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權利與義務.責任

2015-05-27 9:30 pm
如何衡量權利與義務.責任

究竟是國家應尊重個人還是個人應服從國家?
假如有衝突的話

回答 (6)

2015-05-28 4:48 pm
✔ 最佳答案
在希臘式的悲劇人生中 人世間乃是一條充滿荊棘的崎嶇道路 而有一種命運悲劇的感覺 這就是人生最嚴肅無情的考驗。如果一個人 能夠堅苦卓絕的去努力開拓自我的生命 更能以藝術之美的情操 超越一切 也就可用自我意志創造未來 這德從個人自覺才能成功。
人之性感於物而動 產生欲望 這不可非議。如果感之無窮 而又逐之無節 天裡必至於滅亡的地步 何況人欲是漫無止境的呢?人的精神和物質在人的生活裡是要平衡發展的 猶之如車之兩輪 鳥之兩翼 不可或缺。僅僅在物欲上獲得大量的滿足 精神上不見得舒暢。不能獲得 更是痛苦萬分。所以 在這人欲衝賽的世界裡 痛苦籠罩了人生 人生幾乎就是痛苦。
西哲叔本華認為 一個人不能滿足於個人主觀之所求 必定去追尋客觀的世界 追求不遂 就產生痛苦。所以他主張人生應該放棄追求 忍受痛苦 如此才可以消滅人欲 免除人生的痛苦。我國學者王國維深受叔本華的影響 也曾經有類似的論調 在紅樓夢評論裡面說:『生活本質何?欲而已矣!欲之為性無狀 而其源生於不足 不足之狀 痛苦是也』如果一個人的一生 只知道以他有限的生命之力 對無限的欲求作無止盡的追逐 迷途不返 這無異只承認自己僅僅只是一個物質的存在而已。如此發展下去 人類本來虛靈洞澈的心靈 也將失去璀璨的光輝 精神價值也將日益貶落 陷入極痛苦深淵 無法自拔。所以 莊子在養生主裏一開始就說:『以有涯追無涯 殆矣!』人欲不去 人生則飛蛾撲火 至焚身乃止人生的確是悲劇。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 借茫茫大士和緲緲真人之口 告戒補天棄石:『塵世間美中不足 好事多磨 八個字緊相連續 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 人非物換 究竟是到頭一夢 萬境歸空 劫終之日 復還本質』曹雪芹把人看成悲劇的演員 同時也把人世間看成一個悲劇的舞台。其實 根本原因乃是人生為人欲所制 在人欲的羈縛之下 不僅僅好事多「磨」樂極悲生 到頭來也真是萬境歸空了。等待到劫終返本的時候 也只有嘆息道:「無材可去補蒼天 枉入紅塵若許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OCcPFtATg

人生境界並沒有甚麼深不可測的神秘 更沒有甚麼特別的玄妙之門 不過是每個人的精神作用.投射到生活中的一種映像而已
這種映像都根據各人的修養和稟賦不盡相同 境界的衍變也不一樣
人的一生 雖然只短短不滿百年 但自己的人生境界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默默轉移 並未曾自覺 也有人永遠侷限於某種境界 而終其一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OCcPFtATg


曹雪芹筆下的當年大觀園裏 樓臺亭閣 莫不崢嶸軒峻 林木山石 莫不蔥蔚烟潤 好一個勃茂欣然的氣象 可是 曾幾何時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 都付與斷井頹垣』那沉迷在淒豔柔情而多愁善感的主角終於在紅顏春盡滿目蕭然裏 漸悟玄機 寂然遠行 向那雲霧飄渺處求歸元還真去也

情愛放水流
那一僧一道已向那難以悟道的頑石說明:『那紅塵中確有些樂事,但不能依恃,況且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損,終究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殘山夢最真 是一個轉機 也是一個生機。因為人往往要走到繁華夢的盡頭 才能得到人生的徹悟 才能激起大悲與深情。

國學家王國維 早年曾寫過「紅樓夢評論」認為是一部歷經人生苦痛而求得解脫之道的書 並認為形成人生痛苦者在其有欲望 欲望中最大者為男女之欲。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韋政通曾說:
紅樓夢實是中國人所體會的「生命與世事虛幻無常」悲劇感的典型代表作

組成紅樓夢的背景與人物 像大觀園中如夢般的繁華 黛玉的纖弱多病 寶玉的遊戲人間 無一不呈現出它的虛幻性

作者的雄心,實不祇是描寫一家一族的興衰,大觀園無異是整個人間是的縮影,其中的情呀、欲呀、病呀、死呀,也是普及眾生的現象。作者藉寶玉這個角色,從人生沉淪之途,一直寫到重生之路,而重生的關鍵在悟到「色即是空」,以及情欲的即實而虛上。寶玉既沒有像西方的悲劇英雄,奮力抵抗命運,也不想超升入於幻美的世界,以洗淨人生的慘痛。他跟隨者佛陀所啟示的道路,出家了,解脫了。出家的真義,不是脫離人間,而是要從人間種種的憂苦束縛中釋放出來,尋得本真,得大智慧,負起濟人濟世的責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sNtWIBNc
2015-05-28 5:01 pm
究竟是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的支配?還是國家社會的措施應該適合個人的發展?這在一個有組織的社會裡,多半會發生過的問題,在近代自由、民主的運動下,則爭論的更加激烈。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持有不同的意見:墨翟與韓非,在倫理和社會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差異,但對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這一點,見解却一致。墨子主張「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又主張一切人須尚同於天志。韓非則以賞罰之「二柄」統馭臣下百姓,要求臣民絕對服從國家的律令,復以耕戰二策嚴格限制人民的活動,規範了群體的價值標準,符合它的得賞,違反它的則罰。不論是墨子或韓非,君上都享有無上權威。於此持相反見解的是老聃與莊周,他們根本認為政治上的一切法令和措施,都是徒滋紛擾,所有政府的作為,不但無助於人類社會的和平,相反地,它們是在破壞原有的和諧。因此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國家組織如果必須設立,那末身為官長人君者唯一可做的事,就是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如此人民才能過質樸自然的生活,維持社會的和諧狀態。

西方人談到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有兩種極端的看法支配着爭論的論點,一是集體主義;一是個人主義。在中國,墨翟、韓非屬於前者,老聃、莊周屬於後者。對這個問題,儒家的見解與上述各家不同。從主張政教分治的思想,可知儒家不完全贊成個人應該服從國家社會的支配;從 君君,臣臣,以及對王道、仁政理想的堅持,可見儒家也不會同意道家「為無為」的主張。從家族社會孕育而成的儒家思想,一開始就跳出了個人與國家社會的對立思考,他把這種關係轉化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這就是現代社會科學家常說的,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中是以父子關係為主軸。在家庭組織範圍之內,個體與個體的關係是父與子,在政府組織範圍之內是君與臣。應用在父子關係中的一套規則,同樣也適用於君臣關係。經此轉化以後,個人與國家社會的問題,也轉為孝與忠的問題,以及私情與國法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為傳統儒家帶來很大的困擾,解決之道,一是使忠孝趨於混同,一是為了維護至尊的孝道,寧可犧牲國法,前者雖有利於 君,後者雖有利於父,問題卻未因此獲得妥當的解決。

(1)人在孤獨中還是在社會中?能達到生活的圓滿?
(2)到底甚麼形式的人類社會,才能幫助人活得好些?
(3)以上兩個問題能否在一星期內就找出理想的答案?
道家顯然比較重視孤獨生活的價值,強調隔離的智慧。墨家和法家,根本認為人是是社會的動物,國家的工具,有意義的生活,必須在社會中才能達到。儒家則另有其中庸之道,人究竟應該是孤獨,還是要參與社會,這要看人生的際遇。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人在孤獨中可以做成己的工夫,有機會參與國事,就施展自己的抱負,人生不論是進或退,在朝或在野,都同樣可以達到生活的圓滿。
在法家軍國主義的社會之外,道家和儒家都希望實現一個合諧不爭的社會,為其最高的理想。道家是欲以『為無為』的方式達到此理想,儒家則主張以禮樂教化的方式實現它。
新文化運動以來,由於西潮的影響,在思想上,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一直有着嚴重的衝突,少數自由主義者特別強調個體的尊嚴,認為國家社會應該尊重個人自由。站在政府的立場,則強調國家社會的利益,個人的自由必須受到限制。目前在知識份子中,似乎只能依據個人的不同境遇,在二者之間,任擇其一,衝突依然存在。這的確是一個考驗人類智慧的問題,因為到目前為止,即是被認為民主開放的社會,這個問題並未獲得真正的解決。

乾坤一場戲,人生一悲劇。人存在本身都帶有幾分悲劇性
但只有少數人能體會其中的意義以及它對人生的價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alHAagdH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dWMoTJ5Eo
2015-05-28 2:49 am
老百姓的權利,公務員的責任,政官首長的義務。

可惜!這個世界卻是倒著來顛覆一切眾生。
2015-05-28 12:54 am
人的一生與責任相終始。兒童進入小學讀書 回家後幫忙家務 就是訓練一個人負責的開始。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 責任的範圍也日益擴大在任何人際關係中 都有責任問題存在。當一旦有能力在社會謀生時 更是處處要求你盡責。有理想的人 更要為社會 為國家 甚至為人類盡責。責任的範圍不論大小 都屬於道德義務的表現 因為盡責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別人 皆是一種承諾 人在任何時地 都必須盡力去兌現你的承諾。一個不能盡責的人 是自暴自棄;有才能而不能盡責者 則是棄才。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是可以由盡責的多寡 和範圍的大小來衡量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asSSvWXr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asSSvWXr0
青年男女 對兩性之愛 都懷着一份神祕性的渴望。 他們渴望愛情 是希望能享受到生命的歡愉。這並沒有錯 因為生命的歡愉 有助於心理的成長和健康。但往往忽略愛情一但成熟 對對方就是一份承諾 一份道德的義務 一經承諾 就是一生的責任。責任是倫理之愛最重要的支柱。

一個人盡責的範圍 如祇止於兩性之間或整個家庭 做得再完美 仍將是一平常之人。平凡與偉大的分界線之一 是後者不能安於此一範圍 他必須對同胞人類的苦難 付與更多的關注 負更多責任。當一個人下定決心要求盡更多的道德義務時 他必須具備不竭的熱情 恆久的毅力 還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氣。許多人在年輕時 頗有理想 進入社會 經過一再挫折 就開始轉向 就是因為缺少這些條件。道德義務的擴大 必須獲得更多美德的支援。而且道德的責任 只有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完成 所以孔子說:「仁者必有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BwMfzGf4Fk

仁是甚麼?納人責任的範圍來解釋 它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己立己達是對自己盡責 立人達人是對他人盡責 二者在實現時 難分其先後 且都是一無限過程。關此 荀子書中記載孔子和第子子貢的一段對話 具有深刻的啟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ri6Rf4rVU

《荀子大略》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矣,願息事君。」孔子曰:「《詩》云:『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事親。」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於妻子」。孔子曰:「《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於朋友。」孔子曰:「《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難,朋友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耕。」孔子曰:「《詩》云:『晝爾於茅,宵爾索拚,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耕難,耕焉可息哉!」「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壙,皋如也,填如也,鬲如也,此則知所息矣。」

這也許只是一個寓言 但它對道德義務的問題 卻提出了一個極富深意的答案。人生在世 就是為盡種種責任 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子貢因倦於學 因此想逃於事君、事親、妻子、朋友.....而不知在這些關係中 都要求我們盡一份責任 負一份責任 人生之與責任 不能退縮 只有死而後已。
儒家對道德責任的範圍 不以人事界為限 主張擴及整個宇宙 陸象山就說過:「宇宙內事 即己份內事 己份內事 即宇宙內事」因此 人永遠有未完的責任 臨死總免有所遺憾 羅近溪嘗言:「仲尼臨終不免嘆口氣」蓋即指此。
2015-05-28 12:49 am
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可以儒.道.法三家為代表.這三家就其內容來看似乎有不同的內容.但大體上來說.他們的政治理想都是相同的.譬如.無為而治.尊重賢德之人.謀求大一統的國家…孔子的政治理想.正名主義.為政以德.以禮治國.孟子的政治理想.仁政.民權思想.墨家的政治理想.兼愛主義.非攻主義.實用主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3mOaaoNdyk
2015-05-27 11:03 pm
山水如畫6《國語老歌》探戈舞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xxgdQYNiLg


收錄日期: 2021-04-20 17:50: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527000016KK038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