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隨喜[明]與[星洲]兩位先學的討論.
以下只是個人的意見..[僅供參考].
正念的確應伴隨正知..正念與正知才能產生正定..才能如理作意的[觀]!
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入[如理作意]的觀...因為生活的[應對]需要!
但可以隨時保持[[正思惟]].
經典中 目建蓮於經行中受到[徹景]]小魔入侵..也是需要回屋內靜坐止觀而抓出此透明小魔. 可見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的確是無法如理作意的深入觀察.
但日常生活中..隨時維持[[正思惟]]卻是可以作到的!!
以上只是 個人經驗. 僅供參考! 善哉!
2015-07-25 13:27:18 補充:
沒辦法在平常生活中修禪、禪修
這是沒有用處之法
佛法就是能在生活中運用,解決問題與困難,止息煩惱與痛苦。
---
**生活中的運用..解決問題與困難,止息煩惱與痛苦。.
這些活動就是在[[正思惟]中!!因為都不是在相續剎那定的身心狀態!!
因為..在[[正定中]]或.正定成就者..
除了色身的老病死外.
此時的生活本來就不會產生[[問題]]!!也不用去解決問題的!!
參考!
2015-07-25 14:53:37 補充:
生活中同樣要吃喝拉撒,也有食衣住行等等的問題
----
這些都是色身的[苦]...有沒有禪修都需要面對!!
佛法修持主要在於[身苦心不苦]!
聖賢也會有身苦[釋迦佛也如是]!
重點是不會引發[心苦]! 這是禪修[正定]的目的!!
2015-07-25 23:03:49 補充:
**但不是連吃喝拉撒都算在身苦
----
對於苦要[遍知]...有[生]就有[苦]! 只有[不生]才能真實離苦!
包含[身,心]二苦...有色身就有苦!
呼吸也是為了離苦;吃喝拉撒睡..也是在作離苦的行為而已!!
**禪修可以解決出家人與居士在生活中的問題與困難
禪修可以止息出家人與居士的痛苦與煩惱
---
以上所說....都不離
心苦不滋養心苦...身苦不再引發心苦!
粗一點的就是說不要引發對[五受蘊]生命存在的貪欲.
[貪欲]就是心所的滋養!
身心二苦要能分清楚..雖然兩者的相互滋養是如此的快速!!
2015-07-26 08:06:50 補充:
同是修持四念住.生命經驗還是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以下是在下個人的禪修的經驗.僅供參考.討論也將只於此了!
1.正念正知時...明覺外塵但不受外塵所擾而專注於身或心的主要所緣境.
此時會清楚了知主要所緣境的因緣生滅變化的狀態.
[[這種時候是無法參與生活上的活動]]的!
所以在下對在生活上的活動的明覺定義為[正思惟]而非[正念,正知]的狀態!
2.正定的產生是在正念正知中,突然覺知放大了幾百倍.
幾分鐘的因緣堆疊生滅相續的現象,會在一二秒中清楚的顯現完成[[這會造成身心很大的震撼]].更不可能在生活中禪觀能作到的!
以上只是個別經驗分享! 善哉!
2015-07-27 08:45:49 補充:
感恩 星洲先學的教導 非常謝謝!!
純專注 有可能 因自我(世間法)成就 越來越高 而我慢越來越重
能明覺 就會 有 我慢漸輕的好處 (只在做事 不在我中 漸無我執)
漸無 我慢我見 心理上的無謂負擔 越來越輕
自然的趣向自在
(1)
是的 , 不過 , 所謂的 ( 明覺 ) , 到底是甚麼呢?
楞嚴經裡面 , 觀音菩薩這樣教導我們 :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為什麼要把這整段經文貼出來呢 ? 因為這是一貫的修行 ,
比如 : 初地菩薩也具有佛智 , 但圓滿不及妙覺位 , 故雖言 (覺) , 卻有所差異
羅漢有正覺 , 菩薩有正等正覺 , 究竟佛位無上正等正覺 , 所以 , 這 (覺) , 其實有差異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是覺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也是覺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也是覺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 這是無上正等正覺
(2)
所以 , 在修行上 , 其實有次第差異 , 如果我們不去認清 , 那就很容易把六識誤認為清淨本體 , 錯把客塵當家鄉 , 哪知其實是無量劫來生死本?
(3)
所謂 :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這是我們常常走錯路的地方
(4)
所以 :
>>> 六祖大師這樣教導我們 :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 大乘起信論這樣教導我們 :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因此 , 這離相 ..... 其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 我們若不修禪定 , 那就等同空談 ,
隔靴搔癢 , 終究是在浪費時間 , 縱然我們自以為在修觀 , 那知我們其實是在妄想
, 如果不是這樣 , 那又何言禪定呢 ? 祖師大德豈是說些夢境給我們追逐嗎 ?
當然不是 , 問題在於 ..... 我們根本就沒有入過真正的境界 , 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佛經明明擺在那裏 , 境界明明講得一清二楚 , 但我們就是連看都看不懂 , 這才是真相
專注:
隨息念住,念而隨之,息深緩細,環息不滯。
內止言語,欲想不續,身心靜樂,六根清明。
這32個字
行者若一直無法做到內止言語(心中無對話),以及度越昏沉不打瞌睡的話。
有誠意學習者,歡迎私下來信。
此時度越了掉舉蓋、昏沉蓋
緊接著就開始觀身、受、心、法等四處的「集與滅」
這也就是七菩提支中的念覺分。
斷除疑蓋、貪欲蓋、瞋恚蓋
明覺:
如理作意,修因緣觀,遷流敗壞,貪欲斷盡。
2015-07-23 11:23:12 補充:
然而,"正確的所緣",並不是隨便事物都可以;而是經過智擇的。
=====
星洲法友,以下對所緣的事物有不同的體驗跟見解
歡迎指教,共論緣生法真實義。
觀察的對象,或說所緣的入處,不會分為可以跟不可以。
一切事物都可以
一切事物、萬法、諸法,五蘊、色、受、想、行、識,通通都可以。
因為一切事物通通是因緣所生法
2015-07-23 16:31:07 補充:
正確的所緣,不外乎五蘊,簡單說,就是身、受、心、法。
除此之外,外在世界的許多事物、或者人為勾勒出來的哲學概念..等等,並非是正確的所緣。
=====
哲學概念,即是想蘊。
根塵識具足,緣生想蘊,緣生哲學思惟與理念。
2015-07-23 16:31:23 補充:
比如說 :
1. 大樓的玻璃帷幕
=====
眼見玻璃帷幕,生起玻璃帷幕的視覺覺知。
2. 電梯、手扶梯
=====
眼見電梯、手扶梯,生起電梯、手扶梯的視覺覺知。
手摸手扶梯的扶把,生起扶把的觸覺覺知。
3. 路旁的垃圾桶
=====
眼見垃圾桶,生起垃圾桶的視覺覺知。
鼻嗅垃圾的氣味,生起垃圾的嗅覺覺知。
4. 其他,太多了
=====
六根緣六塵,生起六種覺知(六識)。
2015-07-23 16:31:38 補充:
雖然這些色法,也是緣起法,但是,並不適合作為 "正確的、適當的所緣"。
=====
生活中的一切,皆是觀察、所緣的對象。
一切盡在六根六塵的因緣中
因為,若把上述的是物,當成所緣的話,
=====
一切皆是所緣,沒有例外的。
2015-07-23 16:31:49 補充:
對於增上定學,不是十遍八定的所緣
=====
禪修在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一切
皆是禪修所緣的對象
沒有一物是例外的
對於四界、厭惡作意,很難深入勾稽
=====
對這緣生的五蘊,佛陀並沒有要我們厭惡作意。
而是要知道、明白、覺察,緣生的五蘊,遷流敗壞不息,根本喜愛貪求不到。
2015-07-23 16:32:00 補充:
對於受、心、法三隨觀......實在...不是很好的所緣。
=====
所見的一切而產生的視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所聽的一切而產生的聽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所嗅的一切而產生的嗅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所嚐的一切而產生的味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所觸的一切而產生的觸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所意的一切而產生的意覺,皆為觀察的對象,沒有例外。
2015-07-23 16:32:11 補充:
因此,一切有為法,都是緣生法;但是,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隨便抓一樣東西就來當成禪修所緣。
=====
佛陀怎麼教,我們來看看南北阿含經的共同經說法教。
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
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而是有選擇性的,所以才劃出四念住之道。
=====
四念住的入手處,就是六根六塵的因緣。
2015-07-23 16:32:26 補充:
另外,
哲學式的概念,也不適合當成 "正確的所緣"。
=====
哲學式的概念,是在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下,而引發的哲學思惟及想法。
2015-07-23 16:32:40 補充:
比如 ;
1. 我是誰、未生前之我...這一類的臆想
=====
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下,而引發的哲學思惟及想法。
2. 無所不在、遍虛空法界的 "法身"。
=====
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下,而引發的哲學思惟及想法。
3. 內外無別、生佛不二、生滅不二,等等的概念。
=====
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下,而引發的哲學思惟及想法。
2015-07-23 16:33:29 補充:
這些對於定學、慧學的修習,甚至對於基礎的戒學,非但沒有助益,反而容易形成障礙。
=====
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下,而引發的哲學思惟及想法。
觀六根六塵的因緣而生六識,即是以聖慧為前導,即能明白洞察,所有的哲理、思想,皆是因緣所生法。
仁者能夠如理作意(依佛陀的教理而如是觀察)
才能獲得正確的正知正見 → 諸法因緣生
2015-07-23 23:56:46 補充:
比如說 : 哲學概念中的一種 ~ 宇宙的邊際。(涅槃後的境界,也是哲學推論)
明朋友,是將心置於 "宇宙的邊際哲學概念" ?
=====
眼見宇宙的邊際的文字,而生起宇宙的邊際的文字的視覺覺知。
對這個視覺覺知,再引發種種的想法。
如實正見此是因緣所生法
2015-07-23 23:57:00 補充:
還是把心轉向於產生哲學概念的 "五蘊" ?
=====
眼見星洲法友的文字,而生起法友文字的視覺覺知。
對這個視覺覺知,再引發種種的感受、情緒、想法、聯想、記憶及作為。
如是如實正見,因為「根塵識」的因緣,緣生受、想、行蘊。
正知正見於眼觸入的五蘊,是因緣所生法。
2015-07-23 23:57:14 補充:
還是,不適合當成所緣 ?
=====
根塵識的因緣,緣生受、想、行蘊。
此是佛陀的教導,亦是身心實際現狀的運作方法。
明朋友,
看到手扶梯,每個人都不難知道那是緣起法所攝,但是卻很難因此而解脫。
=====
眼色為緣,才有手扶梯的視覺生起。
對這個視覺的生起,有合意或不合意的。
於合意不生喜貪
於不合意的不生厭惡
合意不合意,均向於捨。
2015-07-23 23:57:53 補充:
不是因為不知道那是緣起法所構成;
=====
沒有在六觸入如理作意觀因緣,就不會親身體驗一切是因緣所生法。
而是,那種觀察,一般人很難深入 "究竟法" 而通達無常、苦、無我。
=====
星洲法友有無見到
依六根六塵為緣而生起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覺,是留不住也愛不到??
2015-07-23 23:58:12 補充:
所以,佛陀的教法,會是轉回到自己的五蘊,而不是把心沉入於手扶梯。
=====
眼色為緣,而生起手扶梯的視覺,這個視覺經驗是留不到也愛不到。
2015-07-23 23:58:42 補充:
有一天,朋友學會把心 "沉入所緣" 之時,就會真正地重新審視一番。
=====
佛陀的教法與禪法
有二因緣生識。何等為二?
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緣耳及聲,耳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緣鼻及香,鼻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緣舌及味,舌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緣身及觸,身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緣意及法,意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想、行
以上為佛陀教導的禪觀法
亦是南北阿含經的共同教說
亦是親身體驗的身心運作方式,確是如此。
2015-07-23 23:58:57 補充:
現在的論證,對朋友而言,只是徒增唇舌,對朋友並沒有實際好處。
=====
星洲法友,日月沒在跟法友論證,此時此刻正在禪觀中。
實際的緣起,正在當前顯現,沒有停止過,也無法留的住。
2015-07-24 09:08:04 補充:
觀雖然是不斷在進行,但在過程中也要適時的止
止於什麼地方?
=====
世界不停在變
何曾停下來而維持不變
能讓眾生可以短暫的擁有!!
止於智慧生成之時
=====
見到世界不停的變
五蘊如恆河水
川流不息的改變
無法停止也無法擁有也無法掌控
覺察到這世間沒有任何一法一物可以保留的住的
那麼所謂的智慧
才能顯發而運用在生活中
獲得佛法的實質利益與苦滅
2015-07-24 09:08:37 補充:
修行的精進,再於能舉一反三
=====
能夠覺察到世界一直在變而永不回頭
如實正見這是個因緣生的世界
如此才能依著這個世界一直在變的正知正見
精進的修行,離貪斷愛的苦滅八正道。
2015-07-24 09:08:57 補充:
每件事都要重新來過,看到什麼觀什麼,易被套入破布流水之喻
=====
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重新來過
緣生法是留不住的
緣生法是愛不到的
緣生法是無法重新來過的
緣生法是無法重覆的
緣生法是無法主宰掌控的
修習四念處,觀十二因緣。
才能住於正念,不失正念。
無時無刻不在觀中
無時無刻不在定中
無時無刻住於正念、不失正念
如此面對這緣生的世界
才能不生喜貪、不生厭惡、貪欲斷盡、自他俱利。
2015-07-24 19:47:52 補充:
朋友通常是以根塵識觸而生受想行,這類的 "緣起定型句"
,作為解構一切法的知識。
=====
此是南北阿含經典的共同記載
亦是身心運作方式的實際現狀
這不是說朋友這樣作不對。
而是,經教法中的 "定型句" ,
並不是文字上的理解而已、也不是用這類的定型句去推論一切。
=====
所謂的推論
只是紙上談兵而無實際的親身禪觀的經驗
而日月只是分享親身禪觀經驗
聞者若無實際的親身禪觀經驗
那也確實是雞同鴨講而難有交集
2015-07-24 19:48:12 補充:
"宇宙的邊際" ,就是塵。 就是要找出實際的 "邊際" 來當成禪觀所緣。
=====
星洲法友離開過地球沒?
去緣那個宇宙邊際,對有情眾生現前的煩惱與痛苦,不會有什麼幫助的。
對於現前無法幫助眾生解決痛苦與煩惱的問題,佛陀保持默然不答。
雖然朋友不承認厭惡作意
但是髮毛爪指皮、肉筋骨髓腎等32身分,這種禪觀確實是身念住。
=====
身念住,是觀食之集則身之集,食之滅則身之滅。
不是觀什麼32身分,稱為身念住。
身念住從頭至尾都不是觀32身分
在佛陀正覺以前,印度就有不淨觀了。
貴部派把異道的不淨觀,當作佛陀是佛陀教說的身念住。
那真是張三打岳飛,牛頭不對馬尾,扯遠了!!
2015-07-24 19:49:46 補充:
有益正知
適宜正知
行處正知
無痴正知
=====
全是部派論義的論說
法友愛用後世弟子的論說為學習的對象
日月也是尊重,沒有意見。
祝福 清涼、苦滅、好睡
2015-07-25 10:09:08 補充:
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入[如理作意]的觀...因為生活的[應對]需要!
=====
查理好友
禪修在日常生活當中,禪修絕不是在禪堂或深林才可以禪修。
在禪堂中學禪(如佛陀的教理作意而觀察)
在平常生活中修禪、禪修
沒辦法在平常生活中修禪、禪修
這是沒有用處之法
佛法就是能在生活中運用,解決問題與困難,止息煩惱與痛苦。
共勉
2015-07-25 10:17:13 補充:
經典中 目建蓮於經行中受到[徹景]]小魔入侵..也是需要回屋內靜坐止觀而抓出此透明小魔.
=====
經典中,有關於目建蓮尊者的記載,絕大部份是後世弟子的編造。
這一段也是
2015-07-25 13:50:56 補充:
此時的生活本來就不會產生[[問題]]!!也不用去解決問題的!!
=====
查理好友
眾生在生活要吃喝拉撒,也有食衣住行等等的問題
佛陀與阿羅漢也不例外,生活中同樣要吃喝拉撒,也有食衣住行等等的問題
問題來了
就要面對問題
找出問題的緣由
消除問題的緣由
問題得以消除解決
沒處理好,
2015-07-25 15:31:15 補充:
查理好友
交流,參考。
這些都是色身的[苦]...有沒有禪修都需要面對!!
=====
吃喝拉撒怎麼會是苦!!
人一天到晚都要吃喝拉撒
那一天到晚都在苦中囉!
有禪修也一天到晚都是苦
沒有禪修也一天到晚都是苦
佛弟子的人生怎麼變的如此灰色、消極而黯淡無光吧!
2015-07-25 15:31:47 補充:
佛法修持主要在於[身苦心不苦]!
=====
佛法的修持
主要在看清世間的真相是不停的在變
捨離對五蘊「常樂我淨」的妄見癡想
聖賢也會有身苦[釋迦佛也如是]!
=====
佛陀也有身體上的痛苦沒錯
但不是連吃喝拉撒都算在身苦
2015-07-25 15:32:41 補充:
重點是不會引發[心苦]!
=====
沒錯,身體有痛苦的發生,覺者不會引發心苦。
這是禪修[正定]的目的!!
=====
禪修的目的,不會只有如此。
禪修的目的,除了在身體有痛苦發生之際,不會引發心苦之外。
禪修可以解決出家人與居士在生活中的問題與困難
禪修可以止息出家人與居士的痛苦與煩惱
2015-07-26 01:01:50 補充:
對於苦要[遍知]...有[生]就有[苦]! 只有[不生]才能真實離苦!
=====
有生不是就有苦
在生命的過程中,貪愛在其中,才有苦。
凡俗在生命過程中,煩苦是無間斷的,因為貪愛熾烈,煩苦才如烈火燃燒不止。
2015-07-26 01:02:07 補充:
成就正覺的佛陀與阿羅漢,在五蘊還在不斷的緣起過程,斷盡欲貪,而在正覺後的生命過程中,過著離苦無憂的解脫清涼生活。
斷欲解脫的聖者,有生而無苦。
欲貪不斷的凡俗,有生而有苦。
凡俗與聖者最大差別
聖者斷貪而斷苦、解脫。
凡俗貪愛而受苦、受五蘊的束縳而不得解脫於苦。
2015-07-26 01:02:24 補充:
包含[身,心]二苦...有色身就有苦!
=====
這點要解釋的清楚一點,否則容易產生誤會。
凡俗貪愛五蘊,身心皆苦。
聖者離貪而斷苦,只受身苦而心不苦。
呼吸也是為了離苦;吃喝拉撒睡..也是在作離苦的行為而已!!
=====
呼吸或是吃喝拉撒睡要離苦,還得斷貪才能離苦。
貪欲還在,連呼吸及吃喝拉撒睡種種的行為,通通還在受身心二苦。
苦與貪欲有關
離貪才能息苦、斷苦、苦滅、清涼、寂滅、解脫
2015-07-26 01:02:52 補充:
經典中,不淨觀、不淨想、身分、身至等同義詞,
出現次數之多,無須星洲贅文例證。
星洲要提的是,在律藏中的波羅夷三,也有收錄同樣的律證:
律證 :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
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
因此,不淨想,確實是存在於聖教法之中。
=====
部派佛教時期,部派增新的新教說,與佛陀無關,非聖教法,而是部派學者把異道的教法,融入佛法中。
2015-07-26 01:03:16 補充:
外道者,雖有不淨觀;
但是聖教法中的不淨想,是通達初禪的正定、並且可次第增上轉為過患隨觀。
=====
星洲法友
真誠的跟法友說真實話
人生沒有幾年可活
愛修那些部派學者創新而與佛陀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教法
那也只能祝福再祝福了……
2015-07-26 01:03:32 補充:
經證 : 雜阿含622經。
巴利藏相應部、念處相應,就很多了,應該無須一一列舉。
如果朋友能仔細深入,
或許就不會武斷地將四正知的論典註釋,判為部派說法而不予承認。
=====
雜阿含622經中所說的正念正智
根本不是論師解釋的那樣
有益正知
適宜正知
行處正知
無痴正知
2015-07-26 01:03:51 補充:
星洲法友
以下所說的教法或哲理,通通不是聖教法,通通是異道的教法,融入了佛陀的聖教法中。或是後世佛子及學者創新的教法。
真誠衷心的明白告知
若堅持以下的教法或哲理,確定是佛陀的聖教法沒錯,那也是沒辦法,只要能真正止息法友的煩惱就好。
非聖教法如下
一、不淨觀
二、四大地水火風
三、剎那生、剎那滅
四、觀過去世、觀未來世
五、緣那個什麼涅槃的
2015-07-26 01:07:12 補充:
這是未曾進入禪修領域、或未曾接受正確指導之故。
=====
後世弟子與學者所創新的禪修方法
日月沒興趣也不敢領教
日月只依南北阿含聖典中共同教說的教法與禪法而修
論(後世弟子與學者自創的教法與禪法)
只有尊重而毫無興趣
2015-07-26 09:07:21 補充:
正念正知時...明覺外塵但不受外塵所擾而專注於身或心的主要所緣境.
此時會清楚了知主要所緣境的因緣生滅變化的狀態.
[[這種時候是無法參與生活上的活動]]的!
所以在下對在生活上的活動的明覺定義為[正思惟]而非[正念,正知]的狀態!
=====
查理好友
即然正思惟是在生活上,修習八正道也在生活上。
能夠在生活中正思惟,則滅苦八正道也是在生活上提起與實踐。
若是隨時隨地在正思惟,即是正知正念正定的狀態中。
2015-07-26 09:09:21 補充:
個別經驗分享
=====
日月也是分享經驗,也分享南北阿含經的共同教說。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
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
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
2015-07-26 09:11:41 補充:
正思惟之下(緣六根、六塵,生六識,再緣生受、想、行)
正知正見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法
此時即是八正道的正見生起
正見生起之後,八正道次第而起。
正思惟,就是如理作意,就是如實正觀,就是修因緣觀,就是「明」。
明為前相(正思惟&如理作意&如實正觀&因緣觀)
能生正見(正知正見諸法因緣生)
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2015-07-26 09:13:49 補充:
實際禪修的經驗
身心現狀的運作方法
完全與經文相吻合
經文是不是佛陀的聖教法
由此驗證
2015-07-26 09:16:59 補充:
生活上的活動的明覺定義為[正思惟]而非[正念,正知]的狀態!
=====
好友的親身禪修經驗
似乎與經說不合………
生活上無法在正念正知的狀態中
又如何成就正定(定覺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