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連弩的故事

2015-06-13 6:14 pm
需要諸葛連弩的故事,快

回答 (3)

2015-06-13 8:02 pm
✔ 最佳答案
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 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後來大發明家馬鈞欲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書中記載,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發射多支弩箭的連弩的基礎上,設計製作了一種“元戎”弩,可以一次發射十支長八寸的鐵弩箭,提高了強弩的殺傷效能。由於記載過於簡略,對諸葛連弩的性能人們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它是一次同時發出十箭,與後世的“?(左豆右鬥)子弩”相同;也有人認為它是可以先後連續發射十箭,也就是一種連發弩。但是由於缺乏實物乃至圖像等方面的物證,諸葛連弩的結構至今仍是個謎。

通過在考古發掘中獲得的魏晉時期的弩機實物,可以 看出三國至西晉時期的弩機制造工藝仍然是沿襲著漢代的傳統,用青銅鑄造,形制和結構也大致相同。 例如從南京石門檻出土過帶有魏正始二年(二四一年)銘的弩 機、在四川郫縣出土過蜀景耀四年(二六一年)的弩機、在湖北江陵出土過吳黃武元年(二二二年)銘的弩機等等。 其中以江陵出土的黃武元年弩機保存最為完好, 同時還保留有弩的木臂,尚能復原其原貌。木弩臂全長五十四釐米,銅弩機全長十七點三釐米,機件完好,在望山上有用於瞄準發射用的刻度,共分六度,每度內又 各設四分度,制工精巧。 蜀漢景耀四年製作的弩機,機件有所殘失,缺少了扳發用的「懸刀」,銅廓全長八點五釐米、寬三點五釐米、厚四釐米,現重一千四百七十 五克。

在弩機的銅廓上有銘文,標明製作于景耀四年二月三十日,由「中作部」負責制作,並寫明製作的工匠楊安和負責的官吏的名字,以及弩的強度和弩機的自 重:「十石機,重三斤十二兩」。 可以看出當時對弩機的製作和管理還是很嚴格的,那時距諸葛亮逝世已有二十餘年了。
2015-06-14 7:36 am
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後來大發明家馬鈞欲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2015-06-14 5:59 am
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来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诸葛连弩有以下特点
一是火力很强,一次能发射十支箭;
二是可以瞄准目标等到需要时再发射,有利于捕捉射击时机,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体积、重量大,单兵无法使用。
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十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1,诸葛亮曾创制了一种连弩,在当时十分先进。这连弩有两个基本数据,一是能连发十矢,二是矢长只有八寸。
2,陈寿给诸葛连弩定了一个性,即“损益”。后面本文将进一步讨论此问题。
3,马均为著名科学家(曾改进前人所造织绫机、百戏木偶,曾再次发明已失传的指南车、发明翻水车),当他看见诸葛连弩时,首先是大赞其“巧”,可见它与以前的连弩实有大别,其次是认为还可演进为连发五十矢。希望朝廷立项,让他试验并推广,结果未引起重视。这就为后人研制诸葛连弩提供了极重要的线索。
4,傅玄(217--278)为魏末晋初的著名思想家,官至荼骑常侍,封子爵。他认为,“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从侧面可看到对诸葛连弩的高度评价。
5,傅玄还认为:“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对朝廷未能批准马均立项,重新研制诸葛连弩感到非常遗憾,甚至非常气愤。这或许是诸葛连弩在诸葛亮身后不久就失传的主要原因。
6,刘弘身为大将军,对兵器非常熟知。弩机的发射功能由二矢齐发,到三矢齐发,再到十矢齐发,只是量的变化,无质的飞跃。从战国至晋,二矢或三矢齐发连弩已广泛使用了几百年,刘弘应为司空见惯。而刘弘看见诸葛连弩时,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称其为“神弩”。这说明诸葛连弩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弩种。


收錄日期: 2021-04-16 16:50: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613000051KK000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