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妄想與無明的差別?

2015-06-24 8:14 pm
 
涅槃經云: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

-------


大家應該對"妄想"比較熟悉...

有時候還可以覺察到自己落入"妄想"之中

是故..古大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那麼..."無明"呢?

我們該如何覺察自己身處無明之中?

還是...根本就無法覺察得到?


為何心經上面又會說 "無無明" 亦 "無無明盡".....?

如果... "我見" 來自於對 "五蘊"的執取

那麼 "無明" 又來自於哪裡?


把"比量"放下之後 , 單純用"現量"

湛然的活在當下

此時還有無明嗎 ?



望佛板各位前輩大德不吝指教!

 

回答 (16)

2015-06-25 6:03 pm
✔ 最佳答案
※要知「無明」,先知「明」:
 對境外緣,自心會升起惑亂,這由緣起自性所現的惑亂,是「明」。
 明,並沒有過失、不是由妄想生的,是常、非無常。
 經云:「見始非分」
    根塵識緣起的見相分,並非「見」開始的現象!
    「明」才是「見」開始的初象!

※起妄的因:
 計有六種,執有、攀緣、相相續、作、妄、待。

※起妄後的「無明」:
 以「明(惑亂)」為所依,起妄(六因)轉變為種種所從緣相;
    這個起妄,概稱妄想。
    這所從緣中的第一個,稱為無明。
 舉例: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此論即是六因中的「執有」因起無明。
    簡單說,並非只有知見立知會起無明,六因皆會起無明。
    或說「起六因,即無明生」。

問:妄想與無明的差別?
答:起六因,即是起妄想。
  起妄想,必然無明生。
  也可以說,妄想必生無明,無明必是自心起妄。

問:那麼..."無明"呢?
  我們該如何覺察自己身處無明之中?
  還是...根本就無法覺察得到?
答:無明,無形無相,無法觀照;
  能觀照自覺因生,即同觀照無明。
  舉例:您在電視前面,不要看電視節目,你會發現眼界寬廣,當您用
     心開始看電視節目,您會發現週圍的一切你都看不到了,但是
     您的眼睛、視距、廣角都沒有變,您就是看不到旁邊的東西。
     這就是「攀緣因」所起的無明。
     能自覺攀緣,就知無明升起了!

問:為何心經上面又會說 "無無明" 亦 "無無明盡".....?
答:若不起妄(六因),本來是「明」,根本沒有無明、無明盡這種東西。

問:那麼 "無明" 又來自於哪裡?
答:以明(惑亂)為所依緣,以六因為因,以無明為所從緣。
  故知,無明是無生義,是由明轉變來的,並沒有「生」出無明。
     好比金況轉變為金條,這金條並沒有生。
     經云「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理義全然一致。

問:湛然的活在當下,此時還有無明嗎?
答:看你湛然的程度。
  若是無所有!則還有無明,聖弟子知「只是不計著而已」,愚夫妄想
        「以為證聖」。這道理就是題主說的「不念,你落在無
        明裡頭;念,你落在妄想裡面。」
  若是自覺因生!則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盡。
        因不生、妄不起,何止沒有無明,就連無明盡都沒有。
  問:要如何才能不念而真念呢?
  答:念、不念,皆能自覺。
    念時,自覺念;不念時,自覺不念。
    念念自心自見,即是真念。

問:「正知正見」可以滅無明嗎?
答:不知道這是以何道理而說的,可能要請教說的人!
  一旦起名、相,即是妄想自性作用,無明俱生。
  若以為有正知正見可說,無明即生;
  若無正知正見可說,又如何以正知正見來滅無明。
  簡要言之,沒有法可以滅無明。
       要滅無明,唯自覺耳。

末學以為「古大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是此題最好的解答,不怕起妄(無明),只怕不覺!

以上是末學的邊見,共與法會。

2015-06-25 20:11:46 補充:
<明→妄想(起妄)(俱生無明)→分別、執著、妄想>

這前後兩個妄想,義不同:
※妄想若指「起妄」,是因相說;
 若是分別執著妄想中的妄想,指的是緣相。
 起妄的六因,是離所緣相的,闡述自心因生,離緣相而有別性。
※後者分別執著妄想:
 分別→指的是「攀緣因」與被分別緣相的和合相。
 執著→指的是「執有因」與被執有緣相的和合相。
 妄想→指的是「妄因」與被緣合緣相的和合相。

2015-06-25 20:12:23 補充:
建議:
※因相的妄想、緣相的妄想,兩者義不同。
※無明是與「因相的妄想」併出,並無緣相的和合;
 故十二因緣法是以無明為起說,無明是很特別的集相,與其他集處不同;
 也因如此,要從十二因緣法中是參得無明,極其困難。

2015-06-26 11:07:50 補充:
問:因相的妄想、緣相的妄想,兩者義不同。能否舉例說明?
答:要明白這個道理,有兩個條件:
  一、善分別內外緣,起聖種性。
  二、起聖種性後,善分別攝所攝,明白「攝者」的離塵別性。
    明白了這個離塵別性,才有辦法明白六因。
  舉例:緣相的妄想
     我們無事家中坐,忽然想起某某道理。
     這其實是無始妄想薰取諸種種內塵的和合作用。
     若無這無始妄想薰,你就不會起這樣的妄想。
  舉例:因相的妄想
     如第二月,這第二月,是個勞相,並非是無始妄想薰的
     緣和所起。

2015-06-26 11:09:12 補充:
問:淨空法師說法, 這裡的妄想..應該也是起妄的意思?
答:末學觀其所言,也是指「起妄」,並非緣和的妄想。

問:「無明緣行」
  由於錯誤的行為...導致無明。
  所以也是指:顛倒想的意思 ( 著重在方向上的錯誤 )
答:「錯誤的行為」、「顛倒想」會倒致「薰習識種」;
  故說,無明緣行、行緣識。
  故經說,覺非所明、因明立所....顛倒生識。
  這兩者,並非是無明的起因。
      無明的起因,比顛倒更深一層。
  舉例:上有「看電視」的例子
     請問,那個無明是與哪個緣相和合?並沒有啊!
        那個無明是哪個緣相的顛倒?並沒有啊!

2015-06-26 13:47:31 補充:
問:如果沒有"電視",會產生專注看電視而忘了其他?
答:這是「攝、所攝」的善分別。
  好比見物,沒有「物」時,「見」是否沒了?當然不是沒了。
  沒有電視可以攀緣,雖然不起攀緣因,但此攀緣因卻不是電視所生,
  何以故?
  這向外攀緣的特性,是妄想自性的本然,就好比識種會主動去緣合種
  種塵而起分別事識,這是自性、是攝者,是有離塵別性的。

問:"電視"不能當成它的"緣相"嗎?
答:「攀緣」電視,當然是以電視為緣相。
  「攀緣」電視所併生的「無明」,卻不是以電視為「緣相」,因為這
  無明中,並沒有電視。

2015-06-26 13:48:49 補充:
<建議>
這些名相,雖不好懂,但末學鼓勵朋友專精思維去弄懂他。
因為,當你開始升起自覺的能力時,還不明白這些名相,就會墮入「疑」
   ,再難突破。

最基本要明白的名相→
明(惑亂)、因、緣、十二集處、五蘊、四大(煩惱在其中)、根、塵、
識、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覺、空、智、藏、種性義、無間種性、果地、八
識、識三相、自性三相、禪定、攝所攝、覺所覺、涅槃(滅盡定、大定)

2015-06-26 13:49:29 補充:
學佛,無法簡單化,因為生死根本的任何一段課題,都會導致墮入生死流
   轉。不徹底弄清楚,就會死的不明不白。
學佛,可以簡單化,這是因為對一切相都全然的明白、善分別、無惑了,
   唯此一心,再簡單不過了。
這些名相,肯用心,不需要一年的時間,只是,往往會讀這篇、那篇,義
不同而落入了反覆,這時候,找人問,比自己讀來的快。
但是,不可信人、不可信經,要信你自己,你自己覺得不合理,就不可信!
   (如果覺得不合理還信,您就不是學佛,而是在拜佛像。)

甚麼是合理?「此有故彼有」即是合理!

2015-06-26 14:11:42 補充:
問:無明產生行為, 行為更生無明.. ?
答:無明不會產生行為、行為不會產生無明!
  而是,
  以無明為依,又起六因,故產生行為;
        這又起的六因,又併生無明。(非行為產生)
  舉例:愛緣取
  以愛集為依,又起六因,故產生取集;
        這又起的六因,又併生無明。
  十二集處的次地轉變,都會並出無明,這是起六因的關係。
  六因若斷,愛集就不起取集。
       好比你愛一個人,不起六因,就沒有追求、癡愛種
       種取行。

2015-06-26 14:11:50 補充:
  愚夫學十二因緣,緣(集)相下手斷,故最終都是斷無明,只
  能入滅盡定,一旦出定,即墮生死輪迴。
  聖弟子學十二因緣,因相下手斷,故一切緣相無礙(無明亦無
  礙,故說「只怕不覺」),隨緣方便而不墮生死。
2015-06-27 3:46 pm
但是能夠真正碰觸到佛法的佛子,說真格的,還真是屈指可數~

==
星朋友也是如此想

但是你們想法又孓然不同

說真格的,還真是屈指可數~

2015-06-27 10:35:49 補充:
最後日月明白一件事

佛法在平常生活中,確實能夠運用的上,實際改善了生活,有能力有方法突破困境、解決問題。

原來佛法真能務實而有效的幫助眾生,解決問題,止息諸多苦惱。
==
既然如此

怎麼會往==但是能夠真正碰觸到佛法的佛子,說真格的,還真是屈指可數~==

念頭上打滾 == 自重

=原來佛法真能務實而有效的幫助眾生,解決問題,止息諸多苦惱。 =

的確如此
2015-06-26 7:27 pm
感謝靜修大德不厭其煩的解釋..

其實我真的沒有深入研究過這些東西
可是我覺得太多"名相"反而會加重自己的無明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所以我一直試著把問題"簡單化"

您說以看電視為例
如果沒有"電視", 會產生專注看電視而忘了其他?
"電視"不能當成它的"緣相"嗎?

我覺得有時候觀念很簡單
只是自己被一堆名詞搞複雜了

升雲造次了!
 
阿彌陀佛

2015-06-26 23:10:25 補充:
波師兄安:

我會有此疑問...
主要是想釐清淨空法師為何會這樣說
想把這些話弄清楚--- 這樣是無明?

若我連"無明"是什麼都不知道
試問我要如何知道.. 自己是不是已在"無明"之中?
要走出一個房間, 總得先找到門..

就算我今天在[念]中尋
可以念得自心清淨了
這與我想把這個觀念釐清...好像也可分開來看
不知波師兄覺得如何?

若嚴格說起來...
所有的"法" , 都是妄想了 [法尚應捨]
但我們在這裡, 不就只能以文字相呈嗎?


阿彌陀佛
 

2015-06-27 11:51:53 補充:
波師兄安:

這或許也是我現階段最大的疑問...
如果波師兄有把全部的"意見"看完

就不難發現, 之前靜修大德所說的:
這些名相,雖不好懂,但末學鼓勵朋友專精思維去弄懂他。
因為,當你開始升起自覺的能力時,還不明白這些名相,
就會墮入「疑」,再難突破。

而明大德也一再強調, 阿含經中佛陀解說[無明]的重要性

"理明" 應該可以讓自己更無疑惑?
不過我也很同意波師兄的說法
我的根基不好, 還是老實念佛好了!
 
 
阿彌陀佛

2015-06-27 15:12:04 補充:
阿彌陀佛
升雲 合十讚嘆!

很感謝波師兄的這一番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歸依自心的[覺.正.淨],方為真歸依
也才知道什麼是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雲一直都是一個人自己看書摸索
喜歡看"虛雲法師 和 印光大師"的開示
也會在網路上看淨空法師和黃念祖老居士的影音說法

雲的雙親都是殘障人士,平常要照顧爸爸.媽媽
如果沒有佛法.可能我也撐不下去..
這裡有許多前輩大德可以問 ,真的很不錯!
只是雲不喜歡看到..有人總喜歡針對"某人"發言
道..是天下的公道..聞道有先後罷了
實不必讓自心, 高高低低起伏不定
再次感謝波師兄的教導, 謝謝~!
2015-06-26 1:33 am
大家應該對"妄想"比較熟悉...
有時候還可以覺察到自己落入"妄想"之中
是故..古大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那麼..."無明"呢?

答 : 似幻 。


我們該如何覺察自己身處無明之中?
還是...根本就無法覺察得到?

答 : 從根本上修 。

2015-06-25 17:34:13 補充:
為何心經上面又會說 "無無明" 亦 "無無明盡".....?

答 : 義 .. 諸法空相說。

如果... "我見" 來自於對 "五蘊"的執取
那麼 "無明" 又來自於哪裡?

答 : 色 顛倒。

把"比量"放下之後 , 單純用"現量"
湛然的活在當下
此時還有無明嗎 ?

答 : 非現無明 , 非盡無明。

2015-06-26 11:59:33 補充:
十二因緣裡面所說的"無明緣行"
我的看法是:由於錯誤的行為...導致無明。
所以也是指:顛倒想的意思
====

十二因緣裡所說的 " 無明緣行 " 是指 : 不明白攀緣。

十二因緣裡所說的是 : 攀緣所造成的無常大苦蘊生。

而 .. " 無明 " 也可以白話說是 : [ 不明白 , 也不究理 ] 的形容 。

2015-06-26 19:53:40 補充:
大家對無明緣行,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解釋。
======

是的 ~ 。 明 法友所言亦益 。

在 雜阿含334經 中 ..
可以很明白地看出 : 攀緣 的十二六入不正思維生癡者稱無明 。

於我的建議上 .. 雜阿含經還是從第一經開始依序詳看比較好。

除了法剛的漸次續第之外 ~
還可以如理分明.. 世尊以 八正道 正觀說解十二無明緣行。

以世尊 .. [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正治 攀緣所癡作 : [ 此有故彼有 , 此生故彼生 ] 。

此見 交流 ~

2015-06-27 20:31:49 補充:
到底要相信阿含聖典?還是要相信大乘聖典?還是要相信祖師古德的說法?
====

無論是阿含 , 還是大乘經典 .. 依佛說法者 皆明 。
2015-06-25 10:44 pm
Charlie:「構成[當下]的條件--->正念,正知,如理作意! 如果是活在當下....則此時[無明]不顯!是在[明]中。
======= 
所謂「當下」應指吾人意識心於某時刻的所受、所想、所行,就是「現在心」
人人各有不同的當下,為何說.:「構成[當下]的條件--->正念,正知,如理作意」?
這個「當下」難道唯指聖人具有的心行嗎?
一般人都不在「正念,正知,如理作意」中,他就沒有「當下」了嗎?
有請師兄開示個明白才是
2015-06-25 9:08 pm
不念,你落在無明裡頭;念,你落在妄想裡面.......

其實,這句話的觀念,嚴格講~ 是錯的。

這會令人毫無頭緒、一旦進入實際修持、思惟次第時;

不是疑心頓起而破壞正念、就是等而下之而淪於詭辯。

為什麼 ? 因為,真正的正念,不是無念、也不是不念而念、更非念而無念,等等的哲學式思惟之念。

佛陀要弟子們學習的正念,廣義地說,是為~ 心專注於四聖諦,就是正念。

在修持的實際道路上,則是~ 心置於四念處,就是正念。

在修學功課時,則是 ~ 將心沉入所緣而專注、清明、熱忱、信心。

這,就是正念。

2015-06-25 13:08:50 補充:
正念,是一切成就的唯一道基。(所以, 佛陀不斷強調四念住)

而世間正念、與出世間正念的差別,不在於有念無念、非無念非有念,等等這種心理遊戲。

而在於~ 是否證悟涅槃。

無明,佛陀是不加以討論的。因為討論無明,只會助長無明。

佛陀要弟子們作的,是去除無明。 因此,開示弟子以八支聖道而循序三增上學次第漸進。

若在念、無念之間打轉,在實際的修持上,寸步難行。

不但在戒學上,輕則詭辯游移、重則壞戒墮落。

或是在定學上,輕則自我安慰,重則淪為邪定。

不然就是在慧學上,輕則喃喃自語,重則堅箇邪見、毀謗聖賢。

現代弟子們,不可不慎重擇法。

以上路過隨筆
2015-06-25 7:52 pm
圓覺經:1,眾生本來是佛,為何生起無明?2,無明眾生本有,何故復說本來成佛?3,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佛答: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4,因此在所有真如系的經典裡,對於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都感覺蠻棘手的。………在大乘不斷舖衍的過程中,因有些部份沒有處理得很好,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缺失。 《楞嚴經》中:「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5,請閱:果煜法師文集 / 楞嚴新粹 / 從「無始無明」到「本來清淨」http://www.geo.twmail.org/guoyu/lyxc-02.html
參考: 果煜法師文集
2015-06-25 6:57 pm
請問...妄想與無明的差別?因無明故有妄想
2015-06-25 1:04 am

那麼 "無明" 又來自於哪裡? =====
關於『明』與『無明』……參閱釋迦佛陀的經教。

南傳《相應部》諦相應17經
大德!云何為無明耶?云何為隨無明耶?”
“比丘!苦之無智,苦集之無智,苦滅之無智,順苦滅道之無智,
此名為無明;如是者為隨無明。

《雜阿含》334經
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
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雜阿含》251經
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為無明。
云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
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如是,於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
愚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以下指明出處,由於經文甚多,就請自行參閱不貼文了,感恩~
北傳《雜阿含》256,257,258經
南傳《相應部》蘊相應SN22.126,127,128,129,130………135經

綜合以上經教
如實知四聖諦,是「明」。
如實知五蘊集、滅、味、患、離,是「明」。
如實知五蘊有集、滅法,是「明」。
如實知六根生滅法,是「明」。

以白話文詮解「無明」:
不如實知五陰(色、受、想、行、識)如何生起及如何滅盡,因此而不解五陰是因緣生,因緣生則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如是種種不知者是為無明。
無明不是發生在過去世,而是在當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觸入處不如實觀察如何緣起,所以無法如實知五陰如何生起,而有無明。

如實知【四聖諦】,即是【得明斷無明】。
妄想=====由於對於因緣實況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不知,故於六根六境相緣六識升起引發樂受時,對此現況產生不當的想像及背離實際現狀的錯誤認知,則是妄想的生起。


因無明而對緣生法生起妄想妄想五蘊是我妄想五蘊能喜貪而追逐丶貪愛五蘊愛五蘊而糾結受縛於五蘊不得解脫於五蘊苦




2015-06-25 11:17:14 補充:
要如何才能不念而真念呢?
=====
如何找出有效而務實的方法

可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與困難

在人生旅途中所糟遇的種種困境

可以運用佛法的智慧而加入度越、突破

如此可以名為『真念』

      日月入懷 隨筆

2015-06-26 15:43:09 補充:
十二因緣裡面所說的"無明緣行"
我的看法是:由於錯誤的行為...導致無明。
所以也是指:顛倒想的意思 ( 著重在方向上的錯誤 )
=====
大家對無明緣行,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解釋。

何不看看在古老的阿含經典中,對於無明的說法,佛陀到底是怎麼說的?

2015-06-26 15:43:34 補充:
雜阿含334經
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緣耳、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緣鼻、香,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緣舌、味,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緣身、觸,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緣意、法,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2015-06-26 15:43:48 補充:
雜阿含257經
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跡不如實知。
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識滅、識滅道跡不如實知。
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

雜阿含258經
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
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
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愚,是名無明

2015-06-26 15:44:02 補充:
南傳相應部蘊相應126經
於色有集法,不如實知色乃有集法。
於色有滅法,不如實知色乃有滅法。
於色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色乃有集滅法。
於受有集法,不如實知受乃有集法。
於受有滅法,不如實知受乃有滅法。
於受有集滅法,不如實知受乃有集滅法。
於想有集法,不如實知想乃有集法。
於想有滅法,不如實知想乃有滅法。
於想有集滅法,不如實知想乃有集滅法。
於行有集法,不如實知行乃有集法。
於行有滅法,不如實知行乃有滅法。
於行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行乃有集滅法。
於識有集法,不如實知識乃有集法。
於識有滅法,不如實知識乃有滅法。
於識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識乃有集滅法。
比丘!說此為無明,如是為無明人。

2015-06-26 15:44:27 補充:
南傳相應部蘊相應134經
不如實知色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不如實知受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不如實知想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不如實知行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不如實知識之集、滅、味、過患、出離。
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南傳相應部蘊相應135經
不知色,不知色集,不知色滅,不知順色滅道。
不知受,不知受集,不知受滅,不知順受滅道。
不知想,不知想集,不知想滅,不知順想滅道。
不知行,不知行集,不知行滅,不知順行滅道。
不知識,不知識集,不知識滅,不知順識滅道。
說此為無明,如此為無明人。

2015-06-26 16:41:52 補充:
古老的阿含經典中所記載有關[明與無明]的說法

不只是現在學佛人不喜參考與閱讀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印度,在佛陀入滅後一百多年以後

算是部派佛教時期的佛子

已經就不太愛依據經典而修學

在部派佛教時期

大部份的佛子就都以自部的部義論述為修學的主要科目

看看現在修學佛法的佛子

也幾乎都是參考與認同祖師古德的論著與說法

2015-06-26 21:53:52 補充:
在 雜阿含334經 中 ..
可以很明白地看出 : 攀緣 的十二六入不正思維生癡者稱無明 。
=====
很明白的看出

一、佛陀說的無明,是在當下,現前發生的事,無明不是發生在過去。
二、視覺的生起,是在眼、色相緣才能呈現的樣貌,是故正知視覺是緣生法,視覺無法個別獨立的存有。
但凡俗因為不正思惟,故不知視覺是緣生法,而對遷流不息的視覺經歷產生不當的貪愛與想像。
愛上了視覺,愛上了緣生法,期望緣生法能常保持有,不停不斷追逐緣生法。
佛陀說眾生愛上緣生法,進而追逐緣生法,這就是愚癡者,也就是佛陀說的無明之意。

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

2015-06-26 22:00:54 補充:
雜阿含經還是從第一經開始依序詳看比較好
=====
佛陀說法,通通在七事相應教。



世尊以 八正道 正觀說解十二無明緣行。
=====
世尊觀老、病、死如何生起
發現了十二因緣法的集與滅
才悟見八正道

而不是以八正道來解說十二因緣

先發現十二因緣,再悟見八正道

這在南北傳阿含經皆有詳實的記載

2015-06-26 22:05:35 補充:
以世尊 .. [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正治 攀緣所癡作 : [ 此有故彼有 , 此生故彼生 ] 。
=====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是在說明:有困難的原因,才有困難。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是在說明:消除困難的原因,困難才會消除。

2015-06-27 00:01:36 補充:
主要是想釐清淨空法師為何會這樣說
想把這些話弄清楚--- 這樣是無明?
=====
尊重每位法師及古大德的說法

但經典中,佛陀對於無明是怎麼教說的!

卻沒有幾位佛子願意參考!!



佛陀正覺菩提之路,即直接、簡單、務實而平易有效

但是能夠真正碰觸到佛法的佛子,說真格的,還真是屈指可數~

2015-06-27 09:44:57 補充:
次草好友 吉祥

當我們很認真的修、拼命的修,卻總覺得怎麼修都修不好、怎麼修都不得力。

也很認真恭敬的深入三藏、修習佛法,但就是在真實的平常生活上用不上。

在認真研讀三藏,看到阿含聖典的時候,那起初真是非常震驚與難以接受。

怎麼阿含聖典中,記載佛陀的教說內容,怎麼與所謂的大乘經典中的佛陀教說,那個差距是那麼的大!!

2015-06-27 09:49:04 補充:
困惑和疑慮很大,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

到底要相信阿含聖典?還是要相信大乘聖典?還是要相信祖師古德的說法?


最後日月明白一件事

佛法在平常生活中,確實能夠運用的上,實際改善了生活,有能力有方法突破困境、解決問題。

原來佛法真能務實而有效的幫助眾生,解決問題,止息諸多苦惱。

2015-06-27 10:49:19 補充:
次草好友

現在在佛教界,連佛陀如何正覺的過程,各宗各派的說法都不盡相同的。

敬仰 釋迦牟尼佛的仁者、信徒,連佛陀是如何正覺的,絕大多數都是搞不清楚。

佛陀正覺的過程,重要嗎?

這當然很重要的,是吧!

因為佛陀怎麼正覺的
後來的佛子就可以依照佛陀正覺的過程走一遍
也可以跟佛陀一樣,成就正覺菩提之道。

2015-06-27 11:00:24 補充:
有的說佛陀是看天上繁星而正覺

有的說佛陀是修甚深更深極深的禪定而正覺的

有的說佛陀是發現十二因緣法而正覺的

日月以上隨說三種說法,是不是都有人說,對吧!




佛陀正覺的過程與方法只有一種,不會那樣多種。
敬仰佛陀的所有仁者與佛子,誰不願意走上佛陀真正正覺菩提之道嗎?
排隊結果發現排到賣爆米花的,不是進戲院的隊伍,沒有願意這樣,是吧!

2015-06-27 11:01:47 補充:
沒有人願意這樣,是吧!
2015-06-24 9:37 pm
湛然的活在當下

此時還有無明嗎 ?

-----

構成[當下]的條件--->正念,正知,如理作意!

如果是活在當下....則此時[無明]不顯!是在[明]中.
2015-06-24 8:39 pm
學佛不知法空住相迷求果 欲成菩薩佛 都是修大無明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十一舍利子言:彼於何法 執著有性? 佛言舍利子!彼於 色 執著有性,於 受、想、行、識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 眼處 執著有性,於 耳、鼻、舌、身、意處 執著有性。 於 色處 執著有性,於 聲、香、味、觸、法處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 眼界、色界、眼識界 及 眼觸、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 執著有性,於 耳界、聲界、耳識界 及 耳觸、耳觸為緣 所生諸受 執著有性,於 鼻界、香界、鼻識界 及 鼻觸、鼻觸為緣 所生諸受 執著有性,於 舌界、味界、舌識界 及 舌觸、舌觸為緣 所生諸受 執著有性,於 身界、觸界、身識界 及 身觸、身觸為緣 所生諸受 執著有性,於 意界、法界、意識界 及 意觸、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 地界 執著有性,於水、火、風、空、識界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 欲界 執著有性,於 色、無色界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 苦聖諦 執著有性,於 集、滅、道聖諦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 無明 執著有性,於 行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 貪、瞋、癡 執著有性,於諸見趣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 四靜慮 執著有性,於 四無量、四無色定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 四念住 執著有性,於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 布施波羅蜜多 執著有性,於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五眼 執著有性,於六神通 執著有性。 舍利子!彼於佛十力 執著有性,於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執著有性。 舍利子!愚夫異生 以於諸法 執著有性,於諸法空 不能信受。 由不信故,不能成辦 聲聞、獨覺、菩薩、如來 所有聖法,故於聖法 不能安住。 不知果位本性空 顛倒學就成 執果位愚夫異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一舍利子!為實有 異生,實有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摩訶薩、如來應正等覺,如 諸愚夫異生 執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但由 顛倒愚夫異生 有如是執。


收錄日期: 2021-04-16 16:53: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624000015KK068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