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朋友,
朋友提到,
所以由最容易(粗糙)的身念處開始練習,
而眼耳鼻舌意根,
而受念處 而心念處 而法念處,逐步的開放是重要的...
有一個小問題,請題主朋友指點,
如何以 "眼根" 為所緣而修習身念處?
因為,這句話,可能囿於文字,還不夠深入表達題主之意,
所以,請朋友是否能解說一下,為荷?!
法安
說法如意
2015-04-14 00:17:30 補充:
題主朋友,
如果是了知眼、了知色,知耳、知聲,並明瞭根塵二者的緣起、結、與舍斷;
這...其實是....法念住。
星洲,雖然不是很同意朋友的說法,但也沒有甚麼意見。
不過,還是有一點要提醒 :
1. 若不是從止而觀,而是從觀察中 (觀) 開始者,就不可能證到初禪。
2. 所有的 "觀",都是欲界心,雖然可以依靠初禪、二禪、三禪、乃至四禪。
這個道理,是很基礎的止觀認知,
因為在實際操作上,
身處色界、無色界的止禪中,是根本無法觀察的。
沒有進一步的問題了。
2015-04-14 10:39:58 補充:
題主朋友,看到朋友的回覆,確實相當模糊。
就以題主朋友提到的耳觸,來說起吧。
朋友,可能對 "觸"、 "耳觸"、"耳處"'、"耳根",等意義,要區分得更清楚。
觸,在觀禪中,是指心與所緣的接觸。
耳觸,以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這是耳觸的內容。
(請朋友參閱SN.35.93,... 比丘們,凡這三法的會合、集合、結合,被稱為耳觸)
耳處,是心、心所、色、所緣的依止處。是耳根、界、門、聲等的作用之處。
耳根,不是肉眼看到的耳朵,是指耳淨色究竟色法。是耳識的依處。
2015-04-14 10:40:35 補充:
而 "受",是伴隨 "心" 而升起的覺受。 每一種心,都必定生起相對應的受。
所以,題主朋友,
朋友是指要把注意力放在 :
1. 耳處? 這是法念住
2. 耳觸? 也是法念住。
3. 耳根? 這屬身念住。
4. 因觸而升起的受? 受念住。
朋友,正在練習觸,那是很好的事,
但是依然建議先對各種念住的內容瞭解一下為好。
其次,至於初禪的問題.....這一直是朋友尚未釐清之處。
這未釐清之處,往往造成增上慢而有戒的虧損、
因不得法而造成定的偏差、因錯見而使慧不能升起。
2015-04-14 10:40:52 補充:
舉證 :
1. AN.10.72/中阿含84 ,聲音,是初禪的刺。
如果是粗糙地觀察耳朵、與聲音的撞擊,那個聲音,將是破壞初禪的利器。
2. SN36.11、雜阿含第474經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
如果題主表明能到達初禪,那麼在初禪中,聲音、圖像、文字等等將會止息。
因此,
不是 題主的文字因簡略而沒有表達清楚,
或是 題主的初禪定義,採取不同的定義,
不然就是題主的意思很難用文字精確表達。
是星洲吹毛求疵嗎? 不是。
是在止禪、觀禪中,沒有模糊地帶。
這與四念處有關嗎? 這是題主的自行判定。
以上隨筆略說。
2015-04-15 14:33:43 補充:
題主朋友,
一位朋友開了一題有關四念住的基礎題目 ~ 威儀路 明覺。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5041406124
朋友歷來強調四威儀,應該可以在那一題發揮教法、解析。
2015-04-15 23:54:31 補充:
題主朋友,
題主朋友不是強調在日常生活、如實觀察、當下、五蘊等等嗎?
日常生活,哪一種行儀能擺脫四威儀?
不是在動作、這是行的範圍;
就是不動作、這是住的範圍;
否則宴坐姿、這是坐的範圍;
不然就躺臥、這是臥的範圍。
題主朋友,朋友的說法,實在令人掌握語意、非常費解。
只是,星洲孤陋寡聞,不知道有哪一種修學法,是完全無須覺察四威儀路的。
既然,朋友的學習,沒有行住坐臥的覺察;那也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