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種成長環境造就明太祖朱元璋冷血殘暴性格?

2015-08-02 1:30 am
不管諸位有研讀中國歷史也好,或者是有看一些歷史劇也好,我們都知道多多少少歷代君王都有誅殺功臣事蹟,例如像越王勾踐、漢高祖劉邦以及明太祖朱元璋,但比較特別冷血殘暴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即便這些開國功臣告老還鄉,他也一直不肯罷休,硬要趕盡殺絕就是,到底是何種成長環境造就明太祖朱元璋冷血殘暴性格?
更新1:

劉伯溫,湯和這兩人終究是否有獲得善終?

更新2:

對了!我本身喜愛看歷史劇,但有三部古裝劇是屬於歷史劇還是文學劇? 詩聖杜甫 千古風流蘇東坡 江南四大才子-怪才祝枝山

更新3:

封神榜這部戲應該以神話角度來觀賞,還是以歷史角度來觀賞。

更新4:

我主要問的是朱元璋,但我想說順便其他問題,也想發表問一下。

回答 (3)

2015-08-02 10:59 pm
✔ 最佳答案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a/61a25/61a2501.htm
無知的暴發主子特別殘酷
明初之君主集權向人們提出一個問題,值得治史者深刻研討,即:為何以平民起事而奪取天下者,在勝利之前十分注重禮用士子、愛護戰將,一旦功成權握立刻翻臉無義、殘害功臣?這一方面固然是歷代王朝創立後普遍的規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另方面則因貴族革命與平民革命有所不同,前者之取得天下者多有恃無恐,不必怕人懷疑其出身是否有資格君臨天下,而後者既因出身微賤而懼人歧視,又因伙伴「功高震主」而恐其不服,只好用高度的「自尊」來掩蓋其極度的「自卑」。在最初起事暴動之際,大伙兒都是有難同當的「哥兒們」,一起出生入死、不分彼此,一旦奪得天下本應有福同享,若要迅即區分出「萬歲」和「臣下」,確實難以處置。況且名曰「功臣」,自有奠立江山之大功,甚至「功高過主」,更令新暴發之主子寢食難安。於是那些出身寒微、缺乏教育和大家風度的「土皇帝」,便一次次將原來沾滿政敵血跡的屠刀用來宰割自己昔日的「戰友」與「恩人」了!
至於文字獄之大興,亦不難理解。觀諸歷史,秦、元、清之輕視迫害中原儒生,乃落後野蠻民族對文化先進民族的蔑視與報復。而朱元璋之流也是基於一種因「無知」或「少知」而產生的狹窄心胸和妒忌心理。俗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凡讀書太多者通常難以領導民變取得勝利,因其包袱、顧慮太多而缺乏包天之膽。故歷代暴動之首領多係鋌而走險的無知平民,或讀書不多的小知識分子。當他們成了一朝天子或國家元首,對「無用」的知識分子自難免百般輕視,同時一種自卑、妒忌和報復相混合的無名火亦油然而生。因為他們自己或者從小唸不起書,或者屢試而不第;或者未能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一旦大權在握,就不免存在這樣的心態:昔日老子出生入死打天下,你們舒舒服服地讀書;爾今老子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絕不讓你們舒舒服服地做官!於是難保不出現下列之局面:「無知識分子」迫害「有知識分子」,「小知識分子」打倒「大知識分子」。職是之故,古往今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往往多災多難,而隨著改朝換代的不斷進行,中華文化也常常經過建設、摧殘、再建設、再摧殘……的苦難歷程,嗚呼悲哉!
2015-08-02 5:20 am
  明太祖朱元璋實行君主獨裁,是不信任臣下的表現,這種表現,並不止廢宰相的一端。他對臣下控馭極嚴,極盡摧辱的能事,可以兩事為例:一是廷杖。朝臣奏對忤旨時,即當廷加杖,甚至有被杖死的。朝臣的人格,為之掃地以盡,這是明代特有的酷政,也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大污點。二是濫興文字獄。明代以前歷朝的文字獄,多是因為有人公開訕謗朝政或詆毀皇帝而發生,但明初的文字獄則大不相同,有人往往為了一兩個毫不相干的字,而被處死。例如有人因奏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的字句而被殺,因為「生」與「僧」同音,而「光」又是僧人頭顱的寫照,以致使他懷疑上表者在諷刺他的出身。這樣的文字獄,真是極盡無理取鬧的能事。
  太祖的猜忌性格,到晚年更變本加厲,他晚年曾有兩次對朝臣作集體的屠殺。一次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的胡惟庸之獄。惟庸於十三年(1380)被誅,但他的「逆謀」,直到二十三年纔完全顯露,太祖怒而肅清「逆黨」,因此案牽涉而被殺的達三萬人,其中封侯的功臣,就有二十餘人。二十六年(1393),又有藍玉之獄。藍玉是北征沙漠掃蕩元室餘孽的名將,因恃功粗暴,為人控告謀反而被誅,牽連被殺的達一萬五千人,元勳宿將,極少倖免。太祖對臣下這樣恣意殺戮,心理顯然有些變態,其根本原因,仍是「家天下」的思想在作祟。太祖晚年,以太子標柔仁,而朝臣之有材武者,為數甚多,深恐自身死後,太子無力駕馭羣臣,因此想於生前加以翦除,以絕後患,遂有胡黨之誅。二十五年(1392),太子標死,標子允炆為皇太孫,年僅十歲,這件事更加深太祖的憂慮,於是又興藍玉之獄。雖然功臣們為他誅除淨盡,權臣的篡奪算是防止了,却沒有料到在他死後,朱氏本身竟發生骨肉的慘變。
參考: 傅樂成,〈第二十四章、明代的政治〉,《中國通史(下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1),頁638-639。
2015-08-02 3:05 am
本來問的好好的
怎麼又岔開主題 , 不知你是要"問"什麼 ?


收錄日期: 2021-04-20 15:54: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801000010KK042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