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諸夏」指的是周朝當時分封的列國,「夷狄」是中國以外的地區,例如楚及吳等,不過這些「夷狄」後來也成為「諸夏」。
2. 山戎,山戎侵燕,齊軍聯合燕軍打敗山戎。還有不屬周室封國的孤竹國。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7-12/03/content_9336643.htm
殷商王室所分封的同姓諸侯國有一個叫孤竹國。傳説孤竹國君有兩位兒子伯夷與叔齊,伯夷為了讓叔齊繼承王位,離開國都,誰知叔齊知道後也跟隨而去。當時正是商紂無道,武王伐商之際,伯夷、叔齊聽到武王伐商的消息,一起趕去勸諫武王,認為周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周武王沒有聽從,一舉攻入朝歌,結束了殷商的暴虐統治。
伯夷和叔齊以商遺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略]
孤竹國到春秋時代還存在,與山戎等一起時常騷擾燕、齊、衛等國。[略]
3. 臥薪嘗膽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6/15z0609.htm
越王勾踐被迫臣服于吳以後,力圖報復,他「懸膽於戶,出入嘗之」,又「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攻之以水」,以激勵自己不忘復興大事。這就是著名的「臥薪嘗膽」故事。在勾踐的發憤努力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積聚了強大的力量,具備了滅吳的能力。
4. 郡是縣對上一級的行政區域,一郡豁轄多縣。
5.
http://big5.csj.sh.gov.cn/gate/big5/www.csj.sh.gov.cn/pub/swwh/sszs_21146/201304/t20130426_402844.html
隨著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牛耕技術的逐漸推廣,私田的開墾越來越多。農奴在公田裏勞作比在私田裏“有所匿其力也”,奴隸社會的土地基礎——井田制遭到破壞,奴隸主和國家的稅收收入減少。而同時隨著奴隸主生活的腐化和兼並戰爭的進行,各國的財政日益緊張。
為改變這一狀況,魯宣公15年(公元前594年),魯國正式推翻過去按井田徵收賦稅的制度,改行“初稅畝”。“初”就是開始;“稅畝”就是按田畝徵稅。即不分公田、私田,凡佔有土地者均須按畝交納土地稅,稅率為畝産量的1/10。井田制外的私田,開始納稅,從此確立了向私田徵收稅賦的制度。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次承認土地的私有權和地主經濟的合法地位。
6. 稷下學宮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6/15z0631.htm
稷下是戰國時期齊國國都城門的名稱,在都城臨淄(今屬山東淄博市)稷門附近。學宮是指學舍。當齊宣王之時,在稷下擴置學宮,招致天下名士,道、法、儒、名、兵、農、陰陽等百家之學會聚于此,自由講學,使之成為學術活動的一個重要中心,促進了戰國百家爭鳴的開展和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7. 貴族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門下來的,都收留下來,供養他們。。其中有許多人其實沒有什麼本領,只是混口飯吃。
8. 老百姓是最寶貴的,老百姓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和老百姓比起來,決定國家命運的社稷神靈都是次要的,國君在國家的天平上則是分量最輕的,主張暴虐的君主可以廢黜。
9.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2/11/c7084.htm
老子的社會歷史觀是不現實的,他爲了反對當時的剝削制度,從而反對一切社會制度。爲了反對剝削階級的文化,從而反對一切文化。爲了反對欺詐,從而反對一切知識。 這是他消極的一面。他以爲只有抛棄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棄了文化學問,才能免於憂慮,這種思想,也被後世的統治階級所利用成愚民政策。 那麽,老子所嚮往的理想世界是什麽呢?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080850100atav.html
自養生主以下,莊子所思者,乃吾當何為之人生大問題。人生而境遇不同,但前提則一,即生存為前提,故莊子首言養生。叔本華謂人之目的與動物無別,保存自己而已,此言則非。保存自己乃動物之生存目的,然自我保存於人則僅為前提而非目的,混淆前提與目的之分,則人與動物無別。故聖人曰“士有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觀”。老子雲:“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此非輕身舍命之論,乃言身為求道之基石,命之所系,不可不慎。儒家亦然,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可不慎。偉大思想均要人求生之意義,而非教唆人去死,即便柏拉圖所謂之死亡練習,其目的亦在完成練習,即尋找真善美之生存。養生者,求道之前提也,然養生亦為求道,非道無已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