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希臘式的悲劇人生中 人世間乃是一條充滿荊棘的崎嶇道路 而有一種命運悲劇的感覺 這就是人生最嚴肅無情的考驗。如果一個人 能夠堅苦卓絕的去努力開拓自我的生命 更能以藝術之美的情操 超越一切 也就可用自我意志創造未來 這德從個人自覺才能成功。
人之性感於物而動 產生欲望 這不可非議。如果感之無窮 而又逐之無節 天裡必至於滅亡的地步 何況人欲是漫無止境的呢?人的精神和物質在人的生活裡是要平衡發展的 猶之如車之兩輪 鳥之兩翼 不可或缺。僅僅在物欲上獲得大量的滿足 精神上不見得舒暢。不能獲得 更是痛苦萬分。所以 在這人欲衝賽的世界裡 痛苦籠罩了人生 人生幾乎就是痛苦。
西哲叔本華認為 一個人不能滿足於個人主觀之所求 必定去追尋客觀的世界 追求不遂 就產生痛苦。所以他主張人生應該放棄追求 忍受痛苦 如此才可以消滅人欲 免除人生的痛苦。我國學者王國維深受叔本華的影響 也曾經有類似的論調 在紅樓夢評論裡面說:『生活本質何?欲而已矣!欲之為性無狀 而其源生於不足 不足之狀 痛苦是也』如果一個人的一生 只知道以他有限的生命之力 對無限的欲求作無止盡的追逐 迷途不返 這無異只承認自己僅僅只是一個物質的存在而已。如此發展下去 人類本來虛靈洞澈的心靈 也將失去璀璨的光輝 精神價值也將日益貶落 陷入極痛苦深淵 無法自拔。所以 莊子在養生主裏一開始就說:『以有涯追無涯 殆矣!』人欲不去 人生則飛蛾撲火 至焚身乃止人生的確是悲劇。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 借茫茫大士和緲緲真人之口 告戒補天棄石:『塵世間美中不足 好事多磨 八個字緊相連續 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 人非物換 究竟是到頭一夢 萬境歸空 劫終之日 復還本質』曹雪芹把人看成悲劇的演員 同時也把人世間看成一個悲劇的舞台。其實 根本原因乃是人生為人欲所制 在人欲的羈縛之下 不僅僅好事多「磨」樂極悲生 到頭來也真是萬境歸空了。等待到劫終返本的時候 也只有嘆息道:「無材可去補蒼天 枉入紅塵若許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OCcPFtATg
人生境界並沒有甚麼深不可測的神秘 更沒有甚麼特別的玄妙之門 不過是每個人的精神作用.投射到生活中的一種映像而已
這種映像都根據各人的修養和稟賦不盡相同 境界的衍變也不一樣
人的一生 雖然只短短不滿百年 但自己的人生境界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默默轉移 並未曾自覺 也有人永遠侷限於某種境界 而終其一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OCcPFtATg
曹雪芹筆下的當年大觀園裏 樓臺亭閣 莫不崢嶸軒峻 林木山石 莫不蔥蔚烟潤 好一個勃茂欣然的氣象 可是 曾幾何時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 都付與斷井頹垣』那沉迷在淒豔柔情而多愁善感的主角終於在紅顏春盡滿目蕭然裏 漸悟玄機 寂然遠行 向那雲霧飄渺處求歸元還真去也
情愛放水流
那一僧一道已向那難以悟道的頑石說明:『那紅塵中確有些樂事,但不能依恃,況且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損,終究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殘山夢最真 是一個轉機 也是一個生機。因為人往往要走到繁華夢的盡頭 才能得到人生的徹悟 才能激起大悲與深情。
國學家王國維 早年曾寫過「紅樓夢評論」認為是一部歷經人生苦痛而求得解脫之道的書 並認為形成人生痛苦者在其有欲望 欲望中最大者為男女之欲。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韋政通曾說:
紅樓夢實是中國人所體會的「生命與世事虛幻無常」悲劇感的典型代表作
組成紅樓夢的背景與人物 像大觀園中如夢般的繁華 黛玉的纖弱多病 寶玉的遊戲人間 無一不呈現出它的虛幻性
作者的雄心,實不祇是描寫一家一族的興衰,大觀園無異是整個人間是的縮影,其中的情呀、欲呀、病呀、死呀,也是普及眾生的現象。作者藉寶玉這個角色,從人生沉淪之途,一直寫到重生之路,而重生的關鍵在悟到「色即是空」,以及情欲的即實而虛上。寶玉既沒有像西方的悲劇英雄,奮力抵抗命運,也不想超升入於幻美的世界,以洗淨人生的慘痛。他跟隨者佛陀所啟示的道路,出家了,解脫了。出家的真義,不是脫離人間,而是要從人間種種的憂苦束縛中釋放出來,尋得本真,得大智慧,負起濟人濟世的責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DxsNtWIB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