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 與 明覺?

2015-07-23 3:18 pm
專注 與 明覺?


專注:
在生活上的實際例子太多了: 玩電動時 解決問題時 上網寫文章 做任何事 都可練習專注


明覺:
在生活上 也可在 做任何事時 練習 明覺


練習專注 可讓自己處理好事情 所以 生活會順遂些


練習明覺 通常需要有專注的能力 並自覺當下的一切 (事我分明 就事論事)


上網寫文章 可因 專注 及 自己的文筆和知識 而寫出感人或助人的文章


上網寫文章 也可 除了上述的 感人或助人 之外
加上明覺 也讓自己越來越不被自己的想與思牽著走


專注 或 明覺 都能自利利人


純專注 有可能 因自我(世間法)成就 越來越高 而我慢越來越重


能明覺 就會 有 我慢漸輕的好處 (只在做事 不在我中 漸無我執)
漸無 我慢我見 心理上的無謂負擔 越來越輕
自然的趣向自在


專注 與 明覺?

回答 (13)

2015-07-27 4:53 am
✔ 最佳答案
【專注與正念的差別】禪修釋疑

『離開了正念就離開了修行,切記!正念的修行目的是要做什麼?就是要如實現觀到它的集滅法,如實知它的集滅法,才知道什麼因什麼緣,造成這種煩惱,若這樣我們將造成煩惱的因斷盡、緣斷盡,煩惱就不存在,這叫做慧(佛教的慧學)。』
2015-07-25 6:36 pm
21世紀的跳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走進台灣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19


弘揚傳統中國文化特色佛法(新浪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730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分享學禪智慧 開釋佛法精義(中國網對正覺的採訪)

http://foundation.enlighten.org.tw/newsflash/20140620
2015-07-25 4:13 pm
在下隨喜[明]與[星洲]兩位先學的討論.

以下只是個人的意見..[僅供參考].


正念的確應伴隨正知..正念與正知才能產生正定..才能如理作意的[觀]!

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入[如理作意]的觀...因為生活的[應對]需要!

但可以隨時保持[[正思惟]].

經典中 目建蓮於經行中受到[徹景]]小魔入侵..也是需要回屋內靜坐止觀而抓出此透明小魔. 可見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的確是無法如理作意的深入觀察.

但日常生活中..隨時維持[[正思惟]]卻是可以作到的!!

以上只是 個人經驗. 僅供參考! 善哉!

2015-07-25 13:27:18 補充:
沒辦法在平常生活中修禪、禪修

這是沒有用處之法

佛法就是能在生活中運用,解決問題與困難,止息煩惱與痛苦。

---

**生活中的運用..解決問題與困難,止息煩惱與痛苦。.

這些活動就是在[[正思惟]中!!因為都不是在相續剎那定的身心狀態!!

因為..在[[正定中]]或.正定成就者..

除了色身的老病死外.

此時的生活本來就不會產生[[問題]]!!也不用去解決問題的!!

參考!

2015-07-25 14:53:37 補充:
生活中同樣要吃喝拉撒,也有食衣住行等等的問題

----

這些都是色身的[苦]...有沒有禪修都需要面對!!

佛法修持主要在於[身苦心不苦]!

聖賢也會有身苦[釋迦佛也如是]!

重點是不會引發[心苦]! 這是禪修[正定]的目的!!

2015-07-25 23:03:49 補充:
**但不是連吃喝拉撒都算在身苦

----

對於苦要[遍知]...有[生]就有[苦]! 只有[不生]才能真實離苦!

包含[身,心]二苦...有色身就有苦!

呼吸也是為了離苦;吃喝拉撒睡..也是在作離苦的行為而已!!


**禪修可以解決出家人與居士在生活中的問題與困難
禪修可以止息出家人與居士的痛苦與煩惱

---

以上所說....都不離

心苦不滋養心苦...身苦不再引發心苦!

粗一點的就是說不要引發對[五受蘊]生命存在的貪欲.

[貪欲]就是心所的滋養!

身心二苦要能分清楚..雖然兩者的相互滋養是如此的快速!!

2015-07-26 08:06:50 補充:
同是修持四念住.生命經驗還是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以下是在下個人的禪修的經驗.僅供參考.討論也將只於此了!

1.正念正知時...明覺外塵但不受外塵所擾而專注於身或心的主要所緣境.

此時會清楚了知主要所緣境的因緣生滅變化的狀態.

[[這種時候是無法參與生活上的活動]]的!

所以在下對在生活上的活動的明覺定義為[正思惟]而非[正念,正知]的狀態!

2.正定的產生是在正念正知中,突然覺知放大了幾百倍.

幾分鐘的因緣堆疊生滅相續的現象,會在一二秒中清楚的顯現完成[[這會造成身心很大的震撼]].更不可能在生活中禪觀能作到的!

以上只是個別經驗分享! 善哉!

2015-07-27 08:45:49 補充:
感恩 星洲先學的教導 非常謝謝!!
2015-07-25 8:09 am
純專注 有可能 因自我(世間法)成就 越來越高 而我慢越來越重


能明覺 就會 有 我慢漸輕的好處 (只在做事 不在我中 漸無我執)
漸無 我慢我見 心理上的無謂負擔 越來越輕
自然的趣向自在

(1)
是的 , 不過 , 所謂的 ( 明覺 ) , 到底是甚麼呢?

楞嚴經裡面 , 觀音菩薩這樣教導我們 :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為什麼要把這整段經文貼出來呢 ? 因為這是一貫的修行 ,

比如 : 初地菩薩也具有佛智 , 但圓滿不及妙覺位 , 故雖言 (覺) , 卻有所差異


羅漢有正覺 , 菩薩有正等正覺 , 究竟佛位無上正等正覺 , 所以 , 這 (覺) , 其實有差異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是覺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也是覺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也是覺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 這是無上正等正覺


(2)
所以 , 在修行上 , 其實有次第差異 , 如果我們不去認清 , 那就很容易把六識誤認為清淨本體 , 錯把客塵當家鄉 , 哪知其實是無量劫來生死本?


(3)
所謂 :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這是我們常常走錯路的地方

(4)
所以 :

>>> 六祖大師這樣教導我們 :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 大乘起信論這樣教導我們 :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因此 , 這離相 ..... 其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 我們若不修禪定 , 那就等同空談 ,

隔靴搔癢 , 終究是在浪費時間 , 縱然我們自以為在修觀 , 那知我們其實是在妄想
, 如果不是這樣 , 那又何言禪定呢 ? 祖師大德豈是說些夢境給我們追逐嗎 ?
當然不是 , 問題在於 ..... 我們根本就沒有入過真正的境界 , 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佛經明明擺在那裏 , 境界明明講得一清二楚 , 但我們就是連看都看不懂 , 這才是真相
2015-07-24 3:42 pm
星洲法友,日月沒在跟法友論證,此時此刻正在禪觀中。
實際的緣起,正在當前顯現,沒有停止過,也無法留的住
=========================
明師兄:
愚學的看法是,觀雖然是不斷在進行,但在過程中也要適時的止
止於什麼地方?止於智慧生成之時,修行的精進,再於能舉一反三
在類似事件,在觀後已引發智慧經驗的生成,再遇到時,便可略過
因為,依佛陀的教導,我已經可以摧伏這類的煩惱
所以,在觀中,「簡擇」也是必需的選項,以免浪費時間
每件事都要重新來過,看到什麼觀什麼,易被套入破布流水之喻
2015-07-24 6:31 am
隨喜日月師兄大德所述


願大家明覺,不打妄念;平安吉祥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2015-07-23 5:52 pm
專注、明覺,是修學的基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訓練。

這兩個名詞,在經典中,一般都合稱為正念正知。

不過在聖教法中,

正念,有專指的函義。與口語的專注,有些差異。

簡單說,只有 "正確的專注",才能培育出正念。

而 "正確的專注",是指~將心沉入 "正確的所緣" 之中。

然而,"正確的所緣",並不是隨便事物都可以;而是經過智擇的。

因為正念的近因,正是四念處。

正知,

正知與正念,通常是一起升起的。

但是,真正的正知要升起,其近因是~因正念培育的 "正定"。

缺乏正定,正知就會無力、易導向自以為是。

以上,不可不察。

如意

2015-07-23 15:03:31 補充:
先回覆意見006 明朋友,

正確的所緣,不外乎五蘊,簡單說,就是身、受、心、法。

除此之外,外在世界的許多事物、或者人為勾勒出來的哲學概念..等等,並非是正確的所緣。

比如說 :

1. 大樓的玻璃帷幕

2. 電梯、手扶梯

3. 路旁的垃圾桶

4. 其他,太多了

雖然這些色法,也是緣起法,但是,並不適合作為 "正確的、適當的所緣"。

因為,若把上述的是物,當成所緣的話,

對於增上定學,不是十遍八定的所緣

對於四界、厭惡作意,很難深入勾稽

對於受、心、法三隨觀......實在...不是很好的所緣。

2015-07-23 15:04:09 補充:
因此,一切有為法,都是緣生法;但是,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隨便抓一樣東西就來當成禪修所緣。

而是有選擇性的,所以才劃出四念住之道。

另外,

哲學式的概念,也不適合當成 "正確的所緣"。

比如 ;

1. 我是誰、未生前之我...這一類的臆想

2. 無所不在、遍虛空法界的 "法身"。

3. 內外無別、生佛不二、生滅不二,等等的概念。

這些對於定學、慧學的修習,甚至對於基礎的戒學,非但沒有助益,反而容易形成障礙。

以上是對 明朋友的簡單回覆。

2015-07-23 15:04:20 補充:
以下是對題主的說明 :

在星洲的說明中,應該沒有所謂 "強求" 的隱射。

再者,只要是 選擇 "正確的所緣" 、執行 "正確的專注",

近行定,也很好。

初禪,也非常好。

二禪、三禪、四禪,都值得稱讚。

當然,能轉進增上到空、識、無、非四無色定者,更好。

因為,只要能當成立足處,而執行觀禪的 "定",都是好的。

更何況,明覺,也就是正知,並不是只有拘限於定學而已。

題主朋友,可參閱一些有關四正知的經典、文獻、或老師的小參指導;

以免誤解明覺的定義、甚至是不會運用、或用錯地方。

那是很可惜的事。

以上說明

如意

2015-07-23 23:32:47 補充:
看過 明朋友的說法,

星洲沒有意見。

只要朋友覺得好,那就好。


只是...提醒一下,舉例,哲學概念之多不勝繁數。

比如說 : 哲學概念中的一種 ~ 宇宙的邊際。(涅槃後的境界,也是哲學推論)

明朋友,是將心置於 "宇宙的邊際哲學概念" ?

還是把心轉向於產生哲學概念的 "五蘊" ?

還是,不適合當成所緣 ?

明朋友,

看到手扶梯,每個人都不難知道那是緣起法所攝,但是卻很難因此而解脫。

不是因為不知道那是緣起法所構成;

而是,那種觀察,一般人很難深入 "究竟法" 而通達無常、苦、無我。

所以,佛陀的教法,會是轉回到自己的五蘊,而不是把心沉入於手扶梯。

2015-07-23 23:33:02 補充:
明朋友,

有一天,朋友學會把心 "沉入所緣" 之時,就會真正地重新審視一番。

現在的論證,對朋友而言,只是徒增唇舌,對朋友並沒有實際好處。

如意
.....

以下是對題主朋友的說法;

星洲的解說,未必適合現階段的朋友,

但是,或有一天在真正的寧靜之中,朋友會有不同的體會。

如意

2015-07-24 11:57:52 補充:
明朋友,

朋友的回應,星洲都能理解。

只是,朋友鑽泥在自己想說的,而沒有清楚掌握問題的語意。

提醒朋友,還是審慎一些比較好。

並不是緊抓一些經典文句,就代表能通達無礙。

若要回應,歡迎。但請盡量切題而審慎。

以下是對明朋友的解說,希望朋友能仔細聽。

題主朋友,則歡迎參考著聽。

...............

相信朋友也不陌生於這一篇,

增支部、十集、五十經篇之二、優婆塞品、遊行者鬱低迦 (AN 10.95),

這一篇也同時見於雜阿含965經。


宇宙的邊際,當禪修者將心置入這樣一個概念之後,

就會炯然發現~ 那是一個心的陷阱。不是沒有出路、就是產生邪見漏。

2015-07-24 11:58:42 補充:
佛陀 視之為無記,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佛陀並沒有將這個問題,以根塵識觸之緣起法,視為通達無常、苦、無我之道呢?

其實,宇宙的邊際、就是 "世界有邊、無邊" 的擴大。

有些調皮的禪修者,在獲得止禪的成就、甚至有一些觀禪的心得之後;

會師心自用地把心,朝向這種無記的領域去探索。

但,這終究是無益而傷神的無聊事而已。

哲學式的概念,就常有這樣的通病。

朋友通常是以根塵識觸而生受想行,這類的 "緣起定型句"

,作為解構一切法的知識。

這不是說朋友這樣作不對。

而是,經教法中的 "定型句" ,

並不是文字上的理解而已、也不是用這類的定型句去推論一切。

2015-07-24 11:59:45 補充:
定型句,之所以是定型句,就是可以指導弟子 "如實地" 如此如實地次第禪觀。

比如說 ; 宇宙的邊際。

朋友見到 "宇宙的邊際",是將之視為 "文字相",再以根塵觸識來解析。

但是,是這樣嗎?

把 "宇宙的邊際" 當成所緣的真實語意,是這樣地視之為文字義相來看嗎?

星洲認為~ 這有些輕挑。

"宇宙的邊際" ,就是塵。 就是要找出實際的 "邊際" 來當成禪觀所緣。

這就為什麼 佛陀對於鬱低迦的 "世界有邊、無邊" 的問題,保持默然。

2015-07-24 12:00:08 補充:
禪觀的對象,不但是要以實際為基礎,

更要考慮是否能真實認識~ 無常、苦、無我。

要找出 "宇宙的邊際" 的實際樣貌來當所緣......這不就是箭喻經的譬喻嗎?

雖然朋友不承認厭惡作意,

但是髮毛爪指皮、肉筋骨髓腎等32身分,這種禪觀確實是身念住。

祂有益於認識自己身體的色法、也有助於從 "身是我" 的邪見中解脫。

反而是手扶梯、垃圾桶這一類的物品,比較難將 "無常苦無我",勾稽到禪修者。

不信,朋友可以試試看,無妨。

但不要把他們當成文字相,而是導回 "根塵觸識的定型句";

朋友,將心真實置入垃圾桶,去發現垃圾桶的無常、苦、或無我。

2015-07-24 12:00:33 補充:
或許,朋友有機會發現~

甚麼是 "正確的所緣",

正確的所緣,才容易導引出的 "正確的專注",

正確的專注,才能讓自己體驗 佛陀所說的 "正念"。

正念出現之後,讓自己在生活中出現一些其妙的事,

比如說 :

往哪裡去,是有利於善法增長的......這叫作有益正知

說甚麼話、作甚麼事,是合適的......這叫作適宜正知

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專注的業處......這叫作行處正知

在一切舉止動作,都保持不迷惑......這叫作無痴正知。

這些奇妙的事都出現之後,才是真正暫伏五蓋而清明、五根肥大而精進,

2015-07-24 12:00:51 補充:
接下來,才有機會達成朋友常說的根塵識觸之定型句,

這個正知正念的環節,也常在一個定型句中出現 ~

比丘於此,於身觀身而住,熱誠,正知正念,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

正知、正念;四個字而已。

但要熟悉祂、練習祂、運用祂,可能要一天、七天、一年、七年、

乃至有些弟子終其一生也勾不到祂的邊邊角角。

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很快地掌握他,不用一生、不用七年、不用一年,甚至一天,

那就是 ~

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以上解說 如意

2015-07-25 23:35:43 補充:
明朋友,

中文的理解能力,有時,還是頂重要的。

朋友似乎不知道自己在 "宇宙的邊際" 這個問題上,出現甚麼矛盾?!

仔細聽 :

佛陀,將之視為無記的問題而保持默然。

而朋友,在意見023,卻提出不同的解法。

緊接著,星洲在意見035,提出禪修角度解釋、箭喻經的隱喻,

而朋友,卻在意見041,以星洲的類似解釋,執問星洲。

明 朋友, 看的出問題所在嗎?

星洲並無嘲弄之意,只是直接提出解釋,朋友無須這樣地拗文。

2015-07-25 23:35:59 補充:
朋友,依照過去的賢達論法方式,朋友可以這麼說:

友,是的。經典確實如此記載。

這樣就揭過了。

朋友可以參考。
......

其次,不淨觀。

經典中,不淨觀、不淨想、身分、身至等同義詞,

出現次數之多,無須星洲贅文例證。

星洲要提的是,在律藏中的波羅夷三,也有收錄同樣的律證:

律證 :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

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

因此,不淨想,確實是存在於聖教法之中。

外道者,雖有不淨觀;

但是聖教法中的不淨想,是通達初禪的正定、並且可次第增上轉為過患隨觀。

2015-07-25 23:36:24 補充:
以常見的定型句而言,

不淨想,可以通達 "集、滅、味、患、離",而證悟聖道。

整個過程,統稱為 "不淨三昧"。

朋友,雖然沒有學這個教法,但可以參考,而毋須直接判為外道異說。

還是審慎一點,比較好。

....

三者,四正知 (明覺,是舊時翻譯)。

雖然,星洲所引證的四正知,確實也見於論藏。

但是,這四正知,也見於經藏,而不是論師的個人見解。

經證 : 雜阿含622經。

巴利藏相應部、念處相應,就很多了,應該無須一一列舉。

如果朋友能仔細深入,

或許就不會武斷地將四正知的論典註釋,判為部派說法而不予承認。

朋友,建議還是審慎為好。
........

2015-07-25 23:36:48 補充:
最後,

雖然星洲選擇的止行者之道,未必與 Charlie朋友相同。

但是,星洲贊同 "大小便利、飲食",也是苦的說法。

但為凡夫,只要有 "生",必然有苦。

朋友認為禪修者體認 "吃喝拉撒" 是苦,人生就變的灰暗、消極...

這種見解,不正確。

這是未曾進入禪修領域、或未曾接受正確指導之故。

以上回覆

2015-07-26 13:40:36 補充:
以下只針對charlie朋友研習而說,(CH朋友,隨意、未必要回覆)

第一. 星洲認為 ~ 若依照朋友的經驗,還是有可能參與簡單的日常生活。

關鍵技巧,是讓餘氛延長。

第二關鍵是,轉向。


譬如 : 三小時的禪修起座之後....

1. 讓餘氛延長15分鐘、乃至半小時、甚至更長。

2. 若,起座後,緊接著要作俗家事,

則在延長的餘氛中,可以細膩而緩慢地明辨那些俗家事,

有益無益、如何作有益、甚至可以保持業處而作事、清明而無失念。

這,可以是明覺的表現。

若是在執行俗家事時,

因正念正知而生起出離、慈、悲或道智者,則是正思惟的表現。

2015-07-26 13:41:13 補充:
若沒有升起出離、慈悲或道智者,還不算是正思惟。若要勉強氛變則一般都屬於福行。

註 :
從起座到作俗家事,這整個過程很緩慢、有點像慢動作、
甚至以外面的人來看,禪修者的動作,似乎有點呆滯。

第二。正定。

如果是止禪,"生活中的禪觀作不到" ,則是同意的。

止禪的定,禪修者確實無法動彈。

但是,

若以剎那定、近行定修觀智的人來說,他依靠的定,也算是正定。

雖然是在生活中作禪觀,人是可以動的、也是具有定力。

例如,看見迎面而來的異性,抓她的牙床方位,鑽進去、向左右延展開來。

這是觀、也有定、也能動、具念、正知、熱忱。

到此,還只算是正念、正知。

2015-07-26 13:41:27 補充:
若,知味貪、過患感、而生出離意願,這才算是真的正思惟。

以上研討

........

以下是疑點的忖度.....

照理說,所緣的生滅現象在霎時被放大清晰千百倍,應是屬於觀禪的過程。

就算是修四界差別,會有生滅現象放大嗎?

距離調的對嗎?

是強光擋路之前? 還是穿破光團之後?

所緣是否轉移了?

這確實是可以探索的疑點。
2015-07-23 5:21 pm
真正專注修行唯一正途,應如是智者要如實勤修持不可思議真實了義正覺佛法,

✪生活中的佛法~邁向正覺[轉載]

尋尋覓覓,走遍大江南北,我終於踏著堅毅的步伐—邁向正覺--往「佛教正覺同修會」為佛子們所敷設的「三世諸佛」所具足親證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成佛之道邁進。這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就只有在「正覺」才開演的「菩薩」當學的行履,心中悸動不已,得來何其不易!今生真是何其有幸!

親愛的佛子們!您是否正為該如何修行卻又找不到合適的道場而苦惱?您是否學佛多年仍茫茫然不知所學為何?您是否唸佛唸了一二十年仍然口唸彌陀心散亂?乃至唸了一輩子的佛依然不知佛在哪兒?什麼是佛?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嗎?極樂淨土何在?極樂世界它卻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呢?真的令人心酸啊!

為什麼學佛這麼久,卻仍被世間的一大堆煩惱鎖事搞得團團轉,令人心不得安定呢?

朋友!這不能怪您,真的不能怪您,那是因為您還沒有找到真正的善知識,或者和善知識失之交臂,要不然就是真正的善知識來到您的面前,您卻沒有慧眼加以簡擇,最不幸的是因為您受流風所及對大名師産生崇拜的情懷,誤信大名師指稱「示現在家相」的善知識是邪魔外道…等等諸多不實的言語,自己並未理性的試著請閱善知識的書籍,心平氣和地加以如實的探討,到底善知識所言的「心外求法」的意涵是什麼?只是情緒地對於未著僧衣的「真正」大善知識的著作拒之於千里之外,以至於錯失修學正法的良緣。

學佛初始,我和大多數的人一樣,到處趕場參加法會,所謂的法會不外乎就是持名唸佛、靜坐、唱誦、拜懺、放生、做義工、吃素、助印經書……認為這些就是學佛,自以為高人一等,從此不入凡夫俗子之流而沾沾自喜,卻沒想到這些都只是外門廣修六度,佛法的門在那兒還沒找到呢!

您可曾想過:世尊以開、示、悟、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於法華會上宣說 如來甚深出世本懷,讓成佛的大道於娑婆世界眾生的眼前開展,是要我們能真正的學到「真實」佛法終究成佛哪!世尊曾說:「常當一心,無為懈怠;未證得者,勤求證悟,如是應學。」所以要成佛一定要先開悟明心,明心了才算找到那把入門的鎖鑰,五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可見識得本心,對一個學佛的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那麼,到底要到哪個道埸才能讓佛子們有開悟明心的因緣呢?那就是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僅此一家別無分號,請您相信這絕不是說大話,因為「正覺」所教導攝受佛子們的法義可以讓煩惱眾生離塵向覺,有著自、他兩受用的解脫功德,所學全都可以以經典來印證無訛,而且確實經由400多位得法者一再的拿「三藏十二部經典」來檢驗證明通關無誤。


「正覺」有最親切、最平實的 平實導師,他老人家此世雖現在家身相,但外表仍是散發出極濃烈的出家風韻,可是三藏精通,著作等身,智慧如海的大善知識!導師弘法已經二十年囉!開講過的經典無數,有:楞伽經、楞嚴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勝鬘經……;目前於每週二晚上,正以第一義諦來開演不可思議的經《佛藏經》,希望您能把握這個殊勝的因緣來聽經喔!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我們可不是每一世都能有幸在真正的大善知識座下聆聽勝妙的「如來藏實相義理」。

這兒還有許多已經明心乃至見性的親教師,為我們講解禪淨班的所有基礎課程,內容的豐富還得您親自來領會才能受益,親教師還為我們解答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疑難雜症,兩年半的禪淨班結束,有了學佛的正知見,只要定力、慧力、福德具足,就可以參加禪三,就有因緣明心乃至見性,真的勝過前面幾十年所學!方不枉此一生。

除了導師、親教師,這兒還有數不盡的義工菩薩為大家做種種熱心服務,導師和親教師們日以繼夜地為弘法而忙碌,除了寫書、講經、還要舉辦禪一和禪三、大悲懺法會、皈依大典、菩薩戒……等等諸多佛事,不但沒有支領任何薪水也不接受任何人的供養,往往還自掏腰包大力護持正法哩!同修會的師兄師姊們都是臥虎藏龍才華洋溢,卻無比的謙虛;彼此相敬如賓,絕不攀緣;每一個人都為了正法的弘傳和自己的道業默默付出,這樣清淨的菩薩僧團全球那裡找?我一直感恩諸 佛菩薩的疼惜,今生才有機會進入同修會,跟隨 平實導師和所有的親教師修學正法,乃至進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末學僅能以粗淺的文筆表達對浩瀚佛恩、師恩教誨的恩澤,更希望所有的人也能來修學正法,讓人間成為淨土,讓 世尊的正法能夠永續流傳,那才是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的最大心願啊!

佛菩薩見您虔心學佛,早已冥冥中為您預作安排讓您已接觸到了正法的資訊了,所以請珍惜今日末學誠摯的邀約,這正是佛菩薩對於菩薩種性的您發出慈悲的攝受,請您萬不可再錯過這次學習正法、提昇生命的良機,生命中只有這條路可走了,除此無他!


親愛的佛子們!「正覺」的菩薩們就算喪身捨命,一心只是為了讓 佛陀正法能在娑婆世界永續流傳,得以造化佛弟子們的法身慧命,請別再猶豫了,請趕快提起您的步伐,大步邁向正覺!

2015-07-23 10:28:47 補充: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修學佛法第一要件:親近善知識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參考: 華嚴聖境故人來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
2015-07-23 5:10 pm
《佛藏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卷上

諸法實相品第一

「舍利弗,如來所說諸法無性,空無所有,一切世間所難信解。何以故?舍利弗,是法無想離諸想,無念離諸念,無取無捨無戲論無惱熱,非此岸非彼岸非陸地,非癡非明。以無量智乃可得解,非以思量所能得知。無行無相無有惱熱。無念過諸念,無心過諸心,無向無背無縛無解,無妄無妄法,無癡無癡法,無有癡網,無名無言,無說無不說,無盡無不盡,無行無行相,無道無道果。無離過諸離,無思惟無雜糅,不取不捨,無得不可得。除諸滯著,除貪恚癡。非實非虛妄,非常非無常,非明非不明,非闇非照不在心。無有性,性本空。

2015-07-23 09:11:03 補充:
無有性,性本空。能降伏魔,降伏煩惱,降伏五陰,降伏十二入,降伏十八界。降伏說有五陰者,降伏說有十二入者,降伏說有十八界者,降伏說有眾生者、說有人者、說有壽者、說有命者、說有有者、說有無者。降伏一切諸邪行者。舍利弗,我此聖法,皆能降伏一切貪著乃至說有法者、不信樂諸法如實相者、逆佛法者。所以者何?舍利弗。若有眾生說我者、說人者、說眾生者、說斷滅者、說常者、說有者、說無者、說諸法者、說假名者、說邊者,皆違逆佛,與佛共諍。舍利弗,乃至於法少許得者皆與佛諍。與佛諍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與涅槃共諍,與佛共諍,與法共諍,與僧共諍。」
2015-07-23 4:40 pm
專注:
隨息念住,念而隨之,息深緩細,環息不滯。
內止言語,欲想不續,身心靜樂,六根清明。

這32個字
行者若一直無法做到內止言語(心中無對話),以及度越昏沉不打瞌睡的話。

有誠意學習者,歡迎私下來信。

此時度越了掉舉蓋、昏沉蓋



緊接著就開始觀身、受、心、法等四處的「集與滅」
這也就是七菩提支中的念覺分。
斷除疑蓋、貪欲蓋、瞋恚蓋

明覺:
如理作意,修因緣觀,遷流敗壞,貪欲斷盡。

2015-07-23 11:23:12 補充:
然而,"正確的所緣",並不是隨便事物都可以;而是經過智擇的。
=====
星洲法友,以下對所緣的事物有不同的體驗跟見解
歡迎指教,共論緣生法真實義。

觀察的對象,或說所緣的入處,不會分為可以跟不可以。

一切事物都可以

一切事物、萬法、諸法,五蘊、色、受、想、行、識,通通都可以。

因為一切事物通通是因緣所生法

2015-07-23 16:31:07 補充:
正確的所緣,不外乎五蘊,簡單說,就是身、受、心、法。
除此之外,外在世界的許多事物、或者人為勾勒出來的哲學概念..等等,並非是正確的所緣。
=====
哲學概念,即是想蘊。
根塵識具足,緣生想蘊,緣生哲學思惟與理念。

2015-07-23 16:31:23 補充:
比如說 :
1. 大樓的玻璃帷幕
=====
眼見玻璃帷幕,生起玻璃帷幕的視覺覺知。

2. 電梯、手扶梯
=====
眼見電梯、手扶梯,生起電梯、手扶梯的視覺覺知。
手摸手扶梯的扶把,生起扶把的觸覺覺知。


3. 路旁的垃圾桶
=====
眼見垃圾桶,生起垃圾桶的視覺覺知。
鼻嗅垃圾的氣味,生起垃圾的嗅覺覺知。

4. 其他,太多了
=====
六根緣六塵,生起六種覺知(六識)。

2015-07-23 16:31:38 補充:
雖然這些色法,也是緣起法,但是,並不適合作為 "正確的、適當的所緣"。
=====
生活中的一切,皆是觀察、所緣的對象。
一切盡在六根六塵的因緣中


因為,若把上述的是物,當成所緣的話,
=====
一切皆是所緣,沒有例外的。

2015-07-23 16:31:49 補充:
對於增上定學,不是十遍八定的所緣
=====
禪修在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一切
皆是禪修所緣的對象
沒有一物是例外的



對於四界、厭惡作意,很難深入勾稽
=====
對這緣生的五蘊,佛陀並沒有要我們厭惡作意。
而是要知道、明白、覺察,緣生的五蘊,遷流敗壞不息,根本喜愛貪求不到。

2015-07-23 16:32:00 補充:
對於受、心、法三隨觀......實在...不是很好的所緣。
=====
所見的一切而產生的視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所聽的一切而產生的聽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所嗅的一切而產生的嗅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所嚐的一切而產生的味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所觸的一切而產生的觸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所意的一切而產生的意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2015-07-23 16:32:11 補充:
因此,一切有為法,都是緣生法;但是,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隨便抓一樣東西就來當成禪修所緣。
=====
佛陀怎麼教,我們來看看南北阿含經的共同經說法教。

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
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而是有選擇性的,所以才劃出四念住之道。
=====
四念住的入手處,就是六根六塵的因緣。

2015-07-23 16:32:26 補充:
另外,
哲學式的概念,也不適合當成 "正確的所緣"。
=====
哲學式的概念,是在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下,而引發的哲學思惟及想法。

2015-07-23 16:32:40 補充:
比如 ;

1. 我是誰、未生前之我...這一類的臆想
=====
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下,而引發的哲學思惟及想法。



2. 無所不在、遍虛空法界的 "法身"。
=====
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下,而引發的哲學思惟及想法。


3. 內外無別、生佛不二、生滅不二,等等的概念。
=====
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下,而引發的哲學思惟及想法。

2015-07-23 16:33:29 補充:
這些對於定學、慧學的修習,甚至對於基礎的戒學,非但沒有助益,反而容易形成障礙。
=====
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下,而引發的哲學思惟及想法。

觀六根六塵的因緣而生六識,即是以聖慧為前導,即能明白洞察,所有的哲理、思想,皆是因緣所生法。

仁者能夠如理作意(依佛陀的教理而如是觀察)

才能獲得正確的正知正見 → 諸法因緣生

 

2015-07-23 23:56:46 補充:
比如說 : 哲學概念中的一種 ~ 宇宙的邊際。(涅槃後的境界,也是哲學推論)
明朋友,是將心置於 "宇宙的邊際哲學概念" ?
=====
眼見宇宙的邊際的文字,而生起宇宙的邊際的文字的視覺覺知。
對這個視覺覺知,再引發種種的想法。

如實正見此是因緣所生法

2015-07-23 23:57:00 補充:
還是把心轉向於產生哲學概念的 "五蘊" ?
=====
眼見星洲法友的文字,而生起法友文字的視覺覺知。
對這個視覺覺知,再引發種種的感受、情緒、想法、聯想、記憶及作為。

如是如實正見,因為「根塵識」的因緣,緣生受、想、行蘊。

正知正見於眼觸入的五蘊,是因緣所生法。

2015-07-23 23:57:14 補充:
還是,不適合當成所緣 ?
=====
根塵識的因緣,緣生受、想、行蘊。
此是佛陀的教導,亦是身心實際現狀的運作方法。


明朋友,
看到手扶梯,每個人都不難知道那是緣起法所攝,但是卻很難因此而解脫。
=====
眼色為緣,才有手扶梯的視覺生起。
對這個視覺的生起,有合意或不合意的。

於合意不生喜貪
於不合意的不生厭惡
合意不合意,均向於捨。

2015-07-23 23:57:53 補充:
不是因為不知道那是緣起法所構成;
=====
沒有在六觸入如理作意觀因緣,就不會親身體驗一切是因緣所生法。


而是,那種觀察,一般人很難深入 "究竟法" 而通達無常、苦、無我。
=====
星洲法友有無見到
依六根六塵為緣而生起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覺,是留不住也愛不到??

2015-07-23 23:58:12 補充:
所以,佛陀的教法,會是轉回到自己的五蘊,而不是把心沉入於手扶梯。
=====
眼色為緣,而生起手扶梯的視覺,這個視覺經驗是留不到也愛不到。

2015-07-23 23:58:42 補充:
有一天,朋友學會把心 "沉入所緣" 之時,就會真正地重新審視一番。
=====
佛陀的教法與禪法

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
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緣耳及聲,耳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緣鼻及香,鼻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緣舌及味,舌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緣身及觸,身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緣意及法,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以上為佛陀教導的禪觀法
亦是南北阿含經的共同教說
亦是親身體驗的身心運作方式,確是如此。

2015-07-23 23:58:57 補充:
現在的論證,對朋友而言,只是徒增唇舌,對朋友並沒有實際好處。
=====
星洲法友,日月沒在跟法友論證,此時此刻正在禪觀中。
實際的緣起,正在當前顯現,沒有停止過,也無法留的住。

2015-07-24 09:08:04 補充:
觀雖然是不斷在進行,但在過程中也要適時的止
止於什麼地方?
=====
世界不停在變
何曾停下來而維持不變
能讓眾生可以短暫的擁有!!


止於智慧生成之時
=====
見到世界不停的變
五蘊如恆河水
川流不息的改變
無法停止也無法擁有也無法掌控
覺察到這世間沒有任何一法一物可以保留的住的
那麼所謂的智慧
才能顯發而運用在生活中
獲得佛法的實質利益與苦滅

2015-07-24 09:08:37 補充:
修行的精進,再於能舉一反三
=====
能夠覺察到世界一直在變而永不回頭
如實正見這是個因緣生的世界
如此才能依著這個世界一直在變的正知正見
精進的修行,離貪斷愛的苦滅八正道。

2015-07-24 09:08:57 補充:
每件事都要重新來過,看到什麼觀什麼,易被套入破布流水之喻
=====
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重新來過
緣生法是留不住的
緣生法是愛不到的
緣生法是無法重新來過的
緣生法是無法重覆的
緣生法是無法主宰掌控的

修習四念處,觀十二因緣。
才能住於正念,不失正念。

無時無刻不在觀中
無時無刻不在定中
無時無刻住於正念、不失正念
如此面對這緣生的世界
才能不生喜貪、不生厭惡、貪欲斷盡、自他俱利。

2015-07-24 19:47:52 補充:
朋友通常是以根塵識觸而生受想行,這類的 "緣起定型句"
,作為解構一切法的知識。
=====
此是南北阿含經典的共同記載
亦是身心運作方式的實際現狀


這不是說朋友這樣作不對。
而是,經教法中的 "定型句" ,
並不是文字上的理解而已、也不是用這類的定型句去推論一切。
=====
所謂的推論
只是紙上談兵而無實際的親身禪觀的經驗
而日月只是分享親身禪觀經驗
聞者若無實際的親身禪觀經驗
那也確實是雞同鴨講而難有交集

2015-07-24 19:48:12 補充:
"宇宙的邊際" ,就是塵。 就是要找出實際的 "邊際" 來當成禪觀所緣。
=====
星洲法友離開過地球沒?

去緣那個宇宙邊際,對有情眾生現前的煩惱與痛苦,不會有什麼幫助的。

對於現前無法幫助眾生解決痛苦與煩惱的問題,佛陀保持默然不答。



雖然朋友不承認厭惡作意
但是髮毛爪指皮、肉筋骨髓腎等32身分,這種禪觀確實是身念住。
=====
身念住,是觀食之集則身之集,食之滅則身之滅。

不是觀什麼32身分,稱為身念住。

身念住從頭至尾都不是觀32身分

在佛陀正覺以前,印度就有不淨觀了。

貴部派把異道的不淨觀,當作佛陀是佛陀教說的身念住。

那真是張三打岳飛,牛頭不對馬尾,扯遠了!!

2015-07-24 19:49:46 補充:
有益正知
適宜正知
行處正知
無痴正知
=====
全是部派論義的論說
法友愛用後世弟子的論說為學習的對象
日月也是尊重,沒有意見。

祝福 清涼、苦滅、好睡

2015-07-25 10:09:08 補充:
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入[如理作意]的觀...因為生活的[應對]需要!
=====
查理好友

禪修在日常生活當中,禪修絕不是在禪堂或深林才可以禪修。


在禪堂中學禪(如佛陀的教理作意而觀察)

在平常生活中修禪、禪修

沒辦法在平常生活中修禪、禪修

這是沒有用處之法

佛法就是能在生活中運用,解決問題與困難,止息煩惱與痛苦。



共勉

2015-07-25 10:17:13 補充:
經典中 目建蓮於經行中受到[徹景]]小魔入侵..也是需要回屋內靜坐止觀而抓出此透明小魔.
=====

經典中,有關於目建蓮尊者的記載,絕大部份是後世弟子的編造。

這一段也是

2015-07-25 13:50:56 補充:
此時的生活本來就不會產生[[問題]]!!也不用去解決問題的!!
=====
查理好友

眾生在生活要吃喝拉撒,也有食衣住行等等的問題

佛陀與阿羅漢也不例外,生活中同樣要吃喝拉撒,也有食衣住行等等的問題

問題來了
就要面對問題
找出問題的緣由
消除問題的緣由
問題得以消除解決








沒處理好,

2015-07-25 15:31:15 補充:
查理好友

交流,參考。


這些都是色身的[苦]...有沒有禪修都需要面對!!
=====
吃喝拉撒怎麼會是苦!!
人一天到晚都要吃喝拉撒
那一天到晚都在苦中囉!

有禪修也一天到晚都是苦
沒有禪修也一天到晚都是苦
佛弟子的人生怎麼變的如此灰色、消極而黯淡無光吧!

2015-07-25 15:31:47 補充:
佛法修持主要在於[身苦心不苦]!
=====
佛法的修持
主要在看清世間的真相是不停的在變
捨離對五蘊「常樂我淨」的妄見癡想





聖賢也會有身苦[釋迦佛也如是]!
=====
佛陀也有身體上的痛苦沒錯
但不是連吃喝拉撒都算在身苦

2015-07-25 15:32:41 補充:
重點是不會引發[心苦]!
=====
沒錯,身體有痛苦的發生,覺者不會引發心苦。



這是禪修[正定]的目的!!
=====
禪修的目的,不會只有如此。

禪修的目的,除了在身體有痛苦發生之際,不會引發心苦之外。

禪修可以解決出家人與居士在生活中的問題與困難
禪修可以止息出家人與居士的痛苦與煩惱

2015-07-26 01:01:50 補充:
對於苦要[遍知]...有[生]就有[苦]! 只有[不生]才能真實離苦!
=====
有生不是就有苦
在生命的過程中,貪愛在其中,才有苦。

凡俗在生命過程中,煩苦是無間斷的,因為貪愛熾烈,煩苦才如烈火燃燒不止。

2015-07-26 01:02:07 補充:
成就正覺的佛陀與阿羅漢,在五蘊還在不斷的緣起過程,斷盡欲貪,而在正覺後的生命過程中,過著離苦無憂的解脫清涼生活。

斷欲解脫的聖者,有生而無苦。
欲貪不斷的凡俗,有生而有苦。

凡俗與聖者最大差別
聖者斷貪而斷苦、解脫。
凡俗貪愛而受苦、受五蘊的束縳而不得解脫於苦。

2015-07-26 01:02:24 補充:
包含[身,心]二苦...有色身就有苦!
=====
這點要解釋的清楚一點,否則容易產生誤會。
凡俗貪愛五蘊,身心皆苦。
聖者離貪而斷苦,只受身苦而心不苦。


呼吸也是為了離苦;吃喝拉撒睡..也是在作離苦的行為而已!!
=====
呼吸或是吃喝拉撒睡要離苦,還得斷貪才能離苦。

貪欲還在,連呼吸及吃喝拉撒睡種種的行為,通通還在受身心二苦。

苦與貪欲有關

離貪才能息苦、斷苦、苦滅、清涼、寂滅、解脫

2015-07-26 01:02:52 補充:
經典中,不淨觀、不淨想、身分、身至等同義詞,
出現次數之多,無須星洲贅文例證。
星洲要提的是,在律藏中的波羅夷三,也有收錄同樣的律證:
律證 :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
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
因此,不淨想,確實是存在於聖教法之中。
=====
部派佛教時期,部派增新的新教說,與佛陀無關,非聖教法,而是部派學者把異道的教法,融入佛法中。

2015-07-26 01:03:16 補充:
外道者,雖有不淨觀;
但是聖教法中的不淨想,是通達初禪的正定、並且可次第增上轉為過患隨觀。
=====
星洲法友
真誠的跟法友說真實話
人生沒有幾年可活
愛修那些部派學者創新而與佛陀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教法
那也只能祝福再祝福了……

2015-07-26 01:03:32 補充:
經證 : 雜阿含622經。
巴利藏相應部、念處相應,就很多了,應該無須一一列舉。
如果朋友能仔細深入,
或許就不會武斷地將四正知的論典註釋,判為部派說法而不予承認。
=====
雜阿含622經中所說的正念正智

根本不是論師解釋的那樣
有益正知
適宜正知
行處正知
無痴正知

2015-07-26 01:03:51 補充:
星洲法友

以下所說的教法或哲理,通通不是聖教法,通通是異道的教法,融入了佛陀的聖教法中。或是後世佛子及學者創新的教法。

真誠衷心的明白告知

若堅持以下的教法或哲理,確定是佛陀的聖教法沒錯,那也是沒辦法,只要能真正止息法友的煩惱就好。

非聖教法如下
一、不淨觀
二、四大地水火風
三、剎那生、剎那滅
四、觀過去世、觀未來世
五、緣那個什麼涅槃的

2015-07-26 01:07:12 補充:
這是未曾進入禪修領域、或未曾接受正確指導之故。
=====
後世弟子與學者所創新的禪修方法

日月沒興趣也不敢領教



日月只依南北阿含聖典中共同教說的教法與禪法而修

論(後世弟子與學者自創的教法與禪法)

只有尊重而毫無興趣

2015-07-26 09:07:21 補充:
正念正知時...明覺外塵但不受外塵所擾而專注於身或心的主要所緣境.
此時會清楚了知主要所緣境的因緣生滅變化的狀態.
[[這種時候是無法參與生活上的活動]]的!
所以在下對在生活上的活動的明覺定義為[正思惟]而非[正念,正知]的狀態!
=====

查理好友

即然正思惟是在生活上,修習八正道也在生活上。

能夠在生活中正思惟,則滅苦八正道也是在生活上提起與實踐。

若是隨時隨地在正思惟,即是正知正念正定的狀態中。

2015-07-26 09:09:21 補充:
個別經驗分享
=====
日月也是分享經驗,也分享南北阿含經的共同教說。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
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
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

2015-07-26 09:11:41 補充:
正思惟之下(緣六根、六塵,生六識,再緣生受、想、行)

正知正見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法

此時即是八正道的正見生起

正見生起之後,八正道次第而起。

正思惟,就是如理作意,就是如實正觀,就是修因緣觀,就是「明」。

明為前相(正思惟&如理作意&如實正觀&因緣觀)

能生正見(正知正見諸法因緣生)

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2015-07-26 09:13:49 補充:
實際禪修的經驗

身心現狀的運作方法

完全與經文相吻合




經文是不是佛陀的聖教法

由此驗證

2015-07-26 09:16:59 補充:
生活上的活動的明覺定義為[正思惟]而非[正念,正知]的狀態!
=====

好友的親身禪修經驗

似乎與經說不合………



生活上無法在正念正知的狀態中

又如何成就正定(定覺支)呢?


收錄日期: 2021-04-16 17:12: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723000016KK019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