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newsancai.com/big5/history/23-people/28335-2010-08-28-06-26-17.html
裕仁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僅僅是架在強有力的政府統治之上的一個傀儡、受到一幫軍事強人控制的一個帝國木偶?還是一個掌握實權、號令三軍的總司令,甚至就是日本的希特勒?
現執教於東京一橋大學的哈佛歷史學家郝伯特.比克斯同意第二種更黑暗的觀點,在新近出版的《裕仁及現代日本的形成》(HirohitoandtheMakingofModernJapan)一書中,他用大量詳盡有力的敘述描述了天皇的個性和生平,這本書堪稱是有關日本前任國王的最具爭議性的一本書。 戰後不久,裕仁天皇交給美國官員一本長篇獨白,這篇獨白只是在他於1989年死後才公之於眾,直到1997年才發現了一本縮寫的英文版本,一個個性複雜而強烈的領袖展現於世人面前,他所擁有的聰明才智絕不遜色於他手下的司令官,他無所不在地影響著戰爭的每個方面。
比克斯所描述的裕仁是一個全新的裕仁,跟日本官方的版本截然相反。戰後的日本從一個傳統的順從的社會迅速轉變為一個共和國,作為惟一的候選人,裕仁被重新定位為一副憂國憂民、慈祥的形象,權力被剝奪了,軍銜沒有了,除了一國之主的象徵外一無所有。這種無害的存在就是他留在戰後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但比克斯揭示了歷史上的裕仁絕不是這樣一朵枯萎的荷花,他承襲了他祖父、獨裁天皇明治的勃勃野心,身上全然沒有他多病而軟弱的父親大正天皇的影子。他的學校生活即便是相對於日本的標準來說都算得上嚴厲,這位年幼內向的小男孩從小從軍事將領那裡接受教育,他們專門負責讓他通曉小型武器、戰壕戰術和閱讀地圖,對詩書和王朝的神權也瞭若指掌。他們給他灌輸成為偉大的軍事領導者的思想———這與他安靜的性情並不適合。在裕仁天皇的鼎盛時期,他不斷地考慮自己的傳承問題,他常常沉思,認為自己“比一個紙玩偶強不了多少”。20歲出頭的時候,裕仁已經具備了獨裁君主所具有的一切素質,極度崇尚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他通過大臣們“極其隱密地”進行著統治,大臣們在做重要決定前都要與他協商。裕仁支持日本的軍國主義和領土擴張。日軍在1931年入侵中國東北地區後,裕仁催促他們向前推進。1937年,日本在中國擴大戰爭時,這位君王向他的將領們建議:“在要塞地區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不更好些嗎?”幾個月後,日本“皇軍”攻陷南京,開始了瘋狂的燒殺姦淫。裕仁有能力挽回戰爭的災難嗎?比克斯相信他能輕而易舉地做到這一點,但他沒有。當戰爭後來對日本轉為不利的時候,為了保住君主地位、抓住權力做出最後的一搏,裕仁頑固抵抗拖延投降,無謂地犧牲了數以百萬計的臣民和士兵的生命。最後兩顆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的上空爆炸了,前蘇聯的參戰更使裕仁不得不接受了戰敗的現實。惟一令人費解的是,如果說裕仁崇尚武士道精神,那日本投降後他為什麼不剖腹自殺,像他忠誠的首相、東條英機試圖要做的一樣呢?裕仁不需要麥克亞瑟、一個外國征服者來強迫他不要自殺。作為日本帝國的榮譽象徵,自殺是正當的理由,但他選擇了重新生活,當了一個寵愛孩子的父親、一個善良的君主和熱衷於收集海洋標本的怪老頭。如果裕仁真的是日本的希特勒,那麼德國的獨裁者比他更有出息。東京仍在試圖掩飾歷史。當被問到裕仁在戰爭年代時的作用時,日本外務部引述1988年的首相的說法,稱這位君王“從心底祈求世界和平,力圖避免那一次全面戰爭”。比克斯的傳記應該能夠喚起人們一些壓抑已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