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喜歡與人比較?如何學會知足?

2015-06-25 2:41 am
為什麼人喜歡與人比較?如何學會知足?

回答 (4)

2015-07-01 12:22 am
✔ 最佳答案
人的比較是與生俱來的,爲了適應物競天擇的世界,如果落後了便會被淘汰,所以人類需要通過比較來確定自己不會被淘汰。

嚴格來説,比較和知足並不是對立的,比較是人與人的,必須有第二者才能成立。而知足可以是個人的,即使沒有人跟他比較也可以不知足,追求更多的。

要令一個人不去比較我認爲有兩種方法,一是使他不計算自己在社群裏的地位,但這樣有違人類的天性,容易使他失去競爭力而被淘汰。具體做法是使他相信他是最好的或者最差的,或者使他相信該項比較並沒有意義。

二是轉移注意力,讓他把對自己的要求設定在自身或者事物而不是別人身上,例如超越自己而不是某人,讓他知道他比較的對象並不反映/代表社群。具體做法是轉移他的注意力到某些非人的目標上,例如數字、行爲。這樣他還是會比較,但對象不是人。

要人知足的重點是,滿足他的心理要求,正如上面說的,人的比較是與生俱來的,爲了適應物競天擇的世界。具體方法是讓他看見自己所擁有的。

其實我認爲知足並不是一定好的,比較就是爲了適應物競天擇的世界,知足會使人怠慢,競爭力減弱。最好是在追求和知足之間取得平衡,準確地分析自己所擁有的,不會過分追求也不會放棄。
參考: 自己
2015-08-19 12:07 pm
由於人類無明的關係,不懂無論如何比較都是「不真實我在作比較」;我們還有一個「不會隨六塵萬法起舞作比較,並且隨時護念有情的真實第八識我」,接受這樣的教化後願意如實的「棄捨嫉妬不再跟別人競爭」,才不會處於顛倒中而經常的自我受苦。

詳細,請恭閱正覺 菩薩慈悲開示:

✪生活中的佛法~嫉妬

或許有些人還能記得,自己成長的過程,曾被教導、制約成事事作比較;與手足、親友、同學、鄰居,熟人或完全陌生的對象有著種種競爭角逐,爭強鬥勝的熱血也自然而然茁壯成長。


然而事實真相是:最終能爭得頭彩者總是寥寥少數幾個人;無可避免的,看到別人飛上青天,翱翔風光,欽羨之餘,能對勝利者的特殊才華、優越地位不産生負面情感者又有幾人呢?對於他人得到名利勝過自己,則心生不悅而産生的嫉恨心理,確實是人之常情,然而嫉妬心理若長期潛伏在心理作祟,將會對自己的生活産生很嚴重的負面後果。


先從最單純的心理角度分析,嫉妬讓我們不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由於一切著眼點都是以「自我中心」為考量;以「自我中心」的「感受與思想」為「真實的自我」,全心全意以這個視角投影,無法鬆懈的「愛這個自我」,處處「拿這個自我」跟「別人所展現出來的自我」作比較、打對臺。有所比較就是要贏過別人來滿足自我,表現自己優異,這樣才會有面子。不自覺中,為了能勝過別人,必定會下功夫,想盡辦法讓自己的身、口、意行與眾不同,一定要爭這口氣,全力以赴!長此以往戴著武裝面具的「不真實自我」、逞強、不示弱,當劇本的台詞已盡,遊客散盡之時,內心深處越來越孤寂、痛苦,自己被「嫉妬」之淵綑綁而越陷越深,何益之有?


當受熏於善知識的教導,經過思惟、細心觀察而體會到以下的些許智慧:


佛陀開示我們每個正常人都平等的有八個識,即八個能分別的心識;其中只有第八識是永遠不會斷滅的心,即是在《心經》中稱為「不生不滅心」,而在《金剛經》中稱為「金剛心」。由於第八識體性堅固永不壞滅,故是真實恆存,衪是無始以來就存在的一個真實心,而其他七個心識(前七識)是為妄心,因為這七個識是靠眾緣和合之下,依第八識為「根本因」而出生的;而第八識才是我們每一個人真實的本心。
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根、阿賴耶識」八個心識中,能夠分別思惟的心識,是「第六意識」;當我們的「第六意識」「在分別事物」的時候,由於「第七識意根」的體性恆具「我愛、我見、我痴、我慢」四根本煩惱,無始以來就是「恒、審、思、量」、「遍計執著」一切的法;既然第七識是恒時不停的計度思量著一切法,當然是處處作主不停地攀緣,然後經由第六意識將諸法分別整理之後,再由第七識作最後決斷,到底要不要付予執行,如此就會促使人們在接觸人事物的時候,由於無明於「真實我的無我性」而對種種境界産生領受、想法、情緒、意願、動機、決定、行動…等等心行現象,這些現象的產生,都是緣於「會處處作意、處處愛攀緣的意根自我,錯以為一切法是如此的真實」所致;只要我們願意放捨這個眾緣和合不是真實的我,然後否定這個「我愛、我見、我痴、我慢」的「第七識意根我」為真實我,經由「第六意識我不斷的學習『正真』智慧」而教化「第七識我終究願意放棄自己的虛幻不真實」,而轉依於第八識真實我的本來清淨體性,這樣才能漸次降服、放捨第七識錯以為衪是主宰一切的自大心態。


再說,由於人類無明的關係,不懂無論如何比較都是「不真實我在作比較」;我們還有一個「不會隨六塵萬法起舞作比較,並且隨時護念有情的真實第八識我」,接受這樣的教化後願意如實的「棄捨嫉妬不再跟別人競爭」,才不會處於顛倒中而經常的自我受苦。


若能夠靜下心,仔細研讀經善知識開導後,有所體驗的心得,將會啟發我們生命中另一扇全新光明之窗!當人們沒有遇見真實善知識的教導,如同盲者未曾有眼,大多活在處處自我標榜、自我膨脹而産生的嫉妬狹隘、黑闇的洞窟裡。困於自我營造「虛妄自我的魔幻世界」而落入不可收拾「自大獨尊之中」難以察覺,唯有停止嫉妬,窒息受苦的感覺才會真正停止。

由於無知,人性的「愛比較」而「衍生出嫉妬」之心,如同蛾蛹之作繭自縛。所以能令戲說後宮嬪妃為了爭寵,勾心鬥角的大陸宮廷劇「後宮甄嬛傳」紅遍兩岸,此傳裡有些經典語錄:...

請續恭閱:✪生活中的佛法~嫉妬




如尚有問題未決,建議是請樓主您、網友您當一心恭敬請示非常慈悲非常有智慧的正覺 親教師菩薩開示解說!(註:由於都是義工菩薩,所以請在共修時間洽詢,大致是周一至周五每晚約6點到9點。)

正覺各地講堂:請上網查察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正覺教團-正覺各地講堂  http://www.enlighten.org.tw/mission/3


參考: 華嚴聖境故人來  http://penitent321.pixnet.net/blog
2015-06-28 7:02 am
比較讓社會和自己前進


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貧與富的差別,不在於物質的多寡,而在於這念心。這念心不知足,常為五欲所役使,縱使坐擁金山銀礦,亦不適意;倘能知足,修身養德,不為物欲所縛,必能怡然自得;如此天地縱橫,心無所礙,最是人間富貴人。

追求真實的富貴  談到人生,應該從兩方面來講,一是「生活」,二是「生命」。 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質的需求,更要重視精神生活。社會上,每個人都想追求物質豐裕,以此做為人生幸福、快樂的目標。但是追求物質的過程中,卻往往事與願違,產生許多煩惱與痛苦,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富貴、幸福與快樂,因為走錯了方向。世間的富貴好像花開、花謝一樣,回顧歷史便能了解,從過去到現在,朝代替換更迭中,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永久地存在。就佛法而言,一切都是無常,既然是無常,我們就必須在無常當中找一個最安定、最幸福、最快樂、最真實的富貴。

2015-06-25 3:10 am
這是人正常的心理!
http://cht.86722.com/licai/i59529/


收錄日期: 2021-04-16 16:58: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624000051KK000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