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明提出的是三分天下之計而不是四分天下呢???

2015-06-02 6:37 am
為什麼孔明提出的是三分天下之計而不是四分天下呢???所謂的三分天下是指魏.蜀.吳,但在當時還有馬騰這股勢力啊!!!後來曹操也經過一番用計激戰才戰勝馬超,所以正確來說應該是四分天下才對,難道孔明早就預料到馬騰勢力的滅亡嗎???假如這樣,真得是太厲害了

回答 (5)

2015-06-02 4:29 pm
✔ 最佳答案

.

問題:難道孔明早就預料到馬騰勢力的滅亡嗎???假如這樣,真得是太厲害了

回答:話說中國漢朝末年,各路諸侯爭天下,亂世,英雄輩出

吳國君臣之間商議:




早預料到是『三分天下』

而不是四分天下、不是五分天下、不是N分天下









吳國君主孫權早預料到是:劉備、曹操、和自己:『三分天下』

吳國臣子早預料到是劉備,所以早有孫權嫁妹給劉備。

(魯肅、周瑜 心理面原是希望『二分天下』,可是 心理面如意算盤在怎麼樣斤斤計較,盤算結果:皆是『三分天下』,誠實稟報吳國君主孫權)


























三國時魯肅“有錢任性” 讓周瑜為之折服

金羊網 - 2015年3月24日 來源:廣州日報


三國時候的魯肅,是一個“有錢就是任性”的範例。


魯肅 創業期:


毫不猶豫將半數年收入贊助給周瑜。

魯肅是大家熟悉的一個三國人物,不過,在大家的印像中,他似乎是諸葛亮、周瑜這兩位大佬級人物的附屬品。在《三國演義》裡,他經常夾在諸葛亮和周瑜當中,是個和事佬,像個窩囊廢,和“英雄”二字搭不上邊。

不過,真正讀過史書的人,是不贊同這種說法的。

實際上,這個魯肅還真是一位大英雄,用當今的話來形容,是一位“有錢任性”的大英雄。要不然,周瑜臨終前也不會特意寫信推薦他當接班人。

據《三國志》記載,魯肅自幼沒父親,和老奶奶住在一起,“家富於財”,說明他“有錢”。而他的“任性”如何表現呢?根據史書的記載,他的“任性”既不是表現在將豪車擱置不用,任其堆滿灰塵,也不是拿著大把錢送給騙子,看騙子到底能騙他多少錢,檢驗自己受騙的耐性。雖然魯肅也不把錢當錢,但他並不把錢用在揮霍和浪費上面,而是用在福利與接濟窮人方面,“性好施與”

當時正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閥割據,富豪一般會把財產藏著掖著,生怕有損失

魯肅則不然,他任性得很,根本就不治產業,把財貨散了,把田產賣了,“以賑窮弊結士為務”,一方面賑濟窮人,一方面用來社交,認識那些了不起的精英豪傑人士,為自己創業做准備

對於這樣的“有錢任性”,大伙當然喜歡,當時對他一片點贊聲,“甚得鄉邑歡心”。

當然,以上還只能說是大方,這個和“有錢任性”還不能完全掛鉤。下面再舉一例。

且說東漢末年各大英雄開始創業的初期,孫策看中了江東——他們孫家的故土。他和周瑜一拍即合,並委派周瑜給他籌款拉贊助

某日,當時身任“居巢長”的周瑜,帶著創業團隊來到住在臨淮東城的魯肅家,說要拉贊助。既然是贊助,而不是硬性指標,給多給少就看魯大戶的脾氣和度量了

於是,任性的一幕出現了。

魯肅家的院子裡有兩個大糧倉,“肅家有兩囷米”,一囷米是多少呢?三千斛。一斛的量又是多少呢?魯肅是東漢人,用的當然是漢代度量衡,《漢書·律歷志》載:“十鬥為斛。”三千斛就是三萬斗。魯肅家那一年家裡多收了不止三五鬥,而是收了兩個三千斛,總計六千斛,約六萬斗。在農耕時代,農業收入往往是主要收入,那麼魯肅當年的收入大約是六萬斗米。

當時魯肅正在和周瑜喝酒,聽說要拉贊助,他隨手一指糧倉,說:我那一囷米,就給周公子您了。他毫不猶豫地就把三萬斗米,相當於一半的年收入送人了,這不叫任性,什麼才叫任性?

更何況,魯肅這還是高質量的“有錢任性”,因為送錢的對像不是騙子,不是奢侈的生活,而是後來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有錢任性”,也得看對像,看質量

周瑜被魯肅的“有錢任性”深深地折服,於是動情地說:我們這兄弟做定了

袁術聽說這事後,也覺得魯肅是個人物,於是任命其為淮臨東城的地方長官








魯肅 關鍵期

說服孫權抵抗曹軍 才能任性過日子

赤壁之戰是千古名戰,具體過程就用不著介紹了。

魯肅在這場戰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兩個:一是:主動聯絡劉備,組成孫劉聯盟,為抵抗曹軍做好組織工作;

二是:勸說孫權下決心放棄投降的幻想,和曹操決戰。

在主戰派當中,有三個人的話對孫權的作戰態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是諸葛亮,他從戰略層面去勸說孫權抵抗,認為曹軍是強弩之末,而且不熟悉地形,不習慣水路,折騰不了多久

二是周瑜,他給孫權算了一個減法,將曹操的軍力從八十萬減到十五六萬,而且是疲憊之師,解除孫權關於軍隊數量對比的顧慮

三就是魯肅。不過,魯肅是個聰明人,不可能再去重復諸葛亮和周瑜的話,就從個人的感受去勸說孫權,其中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要不要活得任性。


這種話不好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於是趁著孫權上洗手間的空當,魯肅把投降曹操後的生活進行了對比。他說:

我魯肅投降曹操後,還是可以生活得很任性的。我可以回到老家,每天駕著破牛車,帶著幾個隨從,四處走走,喝喝酒,打打牌,自由得很;可以按部就班地混下去,說不定還能混個刺史太守之類的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但是,孫權你一旦投降曹操,肯定會被遷移到洛陽一帶,在曹操的眼皮底下生活,錢可能還有,但不可能再任性了。


魯肅的這番話,切不可輕輕放過,他是從個人生活角度去打動孫權的心,而這個生活角度的核心就是:能否任性地生活。

這番關於任性的話,可謂是摧垮投降派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所以:

孫權感慨地說,魯肅你“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參考: 幼兒園“搶跑”是中國人性格的金字塔情結作怪
2016-03-08 8:53 am
諸葛亮一個致命弊病 讓蜀國將亡國衰

司馬光和陳壽都是帝制時代的儒生,他們同時具備儒生的長處和短處。儒生的長處是治史認真,敘述客觀;儒生的短處是分析和評論歷史時著重處世態度而不著重處事的方法。正史裡對諸葛亮的讚揚,基本上是他處世的態度。

正史對諸葛亮的肯定,簡單地說是他的清高、憂國、憂民、鞠躬盡瘁為國捐軀以及他治理四川的認真和嚴明。不過說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和未卜先知軍事天才的紀錄,在正史中卻找不到!根據《資治通鑑》和《三國志》有關諸葛亮足智多謀和神機妙算的記載如下:

(1)火燒博望坡沒有記載;

(2)空城計沒有記載;

(3)借東風、草船借箭、激將周瑜、三氣周瑜,沒有記載;

(4)看星象、卜未來和錦囊授計,沒有記載;

(5)木牛流馬的記載是:231年,諸葛亮自製了木牛,運輸糧餉,使士兵都感到輕快如常。

特別應該提的是,正史中的曹操冷靜而不急躁;司馬懿謹慎而果斷;周瑜有謀略;魯肅處事以大局為重,大智若愚;張飛也不魯莽!
有關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資治通鑑》這般記載;

207年,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策,提出鼎立三國的理論。從207年到234年的27年間,諸葛亮備受劉備和阿斗的重用。221年劉備自立為皇帝,即封諸葛亮為丞相,可見劉備器重諸葛亮的一斑。

三國鼎立的理論是奪取四川和聯吳抗魏,然後內部積極建設而外觀局勢的變化,等待時機,統一天下,完成霸業。在法正的協助下,劉備取得了四川。在聯吳抗魏的實踐上,劉備和諸葛亮都處理得不妥當。劉備借荊州,多次說還都沒有還,劉備和諸葛亮都在這方面多次得罪孫權,使吳、蜀的關係鬧得很僵。從209年到217年,幸虧吳國統帥魯肅以大局為重,多次忍讓,才能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魯肅一死,孫權便遣派呂蒙白衣渡江,殺了關羽,奪回荊州;陸遜接著大敗劉備,三國鼎立的局面便立刻動搖了。

內部積極建設,外觀時局的變化,等待時機完成霸業實踐工作,諸葛亮也處理得不好。227年到234年,諸葛亮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兵力比他強的魏軍。

第一次出祁山,諸葛亮敗在張郃的手下。中間四次的戰役,司馬懿不願意和諸葛亮對壘。每一回,諸葛亮在四、五個月內,軍糧吃完了,便不得不退兵。最後一次,諸葛亮叫人送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要激怒司馬懿出戰,不成。月底,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死後,蜀國衰亡。
其實諸葛亮是一個小心謹慎,處世和處事都非常注重儒家道德的讀書人。在治理四川的工作上,諸葛亮親力親為,執法嚴明,把四川管理得很安寧是事實。

隆中對策,顯示諸葛亮在理論上也相當強。

軍事上,諸葛亮也是一個能力相當強的戰術家。

但是這一切的總和都不足以推論諸葛亮是個大智大慧的人。單憑以上的素質,諸葛亮絕對不能成為中華文化的典範!
諸葛亮有一個致命的弊病,那就是諸葛亮缺乏宏觀智慧!

諸葛亮處事過於謹慎,凡事親力親為,而不能發揮屬下的才能,因而不能充分發揮整體的力量。

諸葛亮經常親自審閱薄書,223年主薄楊顒直接勸諫說:「治理國家有一定的體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權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親自閱審薄書,流汗終日,難道不覺得辛苦嗎?」

諸葛亮感謝他的提醒,後來楊禺顒死了,諸葛亮哭了三天。

然而,臨死之前,諸葛亮仍然犯親力親為的老弊病!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堅持不出戰。諸葛亮派人送婦人的衣服給司馬懿,司馬懿還是拒絕出戰。

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軍中探問,司馬懿只是回問諸葛亮飲食、睡眠的瑣事。使者回答:「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並且處分在二十鞭以上,就要他親自批示;所吃的飯菜還不到幾升呢!」就在月底,諸葛亮死於軍中。

諸葛亮不會栽培人才且不善用人:諸葛亮器重馬謖;劉備臨終前告訴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你要仔細觀察他!」諸葛亮不以為然。228年,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在前,馬謖在後,結果被張郃大敗於街亭。220年,諸葛亮顧慮劉備的義子劉封個性剛猛,擔心往後不易控制,而叫劉備斬劉封。

諸葛亮掌權27年,特別是在223年劉備死後,不管朝中政事大小都交由諸葛亮判決。然而,二十多年中,諸葛亮並不能栽培出蜀國的人才來!蜀國人才凋零是很明顯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主將仍然是老將趙雲、黃忠等。連捧諸葛亮不留餘力的《三國演義》都會露出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話來。栽培人才是領袖最重要的工作。

諸葛亮先求戰而後求勝,以蜀國單薄的軍力,從227年到234年,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強大的魏國。結果,司馬懿輕輕鬆鬆的不戰而屈服了蜀國的軍隊;諸葛亮卻勞民傷財,而最後是人亡國衰。
2015-06-08 9:47 am
如當時本人也在世就會提倡四分天下之計

因為 當時已經算是魏.蜀.吳三分勢力均分

孔明為初時只有魏.吳 初分

認為有自信取得一勢 故而三分之計(規畫)

所以 我說 當時本人若在世

當然是提出 四分天下大計...邏輯就是如此簡單
2015-06-03 4:19 am

這就是孔明高明的地方!他先說曹操已經滅了袁紹,統一北方,勢力最大,現今根本不可能跟他爭。再說江東孫家已歷三世,人才鼎盛,只可用為援,也不可圖,除這兩大勢力以外,唯一可能爭天下的地盤只剩荊州與四川盆地,所以要想爭天下只有先取荊州為家,再取四川為基地,積蓄錢糧兵馬,徐圖進取,待天下有變就可以從荊州和西川向北進取中原。

這不只孔明想的到,換做周渝,龐統,郭嘉,曹操來,恐怕想法都一樣,這也是因為為什麼曹操統一北方以後,他不先打西涼馬家,也不打江東孫家,而要先打荊州,因為只要能拿下荊州,天下統一也就不是難事了。

主君挑臣子,臣子也會挑主公,曹操和孫權都有自己的地盤,也有所屬的文臣武將,孔明若想出世為官,曹操和孫權都不可能一開始重用他,唯一可能有前途的主君,也就只剩一個過氣皇族劉備。所以才有伏龍鳳雛一系列後來的事。

打天下除了地盤,人才兵馬錢糧,打仗其實就是在打錢,西涼和遼東,地處偏遠,錢糧兵馬並不多,絕對不敷所用,所以就可先剔除這次要之處,先取錢糧人口多的戰略要地荊州,才是取勝的關鍵!

以上這些都是基礎的兵法常識。以前現代都一樣!

西涼馬家,遼東公孫家,漢中的張魯,都是實力不強,沒有奪天下之力,西川的劉璋充其量只是一個只看家的庸主。荊州的劉表快死了,且內部不和,正可取事。只有殷實的江東孫家,和打了敗仗,元氣力量未回復的劉備最危險!

2015-06-03 18:47:19 補充:
如果只有南北兩大勢力,那就一定會刀兵不斷,因為都想統一天下。沒辦法讓老百姓歇口氣,如果是三方勢力,那其中一方要動兵攻打其中一方,必定要顧忌第三方,反而會有諸多顧慮!這也是孔明為什麼要提三分天下隆中對的道理。

2015-06-03 18:47:36 補充:
如果只有南北兩大勢力,那就一定會刀兵不斷,因為都想統一天下。沒辦法讓老百姓歇口氣,如果是三方勢力,那其中一方要動兵攻打其中一方,必定要顧忌第三方,反而會有諸多顧慮!這也是孔明為什麼要提三分天下隆中對的道理。

2015-06-03 18:48:41 補充:
如果只有南北兩大勢力,那就一定會刀兵不斷,因為都想統一天下。沒辦法讓老百姓歇口氣,如果是三方勢力,那其中一方要動兵攻打其中一方,必定要顧忌第三方,反而會有諸多顧慮!這也是孔明為什麼要提三分天下隆中對的道理。

2015-06-03 19:00:18 補充:
孔明原是山東琅琊人,因避戰亂才輾轉到荊州,沿途應該看了不少百姓顛沛流離的慘狀,為了天下蒼生,想出天下三分之計,那也不足為奇,可以理解。

2015-06-07 23:49:35 補充:
袁紹的兒子袁熙與袁尚因被曹操戰敗到遼東,結果就是遼東公孫家殺了他們,還把他們兩人的首級送給了曹操!

遼東公孫家最後還不是被曹魏給藉故滅了!

2015-06-26 18:01:13 補充:
諸葛亮最出名的就是隆中對和出師表,當年讀書很多人都背過。所以一講到三分天下,自然就會想到諸葛亮的隆中對!
2015-06-02 7:09 am
當時還有遼東公孫家呢!

你應該問怎麼不是五分天下才對

2015-06-04 11:24:15 補充:
遼東公孫家 自公孫度到公孫淵 凡五十年

比蜀漢存活的時間還久喔


我的意思是 跟公孫家比起來 馬騰其實比較不足一提

2015-06-10 09:32:18 補充:
一個是"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是好兄弟

一個是"生子當如 孫仲謀" 是乾兒子

三分天下是曹操早決定好的


收錄日期: 2021-04-16 16:41: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601000010KK054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