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應對中 對自己的覺察之重要性?

2015-05-29 4:34 pm
現實生活應對中 對自己的覺察之重要性?



末學剛發表了 一篇文章 "現實生活應對中 對自己的覺察之重要性"

也想聽聽您的指教

感恩!

祝福!

回答 (12)

2015-05-30 12:06 am
✔ 最佳答案
大德發揮現實生活應對中 對自己的覺察之重要性,「EQ管理」確實對佛弟子學習的一大好處!版主說路子還長 慢慢走,末學試著相對自己的角度提出「覺察」的觀點。1,如實正觀,「鐵軌」是不相等,但與事實不符!2,如實正觀,水杯之筷子是彎曲的,但與事實不符!3,如實正觀,NBA籃球賽,語言文字難以表答,心境與事實不符!請教如何「覺察」是「加油添醋」!

2015-05-30 23:28:07 補充:
建議大德 瀏覽 莊春江工作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
依負面情緒實踐四諦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節 對治與調伏
佛法最獨特的思惟,就是主張具有普遍性的緣起法則,並且特別注重用於人生煩惱苦迫的解決,這是佛陀時代其他宗教、哲學所沒有的。今天,如果有人在解決人生問題上,也以緣起法為普遍性的主張,其實都可以看做是佛法的,因為,佛陀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2015-05-31 16:52:05 補充:
善知識法喜

佛陀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1'破我執證初果'或大乘登地菩薩以上才能究竟
2' "此故彼"是緣起法則''
3'六根六塵六識無常.無我' 就是緣起的實相
4'只要能看破六根六塵六識無常.無我虛幻.不實的真相,就叫做[見法]
參考: 心得, 莊春江工作站
善知識法喜

佛陀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以上是觀嚴師兄,分享某位師兄的翻譯內容…

請問以上境界是何種果位才能究竟?
又如何才是(緣起)實相?

2015-06-01 00:17:42 補充:
當發現苦現前,是覺察苦?還是覺察苦的因緣?

若是將苦當成覺察的真實對象,此對象實是無相。
若將因緣集成苦當成覺察的真實對象,此對象也是無相。

覺察苦或是苦集因緣,此時苦究竟是不是苦?
若說不是,苦便是虛妄無苦…是自己騙自己有苦?還是騙自己無苦…
若說是苦,明知是假合,色受想幻化…又自說是苦…是騙自己假合是真?還是一直是真?

……………
法,就是現前而做覺知相…
因緣就是此相流轉…

見法,見因緣…

如說如來是流轉相…………

2015-06-01 00:19:45 補充:
金剛經云: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2015-06-01 09:07:33 補充:
若有能力見法如見佛

那見一切皆無見

一切皆佛

2015-06-01 09:08:13 補充:
如此此時

才是如如不動
2015-05-30 9:31 pm
覺察,是解脫的必要元素。

只是從旁提醒學人常見的誤解 :

1. 純粹的專注、與正確的專注之間的不同

2. 念住、覺醒;是截然的兩回事

3. 知足是人間的美德;但在禪修中,不一定是有益的。

4. 只在當下,並非息苦之道;在當下智慧地深入區別,才是。

5. 深一點說; 當專心念住、並與所緣結合;這已不是念住、更非覺察、覺悟。

而只是一種統一的狀態。

6. 實作地說,念住、警覺;是對立的砥礪;有如刀與磨刀石。

隨筆提醒

2015-05-31 00:02:52 補充:
題主朋友,

那只是一些提醒。

那些提醒都是先聖、先賢所留傳下來。

當然,實際的狀況,非語言能準確傳達。

念住,說難、不難。

但若要通達,則是善知識、生命的挹注、累積的波羅密等,皆缺一不可。

不過,就只是提醒而已。

只是朋友沒有體會出這些提醒的價值而已。

如意

2015-05-31 13:10:09 補充:
題主朋友,

正法的六個特性。

現見、離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

(雖然漢傳翻譯,在文字上有些出入,但不妨礙理解)

題主朋友,常常提到這六種特徵,是否可以解釋一下,

"不待時" 的意思呢?

如意

2015-06-01 07:55:27 補充:
題主朋友,

不妨有空多參考上座部佛教的說法,可以開展自己侷限的視野、

了解不同角度詮釋 佛陀的教法、截然不同的禪修深度。

重要的是,發掘修學的盲點。

如意

2015-06-01 13:45:34 補充:
題主朋友,

倒不是期盼朋友學習更多的法;

而是,提供完全不同的角度,讓朋友能夠更深入法。

禪修的所緣,與朋友所以為的、目前學的、認為應該的;其實很不一樣。

就像,想要採到海的珍珠;

就必須潛入海中。而不是只是停浮於海上。

比如說 ;

佛陀談到五 (取) 蘊的次第修學,通常必須以勝義諦來觀察;

而若用世俗諦者,雖然也暫時能穩定情緒,助益卻很有限。


世俗諦,就像浮於海上;

勝義諦,則如潛入海中。

只是這樣提醒建議而已。

如意

2015-06-01 21:08:51 補充:
題主朋友,

勝義諦,又名究竟法,只有四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以及涅槃。

有如題主常說證初禪..云云,

那也必須檢驗五心所才能確定,不是嗎?!

又如,朋友常說如實觀察五蘊....云云,

色,不就是四大? 以及四大所造之色,不是嗎 ?!

受,六受身,不就是與心俱起的受心所嗎?

想,六想身,不就是與心俱起的想心所嗎?

行呢? 六思身,不就是各支心所嗎?!

識呢? 六識身,不就是心法嗎?!

朋友所謂如實觀察五蘊,

難道不就是觀察自己 (內)、他人 (外) 的色法、心法、心所法嗎?!

這就是勝義諦的說法。

朋友能接受這種角度的說法嗎?!

如意

2015-06-02 00:13:05 補充:
題主朋友,

在談法的時候,一般都先比對教法之後,然後檢討自己。

比較少去檢討他人。

以增上心學而例,朋友可以這樣檢討、省察 ~

當我在繫住所緣時,是否能察覺心理的擾動?

是否能平衡稍微的沉滯、抑悶;或稍微的躁進、用力?

是否能察覺,並平衡感性與理性?

是否能掌握所緣的變化,並察覺沉滯、躁進、感性、理性、並且去平衡他們?

當所緣的似相變的光明強大時,是否能穩定地保持?

一段時間後,

是否確定有尋、伺、喜、樂受、心一境等心所的升起、穩固、強大?

他們在哪裡? 樂受是明顯的,但是....

尋在哪裡、如何確定?

伺又在哪、怎樣確認?

喜禪支呢? 心一境性呢 ?

2015-06-02 00:13:40 補充:
他們又在哪確認?

.....

當自己滿意地審查之後;

自己是否滿足這樣的境地?

是否察覺心的擾動依然存在?

因此,是否應該去除擾動? 哪一種擾動最明顯? 最先去除?

是不是尋? 還是伺?

題主朋友,

這是如實、這是勝義、沒有人、沒有物、沒有事,有的只剩下色法、名法。


題主朋友,

如實,是對自己的審查;而不是針對他人的評比,不是嗎?!


願朋友 如意。

2015-06-02 12:44:42 補充:
其實,

善說、自見、無時、來見、引導的、智者自知。

這六種特色,主要是指向出世間法。

而無時,也翻成不待時節;

雖然,理解成沒有時節的限制,似乎好像依文解字而言之成理;

其實,他的原文,有另一種解釋 ~ 聖道升起之後,聖果剎那旋踵而來。

至於星洲對法的演繹方式、內容,題主雖然尚未理解;

但是不妨以四大教示的原則,來比對、參考。

.....

心的擾動,千變萬化、

五蘊深奧;緣起,難以通達,

事實上,很難只用 "不加油添醋" 一詞,就能貫通前善、中善、後善。

因為,那很難因應禪修中所發生的諸多關卡。

對朋友已無進一步的問題。

如意
2015-05-30 7:20 pm
南無阿彌陀佛_/\_

一來,覺知一切現象(一切法)的法性是不增不減、是無為的。
二來,覺知法性起用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差別的,所以要善加抉擇。
參考: 我見
2015-05-30 6:38 am
所謂當局者迷'若能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查覺警惕'不讓言行偏差'作出損人又不利已的事'則才不枉費學佛之目的'
2015-05-30 6:27 am
別人怎樣,我不清楚 , 對我來說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所以 , 凡是盡心即可
有人想要學習佛法 , 我們就量力的為她解說 , 如果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就老實的告訴他,這個我不懂,你必須去請教高明的人

我覺得這樣過日子比較輕鬆 , 其他的留給別人去做吧 , 如果某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 那是他的事 , 與我無關的

如果我們每天必須活在別人的看法裡面 , 那活著做甚麼呢?
只要我們手法守分 , 把自己該做的做好, 其他的又何必掛在心上呢?
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也是這樣做的
2015-05-30 5:44 am
學習用平常心做事---------這就是一種自覺!

願你平安
2015-05-30 1:04 am
大德您好
ㄜ彌陀佛

佛海無邊
回頭是岸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若您信佛
有空不妨
一心專念
南無ㄜ彌陀佛
2015-05-29 10:15 pm
日常生活皆為禪
去除人性貪嗔癡
慈悲智慧修禪理
忠孝仁義善修濟
戒律佛理為歸依
禪定皆空入太虛
有為無我實不空
2015-05-29 4:55 pm
隨佛尊者開示 : 佛法對事業、家庭與社會的幫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33xKJu-aU8


收錄日期: 2021-04-16 16:52: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529000010KK016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