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版主您好。
在下對滿全說法不甚認同,回答者應對金銘碑刻有初步認識再來回答較妥。
很明顯的,這是一段碑文,旨在紀念先人德行。以下指出幾點錯誤以供參考。
一、皇清不是清朝皇帝,而是指「大清」,正如明代碑刻上多用「皇明」是一樣的,清代墓志碑刻上也用皇清字樣。(見後圖)
二、待贈不是等待贈與諡號。(圖一~四)
據《清會典》,官員眷屬(父母、配偶)在生前就得到封號者稱為「封」,死後才得到封號者稱為「贈」。封、贈又分為皇帝(中央)頒誥:誥封(贈);以及督、撫(省級以上地方單位)循例辦理者:例封(贈)。
誥封(贈)其實是禮部敍議後,交吏部會同辦理,以皇帝名義頒布天下;現實中由皇帝親自頒誥者少之又少,除非真有大功勲,才得享有此項殊榮。
而例封(贈)是朝廷授權給地方,以表彰有功官員的做法。中央級小官員在職時間長了,如果沒有犯大錯,眷屬也享有例封(贈)的待遇。
至於墓志或碑文上的「待贈」,則是庶民為表彰先人德行所用的溢美之辭。「孺人」、「太君」也是一樣,並不是朝廷給的封號。這些等級較低的封號,雖然也算國家名器,但歷代以來民間一直沿用,朝廷也就尊重民俗,並不會追究僭越之罪,清明掃墓時,不妨多注意墓碑上的銘文,就會發現大家都這麼用。
不過「封」、「誥」字樣,則為皇權象徵,民間若私自使用,有欺君之虞,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偽造公文書罪,所以不能濫用。
圖片參考:
https://s.yimg.com/lo/api/res/1.2//YXBwaWQ9c2hhcmVkO3E9ODU-/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persage/home/15051805.jpg
三、敏惠、伊章不是諡號,而是先人的名諱。
敏惠若在右邊,則男性應該姓王名敏惠,女性為楊伊章,如此而已,不必多作聯想。
四、文末的「夫」(ㄈㄨˊ)是語尾助詞,無義。
例《論語》有:「逝者如斯夫…」。
根據以上,版主所見應如下圖。但在下猜測,版主所見文字順序或許有誤,私下以為原文應作「皇清待贈王公敏惠、妻孺人楊太君伊章懿行正節以示不朽夫」為妥。大意是:為紀念這二位先人美好的德行、端正的節操,特立此碑,以使他們的風範永垂不朽。
圖片參考:
https://s.yimg.com/lo/api/res/1.2//YXBwaWQ9c2hhcmVkO3E9ODU-/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persage/home/15051806.jpg
2015-05-19 22:37:01 補充:
抱歉,剛PO的時候,圖片是看得見的。現在只能點圖片連結進去看囉。
2015-05-19 22:40:09 補充:
無法看到圖片者,請直接點「檢視圖片」,將另開視窗顯示圖片。謝謝!
2015-05-19 23:03:23 補充:
按:「敏惠」在此並非諡號。乾隆四十年諭:「非一品不得諡。」所以就連一品大員也不見得能輕易獲得諡號。
諡號也是國家名器,比之誥封又嚴格了許多,通常必須皇帝親自開口,否則禮部亦不敢擅自敘議。故有清一代凡二百六十年,贈諡者僅四百三十餘人,平均每年贈二個諡號而已。
故此可知,官員尚不得獲諡,平民百姓斷不會私下將諡號銘於碑文,以為取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