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詳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6%9D%A1%E7%BA%A6
《南京條約》(英語: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條約》。清政府稱之為「萬年和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因與外國戰敗而需要割讓土地和開放通商的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代表與南京靜海寺談判並在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南京條約》。1943年,國民政府分別與英、美等國簽訂協議,廢除一些透過不平等條約所獲得的權利,例如治外法權。《南京條約》的原件之一由英國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位於臺北市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目錄 [隱藏] 1 背景2 主要內容3 中英文版本誤譯4 影響4.1 香港4.2 開放國門4.3 經濟貿易4.4 西方文化4.5 對外關係5 香港主權移交6 參見7 參考資料8 外部連接背景[編輯]
圖片參考:
https://s.yimg.com/lo/api/res/1.2//YXBwaWQ9dHdhbnN3ZXJzO3E9ODU-/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c/Wikisource-logo.svg/30px-Wikisource-logo.svg.pn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南京條約清朝和英國停戰並締結永久和平及對等關係。清政府開放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進行貿易通商。清政府將香港島永久割讓讓予英國治理。[2]清政府向英國共賠償2千1百萬銀圓。兩國各自釋放對方軍民。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兩國共同訂立進出口關稅。英國商人在通商各口「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從而開創了協定關稅之先例。廢除「公行」制度,規定以後「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岸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中英文版本誤譯[編輯]《南京條約》的翻譯工作由英方人員擔任,由於清政府缺乏通曉英語的外交官員,所以主要的翻譯都是由英國的外交官馬儒翰、郭士立和羅伯聃負責。由於當時的翻譯條件並不如現在的成熟,因此,大清政府的版本和英國政府的版本在原文原意上出現差異。[3]條約第二條的中文譯文為: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領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英文版本為: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 that British Subjects,with their families and establishments, shall be allowed to reside, for the purpose of carrying on their mercantile pursuits, without molestation of restraint at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Canton, Amoy, Foochow-Fu, Ning-po and Shanghai, and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etc.,will appoint Superintendents,Consular Officers,to reside at each of the above-named Cities and Towns.條約第三條中文譯文為:……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