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清廷,不過袁世凱卻承民初亂局企圖獨攬大權,辛亥革命的成果為袁世凱攫奪。所謂二次革命,就是各地起義,推翻袁世凱。所以,孫中山在他的遺言中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2. 日本要製造名正言順取得山東的理由
3. & 5. 孫中山名義上為國民黨,沒獲得任何一派軍閥的支持,故其名孫大炮,他想要借就南閥軍閥之力去討伐北洋軍閥。 袁世凱死後,他的勢力分裂成皖、直、奉等派系。
4. 段祺瑞是北洋軍閥之一,袁世凱的舊部,他廢除了《臨時約法》,護法運動最大矛頭就是指向段祺瑞,正是孫中山北伐的對象之一。
5. 外國當時基本上都只是承認北洋軍閥所操縱的北京政府。
6. 桂系以陸榮廷為主,其他有李宗仁及白崇禧等,表面上支持孫中山,實際各懷鬼胎。孫中山的北閥被盤據粵東,名義上為其手下的陳炯明叛變,桂系藉機控制廣東。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e/63e01/63e0101.htm
自袁世凱死後,他統率的北洋軍隊即告分裂。其部將各自據地稱雄,互爭中央大權,釀成軍閥割據與混戰的局勢。當時著名的軍閥派系,主要有安徽人段祺瑞為首的皖系;直隸(河北)人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包括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奉天(遼寧)人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後其子張學良繼之)。除了北洋軍閥各派系之外,後來北方又有閻(錫山)系、馮(玉祥)系。南方的軍閥勢力亦隨反袁運動而崛起,出現了滇系(唐繼堯、龍雲等)、桂系(陸榮廷、李宗仁、白崇禧)等。
張勳復辟失敗後,黎元洪引咎辭職,由馮國璋任大總統。段祺瑞則以民國再造者的姿態重新執掌大權,他廢除了《臨時約法》,並召開新國會,通過對德宣戰案。為了維護《臨時約法》,孫中山便聯合南方各省在廣州建立「護法軍政府」,以對抗由北洋軍閥所操縱的北京政府,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不過,孫中山被推舉為軍政府的大元帥,只是由於南方軍閥想利用其聲望對抗北方,而孫中山本人並未掌握任何軍政權力,而且不斷遭到排擠。最後「護法之役」亦不了了之。
http://www.rocidea.com/roc-883.aspx
桂系以陸榮廷為首,控制廣西、廣東。
滇、桂兩系軍閥,對內接近直系,對外則親近英美。孫中山在廣州組建護法政府時,曾欲借助這兩系軍閥的勢力,但最終沒能達成合作。接著,因廣州軍政府改大元帥制為七總裁制,孫中山被迫離粵,后在陳炯明協助下返回,陸榮廷退保廣西,后敗于桂粵戰爭。此后,廣西發生變亂,李宗仁、黃紹竑崛起,統一廣西,北伐時期,李宗仁率桂軍加入國民革命軍。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f/63f01/63f0101.htm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戰)爆發後,日本不顧中國的中立地位,藉口對德宣戰,於1914年派兵在山東登陸,進攻德國租借地膠州灣,並佔領膠濟鐵路全線,圖謀承襲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圖謀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當時袁世凱、段祺瑞等北洋政府為求日本的支持,先後予以承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於1919年初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也派遣代表出席。在會上,中國以戰勝國的身分要求取消列強在華一切特權,廢除「二十一條」,並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直接交還中國。與會列強認為前兩項不屬於對德和約範圍,拒絕討論;至於有關山東問題,英、法、意等國也偏袒日本。結果,巴黎和會公然把日本承受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一項,列入對德和約的條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