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住於五蘊的修習 見法 而開始修行

2015-04-13 3:39 pm
念住於五蘊的修習 見法 而開始修行


末學剛發表了 一篇文章 "念住於五蘊的修習 見法 而開始修行"

也想聽聽您的指教

感恩!

祝福!

回答 (11)

2015-04-14 9:42 am
✔ 最佳答案
佛界因為慈悲六道輪迴的眾生苦難,

很高的天國世界眾神,安排一位如來佛下凡

以人身普傳度人的佛法,讓善良的人悟性又好的人

有機會喜聞佛法,又能尊照佛法的佛經內涵

持之以恆,將人的思想觀念,人的行為完全修掉

師尊會教你如何消惡業,當修煉到無業力狀態

加上長期持之以恆打坐,丹田就可修煉出金鋼不壞之體

道家叫元嬰也叫長生不老之體

基督天主教叫永生之體

佛經一定要是神國世界的如來佛下凡

從神界帶下來的佛法才有佛法神通,才能度人

凡間的禪師,上師,高僧所寫的書,因為是修行人寫的書

因為是人寫的書不能稱為佛經

因為是人寫的書沒有佛法神通是無法度人的

參考: 神學
2015-04-16 6:47 am
拜託 不要一直發明新名詞好不好。
祖師禪 如來禪 南禪 北禪 又來個專注禪。

阿! 禪是什麼? 禪那明明就是四靜慮才叫禪那。
如果不喜歡被文字束縛,就學聖默然。
如果要弘法,就要把名相搞清楚。

最近在看南先生的瑜珈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人家大乘人在討論奢摩他 毗婆舍那 三摩呬多 三摩xxx 我看比大願法師還清楚多了.........無言
2015-04-15 7:36 am
漸次、不定、圓頓止觀,止為定;觀為慧,一切善法從修而生,皆為止觀所攝。止能遮結;觀能斷惑
不放逸、莊嚴大智、得自在。或為觀生死惡果報、增長善根、破諸煩惱
禪那,可用「安止」以慧對它進行觀察與思索(毗婆舍那),由此進入四禪,進而得到解脫智,進入四禪與四無色定,稱四禪八定。最終到達滅盡定,合稱九次第定(四禪八定)

==>不著真正修行邊邊

禪修作用:(一)調息行氣
     (二)招請神佛
     (三)讀取"憑藉"訊息

止觀、四禪八定,文學創作與想像,無法達到

非「嚴重觸犯戒學、誤解定學、扭曲慧學」,如實述之爾

2015-04-14 23:56:09 補充:
南傳《大般涅槃經》:釋迦牟尼進入禪定。從初禪,依次經二禪、三禪、四禪、空處定、識處定、無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進入滅盡定;又從滅盡定,回到初禪;再從初禪,經二禪、三禪,進入四禪; “ 從第四禪起,世尊即入般涅槃
此時已是半夜。未離欲的比丘,伸臂而泣,宛轉頢踴,如岩崩裂,悲歎:世尊般涅槃,毋乃過早! .....而離

==>真是修行大笑話

要死了還禪修什,虛無不實

印度古人未接觸真正修行,胡編禪修

禪修作用:(一)調息行氣,為什麼?
     (二)招請神佛,為什麼?
     (三)讀取"憑藉"訊息,為什麼?

(註:禪修不須咒語、指訣、罡步)

2015-04-15 00:09:18 補充: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article?qid=1714082105145

以空氣由鼻孔附近運行到肺部或腹部為所緣,.....................................

==>錯誤
2015-04-14 3:13 pm
《佛藏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卷上

念佛品第二

「舍利弗,如來何故說有念處?舍利弗,經說若人得四念處,是人能得諸法體性,能得自身得我得人,無有是處。示法別相空故說四念處,四念處性無性無處,無念無說無有貪著。念性尚無,何況念處?是故如來說名念處。舍利弗,諸法若有決定體性,如析毛髮百分一者,是則諸佛不出於世,亦終不說諸法性空。舍利弗,諸法實空無性一相,所謂無相,如來悉見,如來以是說有念處。舍利弗,念處名為無處無非處,無念無念業,無想無分別,無意無意業,無思無思業,無法無法相皆無合散,是故賢聖名為無分別者,是名念處。如來以是說有念處,隨順無所有故名為念處,隨順念佛名為念處。」
2015-04-13 10:20 pm
念住於五蘊的修習 見法 而開始修行


只要我每日醒來....五官覺能回復....眼睛張開的那一霎那........就已經修行了。

念本來自然就住於五蘊...修不修習..見不見法...開不開始.....都是修行。

2015-04-14 09:29:02 補充:
過去莊嚴劫...現在千賢劫....未來星宿劫

不就是經論裡卻有其依歸嘛.........何必太過計較.......由於世間事由自心各自呈現

2015-04-14 09:31:58 補充:
耳朵~爾多~法爾~~雷鳴會先出現~~其次是眾星在光明海大放光明~~再三才是師子吼。

最後則是堪然受劫後的清淨體~~才能帶去(有資格不怕虛空亂流)~~遊戲三昧神通~

2015-04-14 09:32:46 補充:
地震~~地震~~是哪一階段~~我倒忘了~~反正就是那一貫作業當中突如其來的發生。

2015-04-14 09:33:56 補充:
十方大動~~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是本心而言的十方~~心所產生的大動。

2015-04-14 09:37:27 補充:
陽春化雪~~~不要去抵抗~~~要讓其埋了自我意識~~

捨識第一次最難以接受(不是痛苦的難受,而是恐懼未知的難受)

接下來的修行的過程~~任何三昧神通~~都必須要必備捨識的條件~~~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舊自來果了~~~

往後!!因為不退轉故!一點都覺得難囉。

2015-04-14 09:39:46 補充:
有緣我再去整理一下標準流程~~~哈!生產作業化那種
2015-04-13 6:58 pm
星洲炒米最好吃

他修的應該是禪定覺觀.

與您知道的五蘊中修法可能不同

文章內容可能對五蘊的了解還未熟悉.

所以與提問題目不能相符合.

容易看不容易懂.

希望版主能再思索一下,可能會讓我們更容易懂.
2015-04-13 6:25 pm
題主朋友,

朋友提到,

所以由最容易(粗糙)的身念處開始練習,
而眼耳鼻舌意根,
而受念處 而心念處 而法念處,逐步的開放是重要的...


有一個小問題,請題主朋友指點,


如何以 "眼根" 為所緣而修習身念處?


因為,這句話,可能囿於文字,還不夠深入表達題主之意,

所以,請朋友是否能解說一下,為荷?!

法安
說法如意

2015-04-14 00:17:30 補充:
題主朋友,

如果是了知眼、了知色,知耳、知聲,並明瞭根塵二者的緣起、結、與舍斷;

這...其實是....法念住。

星洲,雖然不是很同意朋友的說法,但也沒有甚麼意見。

不過,還是有一點要提醒 :

1. 若不是從止而觀,而是從觀察中 (觀) 開始者,就不可能證到初禪。

2. 所有的 "觀",都是欲界心,雖然可以依靠初禪、二禪、三禪、乃至四禪。

這個道理,是很基礎的止觀認知,

因為在實際操作上,

身處色界、無色界的止禪中,是根本無法觀察的。


沒有進一步的問題了。

2015-04-14 10:39:58 補充:
題主朋友,看到朋友的回覆,確實相當模糊。

就以題主朋友提到的耳觸,來說起吧。

朋友,可能對 "觸"、 "耳觸"、"耳處"'、"耳根",等意義,要區分得更清楚。

觸,在觀禪中,是指心與所緣的接觸。

耳觸,以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這是耳觸的內容。

(請朋友參閱SN.35.93,... 比丘們,凡這三法的會合、集合、結合,被稱為耳觸)

耳處,是心、心所、色、所緣的依止處。是耳根、界、門、聲等的作用之處。

耳根,不是肉眼看到的耳朵,是指耳淨色究竟色法。是耳識的依處。

2015-04-14 10:40:35 補充:
而 "受",是伴隨 "心" 而升起的覺受。 每一種心,都必定生起相對應的受。

所以,題主朋友,

朋友是指要把注意力放在 :

1. 耳處? 這是法念住

2. 耳觸? 也是法念住。

3. 耳根? 這屬身念住。

4. 因觸而升起的受? 受念住。

朋友,正在練習觸,那是很好的事,
但是依然建議先對各種念住的內容瞭解一下為好。


其次,至於初禪的問題.....這一直是朋友尚未釐清之處。

這未釐清之處,往往造成增上慢而有戒的虧損、

因不得法而造成定的偏差、因錯見而使慧不能升起。

2015-04-14 10:40:52 補充:
舉證 :

1. AN.10.72/中阿含84 ,聲音,是初禪的刺。

如果是粗糙地觀察耳朵、與聲音的撞擊,那個聲音,將是破壞初禪的利器。

2. SN36.11、雜阿含第474經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

如果題主表明能到達初禪,那麼在初禪中,聲音、圖像、文字等等將會止息。


因此,
不是 題主的文字因簡略而沒有表達清楚,
或是 題主的初禪定義,採取不同的定義,
不然就是題主的意思很難用文字精確表達。

是星洲吹毛求疵嗎? 不是。

是在止禪、觀禪中,沒有模糊地帶。

這與四念處有關嗎? 這是題主的自行判定。

以上隨筆略說。

2015-04-15 14:33:43 補充:
題主朋友,

一位朋友開了一題有關四念住的基礎題目 ~ 威儀路 明覺。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5041406124

朋友歷來強調四威儀,應該可以在那一題發揮教法、解析。

2015-04-15 23:54:31 補充:
題主朋友,

題主朋友不是強調在日常生活、如實觀察、當下、五蘊等等嗎?

日常生活,哪一種行儀能擺脫四威儀?

不是在動作、這是行的範圍;

就是不動作、這是住的範圍;

否則宴坐姿、這是坐的範圍;

不然就躺臥、這是臥的範圍。

題主朋友,朋友的說法,實在令人掌握語意、非常費解。

只是,星洲孤陋寡聞,不知道有哪一種修學法,是完全無須覺察四威儀路的。

既然,朋友的學習,沒有行住坐臥的覺察;那也就算了。
2015-04-13 6:13 pm
自覺五蘊十八界無自性 是學佛人基礎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七
色 乃至 識 皆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處 乃至 意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色處 乃至 法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界 乃至 意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色界 乃至 法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識界 乃至 意識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觸 乃至 意觸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 乃至 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2015-04-13 5:32 pm
連續產生慾望而且還圍繞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之間可以嗎?慾望是人們錯誤行為以及做壞事的根本原因,還能“住”嗎?似乎與心經中開示《照見五蘊皆空》有些背道而馳的修行,請考慮清楚!
2015-04-13 5:15 pm
唐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空 不自量力生不生,死不死。光光現,空空隱。現時酒色財氣俱,,空時無來也無去。
參考: 每日詩詞欣賞


收錄日期: 2021-04-15 19:10: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413000015KK011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