的狀態..心一[緊]時就能馬上警覺..

這是在下在現實生活中的修持操作經驗.

當然,修持心得透過文字表達,沒有相同經驗者,

都只能依自己的經驗加以揣測推想而已.

這也是個別生命經驗不同的因緣!!

僅供參考!
2015-08-26 1:55 am
一般而言,學人常將世間禪那、出世間禪那,混亂雜談,又常有無出定、無入定;等等戲論。

這是由於未親自學習禪那之故、想像禪那美妙之故、誤解禪那之故。

三禪有兩種,一種出世間三禪,此為聖人獨有。一種是世間三禪,此為凡夫能為。

那麼,世間三禪,又可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偏向止的三禪,另一種則是依三禪之力而展開的觀。這兩種,都稱為三禪。但是其中的分界是非常明確的。

以上是三禪的基本認識,以下則針對題主朋友的問題回覆:

1. 在三禪之中,是否能擺脫五蘊的束縛而自在,不作五蘊的奴隸?

答 : 若是世間定的三禪,答案是...寬鬆地說,只能暫時擺脫。(經典故稱為時解脫)

原因 :
世間三禪的正知正念、以及舍的善巧之力,

一者,擺脫樂與喜的黏著、二者,解開黏著身樂。此屬於五蘊的擺脫。

又以禪支堅固之力,可防護五蓋的侵擾、或可依此力而轉向觀禪。

但若禪支減弱,退失三禪、乃至於退失禪那者,則身心又為五蓋所擾、五蘊所俘。

故說為時解脫,暫時擺脫五蘊五蓋而已。

2. 平常練習四念處,故沒有出定入定的問題。

答 : 此非實際,亦不符合於經。

朋友可以參考,相應部、蘊篇、禪定相應、 禪定品中, 佛陀對於出定與入定的善巧說法。

朋友應多研讀經典為宜。

以上回覆。

註 :

題主應該是認為在平常生活活動中,能夠隨意保持三禪的狀態,甚至在與人說話時,也能保持三禪狀態。

事實上,這是難上加難的事。若嚴格地說,這是不可能。

不可能,是指尋、伺的侵擾,將破壞三禪的寧靜。

難上加難,是指出定自在、入定自在的純熟。

有些尊者,在接受供養之前,會短暫地入定、再出定,來接受居士的四事供養。

有些尊者熟練於初禪、有些熟練於二禪、有些熟練於三禪,有些則熟練於四禪等。

雖然如此,也仍有入定、出定之別。

建議朋友,應親近善士,學習三增上學;避免自我誤解為好。

如意

補充 :
其實,光是確定自己是否處於三禪一事,就須要正念與正智的善巧。

而,這是最基本的。

因為,這牽涉到受、想、行、識蘊的禪支分辨、解開喜樂黏著等善巧,

若是缺乏這樣的基礎,三禪,就只是個名詞,沒有實益,不是嗎?!

朋友,

一位正法的修學者,會不知不覺而達到三禪嗎? 相信不可能。

會無須脫離初禪、二禪、或四禪,就能隨便到達三禪嗎? 相信也是不可能。

朋友只要能夠弄清楚這其中的道理、實際操作過這其中的善巧,

就自然真正學習世間正念、正智了。

這就是真正的建立 "觀察五蘊" 的基礎。

有了這種基礎,可以再延伸其他五蘊的項目。

否則,光談五蘊的觀察、或不被五蘊影響,只是霧裡看花、望梅止渴;殊為可惜。

如意

補充 :

回應題主,

同意題主所說,若只在文字打轉,是很可惜之事。

若許可,是否可以請教朋友,一個問題 :

朋友說 : 親身體驗 苦集滅道 久了 ....云云。

星洲請教 ~ 題主朋友,如何體驗 "滅諦" 久了呢?

如意

補充 2 :

沒想到題主朋友這麼快就回答。

那就依朋友所說,略為修改問題 :

請問朋友,如何體驗 "滅諦" 呢?

如意

註 :

題主朋友若真能體驗 "滅諦",

題主朋友,可知道那代表甚麼含義嗎?


解釋 :

不是在挑剔題主朋友的文詞語病,而是堅持不應隨意濫用專有名詞。

滅諦,就是涅槃。

體驗滅諦,也就是體驗涅槃。

如何體驗涅槃 ? 那是生起道心、果心之後,以出世間慧相應的欲界心加以如實瞭知。

簡單說,只有入流以上的聖者,才能體驗涅槃。

因此,才會用這種引導式的問題,來讓朋友明白 "體驗滅諦" 的說法,是有些危險的。

一般,修學者在心穩定之後,對內五蘊、外五蘊執行觀察,

內心的安詳寧靜,是必然的;因為...這是沒有五蓋的立足之境。

但是,在證悟道果以前,這種智慧、寧靜的成就,並不能稱為 "體驗涅槃、或體驗滅諦"。

更何況,凡夫自稱 "體驗滅諦",是危險之處。 朋友可以自行查閱上人法戒。

星洲是在否定朋友思惟的智慧成就嗎?

不是。

只不過依照經論所載,提出朋友自己看不到的建議而已。

在證悟之前,別讓自己的經驗凌駕於聖典之上、

在有正法時,盡量別用自己語言取代佛法名詞、

在有閒暇時,應該盡可能親近善士、聽聞正法、

專修散修時,則好好參學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這樣的勸諫,並不是在文字上打轉、而是許多前輩們失敗挫折的總結心得。

如意
2015-08-26 3:22 pm
問:如何是三禪的「正念正智」?

答:「蔴三斤」是也。

﹣﹣﹣﹣﹣﹣﹣﹣﹣﹣﹣﹣﹣﹣﹣﹣

蔴是一種非常雜亂的植物

蔴三斤,一斤十六兩,三斤共計四十八兩

比喻佛說法四十九年,超過四十八,聽完了,還是理還亂

頭上安頭,尋找真心,我執不斷,是大多數學佛人的通病


收錄日期: 2021-04-18 00:05: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825133315AAb3Gtm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